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談情景教學在《草原》一課中的運用論文

論文2.96W

摘要:情景教學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情景教學針對兒童的特點,利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意蘊和感情,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草原》是一篇訪問記,作者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筆者試圖用情景教學法中的六種途徑中的三種,輔助課件的展示,透過播放音樂、展示圖片、體會優美語言,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領略草原的美景。

淺談情景教學在《草原》一課中的運用論文

關健詞:情景教學創設情景主體性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並藉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彷彿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師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着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因此,“情景教學”對培養學生情感,啓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等方面確有獨到之處,起到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的一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透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認識,表達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在語文教學中,筆者運用這種情景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景中把兒童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來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

一、情景教學法的特點、創設途徑和類型

情景教學是江蘇省特級教師、南通市第二附屬小學李吉林老師依據語文教學規律和兒童心理特點,長期進行“情景教學”實驗,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成爲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有影響的一個流派。

1、情景教學的特點

情景教學具有四個特點:①“形真”:是以簡化的形體、暗示的手法獲得與實體在結構上對應的形象,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感知教材的親切性。②“情切”:是讓情感進入課堂,情感參與認知活動,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主動性。③“意遠”:是形成想象契機,有效地發展想象力。⑤“理蘊”:是讓抽象的理念伴隨着形象,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認知力。情景教學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教材,把訓練語言與發展思維結合起來,讓情感參與認知活動,有效地完成語文教學在認知、教育、發展諸方面的任務,促進兒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

2、情景教學創設的途徑

創設情境有六個途徑:①以生活展現情境:透過把學生帶入真實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自去體會生活,去認識生活;②以實物演示情境:以實物爲中心,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景;③以圖畫再現情境:使用掛圖、剪貼畫、多媒體課件等展示課文描述的情景,讓學生易於理解,易於接受;④以音樂渲染情境:藉助與課文有關的音樂,渲染課文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⑤以表演體會情境:表演分爲兩種,一種是進入角色,另一種是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情景表演讓學生情緒激烈,印象深刻;⑥以語言描繪情境:語言描繪是教師最基本的表達手段。教師運用語言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中,從而理解課文。

3、情景教學的類型

情境教學的“五種類型”:①實體情境:是實體情境即以物體原型爲主的情境。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所見的山川田野,風雲雨雪,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都是實體情境;在課堂所出示的實物、標本,如珊瑚、指南針、松果等也是實體情境。②模擬情境: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運用一定的手段進行復現,達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點就行。如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角色扮演,都是屬模擬情境。③想象情境是透過學生的想象活動,在已經獲得經驗的基礎上,將表象重新加以組合的情境。④推理情境兒童抽象的邏輯思維還屬初級階段,在對事物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過程中,仍然伴隨着形象,純推理的思維還不大可能。推理情境總是伴隨着形象進入分析推導事物的有序狀態中的。教學寓言和常識性課文,常常運用到推理情境。⑤語言情境:是單純用語言描述某一情境,透過語言的意義、聲調、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學生的情緒、情感以及想象活動,從而體驗情境,對一些無法展現實體情境的課文,一般是透過語表情境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的。

情境教學正是利用兒童的認知與情感活動,透過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課文語言及字裏行間的理解,並透過一定的語言訓練,引導兒童表達這種滲透着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及情感體驗。這就使單調而枯燥的`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成爲兒童的美的活動。而在這感受美、鑑賞美、表達美的過程中,學生便受到了很好的課文情趣的薰陶與感染。

二、情景教學在教學活動運用的過程

在教學《草原》這一課時,筆者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的有關資料,運用了情景教學法中的圖畫再現法、音樂渲染法和語言描繪法來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第一課時是教學課文的第一段。第一段寫的是作者去到草原後看到草原的美景,描寫了草原的天空、藍天碧野、空氣、小丘……突出了草原的美。作爲土生土長的南方人,我們都沒有見過真正的草原。如何展現草原的美,如何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情感。這就是這一課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了。所以在教學中,筆者結合情景教學法,運用圖片、音樂和語言,把學生帶入草原的美景中。

1、音樂渲染法

音樂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透過樂曲進行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爲直接、更爲豐富、更爲生動的感受。當它以音響的運動形式作用於人的聽覺,產生感性上的直接體驗時,必然會喚起聽者心理上的類似的反映,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透過音樂更容易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語文教學中,選取與教材語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音樂,共同作用於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達到以音樂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在課的開始,筆者先讓學生談談自己認識的草原是怎樣的,然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接着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並在播放歌曲的同時出示草原的圖片,讓學生在音樂的氛圍中,在圖片的視覺衝擊下去體會草原的感覺。

四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筆者先讓他們講述對草原瞭解,然後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草原的。也許作者描寫的草原與學生所認識的草原不一樣,也許作者寫的草原之景與學生的認識是一致,並且作者用文字表達出來了,這種知識的“不平衡”與“吻合”有利於激發了學生求知慾。

在學生對草原也有了一定的感受後,教師在這個時候播放草原的歌和圖片,讓學生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感覺草原的美。音樂不可觸摸,不可見,但它可以給人的是直接的感性認識。再配上圖片的可視性,給學生以視覺的衝擊力。情景就此創設。這讓學生對草原有了更多的認識。

2、圖片再現法

以圖畫再現情境,即把課文內容形象化,符合兒童對形象樂於接受,易於理解的認識特點。用畫面創設情境,教師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不僅畫面有“形”,還要有“境”,教師描述不僅要有“形”還要有“情”,這樣,才能以“形”對學生的感官發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學生也纔有可能由此進入教材描寫的情境之中。

在課文內容的講授中,對課文描寫草原的景色的句子,筆者在講授時附帶了圖片的展示。作者所寫的是作者所看到所感觸到的草原,這與學生知道自己所理解的草原可能會有出入。筆者講授並輔以圖片的展示,會讓學生更加明白作者所表達的內容。

這一段課文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草原的美。課文從草原的大、綠來表現草原的美。描寫敢草原的空氣、天空、小丘、平地、羊羣等等,這都是從視覺方面來說。圖片的展示,是一種直接的手段讓學生認識草原,體會作者所寫的草原的美。

3、語言描繪法

在情境教學中,直觀手段必須與語言描繪相結合,從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會不知不覺地進入情境。這也是符合兒童認知、情感活動特點的帶有普遍性的規律。運用語言描繪情境,無論是與直觀手段結合進行,還是單獨運用,對教師運用語言除具有相當的示範性要求外,還要具有主導性、形象性、啓發性及可知性。

作者在寫草原的美時,蘊含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單純讓學生透過音樂、圖片來閱讀課文,在理解課文的情感方面可能還有欠缺。於是筆者在教學中,輔助以語言的朗讀。透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在熟讀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還對文中的句子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體會到語言在傳情達意時,字詞的選擇上是很關健的,不同的字詞表達不同的意思。

三、問題討論與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運用了情景教學法,比較成功的讓學生接近課文。但在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上還存在不足。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自主的去體會,去理解。

而在這節課的教學,筆者創設了比較接近課文的情景,讓學生去體會。但所創設的情景沒有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連接。學生大多數沒有去過草原,沒有親自去體驗過草原的遼闊與壯美。而筆者所呈現的都是草原的景色。儘管這給了學生很大的聽覺和視覺的衝擊,但這與學生的生活還是有距離的。在創設情景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繫,注重學生的親身感受,這樣的情景創設才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文中所寫的景與所表達的情。如在講述草原的天空時,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所在的環境的天空,與作者所寫的天空有什麼不同。在我們的身邊,可不可能出現如作者所所描寫像草原般美麗的天空。

這次的新課程改革,倡導以人爲本,珍視人的價值,注重人的個體生命。知識是活的生命個體,而不是死的教條。學生者的學習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背景爲基礎,發揮人的認體性,積極主動地整合、建構、生成的動態過程。只有學生自身內在獨立性與主體參與性參與到教學,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與光彩。也只有如此,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纔有意義。學習的過程是一種經歷,是一種愉快的體驗,一種生命的體現。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適時的創設各種情景與空間讓學生獨立的學習與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創造力,使學生自主、自由、自覺、自信的進入知識的海洋。在教育教學過程,教師要牢記這個觀點,始終貫徹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努力去學習和反思,讓教師的教育教學更好的教育學生,很好的完成國家的繁榮與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立崗,《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2、李吉林情景教育網

3、陳世儐、李麗玲,《學生主體參與芻議——解讀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學研究》,2004年1月

4、《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