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三篇

讀後感5.29K

《愛心與教育》的作者是李鎮西。該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一)

我從未敢褻瀆過教育的神聖,並始終將它視爲一種高尚的存在。我的整個中學時期都對老師充滿着無比的敬佩之情,這不是誇張的說法,不是對老師的溢美之詞,更不是矯情,而是我這顆種子在老師的愛心與汗水的悉心澆灌下開出了花兒來。我最終選擇師範類的專業也與此有着莫大的關係。但我除接觸課本外,幾乎未曾主動涉獵教育學類書籍,今日恰逢教育學老師佈置了這項“作業”,便得已真正地來讀一讀與這“高尚的存在”相關的書籍。

該讀什麼呢?由於我對這類書籍瞭解甚少,只覺得龍應臺的《目送》及《孩子你慢慢來》很有教育意味,可以擇以閱讀,但我卻又明白這些還不能完全歸類於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學類書籍,於是準備另尋幾本。在開啟百度搜尋之前,我的腦海裏又忽然閃過《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師》、《刻意練習》等書名——我在微信朋友圈裏見過,我母校高中的(張)校長在朋友圈裏分享了他購置的書籍並推薦我們進行閱讀,於是我有這個印象。搜尋過後,面對浩如煙海的“教育學類書籍”,我仍然未決定好要閱讀哪本。“索性去問一下張校長吧”,我心想。

於是在微信裏詢問了他的建議,他向我推薦了《終身成長》、《刻意練習》、《認知天性》這三本“當下最火的書”,並稱“這三本書會改變你的認知”,所以我很期待閱讀。一個多星期以前,也同樣是透過朋友圈,我得知《做最好的老師》的作者、中國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來到我的家鄉講學,雖未能到場聆聽,卻也很是激動,我便再次搜尋了李老師的著作。《愛心與教育》一書赫然映入我的眼簾,這個標題彷彿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我擁有想要立刻翻開這本書閱讀的衝動,我似乎找到了我一直在尋找的。

“《愛心與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其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這是對這本書的總體簡介。也有人稱此書是真正的“例證式教育”,是的,書中不勝枚舉的真實案例,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是李鎮西老師傾付真心、施與愛心的體現。我不知道大多數人如何看待,但於我而言,相較於長篇大論的理論敘述,我更喜歡平鋪直敘的事例描寫。這些真實發生的事情,來源於生活,所以我們更易於走進文字的背後,當它被賦予了教育的意義,便高於生活。

我從網絡上找到了這本書的閱讀資源,於是閒暇時便一頁頁的閱讀着,像一棵幼苗一點一點地汲取着地下的水源,又像一枝花朵一點一點地吸收着燦爛的陽光。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在逐漸成長。

《愛心與教育》的引言部分從素質教育談起,李鎮西老師在“素質教育”一詞還未被正式提出時便有了這樣的理念:僅僅關注學生成績而忽視其綜合素質的應試教育必將爲時代所拋棄,社會真正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是有獨特心靈世界、有充分主體意識的人,而不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和“考試機器”。

這些理念可以說超越了那個年代,卻又顯示出無比的前瞻性和正確性。但在爲師之初,他也曾有過打學生的錯誤行爲,事後他進行了自我教育和反思,並開始有意識地自覺尋求理論幫助。這時,他接觸到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也成了他“教育理論真正的啓蒙讀物”。在隨後的日子裏,他發現自己的想法與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有許多共通之處,他也從中受到了衆多啓迪。按照李老師自己的描述,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他“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

後來“素質教育”的提出,一下子照亮了李鎮西老師十幾年教育實踐中潛在而朦朧的思想萌芽,他進而提出了他的“素質教育觀”——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便是要發自肺腑地愛每一個學生,要把自己視爲學生的朋友和同志;“科學”的教育是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規律,同時要符合學生心理的實際和他們的認識發展規律;“個性”的教育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及其精神世界,尊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在李老師看來,“民主”是學生觀,“科學”是教育觀,“個性”是人才觀。如此種種論述,贏得了我對李鎮西老師的崇敬與景仰之情,因爲我從中看到了所謂“人性的光輝”,而這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所應該具有的。

縱觀全書,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手記一:“愛心與童心”這一篇章了。這一篇章又可以細分爲五個小部分,除第一部分外,每個部分都詳細描述了自己與學生相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有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也有所謂的“大事”,但始終不變的是李老師對待每件事的態度和背後透出的教育理念。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一篇章給我的感受,那一定是“感動”!不,甚至可以用“震撼”來形容!李鎮西老師的思想境界是如此之高,但他卻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他形容自己是一個“有童心”的人,所以他可以和學生們整天“泡在一起”,也真正成了孩子們的朋友;所以在他因工作勞累過度,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而不得不去住院的時候,學生們從其他老師那聽到了這個消息,教室裏哭成一片;所以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去他宿舍詢問他的身體情況,然後又是因擔心他身體而眼角含淚。

學生也是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對別人好,唯一的,對方給予了他們直抵人心的關懷與愛。李老師由於對學生很好,家長也很感動。學生汪斌的家長有一次給他提來了一筐雞蛋,說讓他補補身體,李老師心想他怎麼能收學生家長的東西呢?(這與如今某些老師的想法和做法相比可謂高尚地多)於是推讓了很久,但家長硬是要他收下,他只好收下了。

收下後總覺得不安,便想了一個處理雞蛋的辦法——每天定時煮一個雞蛋給汪斌吃,持續了整整一個月。還有一件事,一個學生在開學報到的第一天夜裏突然肚子疼得厲害,她的室友趕忙來報告李老師,那時已是半夜了,但他沒有猶豫,急忙用自行車載着生病的學生去醫院,爲了把學生送到位於山頂的住院部,他一步一步地把學生背上去,然後守在病房,望着輸液瓶裏的點滴,一夜未眠......

其實,他對學生的付出與關愛還遠不止這些。那麼可能有人會問:他爲何要對學生如此付出呢?何苦呢?又何必呢?他自己的解釋是:他無以報答學生的厚愛,他所做的這些都只是在“還債啊”!

讓我感動並言之爲震撼的不僅僅是李老師對學生的愛,更有學生對李老師的信賴與感恩!李鎮西老師爲學生做的一切,學生們都看在了眼裏,也永遠記在了心裏。於是學生們不止一次“愛屋及烏”——因爲愛他,進而愛他的家人。李老師的愛人生了孩子後,他當時帶的那個班級竟揹着他每人從家裏拿一些雞蛋來,趁他外出開會的時候,把雞蛋送到她愛人牀前!當班裏的學生聽說了李老師的妹妹因病住院了,他們會策劃“祕密行動”——“揹着”李老師去醫院給他的妹妹送慰問品......

李老師與學生間這種似乎“你來我往”的情誼體現在他與學生相處的幾乎每個時刻,雖然有的事件很平凡,但卻因其真實與“平易近人”而着實打動了我。我受感動的還有一點在於:我在一些事件裏彷彿看到了自己與同學老師(尤其是我的高中老師)的身影。這使我記憶的匣子被悄無聲息地開啟,回憶之海被掀起陣陣漣漪。我雖不是李鎮西老師的學生,但所幸我也擁有過許多待我很好的老師。所以當我閱讀到相關事件的時候,我便會不自覺的聯想到自己以前同那些老師相處的經歷。在書中描寫寧瑋的那一部分,我不知落淚了多少次!寧瑋的經歷我彷彿能感同身受一般,同時也爲了她那時而遭遇的不幸而揪心......

其實關於本書,我們能看到的不僅僅是一件件李鎮西老師與學生相處的故事,更能透過這些事情窺見背後傳達出的教育理念。感動背後,是我們對教育的反思,要向李鎮西老師學習,真正地走到學生中間,其實也就走到了學生心裏,這樣的教育又如何不會成功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從書中或李老師的講座裏學到的終究是精神層面的理念,要想踏實地幹教育,還得將理論付諸實踐,畢竟我們面對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是這個競爭殘酷的現實世界。作爲一名師範專業的學生,我在讀了本書之後並沒有覺得老師更加神聖,反倒應是教育神聖。而且,我覺得我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作爲一名未來的人民教師,乾的是一個看似小小的職業,堅守的卻是一份偉大的事業!

最後,就像本書引言部分的第一句話說的那樣,讓我們“高揚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旗幟”,向成爲一位真正的教育者邁進,向實現中國新教育的時代邁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二)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爲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心與教育》讀後感。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着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爲什麼李老師能成爲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

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爲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作爲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爲一名英語老師,由於帶多個班,周課時也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爲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爲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爲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爲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爲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李鎮西老師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是我們教育者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他既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學生的"哥兒們"!學生曾有肺腑之言:"鎮西兄———血脈雖不相連,心靈卻永遠相通!"可見師生間的情感有多深!由於他贏得了學生的心,也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他實實在在地把自己一顆火紅的心投入到這個美好的事業中,實在可喜可賀!記得我在學生時代,非常討厭老師偏心,不能一視同仁。

我在平時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對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愛這一點卻沒做到。學生時代哪一位老師談吐幽默,學識淵博,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就會對他產生好感,進而喜愛其所教的學科,自然學習上也學得輕鬆愉快,成績很好。這在我們當今,教育也要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你的教育,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裏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閱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爲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羣體的出發點。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三)

希望的種子,以一終於讀完了這本書,當我合上書時,我深深地懂得,做一個教師,愛心比起其他的任何東西都要來的重要。如果說最初的愛來自於職業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麼,能讓這愛綿延不絕的,是我們的“心”。

《愛心與教育》啓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師,尊敬李老師,因爲他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爲是這樣的人,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爲這樣,李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覺地油然而生,誠然,我也是愛孩子的。我會爲孩子生病而憂心忡忡,我會爲孩子的退步而發愁,我會爲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萬分……

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發火,李老師卻能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着那顆顆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無穎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穎會使學生接近我們並樂於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止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

我們班有一位幼兒叫周張恆,性格及其內向,生活習慣也比較薄弱,他從不願意和老師交流甚至是打招呼,從不願意在幼兒園中吃飯,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一個學期過去了,雖然我們兩位老師都盡了力但是他的進步還是微乎其微。還是《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了我啓示,對啊我們要用心去對待他,要主動和他聊天,要積極鼓勵他。

一天他早上來園時,又突然不願意和我們說早上好了,而且還躲在奶奶後面不願意出來。他奶奶有點生氣了剛想訓斥她我就馬上阻止了他說:“周張恆不是不願意跟老師打招呼,是已經在心裏打過招呼了,對嗎?”他看了看我點了點頭。第二天,他又躲在了奶奶後面,但是輕輕地說了聲“老師早”。我馬上走過去笑着對他說:“嗯,你說得真響!明天還要再響一點,讓小朋友也聽到,好嗎?”他沒有回答我,但是我知道他已經在心裏默許了。果然在這之後,他每天都願意用響亮的聲音和我們打招呼了。

老師啊,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