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道士塔》讀書筆記(精選6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道士塔》讀書筆記(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道士塔》讀書筆記(精選6篇)

《道士塔》讀書筆記1

餘秋雨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現的情懷慷慨豪邁,體現出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它是一種俯仰於古今之間的內在衝動與感悟,是一種涌動着激情和靈性的智慧與思考。

讀完《道士塔》後,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靜,莫高窟的神祕壯麗讓我激動不已,然而王圓籙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當我看到王道士拿着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時,我又何嘗不恨,恨我沒能早出生一個世紀,去阻止這個蠢道士的愚蠢行爲,可是就算我當時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奪過他們的刷子,踢翻他們的石灰桶又能怎麼樣呢?當時那樣一個偌大的中國都容不下這些小小的卷軸和壁畫,任憑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將令人驚羨的中國藝術文化,用極少的錢財給換取走了;任憑難以數計的敦煌文化就這麼流失了;任憑任憑一個古老的民族讓傷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我又能怎麼辦!

文章中,餘秋雨寫道:“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面對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着那些刷把和鐵錘……我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無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體態,那些柔美的淺笑就這樣被摧毀,不忍心那些歷史就這樣在一個道士手中灰飛煙滅。這裏,我品出了這本書的名字——苦,歷史重現,我們卻無力改變,只能不住的惋惜,無奈的流淚,遍遍的哀嘆,再次眼睜睜地看着那些本屬於中國的文化從面前掠過卻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個洞穴,開啓了敦煌文化的壯麗,散發出了誘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駛往外國的、散發着陣陣惡臭的馬車。然而,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並非它外表炫目,而是因爲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它蘊藏着一種深層的美,縱使它曾經殘缺。

餘秋雨帶領我們走在中華文明的土地上,深思這些古老的文化,用極其細膩的文筆寫出了這趟“文化苦旅”,其中的悲痛、心酸與無奈成爲了一個個驚醒炎黃子孫的驚歎號!

《道士塔》讀書筆記2

最近讀了一本餘秋雨寫《道士塔》令我感到是對於中國文化與寶物損失而感到痛心。

王道士只是僅僅因爲自己眼前利益,而出賣了祖國文化,賣掉了祖國珍寶,換來只是幾個錢財但是卻永遠也換不來祖國悠久歷史。因爲他自作聰明將記錄着中國歷史壁畫改成了慘白色一堵普普通通牆壁,曾自以爲自己得到了財富但是他並不知道當時自己是多麼得愚昧無知。王道士這個人雖然並不垂名千尺,但是他卻留在了作者心中。作者利用生動筆法,使王道士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他無知,他愚昧,他“笑咪咪地數着那一點微不足道銀元”時自以爲得意,都讓讀者感到無限悲傷,痛心,更讓我們感到可憤可恨。

莫高窟這個地方雖然沒有華麗外表,比不上青瓷但是它文化價值卻是令我們驚訝。如果說王道士愚昧無知話,那麼當時官員呢?他們同時也只是自己一時貪圖享樂而造成了現在懊悔。他們難道只懂得自己嗎?我們曾有能力去抓住那即將偷運出去寶物,但是因爲他們只願在客廳中慢慢地喝着茶,等於親眼看着自己國家文物變成其他國家財產,卻不願意去挽救。有甚至聽信了讒言相信一個外國人話,一車車批發給了西方國家。這讓我們感到恥辱。自己祖國文化自己不懂儲存,反而卻擺在了外國博物館中。看看莫高窟曾留下一卷卷經書和歷史悠久壁畫,敦煌文化顯然是人類罕有藝術寶庫。可是,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於事,因爲他們無知是無法扛起中華民族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文化責任。

那不堪回首過去已將成爲回憶。我們堅信,日益強大中國,不會聽任歷史文物在我們時代飄零,不會再變得愚昧無知。失去不可能再回來,我們能做只能用我們雙手我們思想創造新文化財富,去超越以往,國家富強,可以讓新“奇蹟”永存我土!

《道士塔》讀書筆記3

《道士塔》這篇文章講述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文化史實。它所揭示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讓人不禁爲那個時代,也爲我們民族,發出一聲聲無能爲力嘆息。

全篇圍繞敦煌莫高窟展開,說是在20世紀初,莫高窟由一位無知道士掌管,因爲無知,他自作聰明地將窟中珍貴壁畫粉刷,甚至挖鑿,代之以靈官塑像;因爲無知,他將窟中無價國寶嚮慕名而來西方學者換回歷歷可數銀元;因爲無知,祖國瑰寶受到糟踐,不幸流失,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無限遺憾。

國寶外流,我們發自內心地遺憾、痛恨、憤慨。強烈民族自尊心讓我們在今天,在這個覺醒了民族當中,開始做一些事對遺失文化進行補救。於是,在遺憾、痛恨、憤慨之餘,我們直截了當地想抓住罪魁禍首。那麼,元兇是誰?是犯下了強盜行徑西方學者?是目光短淺、愚昧無知王道士?還是舊中國,那個沒落在閉關鎖國中“天朝”?或許真如古人所說“慌不擇路,飢不擇食”,自身落後讓我們已無心理睬一下被擱在西北荒涼之中文物們,只好讓強大勢力來替我們保管?想想舊中國所揹負“東亞病夫”恥辱,想想“落後就要捱打”這鐵一般真理,我心在滴血,我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樣恐慌與不安。彷彿有一枝利箭從歷史深處射來,刺痛了我心。

這就是歷史悲劇,發生在祖先們身上,但它帶來痛苦卻可以綿延幾個世紀。然而時光即逝,往事不再,亦無法緝拿真兇,將其正法。我們所能做,惟有無奈,無奈地歷數罪惡,無奈地遺憾惋惜,無奈地遙望歷史,無奈地幽幽痛惜,無奈地嘆出一口氣,讓它定格在那一個個恥辱之日、罪惡之日上空,化作晴空中陰霾,眼睜睜看着愚鈍王道士在畢恭畢敬地帶路,看着洋人們在莫高窟洞開一剎那驚詫瞪大雙眼,看着一箱箱文獻、一尊尊泥塑、一車車詩卷、一幅幅壁畫被運走。這樣奇恥大辱,哪個國人還能坐視不理?一個當代中國青年這樣寫道:“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要麼你我各乘一匹戰馬/決勝負於城下。”激盪人心語言,道出了每位中國人心聲。但,現實與理想總是在作無謂對峙與較勁,從而無法統一。看看,現在中國人在幹些什麼?有一些人繼續淪爲洋人奴隸;有一些人忘掉了恥辱,忘掉了歷史;有一些人在倫敦、東京等地博物館買下中國文物膠捲,回國後對着相片作空頭研究;還有一些人在吶喊中吼出憤怒,卻永遠只是吶喊,無法付諸實踐。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時至今日,不少人認識了這個名字:王圓籙。我在想,如果讓他知道了國寶價值,讓他知道了他所作所爲嚴重性,他會怎麼做?依然賺取蠅頭小利?又或者,轉做了更大買賣?還是改邪歸正,捍衛國寶?無從得知———我想象力有限。

但這次閱讀卻讓我真實地接觸了歷史陰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災難歲月,但願它不再發生。

《道士塔》讀書筆記4

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讀了《道士塔》我深深體會到那種悲憤交加和痛苦無奈的心情。

敦煌的那些精美的壁畫和雕像,被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文盲假道士看管,生生被他以各種藉口破壞甚至毀滅,九千多個經卷、五百多幅繪畫,最後以30英鎊的“高價”賣給了英國人斯坦因。

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就這樣被毀了,被偷了,被搶了。作者幻想能夠穿越到當時,試圖去阻攔,然而國逢亂世,即便能竭盡全力也只能挽救一時,“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最後只能跪倒在荒漠裏痛哭……”,我想象自己也穿越到那一時刻,我又能如何做?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建國初始,我國的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提出要保護北京的古城牆,他多方奔走吶喊,然而北京那些巍峨的古城牆依然被拆了、被毀了。斯城不再,而今人們只能藉助想象來完成對它的懷念了。

當文明遇到野蠻,只能是悲劇。如今只能嘆息那一個個已經消失的燦爛的文明,唯願文明不再遇到野蠻。

《道士塔》讀書筆記5

《道士塔》讓我彷彿置身於敦煌文化衰敗的那一刻。也讓我被因此文章而捲起的沉痛漩渦所吞噬,所淹沒。我拼命地喘着氣,猙獰在其中。在旋渦中努力地尋找着方向,我無力挽回,於是只能用掩面嘆息。憤慨這一切,迴避這段無情的歷史。王元籙,你將爲所做的一切付出巨大的代價,你將成爲一個扮錯戲的小丑,一個受人啜泣的千古罪人。

我也曾今帶着份喜悅,踏進承載千年文化的敦煌,而在莫高窟的門口便已染上一層淡淡的悲憤,人如煙雲,浩浩蕩蕩的堆積在窟下,排着龍長的隊伍肆意喧譁,一地垃圾,莫高窟下何嘗還留一片淨土,安靜的.方寸啊。他們用悼念的眼神細細品味那古老而又多彩的壁畫,這裏沉澱着多少文化大家的精品。

他們盡情揮灑才華於此,只爲求的那流芳百世的美麗。每一筆用心勾勒出的線條背後又隱藏着怎樣的亂世之爭,傾國之美。每一個洞中都還殘餘着往昔傷痕的塵灰。無知的王元籙輕鬆地粉刷洞裏貌似礙眼的壁畫,而麻木的神經還在爲昏庸無光的未來做着計劃,卻不知已走上不可悔改的路。牆上的裂紋似乎正訴說着什麼,裂紋將我們定格在一段時空,但我們還是無法拯救。一做做成爲廢墟,不忍細看的婀娜塑像,一袋袋的似垃圾般被揮霍。王園籙——你到底在做什麼?

一座新的文化地窖已被經過粉刷的牆壁很快突出的裂痕而被挖掘。但這並沒有給我們下欣喜和自豪,卻帶給我們更多的懺悔和對當時政府腐敗的鄙視。大雨傾盆般席捲向我們的知識,不渺小但還是依舊未被重視。那些貪圖金錢的王園籙用大批大批,成百上千的字畫換得不值得一提,少的可憐的銀兩。火燒圓明園的場景像一場過時的黑白電影,不停一幕幕浮現於大腦,我的思緒好亂,真的好亂!夾雜着各種情感,王園籙卻還在一旁安逸的賺着他的小本買賣,始終毫不眨眼的抽乾中華民族所剩無幾的文化鮮血。我現在正浸泡在文化的苦水中。他以爲自己的“慷慨”會被人傳頌,可是卻成爲低俗、無知、愚昧的代名詞。每當國人在細細鑽研花高價買入的微型膠捲,不忘國恥日夜艱辛,我們只是無償的彌補這過錯。

希望這沉痛的歷史會被歲月洗刷,不在留有任何的足跡。

《道士塔》讀書筆記6

初次見到餘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先生對於王道士的憤慨,讓我很容易產生共鳴。再次見到這篇作品是在高中語文三冊,很欣喜先生的作品被收入了教材,讓廣大中學生來了解先生,瞭解中國那段令人心酸的歷史。今天又一次見到這篇作品,是在學校一位老師講授先生的這篇作品。課後大家對這篇文章發表了不少看法,其中一位資歷老的先生,很激動,很憤慨。可是他憤慨的是餘先生對王道士的態度有失偏頗,認爲是帶着有色眼鏡來看王道士。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以前讀餘先生的作品,驚異於他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和對歷史的深入反思,還有獨特的見解;佩服先生在公衆場合不忘記對大家進行歷史知識教育。從沒懷疑過先生,也在博客上看到過先生的作品,以及別人對先生的評價。慨嘆世態炎涼,好多人想罵餘秋雨來出名。

今天那位老師的質問,讓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餘先生之於王道士,欲殺之而後快。可是別忘記了他只是一個農民,對於農民我們應於寬容,他也曾想過要保護,可是愛莫能助,他能做什麼呢?他只是一個逃難的農民,他受的教育是有限的,他的覺悟是有限的,可以說是他的無知,導致了他愚蠢的過錯。俗話說無知者無罪。丟失國寶,我們不應痛恨嗎?當然要痛恨。然而我們想一想,對於莫高窟,當時的官員他們究竟做了什麼?他們的腐敗無能與王道士的無知,誰更讓人痛心。我以爲在這篇文章中,老餘的情感態度過於偏頗。將王道士痛之入心腑,而對於官員卻輕描淡寫。而當今社會腐敗已是社會頑疾。先生爲何不將重心放在這裏呢?借古來諷今呢?

慨嘆眼下之作品,沒有誰敢揭露社會弊端,頌歌唱到底。和諧社會這個名詞就能掩耳盜鈴嗎?呼籲有識之士,救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