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公共關係學的論文

論文2.58W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爲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關於公共關係學的論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關於公共關係學的論文

淺析我國傳統文化對公共關係學發展的影響

摘要:20世紀80年代,公共關係這門學科傳入我國,伴隨着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公共關係學不斷髮展和完善的同時,或多或少帶有些鮮明的中國特色,尤其是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公共關係學的發展產生了諸多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特色 傳統文化 公共關係

1 正面影響

現代公共關係起源於西方資產階級的工業社會,雖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內也發展得如火如荼,在我國的政治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生活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傳統文化是崇尚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孝廉和中庸,它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公共關係學的發展產生了正面影響。

1.1 “人本”與“民本”

當時的一種較爲進步的政治思想,它產生於中國社會的民主政治思想之前。“人本”強調道德實踐,甚至推崇爲最高地位,畢竟它對於人的精神境界拓展和個體道德修養的完善都有意義。“民本”把民心向背作爲政治清明、統治有效與否的一種衡量標準,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和社會關係的協調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儒家思想最重視“人”,即“民爲邦本”的人文思想。孔子對其宣揚的“仁”曾有過精闢言論:“仁者,人也。”他認爲“仁”是人際交往的最高道德準則。孟子秉承前人的思想精髓,於是就有了最著名的“民貴君輕”思想。在儒家思想來看,統治的鞏固和政權的穩定皆取決於民,凡君者,要善於體察民情、聽取民意、滿足民衆的訴求。這種力求維護官與民之間關係,前所未有的開明政治主張被後世爭相傳頌,並不斷得以發揚光大。新中國成立後,我黨在開展羣衆工作時,要求黨員領導幹部走羣衆路線,並提出“一切爲人民服務”。可見“人本”“民本”思想在當代中國公共關係活動中已經根深蒂固,國家工作人員作爲公共關係學的主體之一,也必須尊重人民羣衆的意願,把羣衆高不高興、滿不滿意放在第一位考慮,按照廣大羣衆的要求開展公共關係活動,廣泛吸收公衆參與,接受公衆監督。如此,公共關係的兩大主體,公職人員與羣衆才能同氣連枝,各類社會組織開展的公共關係活動,才能被社會公衆廣泛接受並予以大力支援,進而達到塑造公共組織形象的目的。

1.2 儒家思想在協調人際關係方面,追求的是“人和”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遵循“和爲貴”的人際關係原則,這與公共關係學“內求團結,外求發展”的目標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的道德修養也是被中國傳統文化所津津樂道的。學者們認爲,只有透過合乎禮儀的行爲才能實現“人和”。如孔孟的“禮之用,和爲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這些傳統文化理念早已家喻戶曉耳熟能詳。況且,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以羣體爲本位,以家族爲中心,人際關係講倫理,心理風俗重情誼,將這些文化凝聚在一起融會貫通,自然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親緣、地緣、業緣和物緣文化結構,同時發揮着協調組織內部的功能。因此,“人和”這一民族傳統文化思想,對以溝通協調、塑造形象等爲主要職能的現代公共關係,融入中國社會以及百姓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3 儒家所追求的人際關係中也涉及“天人關係”

人與自然的關係,其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西漢的董仲舒也曾提出“天人感應”學說。時至今日,我們應從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這一方面來考究。環境保護是21世紀人類關注的焦點,與公共關係學相對應的就是環境公共關係。我國的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早已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和法規,與此同時衆多社會的大型企業、公共組織的決策者、組織者等,他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也在逐步開展各種與環境相關的公共關係活動。

2 負面影響

2.1 帶有濃厚的`“功利性”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利性”十分濃厚,當然這種功利性非彼種功利性,固然有經濟效益層面的意思,但更多強調它的實用性,以及對世人的引導性。一部中國哲學史,就是一部講述爲人處事的倫理說教。“正心修身”是爲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學而優則仕”。乃至於到了近代,在探求國富民強的道路上,我國的知識分子也主張優先學習外國的“船堅炮利”,獵取外國有用的治國理念,對於諸如自由、平等、博愛等類探討人性的學說並不十分注重。這一偏執追求歷經時代的積澱,已生成中華民族的一種心理特徵,烙印在國人的脊髓裏。

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功利性並非不堪,它源於國人執着而強烈的政治使命感以及義利觀,“君子講義,小人講利”“正其義不謀其利,名其道不計其功”。這些儒家思想恰恰淡化了社會組織,尤其是企業組織獨立的經濟法人地位。但我國的企業法人特別是國有企業,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不僅體制尚未完全適應規範的市場經濟準則,更多的是觀念上仍未轉變。

2.2 倫理等級次序觀念

我國傳統文化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民主意識還較缺乏,企業在管理上還存在明顯的計劃經濟的痕跡。如內部員工的管理上,未真正樹立員工是企業靈魂的觀念,積極性的調動、創造性的激發等還有不少問題;在對待顧客的態度上,只瞭解到顧客是企業的衣食父母這一層面,但思想上並未真正樹立起顧客至上的觀念;在產品的研發、銷售和售後服務上,不免有模仿和譁衆取寵的痕跡,歪曲了人們的價值取向,他們常把欺騙性的活動稱之爲“公關”。

2.3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稱爲中道或中和之道。我國儒學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庸,中庸要求爲人處事合理適宜,不偏不倚,是萬事萬物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公共關係活動是爲了參與市場的競爭,從社會競爭意識的強弱來看,一方面決定了社會進步的快慢,另一方面決定了公共關係學發展的道路遙遠與否。這種思想表現在第一是“小富則安”,第二是不重視傳播。而今是全球資訊時代,人們已經融入各種傳播形式之中,誰不重視傳播,意味着誰與社會生活脫節。曾經有人提出,公共關係是90%靠實幹,10%靠宣傳。稍顯不足的是中庸思想反對宣傳。面對全球經濟資訊化與多元化的傳播趨勢,中國企業如繼續埋頭苦幹而忽視傳播的重要性,那麼企業前景將令人擔憂。第三是忽視形象設計。中庸思想提倡不顯山不露水,國人延續下來這一優良品質,乃至不少企業只重視產品的功能與性能,而忽略產品從研發、加工到包裝等步驟的形象設計與宣傳,出現產品生產過剩、銷售渠道不通暢、貨物積壓嚴重、商品生產供大於求等惡性循環。因此我們應意識到,組織的形象建設是公共關係學的重大研究課題。

標籤:公共關係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