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師德教育論文

論文2.03W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爲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師德教育論文範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師德教育論文

師德教育論文篇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教育興,民族興,因此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沒有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就無法造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就難以提高全民族素質,難以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難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近年來,隨着黨中央、國務院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跨越,國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知識貢獻。

一、愛崗敬業、獻身教育事業是師德的思想基矗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事業。人們常把教師比喻爲紅燭、人梯、春蠶、鋪路石,意在表達教育這一職業的無私和偉大。所以,教師從自己執教之日起,就該對教師這一職業有充分的認識,才能徹底清除拜金主義.仕爵主義觀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獻給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業。

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昇華。教師最大的樂趣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正是這種成就感、幸福感,激勵着千千萬萬的教師不辭辛勞地爲教育事業獻身。

 二、熱愛學生、教書育人是師德的核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你不愛他,他會愛你嗎?我們教師職業的價值,正是體現在一個個學生心靈的昇華上,教師的教育像涓涓的流水,滋潤着一個個個體的心田,從而產生了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的一定性格,培養人的良好品德。通俗地講就是,教師的教最終是爲了不教,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品質。這纔是真正地教學生,愛學生,而不是簡單地教會他們認字、計算僅此而已。教師還要平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學生得到不斷的發展。

 三、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是師德的新發展

傳統意義的傳道、授業、解惑是對爲師者業務職能的概括,今天教師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從“傳道”者轉向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從“解惑”者轉向發現問題的啓發人,從“授業”者轉向解決問題的參與人。

目前,一些教師常犯“三多三少”的毛病:對學生現狀看得多,學生髮展看的少;知識要求多,能力訓練少;分數看得多,實際才幹看得少。這種育人的觀念與知識經濟對人才的要求距離甚遠。“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爲培養學生,而是應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中認識。教師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設者的素質和德才要求,指導今日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師一定要目中有人,千萬不能“重術輕人”。任何一名教師都不可能把學生步入社會後幾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識都傳授給他們,但如果學生具備了自學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創造的激情與精神,同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就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終生受益不荊

要讓學生從分數的奴隸變爲學習的主人。要從以“教”爲出發點轉變爲以學生的“學”爲出發點,教爲學服務,教不是統治學生學、代替學生學,而是啓發學生學、引導學生學。課堂要成爲學生學習的用武之地,成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知識、訓練能力、發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薰陶的場所。教師應是教練員,不是運動員,要讓學生運用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去學習、去實踐。

四、以身示範,情感育人

“學高爲師,德高爲範。”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着學校的校風和學風,教師的形象直接關係着學生素質的培養。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爲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爲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因此,可以說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爲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才能真正爲人師表

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義,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無法整齊劃一。而真正能夠給學生以偉大啓迪和深刻影響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細節。一個好老師受同學歡迎,其實並沒有什麼法寶,也許就是總能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表揚,真誠地賞識他們。 我們的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責任心都很強,然而,僅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變單純的“責任”爲豐富的“情感”,去面對學生之間出現的各種情況。

教師要模範履行師德規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響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成爲一個有公民意識的人,一個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個真善美的人。高尚的師德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受益終生的。“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陶冶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無任何個性特色”。這就要求教師自重、自盛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爲學生做出表率。

五、終身學習、不斷進取是師德的昇華

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當然很重要。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更應該是一條清澈的,不斷流動的小溪,吸引着學生到你身邊來汲水。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爲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着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教師更不能滿足於先學於學生,而且要堅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具有勇於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

人民教育德爲先,在工作中要始終牢記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以培育人才、發展先進文化和推進社會進步爲己任,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繫在一起,並在深刻的社會變革和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履行好自己的光榮職責。要向優秀教師學習,學習他們關愛學生、教書育人、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爲本,尊重、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引導,指導學生“學會做事”,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在勞動中創造價值,在與人合作中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透過導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會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抓住問題的關鍵,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繫,促進知識和技能的遷移。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依法執教、愛崗敬業,認真貫徹教育方針,積極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工作中要爲人師表、艱苦奮鬥、開拓創新,透過不懈努力爲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師德教育論文篇二

我們已跨迸21世紀的門檻,我們的社會即將 跨入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加 快,新領域不斷增多,學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科 學技術轉化爲生產力的週期大大縮短,計算機的普 及和internet網的崛起大大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 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種種潛在的危機, 如能源匱乏問題、生態平衡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人 口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威 脅。爲了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企業必須不間斷地創新,人們必須不停頓地學習,各類社會組織 必須向學習型組織轉型,人們的道德素質必須不斷提高。顯然,在機遇與挑戰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必須實行改革, 人才素質必須更加優化。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 爲時代的呼喚、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教育改革必須以教育 觀念的轉蠻爲先導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統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它是 多維度的,是教育系統內各要素都要更新與發展的 變化。簡單他說,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應試 教育的誤區,完成由以書本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 以教師爲中心向以直接經驗爲中心、以活動爲中 心、以學生爲中心的轉變,以及由培養經驗型人才 向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轉變。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既 是一種教育觀念,又是一種教育模式,其實二者在 本質上是相通的,因爲教育模式實質上就是具有實 際操作功能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是人們形成的關 於教育的比較穩定的世界觀,是教育目的和手段、 內容和方法的主體。教育觀念主要有四大功能: (1)對特定集團的教育主張、教育秩序、教育行爲加 以正當化、普遍化、社會化;(2)使與自己集團對立 的教育觀念解體;(3)使教育諸要素在統一的整體 中各盡其能;(4)賦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 觀念具有一般導向功能,在教育、教學中佔據指導 者地位 素質教育觀是與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根本對立 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是在社會“升學熱”中自發形 成的,這種教育觀念只見考分不見人,考什麼就教 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一切以考試作爲指揮捧,引 導學生“死扣書本、死記硬背、死追分數”相反, 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視 素質,需要培養什麼樣的素質就教什麼,怎樣教有 利於提高人才素質就怎麼教,一切以培養出符合時 代要求的人才爲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 發展、個性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爲指導,以計算機爲核心的資訊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 中的應用,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 口,“資訊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必將導致教 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 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乃至 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在未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網絡和多媒體技 術取代傳統的黑板和粉筆是大勢所趨。但是,還必 須充分認識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即使運用了最 先進的現代資訊技術,也並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現 代化了,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最根本的 是教育觀念的轉變。

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是:在很多學校中,現代教 育技術的硬件建設已相當完備,計算機已成爲基礎 課程,但計算機操作方面的考覈,仍然用筆答試卷 進行,仍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操作 能力。這反映出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很深,人 們(尤其是教育部門的.教師與領導)還沒有從實質 上理解素質教育或接受素質教育。也就是說,人們 的觀念不能更新,物質條件再優越,教學方法和手 段再先進,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的現 狀。

近年來,我國在素質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矚 目的成就,但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一個重要的 原因就是部分人對素質教育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素 質教育的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當前,知識經濟的 大潮洶涌而來,新的世紀強烈地呼喚創造型的人 才,因此,在全民範圍內(尤其在教育部門內部)普及素質教育觀念,使素質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質教育要求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質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 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援 下,教與學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係和活動進 程結構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爲中 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課堂、教材和教師 爲中心,排斥一切課外活動,忽視勞動職業訓練;以 傳授課本知識爲惟一目的,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發 展和個性的培養;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生體地位, 忽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 經滯後於社會的發展,與素質教育的原則背道而 馳,不能適應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然要 爲社會所淘汰。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強調 以學生爲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爲學習的 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爲學習過程創建 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 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 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而不是機械記憶)。顯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完全 是認知的主體,學習強調的不再是對知識的記憶, 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以及 獲取資訊、分析資訊、處理資訊和利用資訊的資訊 能力。

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強調…清境創 設”協商會話”、“資訊資源提供”。因此,lnternet 網巨大的資訊量,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像並茂的 特點以及它們所共同具備的友好的人機交互能力, 爲創建這種以“學”爲中心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最好 的技術上的支援。

在我國,對於那些現代教育技術設施還不夠完 備的廣大學校和地區來說,實現基於建構主義理論 的學習模式尚有困難;而且,建構主義特別強調探 索學習和發現學習,忽視了接受學習,根據奧蘇貝 爾的理論,發現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習者的想象力和 創造力,但獲得的只是初級概念,因此,並非適合於 所有課程的學習,而接受學習仍是學習者獲得知識 的主要途徑。在這裏有必要說明一點:接受學習不 同於機械學習,它同樣可以實現意義學習,學習結 果到底是意義的還是機械的,這要取決於學生的 “學”和教師的“教”。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也提出了一種以教師爲主 導、以學生爲主體的“雙主”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 式是“以教爲中心”和“以學爲中心”的揉合與優勢 互補,它基本保留“傳遞一接受”的教學過程,以接 受學習作爲主要學習方式,教師有時處於中心地 位,但更多時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 學習。

雙主”教學模式強調對以計算機爲基礎的現 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強調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學生對 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即實現意義學習。顯然,“雙 主”教學模式更適合我國國情,有助於實現我國的 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習者全體發展、全面發 展、個性發展,無論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還是“雙主”教學模式,都有利於這個目標的實現,到底應採 用哪種形式,還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標籤:教育 師德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