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從布迪厄區隔理論探討文化藝術的平等性論文

論文2.99W

布迪厄在《區隔》一書中強調,由於有着相似收入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因此造成一個特定社會階級間區隔的重要因素常常並不在於個體所佔有的經濟資本,而在於他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不同的文化資本決定了不同階層的欣賞趣味或是品味,審美差異揭示社會空間內羣體不同的位置。因此布迪厄說,你擁有多少經濟財富,並不代表你在社會上的地位,你對合法文化亦即高雅文化作品的鑑賞能力,纔是你階級地位的最佳說明。他的理論很好地揭示了追求品位的人與暴發戶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與處於上升階段並急於證明自身社會地位的中國新中產階層區別的有力說明。但布迪厄的研究是以20世紀60年代的資料爲基礎對精英文化十分推崇的法國社會階層做出的分析。布迪厄也並不諱言自身存在的“貴族”傾向,因此他的理論也帶有一定的偏頗,在辨證地看待布迪厄區隔理論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文化藝術發展的現狀,探討在社會資源不平等的中國當下受衆藝術欣賞的不平等問題。

從布迪厄區隔理論探討文化藝術的平等性論文

布迪厄認爲,品味是判斷你屬於哪一階級的最佳尺度。因爲品味體現着文化的高貴性,它強調社會中的行動者對經典藝術的欣賞與掌握能力,這需要對高雅文化比較稔熟。因此他說,你對精英文化的崇尚程度;你欣賞什麼樣的文學、藝術作品;你能否領略畫家、音樂家的藝術感染力;你每年參觀幾次藝術展覽、聽幾回音樂會而不是歌星演唱會;你讀不讀學術著作;你喜歡什麼樣的運動;你希望擁有什麼樣的身體;你的服裝風格、家庭裝潢風格、飲食偏好、旅遊目的地與方式……所有這些,都反映出你的品味。品味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即在於個人與生活必需品的距離。因爲就社會階層的層面來說,對奢侈品和必需品的趣味差異而不是其他,才真正體現出階層間的不同。正是基於這一點,布迪厄纔會說,你擁有多少經濟財富,並不代表你在社會上的地位,你對合法文化亦即高雅文化作品的鑑賞能力,纔是你階級地位的最佳說明。他強調了階級地位與文化資本高於經濟資本,以新的視角區分了追求品位的人與暴發戶之間的差別。但布迪厄沒有看到文化資本是從屬於經濟資本的一部分,他的觀點其實使文化品位內容暗含了時間與資本的投入。你欣賞什麼樣的文學、藝術作品,你能否領略畫家、音樂家的藝術感染力等,這些藝術欣賞行爲不僅是由一個人的品味決定的,也是由經濟條件決定的。但事實也可以證明,文化資本少的人,他們的趣味與品味不一定就低。例如很多民間藝術家,他們的經濟條件可能不好,但他們一直秉持自己的藝術追求,達到很高的藝術造詣。

中國當下正處於社會主義的轉型時期,社會矛盾衝突不斷,階層分化很明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資源不平等。無論是藝術精神層面,還是藝術實踐層面,都是處於社會環境之下的,因此,整體的藝術領域也是不平等的。布迪厄的區隔理論,反映了社會階層存在的現實,反映了藝術受到資本、權力制約的真實情況。但是,布迪厄強調的是區分與分化,強調的是“文化的正統性”,他着力於研究行動者是如何進行文化區分。他還強調,不同品味或實踐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行爲主體之間的優劣關係的等級關係劃分。而基於這樣理論的實踐會造成階層的固化,也就是指世代持久地從屬於一個階層,佔有其階層有限的文化資源,不能有效地從各種渠道去改變現實條件。這樣的狀況將更不利於階層的逐步消失與社會的平等,此外“正統”本身就是一個高高在上很難觸及的地位,它用合法文化將藝術虛構造就爲一個單獨宇宙的神聖邊界,與一般面向世界的性情彼此分離,擴大了大衆趣味與高雅文化之間的界限,從而使受衆形成一定的審美習慣,使他們習慣性地保持了與高雅文化的`距離。布迪厄也清楚地看到了審美習慣這一點,他指出,社會階級狀況與品味、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費等象徵關係之間雖然存在某種對應關係,但兩者並非以直接的方式產生聯繫,而是透過階級慣習——反映不同階級與階層性情傾向的體系——以間接的方式相聯結的。他認爲體現於生活方式的嗜好準則產生於總是試圖潛在地製造文化區分或差異化效果的社會規則,這種區分行爲是由整體性性情傾向(慣習)生成的文化實踐。

因此,爲了改善由於社會地位與資源的不平等造成的藝術欣賞不平等的現狀,除了政府在體制改革中對於弱勢羣體的資金與教育給予政策上的傾斜,還要打破人們長期對社會規則與藝術欣賞差異化認識的思想侷限,使他們轉變思想觀念。

首先,藝術領域應爲受衆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使他們可以利用各種媒介,多樣化地接觸藝術作品。其次,鑑於傳播學領域關於受衆對大衆媒介應用方式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得到的啓發,社會應強調並且服務於平等的藝術文化,讓受衆產生需求。“使用與滿足”是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媒介研究理論,在此之前有“皮下注射論”等強大的媒介效果論,強調的是媒介怎樣對大衆產生深遠的影響。但因爲隨着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趨於大衆化、普遍化,尤其是網絡的出現使受衆使用媒介的自主性增強,受衆成了媒介使用的主體,因此研究重點從傳統的傳播者的角度轉移到受衆身上。如果受衆選擇藝術作品的自主性、使用與滿足的方式像他們利用媒介,像挑選商品一樣隨性與便捷,那麼意味着藝術的普及度已經很廣,所以說大衆需求產生,需要社會爲他們構建平等的藝術觀念與普遍化的藝術欣賞渠道,以促進受衆提高審美自信,注重自身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