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道士塔讀書筆記大全

《道士塔》是餘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道士塔》《莫高窟》應是劫後的甦醒。爲大家分享了道士塔讀書筆記,歡迎借鑑!

道士塔讀書筆記大全

道士塔讀書筆記1

讀完《道士塔》一章,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就被這個王道士給毀了。

他是莫高窟的罪人嗎?其實這只是古代農民對文化的不解。就如餘秋雨在文中說的:“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地說一句:‘寧肯放在倫敦博物館裏!’”這說明,並不是王道士一個人在糟踐祖先給我們的饋贈,可能是全中國!他們不懂文物,不懂文明,中國的官員們,難道連一點小小的運費也不願意出?

確實,洞窟文獻不是也確有一批送到了京城嗎?但是正如餘秋雨所說,送到京城的寥寥無幾。而那個無知的王道士,僅用少許金錢,就讓外國人運走了一批批的文物。

我去過莫高窟,能參觀的已經不多了,但是那些存留下來的壁畫依然那樣美麗。原本莫高窟有近500窟,如今呢,經過各種途徑,盜走、搶走的文物不計其數。

我也只能說:“我好恨!”

道士塔讀書筆記2

敦煌文獻的命運,在現實中是被沒有品位的王道士刷的刷,鑿的鑿,送的送,滿滿一洞的古物轉眼的工夫就“所剩無幾”了。運這批“所剩無幾”的經卷自然是不需要太多路費的,因此保鏢僱不起也是“理所應當”:沒裝木箱,席子亂捆,在哪歇留在哪一把,到京城就是少得可憐。

倘若沒有被送或被刷被鑿,那寶貴的文物又將是“何去”呢?

我們可以這樣想:王道士將情況上報給官員們,官員們上報給朝廷,朝廷花大力運費將敦煌文獻運到故宮保管了。這樣是不是文物就不會流失?答案是“不是”。可想而知,就算是將這批文獻運到京城,在當時的那種環境,我們也是沒有能力保管。近代史上中國的那份懦弱,一個泱泱大國竟被一羣小不點欺負。割地的割地,賠款的賠款,人家想要什麼,我們就得給什麼,人家騎到我們頭上,我們只能裝出一副諂媚的樣子來強顏歡笑。英法聯軍侵入京城,圓明園裏的寶物等沒有幾個能倖免的。聯軍叫,京城舉,英法一炬,可憐焦土。連圓明園都這等悲慘,我們也不敢肯定敦煌文獻免於洗劫。更何況,八國聯軍侵華,光緒傀儡和慈禧奶奶連自己的宮殿家產龍椅都顧不上了,那還有心思管這個?因此,即便是運到京城,最終還是難逃流失的悲劇。

因爲這是歷史的悲劇。

道士塔讀書筆記3

一篇道士塔,盡道心中悲。敦煌,千古的文化聖地,卻因中國人自己的無知而被破壞殆盡,留下的只是萬古的傷悲。

魯迅曾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莫高窟千年的文化積澱,卻在王道士手中消逝。精美的壁畫被毀,只爲畫幾個西天取經的圖像;溫婉的塑像被砸,只爲塑幾個天師?靈宮?也許這便是悲劇,本應永遠流傳下去的文物卻被無知的農民手中廉價變賣,本應供百世後代瞻仰感嘆的精美壁畫卻被慘淡銷燬,這應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的一個永遠的痛。

是王道士錯了嗎?也許我們沒有什麼權利去批評他,畢竟他只是爲吃飽穿暖買了一些東西,只是爲了讓自己活得更好,這似乎沒錯,但爲什麼我的心中總有一種恨意再燃燒呢?到底是誰的錯?也許這只是那時的中國人無知的錯,他們沒有形成對自己民族、自己國家的自豪感與責任意識,他們太過短視,永遠不會想的深遠一點,只是爲了一時而活。

也許這也是必然,即使沒有被外國人拿走,又能如何,也許會被那些官員們隨手抽下幾本拿回家,也許會成爲官員之間的禮物,甚至會在運送的途中看看自己拿的太多隨手將幾個長卷撕成短卷,這會更讓人憤怒,我想去憤怒地指責他,給他說這是中國的文物要好好保管?他們會聽嗎?也許還不如放在倫敦博物館中,我只得無力的把手放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現在的人都會爲之驕傲,爲之自豪。可百年以來,中華卻屢屢被人打壓,多少繁華,多少輝煌,多少人的智慧,多少人的心血,只在浩蕩百年間被變作塵埃,我們憤怒,我們傷心,歷史不能倒流,悲劇不能挽回,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物,必將由我們來保護。

泱泱中華,幾多惆悵,我們只有一起努力,一起奮鬥,相信一定會讓世界看到中國新的風采。

道士塔讀書筆記4

初次見到餘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先生對於王道士的憤慨,讓我很容易產生共鳴。再次見到這篇作品是在高中語文三冊,很欣喜先生的作品被收入了教材,讓廣大中學生來了解先生,瞭解中國那段令人心酸的歷史。今天又一次見到這篇作品,是在學校一位老師講授先生的這篇作品。課後大家對這篇文章發表了不少看法,其中一位資歷老的先生,很激動,很憤慨。可是他憤慨的是餘先生對王道士的態度有失偏頗,認爲是帶着有色眼鏡來看王道士。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以前讀餘先生的作品,驚異於他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和對歷史的深入反思,還有獨特的見解;佩服先生在公衆場合不忘記對大家進行歷史知識教育。從沒懷疑過先生,也在博客上看到過先生的作品,以及別人對先生的評價。慨嘆世態炎涼,好多人想罵餘秋雨來出名。

今天那位老師的質問,讓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餘先生之於王道士,欲殺之而後快。可是別忘記了他只是一個農民,對於農民我們應於寬容,他也曾想過要保護,可是愛莫能助,他能做什麼呢?他只是一個逃難的農民,他受的教育是有限的,他的覺悟是有限的,可以說是他的無知,導致了他愚蠢的過錯。俗話說無知者無罪。丟失國寶,我們不應痛恨嗎?當然要痛恨。然而我們想一想,對於莫高窟,當時的官員他們究竟做了什麼?他們的腐敗無能與王道士的無知,誰更讓人痛心。我以爲在這篇文章中,老餘的情感態度過於偏頗。將王道士痛之入心腑,而對於官員卻輕描淡寫。而當今社會腐敗已是社會頑疾。先生爲何不將重心放在這裏呢?借古來諷今呢?

慨嘆眼下之作品,沒有誰敢揭露社會弊端,頌歌唱到底。和諧社會這個名詞就能掩耳盜鈴嗎?呼籲有識之士,救救中國。

道士塔讀書筆記5

“……一位年輕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對牛車正要啓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欺豔的晚霞。那裏,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正在滴血。”

每次讀餘秋雨的這篇文章,到這裏的時候,我都會有意反覆讀之,因爲我希望讀多了,人會麻木的,下次再讀的時候我的心也就不會再跟着痛了。

曾經一度我非常想去敦煌莫高窟看看,去領略下敦煌文化,但是自從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是不願再去了,不是因爲我不喜歡了,我是怕去了以後“遇見”那個敦煌莫高窟的罪人,那個讓無數學者爲之痛恨的王圓籙;我怕看到他在敦煌留下的“傑作”(由於自身的無知而肆意摧毀壁畫來“創造”自己的作品);我怕我所到之處會是外國冒險家用極少的財物換取王道士手中不計其數的敦煌文獻的地方;我更怕看見那一片曾經目睹裝着無數敦煌文物的一對對牛車漸漸遠去的晚霞……所以我決定在尚未原諒這個罪人前我不會去了。

當王道士接管莫高窟的那一刻,意味着敦煌悲劇的開始,一切要怪也只能怪他的無知。當他以當家人的姿態審視他的地盤的時候,面對牆上的壁畫,他總覺得有點太過刺眼,太過花哨了,他有自己的想法,然後根據自己的構想,一陣粉刷,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消失了,都還來不及讓能讀懂它們的人看上一眼。

如果一切都要怪罪於王圓籙似乎也不公平,換個角度想想,他也沒有錯,但是可悲就可悲在於他不懂藝術,他只是一介平民,一個道士而已,況且他爲什麼要懂,在當時只要能解決溫飽,就足夠了,再說有個莫高窟可以讓他管管,已經是非常榮耀了。當外國探險家願意從他那購買那堆對他來說毫無意義的所謂的文獻時,他高興還來不及,一點點的錢財換一對“廢紙”,他覺得值了,但是他不知道今天研究敦煌的學者卻不得不屈辱地從外國買回來,也許買回來的還只是文獻膠捲。

或許我們真的不該怪王道士,那我們該怪誰?是怪他父母在他小時候沒能給他藝術的薰陶嗎;怪當時的官員得知有這批文獻時卻沒有意識到它們真正的價值;還是怪當時的社會怎麼那麼貧窮,竟然出不起一筆運費將這批文物運到省城保管。誰都可以怪罪,但誰都不可以,一切都過去了,難道我們瞭解歷史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引此爲戒麼?

標籤:讀書筆記 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