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幼兒教育畢業論文

論文1.44W

幼兒園教育以幼兒園教師爲主要對象,致力於宣傳黨和國家的幼兒教育政策,反映幼兒教育研究與改革成果,交流幼兒園、託兒所、家庭教育經驗。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幼兒教育畢業論文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幼兒教育畢業論文

幼兒教育畢業論文 第一篇

摘要: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和父母在兒童成長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透過對一些現實中存在的不良現象進行分析,認爲家庭教育,尤其是親職教育對學前兒童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爲了能給學前兒童創造出適宜的正常生活環境,本文建議政府部門設定相關法律監督家庭教育的正常進行,提倡對學前兒童的父母進行相應的親職教育,最終讓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輔相成,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親職教育,學前兒童

在學前教育網站上有這樣一則新聞:教育部關於《早教革命》一書冒用教育部名義進行虛假宣傳的聲明 。新聞揭露的就是,在最近幾年很紅的某早教人編制“早教革命”這樣的教材,並打着教育部的名義欺騙全國廣大的學前兒童家長的行爲。有許多上過當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在接受了這個所謂的“早教革命”的學習之後,的確在短時間內認識了很多的漢字,但與此同時,這些兒童變得不合羣、孤僻,少了兒童特有的天真和好奇,少了對除了文字以外的其他事物的興趣。這樣一種近於掠奪的教育讓兒童得不償失,失去了許多兒童應該有的童趣。這樣的廣告放在專業的學前兒童工作者面前絕對是錯誤的,因爲它很明顯違背了兒童生長髮育的規律,但是爲什麼有那麼多的家長上當受騙了呢?這一切都基於我們社會上有那麼一大羣學前兒童的家長不懂得兒童的生長髮展規律,不懂得什麼是適應兒童成長的,更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影響兒童成長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而在我們整個教育的體系中獨獨少了這樣一種關於父母的教育。=

其實這樣的教育現狀與我國悠久的歷史聯繫緊密。在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人們都認爲只要有了孩子,就自然做了父母,就自然會教育孩子。《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意思是說從來沒有先學習教養子女的知識才嫁人的。這似乎表明似乎教育孩子沒有什麼學問,只要能夠生育,就能夠教育。這種愚昧、陳舊的思想觀念在21世紀的現在仍然存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社會基本上沒有結婚之前或要孩子之前需要家長去進行培訓和學習的觀念。

隨着社會的進步,積極先進的教育思想也開始出現。我國現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他的《怎樣做父母》一文中指出:“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爲結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資格了,其實不然”。他認爲,人們在做父母之前就要學習撫養、教育子女的知識。他說:“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養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應該問問自己:是否懂得養孩子的方法?有什麼資格做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怎樣養育孩子,使得孩子身心兩方面都充分而又正當地發育?這些,都該弄得明自才配做孩子的父親或母親。”由此可見,做兒童的父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現代這樣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的時代裏,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機會只有一次,這樣就更應該用正確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其是對於學前兒童而言,父母的家庭教育對兒童的影響尤爲重大,甚至可以說是影響兒童的一生。

父母的教育思想和行爲來自於父母已有的經驗,所以我們認爲對父母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由於受我國國情的限制,我國在這一塊的實施情況不盡如人意。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裏,對兒童的教育停留在撫養和簡單地教授一些知識的層面上,根本沒有真正瞭解兒童的需要和兒童自身的發展,因此對學前兒童的父母加強教育勢在必行。

一、政府部門透過立法明確家庭教育的職責,建議設定《家庭教育法》

目前有許多的學者呼籲設定《家庭教育法》,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確實具有緊迫性和現實性。爲使家庭教育的推行不至成爲空談,首先從法律的層面上制定政策,強迫要求家長進行有關教育和養育兒童方面的學習。政府部門應該透過立法明確家長的教育責任,並且對社會上的相關部門分配相應的職責以協助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如果不能單獨設立法律,則建議在《教育法》範圍內增設有關家長家庭教育責任的條款,尤其提及有關家長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互聯繫,明確規定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教育的責任。如中學或高校開設一些適當的含有家庭教育內容的家政教育課程;社會力量開辦一些合適的家長學校;利用已有的幼兒園資源,讓幼兒園與社區聯合開辦家長學校,定時爲家長做培訓工作。

美國教育家陶森(f. dodson)指出:“生育和撫育是兩回事,生了孩了並不意味着自然地具有了撫育子女的智慧和本領,要盡到爲人父母的職責,必須徹底地瞭解兒童的成長過程。許多父母只是從經驗中用許多錯誤換來這份瞭解,其實如果事先

就對兒童發展下工夫,有許多的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 由此可見,瞭解與學習兒童的心理髮展和生理髮展的知識是必不可缺的。加強父母相關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可以讓父母在實踐中能運用這些知識,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對兒童進行正確的教育了。

二、父母樹立起親職教育的意識並接受相關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是一個舶來品,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親職教育一詞是由英文parents education翻譯而來的,指幫助爲人父母或將爲人父母者提供有關兒童發展的知識及明確的教育態度,以使其扮演稱職父母的教育過程,包括學習如何進入婚姻生活、如何做好準父母的準備、如何對子女進行教育等多方面。

雖然我國的親職教育起步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遼寧省婦聯與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家長教育研究所(cpep)合作,於2004年4月開始啓動“百萬家長教育工程”。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100人的家教顧問隊伍,1000人的家庭教育師資隊伍。省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建立了11個家長教育工程指導工作站,直接爲廣大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的諮詢服務和能力培訓。其他一些地區也積極開展同類活動。 但是這樣的活動還是太少太少了,絕大部分家長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接受教育的意識。我們應該透過這樣的教育形式讓兒童的父母將親職教育納入終身教育的計劃之中,因爲家庭教育本來就具有長久性,“活到老,學到老”,讓兒童的父母一直有這樣的理念,才能真正將親職教育進行到底。

三、家長積極主動加強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聯繫與合作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早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種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結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可見,幼兒教育的成功關鍵在於幼兒園與家庭的共同配合,而某一方面單槍匹馬的教育是難以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的。對於學前期的兒童來說,如果父母的兒童教育理念落後跟不上幼兒園教育的思想,那麼就會造成5天的幼兒園教育完全淹沒於2天的家庭教育之中的不好局面。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發展,浪費教育資源。

作爲學前兒童的家長只有在全面瞭解幼兒園教育情況的前提下,才能夠積極配合幼兒園對兒童進行教育。不然的話,即使家長有相應的關於兒童教育的相關理論,也不能對兒童進行適宜的教育,因爲單憑家長閉門造車,實在是造就不出新鮮的作品出來的。所以,我們強烈建議家長多多參加幼兒園的親職教育活動或親子活動等一系列有利於提高家長自身教育素質的活動,加強家庭與幼兒園的合作與交流。

幼兒教育畢業論文 第二篇

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在教育實踐領域,教育公平都是一個非常熱門且重要的話題。經過多年的討論,學界對此取得了一些共識:教育公平並非教育效率的對立面,它不僅僅意味着機會的均等,還意味着受教育權的平等、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對處境不利人羣的差別對待和補償,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活動過程以及學業成就乃至教育回報公平。〔1-4〕作爲教育資源之一且對教育活動過程有重要影響的教師自然被納入到教育公平研究的視野中來。對此,研究者主要從兩種角度審視教師與教育公平之間的關係。第一,將教師視作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並認爲教師的態度、信念、能力、期待等對實現教育公平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因此,必須採取綜合化的策略以提升教師素養,培養具有使命感,勇於承擔教育責任的教師。〔5-9〕第二,將公平視作一種重要的價值,用以研究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生活處境。因此,教師的待遇收入、專業發展以及相關支援性政策等均被研究者關注。〔10-13〕

類似的研究在西方國家頗多。例如,Rapp從學校公平和學生受教育權的視角對瑞典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項目進行了反思和批判。〔14〕Borman和Kimball以實證的方式研究了教師質量與教育公平之間的關係。〔15〕但到目前爲止,我國較少有學者從教師視角出發來研究學前教育公平問題,已有研究大多圍繞教育公平的政策保障和改革、借鑑他國經驗等方面展開。〔16-20〕事實上,教師是實現學前教育公平的重要參與者,我們有必要對其與教育公平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

一、研究設計

1.樣本選擇

本研究主要分兩步實施。第一步,採用目的性抽樣方式,選取重慶市S縣作爲樣本縣。該縣爲少數民族自治縣,同時也是國家級貧困縣。第二步,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在該縣選取7所幼兒園中的108位幼兒園教師作爲樣本,其中72位教師來自4所公立幼兒園,36位教師來自3所私立幼兒園。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法和訪談法。自編的調查問卷主要包含三個部分:個人背景資訊,宏觀層面的教育公平和微觀層面的教育公平。其中,宏觀層面的教育公平設計了6個問題,用以反映教師對於不同家庭經濟背景、性別、民族地區和有特殊需求兒童的學前教育公平的認識,是對學前教育公平總體狀況的看法;微觀層面的教育公平設計了7個問題,用以反映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師對待教育公平問題的基本態度和行爲方式。所有題目均採用李克特5點評分法。訪談主要採用個別開放式訪談法,圍繞“當前學前教育領域教育公平存在的突出問題”展開,共訪談了58人。數據採用SPSS 18.0軟件處理。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宏觀層面的學前教育公平

本部分着重探討農村幼兒園教師對不同家庭經濟背景、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和有特殊需求兒童的學前教育公平狀況的理解和評價。問題均用肯定性語言表述,如“不同地區的孩子接受到了公平的學前教育”。調查結果如表1、表2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受訪的農村幼兒園教師對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公平狀況的總體評價傾向於基本滿意,尤其在“男孩和女孩都接受到了公平的學前教育”(均值4.03)以及“學前教育領域不存在文化、民族和種族歧視”(均值4.00)兩個問題上,超過九成教師持“贊同”和“高度贊同”意見。認同程度稍差的項目是“家庭收入不同的孩子接受到了公平的學前教育”(均值3.44)和“不同地區的孩子接受到了公平的學前教育”(均值3.53)。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教師對各項目的評價基本滿意,但是對學前教育領域教育公平的總體狀況(均值3.39)的評價卻相對較低,與“不同家庭經濟背景”和“不同地區”兩個項目最爲接近。從表2的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出,“總體狀況”與“不同家庭經濟背景”和“不同地區”極其顯著地相關,“不同家庭經濟背景”和“不同地區”又極其顯著地與除“有特殊需求兒童”以外的各項目相關。這似乎表明,在教師看來,當前中國學前教育領域教育公平的突出問題在於不同家庭經濟背景和不同地區之間兒童的教育公平問題。另外,“有特殊需求兒童”似乎是一個獨立的因素,此因素引發的學前教育公平問題並不與其他因素密切相關。

2.微觀層面的學前教育公平

本部分着重探討農村幼兒園教師對於日常工作中涉及教育公平的教育態度和行爲的反思與評價,主要項目包括教育公平中的教師能動性、總體自評、家庭收入、性別、民族文化、師幼互動和積極支援等7項。調查結果如表3、表4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受訪的農村幼兒園教師對微觀層面教育公平狀況的總體評價傾向於肯定,尤其是在“不同家庭收入的孩子受到我的公平對待”(均值3.94)、“不同性別的孩子受到我的公平對待”(均值4.21)、“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孩子受到我的公平對待”(均值4.25)以及“總體而言我是一個較爲公平的老師”(均值4.04)四個項目上認可度較高。另外,項目“教師可爲促進教育公平作出努力”“我與有特殊需求的兒童有更多的交流”“特殊需求兒童得到我更多鼓勵”的均值較小,標準差較大,表明教師對這三個項目的自我評價存在一定的差異。

從表4可以看出,教師的“總體自評”與“家庭收入”“性別”“民族文化”三個項目顯著相關,但與其他幾個項目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我們推斷,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踐行教育公平時,主要考慮的問題或思考的視角是如何公平地對待不同家庭背景、性別及民族的兒童。另外,“教師能動性”與“師幼互動”和“積極支援”兩個項目存在顯著相關,表明越是贊同“教師可爲促進教育公平作出努力”的教師,越會做出與有特殊需求兒童更多交流,給有特殊需求兒童更多鼓勵的行爲。這似乎可以表明,教師對於微觀層面的教育公平越是具有明顯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就越能夠更好地兼顧到兒童的個體差異性。

3.學前教育公平的突出問題

受訪的58位幼兒園教師對學前教育公平突出問題的思考和看法既涉及到了學前教育事 業的公平問題,也涉及到了學前教育活動中的公平問題;既關注到了學前教育整體公平性,也關注到了學前教育資源要素的公平性;既涉及到了權利平等、機會均等問題,也涉及到了弱勢補償問題。

第一,學前教育地區差異尤其是城鄉差異明顯。在訪談中,有23位教師(39.7%)認爲,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公平的突出問題在於地區之間,尤其是城鄉之間的差異懸殊。這種差異具體包括“不同地區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環境設施、師資力量等存在較大的城鄉差距”“農村家長與城市家長的觀念差別很大”等。第二,家庭經濟條件引發的學前教育公平問題令人擔憂。有18位教師(31.0%)明確提到,當前普遍存在不同家庭經濟條件的兒童接受不同質量水平的學前教育,家庭經濟條件不等會造成入園機會不均等問題。第三,學前教育不被重視甚至受到歧視。有10位教師(17.2%)提到,“社會還是不夠重視學前教育,有的人對學前教育存在偏見”“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像保姆,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同”“幼兒園教師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較低”等問題。第四,不同幼兒園教師的待遇公平問題。有8位教師(13.8%)提及“公辦與民辦幼兒園教師的工資待遇不公平”“同園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依然存在”等問題。第五,學前教育領域的弱勢補償問題。有5位教師(8.6%)提及“殘疾兒童、貧困兒童或特殊兒童得不到政府應有的支援”“教師未真正關注特殊兒童”等問題。

三、結論與建議

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促進公平”“基本普及學前教育”以及“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等目標以來,各級政府在推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方面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以縣爲單位,制定並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這對加快學前教育公平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學前教育的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取得了四大重要成果,即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快速增加,學前教育投入大幅增長,幼兒園教師隊伍持續壯大,幼兒園辦園水平和保教質量不斷提高。〔21〕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幼兒園教師對一些調查項目(如不同性別和民族兒童的教育公平問題)基本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但以下兩個問題還值得深入研究和持續改進:其一,當前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當中由經濟水平和地區差異引發的教育公平問題還普遍存在,甚至還較爲嚴峻;其二,雖然有教師認爲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是“較爲公平的教師”,但仍有近四成的教師未意識到自身是教育公平的踐行者,教師的努力能夠促進學前教育公平。因此,教師作爲教育公平促進者的自覺性和能動性有待提升。

綜上所述,我們建議如下。首先,鑑於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經濟收入存在客觀差異,政府要從資源配置入手,深化改革。政府要增加公共財政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完善相關制度,並向經濟發展薄弱地區傾斜。其次,進一步拓寬普惠性幼兒園的覆蓋面,並努力提升普惠性幼兒園的質量水平。再次,在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後培訓中,有意識地提高其對教育公平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鼓勵教師成爲教育公平的踐行者,促使教育公平能真正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最後,鑑於我國當前關於教育公平問題的相關研究宏觀層面多於微觀層面,〔22〕我們建議要進一步加強對微觀層面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郭元祥.對教育公平的理論思考〔J〕.教育研究,2000,(3):21-24.

〔2〕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1):39-48.

〔3〕褚宏啓.關於教育公平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6,(12):1-4.

〔4〕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內涵與社會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08,(3):1-6.

〔5〕鄧銀城.論教師在教育公平中的多重角色〔J〕.教育發展研究,2007,(7):65-67.

〔6〕張華東,白鍵.教育公平的教師視角〔J〕.教育探索,2003,(7):103-105.

〔7〕王青.教師期望與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5,(7):25-27.

〔8〕趙明仁.在提高教師素質中推進教育公平:“中國教師發展論壇(2007)”綜述〔J〕.中國教育學刊,2007,(12):71-72.

〔9〕王豔玲.教育公平與教師責任:《科爾曼報告》的啓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4):3-9.

〔10〕楊雲蘭.教育公平視野中農村教師工資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3):48-51.

〔11〕賀陸軍.教師收入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礎〔J〕.教育與職業,2011,(13):87.

〔12〕計宇,宮長海.教師職後教育公平情況調查研究:以吉林地區爲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1,(19):147-149.

〔13〕何舒穎.教育公平視域下的中小學教師輪崗制審視〔J〕.繼續教育研究,2013,(6):46-48.

〔14〕RAPP wine in old bottles:A critique of Sweden’s new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me for head teachers〔J〕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2012,(32):159-181.

幼兒教育畢業論文 第三篇

隨着人們基本需求的滿足,教育問題成爲如今生活的一大需求重點,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特別是幼兒教育學前教育問題,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重點探討了幼兒園學前教育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幼兒園學前教育可以說是孩子進入學校之前的重要教育,能夠幫助孩子在最佳的教育時間得到培養。如今幼兒園不僅僅具有照看小孩的功能,隨着社會發展,還衍生出提前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職業功能,並運用心理學發掘孩子的智力潛能。然而,我國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較嚴重,許多幼兒園學前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本文重點論述此類現象,並結合幼兒學前教育需求及社會形勢,爲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以參考的建議。

1.幼兒教育中的“小學化”傾向性的體現

幼兒教育中的“小學化”傾向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1)過早灌輸小學教育理念。在許多家長心中,“不能輸在起跑線”這句話成了衡量孩子成長的標準,而許多幼兒園也抓住家長的心理,以教學代替教育,將知識傳授代替智力開發,使得幼兒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過早地進行小學教學模式,嚴重影響幼兒身心健康,違背幼兒學前教育的宗旨。

(2)忽視孩子身心健康。許多幼兒園由於只看重孩子的成績結果,將每週的課程都安排得十分緊張,理論課更是琳琅滿目,其幼兒園根本功能已經喪失。對幼兒的心理教育、智力開發、身體鍛鍊等方面的無視,使得幼兒學前教育失去該有的效果及目標,幼兒的學習生活變得枯燥無味,難免產生身心壓抑。

(3)填鴨式教學。幼兒園學前教育,老師經常會要求幼兒要背誦古詩詞,掌握運算方式、認字寫字等,完全忽視幼兒階段探索知識能力的開發,使得幼兒失去探索知識的能力。對於學習失去應用的興趣,只是將其看做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日積月累會產生厭學心理,從而適得其反。

(4)對幼兒評價標準較單一。許多幼兒園對幼兒在園的表現評價較爲單一,只是評價幼兒硬性作業的合格與否,沒有相應多元化的評價,忽視幼兒全面發展,忽視幼兒的個體差異。

(5)融入小學紀律管理制度。在幼兒園學前教育過程中,許多幼兒被要求坐有坐樣、站有站樣,不能隨意亂跑,一言一行都要在老師的視線之中。這樣的管理模式,幼兒天真爛漫的性格完全被無情地壓抑,容易使得孩子失去活潑的性格,影響孩子的活力。

2.新時期幼兒園學前教育的發展策略

(1)善於轉換思維對幼兒進行教育。將傳統的一對多的教育思維轉化爲多對一的教育思維,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比如給幼兒講文明禮貌內容時,我會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當有人隨意亂丟垃圾,你們會怎麼做?有的孩子說:“我會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有的孩子說:“我會等他走後撿起來。”有的孩子們說:“我會報警。”聽到學生這麼多五花八門的答案,我對孩子說:“希望你們永遠都要保持這種想法,還大自然一個綠色的環境,一起做大自然的保護者。”孩子們都認真點頭。透過這樣的轉換思維,學生充當情景角色,深入其中,探索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識,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2)讓幼兒學會與他人分享。計劃生育的順利實施,使得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許多父母視孩子爲掌中珠,加倍呵護。這種照顧方式使得許多孩子以自我爲中心,做事不考慮他人想法,我行我素。幼兒園學前教育過程中,老師要改變孩子的這種心理想法,讓其學會尊重他人。例如定期製作山區孩子生活疾苦的視頻,讓孩子自覺發現生活上的不當之處,學會改變,做到與他人和睦相處,併爲山區小朋友郵寄禮品,互相做朋友。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孩子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也會尊重他人的想法,並與其他孩子分享與交流,愉快地和睦相處。

(3)加大教育部門對幼兒園指導、監督、管理的力度。幼兒學前教育除了幼兒園與家長的努力支援外,也離不開教育部門的相關扶持,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教育部門應對當前幼兒園教育不得當的行爲進行相關管理與指導,使其走上正常教育管理行列。而且教育部門要檢查各幼兒園師資情況,抽查教師教學水平及心理素質狀況,對學前教育不適合的地方進行相關意見指導,調整幼兒園對幼兒學習的評價標準,避免出現小學化傾向現象,對不達標準的幼兒園進行相關的處罰措施,情況嚴重者責以停業通告。教育部門透過對幼兒園的明察暗訪,使得幼兒園加強自身,發現自身不足之處,及時彌補,爲幼兒學前教學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總之,對幼兒的學前教育不應該走入一種誤區,不要認爲越早越好、學得越多越好,也不要有輸在起跑線上的錯誤思想,必須根據幼兒發展狀況,因材施教,以挖掘幼兒學習潛能。

幼兒教育畢業論文 第四篇  

父母之愛子,必爲之計深遠。許多父母在選擇幼兒園時綜合考慮,多方打聽,並不僅僅爲教師是否溫柔有耐心,學校的設施條件好與不好,而是對教育理念的一種探尋與認可。而對孩子的學前教育的施行,更是有先見的父母尤爲關注的。

學前教育的最大意義不是爲點滴知識的提前打底,而是讓孩子在入學前和學校老師間培養起良好的默契,同時養成一些基本的習慣。

帶過孩子的家長會知道,孩子的言行會模仿身邊最親近的人,而家長的反應力,往往直觀地影響孩子的反應力,這當中的紐帶,就是互動關係。在孤單中成長,往往沉默寡言,而父母環繞家庭溫馨的孩子,卻外向開朗,這便是一種最有說服力的例證。很多人認爲,孩子的性格習慣是基於成長慢慢形成的,幼兒園的教育往往無差別。其實不然,事物的形態取決於初始之時,學前教育中的綜合互動便是影響最大的時期。若教師一味地對孩子的渴求視若無睹,等於告訴他,教師是我畏懼的對象,但並不是我可以求助信任的人。而當教師對孩子的管束拿捏不好度時,會出現孩子太過散漫任性,或者畏懼高壓畏縮不前的兩極分化狀態。故而教師需要體察孩子的內心所求,及時糾正他們的一些不良習慣。很多家長喜歡小班教學,正是因爲小班教學能使老師有足夠的精力,在管控所有孩子的基礎上,能與其有更好的互動。而這一階段的引導性方向,就在於透過使孩子在幼兒園同老師和同學共同玩耍間,塑造其活潑陽光的性格,並能適應這樣的生活,從而避免其進入義務教育時,因爲不適應固定的教學範式,無法集中精力,無法順利將注意力轉移到對知識的吸收學習中,而出現在起跑線上落後於人的狀況。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亞裔家長特別是以中韓兩國爲代表,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不吝惜成本。很難看出不上幼兒園和上過幼兒園的孩子的差別,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教育上投入的差別,必將映射在孩子的成績和長遠發展上。但不少孩子在家時,對父母的依賴性致使他們對獨立性成長方面有欠缺,比如獨自吃飯和適應每天有意識教學。舉例說明,大多數孩子在三至六歲,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禮貌方面就已能達到基本水平。但是正如單項頻道只對固定人羣開放,只有家人或鄰居能理解他們日常的表達。而進入幼兒園,便是給他們一個提前的機會,使他們透過自我意識明白該如何同別人交流,如何讓自己的想法獲得普遍性理解。曾看到過一項數據顯示,人在一節40分鐘課程中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普遍爲20分鐘。而孩子則更低,但經過幼兒園教育,他們能將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從前延長許久。而一些諸如飯前洗手、排隊、端坐聽課、禮儀禮貌和安全教育等基本習慣的養成,對於許多忙於工作,將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輩撫養的家長來說有尤爲重要的意義。

曾經看到一個因教育上電視節目的家庭,父母的學歷中等,對於孩子的教育便異常抓緊,相對於同齡人,這個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能認識上千字,並開始學習基礎數學。但上幼兒園之時,老師卻發現這個被格外留意的孩子,比班上所有學生都沉默,甚至於想要盡力隱藏自己的存在,唯恐犯一點錯。細究之後才知,原來父親爲了不讓她輸在起跑線上,每天爲其制定一系列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時間,做不到便罰跪抄寫,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需要規則來約束孩子,尤其是正在活潑無所畏懼的年齡。可是斥責稍重,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也許從此有了陰影。從前帶學生出去郊遊時,小孩子好奇心大發,喝着飲料又想扔了買奶茶,吃着盒飯嫌味道差,擡手便扔了鬧着買烤串。一旁跟同的家長十分不滿,教育自己兒子道:媽媽每天不也是吃這樣的盒飯嗎。我心裏長了教訓,再一次組織出遊時,便同所帶的孩子約法三章,每個人離開視線之內必須先告訴老師,每個人有在我這裏25元的零錢預算,由自己問價格做打算,每個人餘下的錢發還自己。一天下來,他們果然不再出現胡亂浪費的狀況。這裏面我總結出的最重要的經驗,便是規則和嘗試。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嘗試,儘可能給他們一些嘗試的機會,我們可以做教導者和鼓勵者,但不應當做包辦者和標準答案限定者。不應當一再跟在他們後面,不論對錯,放馬由疆隨其意願去,最後做着老媽子的角色。而是應當有意識地做前瞻性的引導,在他們可能出界前,讓他們明白對錯和不能做的是什麼,在這個範圍之內,做錯了也沒關係,都是無關緊要的。但是教師要注意,不能擅露喜歡厭惡。同時,不要太過主動性地解決一些他們可以解決的問題,比如玩具拆解復原,當他們問問題時,可以引導告訴,但不應限制他們應怎麼做,或者直接代勞了。要知道,生活是多面的,像摺紙一般,拊掌便是另一種方法,並不是試卷一樣平面,一道題只有一個答案方法。於我們而言,引導和嘗試,纔是助力他們發展學習的直接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