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教與育》讀後感

讀後感6.38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與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與育》讀後感

先簡單介紹一下《教與育》這本書,書裏的內容是介紹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如何有機結合,教師和家長如何配合在孩子教學(主要是是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方面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書中更多的是從老師的視角看到孩子看待教育,分享了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生動的教學案例、一些很有創意的方法。

這一段時間帶孩子陪孩子較多,一直在與兩個孩子“鬥智鬥勇”,也一直思考如何教育好兩個孩子,這本書剛剛好能夠帶來一些反思

讀來有如下一些思考:

一、要承認教育是一項長遠投資,風險很高,用心尚也不能百分百成功

書中提到的,也是當前普遍的現象,現實的各項焦慮,讓很多家長,尤其是年輕的家長,都把希望孩子能夠更上一層樓,能夠脫穎而出、出類拔萃,再加上都是獨生子女,更是彙集了全家人的希望,於是各類輔導班、特長班接連不斷,頗有種“畢其功於一役”的感覺,搞得孩子身心俱疲,甚至身心扭曲。

家長們要清醒的面對一個現實:教育是一項投資,投資未來的事業,就有失敗的風險。爲了避免風險就盲目的.投資,被各類培訓機構割了一茬又一茬。

相較於把所有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家長的心態要調整,爲了孩子倒不如當下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放在培養孩子能夠面對未來的各種能力和素質,比如堅韌不拔的毅力、規律的生活習慣、寬廣有愛的胸懷,而不是片面的追求成績的卓越和特長的亮眼;另一方面,家長更需要的是做好自己,務虛的講是爲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奮鬥向上的榜樣,務實一點,積累足夠的資本,能夠讓孩子多浪幾次,在人生的選擇中多幾次試錯機會。

二、當下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才施教、因財施教”,說到底是要“因‘階級’施教”

透過閱讀書裏的文章,能夠感受到書中作者,一衆優秀教師對於教育實踐的苦苦鑽研和思考,無不透漏着對於教育事業的熱忱、對孩子的熱愛。對比自己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只有羨慕的份了。有的老師只是把這個當做養家餬口的生計,有的老師真真切切的當做了一份偉大的事業併爲之努力奮鬥。而學區房的學校無疑彙集了更多的優秀教師,學校相對優渥的待遇也更能讓老師更能無後顧之憂的全身心工作。羨慕之餘,才發現這背後隱藏的是深深地社會割裂。

透過書中分享的一系列成功案例,無不隱隱的透漏着家長飲殷實的家境,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海龜學者,商海大佬——很多教育方式和方法雖然讓人羨慕,印象深刻的一篇是留洋學者比較中美教育的差異,並把中國的教育批評了一番,看似很有道理,高大上,實際上完全脫離了中國的實際。所以這些方式方法並不適合所有的家庭,並不適合所有的學校,比如都在熱捧的“素質教育”,如果因爲一些成功的案例就無差別化推廣,非但不會有好的效果,反而讓孩子和家長更加的錯亂。

作爲家長需要明白自己的階層,更要明白要突破自己的階層需要一輩人一輩人的接力努力,之前透過考試鯉魚跳龍門的時代已經過去,新的時代,針對自己所處階層,採取符合自身家庭情況的教育方向和教育目的。

這個時代需要一份符合當下時代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就像主席1925年寫的令人醍醐灌頂的那份一樣。

未來孩子的路還要還自己走,想來想去無論是走那條道路,面對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我們只有更加努力,言傳身教,讓孩子能夠看到父母的努力,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就個人而言要做的很多,最近在有意識培養如下方面:

1、要培養獨立意識從生活獨立,經濟獨立,到思考的獨立,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獨立選擇。

2、培養一個與孩子共同的興趣愛好有一個健康的愛好,人就不會孤獨,不會因爲無處傾訴而走向極端。愛好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也會有一個自然的契機。

標籤:教與育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