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創建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現代化改革模式的探析論文

論文1.18W

文章簡述了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的辦學方向與辦學方針的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本文從要重視學校的功能管理轉到效能管理的模式、要重視各職能部門管理轉到整體優化管理的模式、要重視對教育管理過程的行政干涉轉到以人爲本的管理模式、要重視對教育管理以制度管人爲主轉到因地制宜靈活多變的管理模式、要重視教育以行政管理方法爲主轉到行政方式與科學手段相結合的管理模式、要重視教育爲工業社會服務轉到資訊社會服務的管理模式、要重視教育“單主模式”轉到“雙主模式”的新型教學管理模式等內容進行了較詳細分析,探索創建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現代化改革創新模式。

創建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現代化改革模式的探析論文

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教育圍繞着要爲人民服務、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辦學方針,教育必須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現代社會,教育管理現代化是爲適應其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產物,以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教育管理的經驗爲基礎創新的。現代教育管理本身也是在不斷髮展和變化的過程之中。筆者認爲,創建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現代化有以下幾個改革創新模式。

一、要從重視學校的功能管理轉到效能管理的模式

在早期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學校管理者通常主要是從學校功能的角度研究管理。顧名思義,就是指學校應該做什麼。從學校功能劃分,可分爲學校的教育功能、社會服務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學校管理者的職責主要體現在學校招生、實現功能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法、考試、各種教育活動和社會活動、學校管理等各個方面。一個大學質量評估和管理往往取決於學校的主要功能的完成。隨着社會和教育的不斷髮展,高職院校的功能目標已不能滿足於人們的需要和社會的需求,而學校的效能目標成爲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必然產物。

這就是說,學校教育管理的作用是要明白怎樣做才能更好、更有效,而不是隻知道應做些什麼。招到學生,並不能證明學院存在的價值,有實驗實訓樓、教學樓,教師能夠按時上課,而且教師能上好課,學生學到知識、掌握好技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辦校資源的效能,減少各方面的消耗是最爲重要的。現在學校中,尤其是高職院校教育管理中,流行的目標管理、全面質量管理、教育評價等都以其效能的好壞大小爲學校管理行爲的基礎,充分證明了學校效能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要從重視各職能部門管理轉到整體優化管理的模式

高職院校早期的教育管理常常以分工製爲基礎作爲各個職能部門的管理工作的重點。學校管理者要針對出現問題的職能部門,及時找出原因和解決方法。這種管理思維方式被稱爲“哪疼醫哪”。因爲這是學校組織的,所以內部分工比較細緻,每個部門都相應有自己的責任與職務,各自有擁有不同的職責。例如,學校的教學主管部門,需要擁有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組織的權力,但是對於財務和人事部門,他們沒有管轄權力。

對人員的培訓、任免、招聘、考覈以及晉升等的管理都統一歸屬於學校的人事部門,而學校財務部門只是依照財務制度對其管理的財務事宜進行管理,三個部門只是各司其職,對其之外的事務不過問。雖然這樣,分管的管理模式有着專業性強和職責分明的優勢,但是一旦各部門之間發生了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或利益上的衝突時,各部門通常爲了自身利益,部門之間往往出現扯皮現象,就可能容易導致出現嚴重“內耗”現象。基於早期的教育管理存在着單打獨鬥、各自爲政的弊端,學校管理者應當從重視各職能部門管理轉到整體優化管理的模式上來,而現代的管理是以整體目標爲依據的。

學校的各項工作都要從整體利益和需求的基礎上出發,如果某個部門和整體的利益產生矛盾和衝突,要以整體利益爲大局,防止避免出現本位主義和小團體思想的現象。學校的各個部門都是實現整體目標的重要環節,不可或缺的,各部門之間要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各個部門在學校中擔任着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角色。學校領導者在決策論證時,對重點單位或關鍵性部門就要實行優惠政策,提供較好的條件。爲了從大局出發,考慮整體利益的需要,有些部門就得讓步,甚至做出必要的犧牲,相關部門不能計較,服從領導。教育管理中的規劃理論與方法、特色管理、對策理論與方法都是立足於整體優化的,這種教育管理理念是現代教育管理的必然結果。

三、要從重視對教育管理過程的行政干涉轉到以人爲本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在早期的高職院校,教職工的定位都是在單純勞動者的基礎上。校領導是管理者,而教職工則是被管理者。兩者之間的關係,前者指主體,後者只能是被動的。所以,管理中的指揮、控制、檢查及監督作用是十分受到學校重視的,也正因此,教職工意見大,常常牴觸,從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校的發展。而現代教育管理中的治學策略是“以人爲本”,教職工就是學校的主人,這樣教職工們纔能有責任感和主體意識。學校的不斷成長和壯大都是全校人員共同努力實現的,尤其是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更是如此。一個學校的成長和質量不是靠檢查和控制就能實現的。

學校管理應明確重點,應將重點放在怎樣才能挖掘和發揮教職工的工作動機、主動精神、團隊精神以及創造才能的發揮上。教職工要不斷自我完善,學校管理中可以透過心理引導的方法來實現,由外部激勵轉化成內部自我激勵。學校要從重視對教育管理過程的監督和檢查爲主轉到以激勵教職工的工作熱情、責任感和成就感爲主的管理模式,這種變化,實質上反映了管理主體觀的變化,以人爲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是現代教育管理的必然產物。

四、要從重視對教育管理以制度管人爲主轉到因地制宜與靈活多變的管理模式

高職院校在教育管理當中,往往認爲規範化、標準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就必定可以達到預想當中的效果。但是,這種線條型的思維模式和刻板的管理方式只適合用在常規的、無變化的管理當中,而不適合用在非常規管理當中。現代教育管理認爲,教育是在變化着的環境中存在着的,其已經形成的秩序、穩定的狀態,均會不斷地被變化着的不穩定因素顛覆、破壞。作爲學校中的教育管理者,他們應當能夠感受到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並根據環境的變化隨機應變,調節管理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管理者在常規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當中,不應被原有標準模式所束縛,而是應該準備多種方案,從固有的制度化管理中脫離出來,轉變爲靈活多變、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

五、要從重視教育以行政管理方法爲主轉到行政方式與科學手段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高職院校的早期教育管理,除了實證的方法,主要採用行政的方法,即透過將政府檔案的重要檔案和上級的指令及會議後的相關決定,作爲一種管理行爲的重要依據。職務的地位、權利的大小及各個組織間的利益關係是他們較爲看重的。現當代,一些教育管理者的觀點是,要堅持法制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結合,這也是他們認爲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任何事物並非是完美無缺的,行政手段也是有其侷限性的`。

爲此,管理者要將教育現象和行政手段有機的結合,把管理方面的重點轉移到以行政管理方法爲主上;要把教育現象和管理行爲視爲科學研究的對象,採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教育現象和管理行爲進行預測、評價、測量、診斷,爲教育管理的決策認證和可行性分析提供科學根據。

六、要從重視教育爲工業社會服務轉到資訊社會服務的管理模式

隨着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資訊時代不約而至,由此,教育服務必須從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轉變。未來的世界是資訊化世界。資訊社會打破了工業社會的發展模式,引起了權力和財富分配的變化。資訊社會改變了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爲準則。資訊社會還將對人的發展,引發出學習上的革命。

在資訊時代,資訊就是各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生命線,誰缺乏資訊誰就會喪失機遇,沒有資訊就是貧困。由於高職院校教育上的失敗,使一些人被社會所排斥(指由於學生素質低,在就業時被一些新興的職業所排斥);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束縛了學生的發展;教育的專業化和片面性是心理失常的徵兆;學生學業負責過重和學生的厭學情緒都已成爲國際教育界共同的問題。

在未來社會裏,每個人不僅能夠受到教育,而且要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須改革。高職院校教育和教育管理如何適應新時代的需要,當今社會是以資訊革命爲標誌的時代。資訊時代以“數字化”形式改變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在“數字化生存”中起着更爲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網絡資訊化,它能夠把智力的“觸角”伸向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迅速地反映各方面的變化,進而剖析自我、調整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學習對學生來說,不再是苦惱的事情,而是一種樂趣。每個人不僅能夠受到教育,而且能夠受到最好的教育。資訊網絡和多媒體擴大了學生獲得知識的來源,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個性化的集體教學、虛擬教學和交互式教科書也將不是幻想。只有這樣的教師才真正成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七、要從重視教育“單主模式”轉到“雙主模式”的新型教學管理模式

以“教”爲中心,針對其設計並進行的教學活動。此教學活動所具有的優點是方便教師組織、管理以及控制課堂教學活動的進程,有助於教師發揮其主導作用;缺點是容易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無法體現出來。針對學生這種表現,我們老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來指定相應的教學設計。投其所好的結果是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效提高,成績明顯改善。

當然,現階段的學生自我控制力還不是很好,要求老師要注意學生的動態,做到及時監督與指導。老師要分清楚主導與指導的區別,切記不要“越權”。學生與老師都是教學的主體,不可失去平衡。這種雙主模式要求我們老師明確自己的位置,平時要多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

雖然他們的認知能力不是很全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一些問題。老師不要用自己的思維模式來考慮學生。特別當今大學生的思維活躍,有些有非主流思想。老師要注意處理方式,不可採用極端的方式來壓制學生。老師與學生不能分離,但是也不能相提並論。如何將積極向上的方面擴大,將消極影響縮小也成爲當今高職院校衡量雙師型老師的評判標準。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實質是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而教育管理的現代化改革模式則對這兩方面的教育目標(培養創新能力與高尚道德)的實現均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其中,尤其是高職院校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