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幼兒園素養教育論文

論文1.43W

教育,首先是教師品格的陶冶,行爲的教育,然後纔是專門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可見師德是何等的重要,這就要求每一個幼兒教師都要具備良好的師德風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素養教育論文,歡迎來參考!

幼兒園素養教育論文

摘要: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正處於人生啓蒙階段,在這一階段對他們進行適時適量的科學素養教育,有助於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探索興趣,樹立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精神,培養科學的素養。然而,現階段我國幼兒園科學素養教育尚顯稚嫩,反映出觀念陳舊、內容形式單調、內容佈局欠合理、教師主導課堂等問題,幼教工作者應明確教育目標、創建多樣形式、豐富教學內容、協同多方力量進行幼兒科學教育,以改善科學教育的不良現狀。

關鍵詞:

幼兒;科學教育;存在問題;解決建議

科學素養,即兒童對科學的興趣、好奇心,以及科學的精神和科學態度。[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繫的過程。”同時還強調:“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2]也就是幼兒園的科學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如何在幼兒階段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培養正確的科學探究精神,形成對其終身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行爲、習慣,是擺在每一個幼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這個任務的執行對我國今後科技人才的培養有着深遠的意義。但縱觀目前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在培養幼兒科學素養方面還存在很多有違《指南》精神的問題,值得我們共同探討和研究。

一、幼兒園科學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陳舊現在很多幼兒園老師在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活動中,總是把科學知識的傳授放在第一位,而把科學素養的培養放在次要的位置,忽略了對幼兒科學興趣、好奇心、求知慾等的激發。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總希望讓幼兒掌握更多的自認爲是實在而重要的科學知識,以爲只有這樣纔有助於幼兒將來的學習、成長。可事實是很多幼兒由於被灌輸了過多的科學知識,反而喪失了對科學的興趣,禁錮了他們的思維,致使在實際的科學活動中興趣索然,處於被動的接受中。我們要意識到:對於幼兒而言,喚醒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強於增加他們對科學的認知。因爲前者能夠助推幼兒對科學進行更爲持久和快樂的探究,而後者如若掌握不好,反而會讓幼兒對科學產生恐懼和避諱,從而在後續的學習中,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產生牴觸心理,更不可能自發地去對科學世界進行無盡的探索。換句話說,如果簡單地單方面地向幼兒灌輸一大堆科學知識,這無異於揠苗助長,對於幼兒遠期科學的學習與探索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二)內容形式單調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好的興趣萌芽階段,很多興趣愛好都是在這一階段培養起來的。可見,這一階段對於人的一生髮展具有重大影響。如果在幼兒剛剛接觸科學的時候,我們就展現給他豐富有趣的內容形式,那就將有助於幼兒催生科學興趣、樹立科學態度、構建科學精神。然而,現階段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普遍反映出的問題,就是內容呈現上的枯燥,設計上缺少豐富的創意。很多教師在進行科學教育過程中,過多地依賴教材,對於教材中的指示不加衍生地展現,因此對幼兒的科學引導成效不高。除此之外,在科學與生活的嫁接融合方面,顯得功力不夠,造成科學與實際生活脫節。大家都知道科學是來源於生活的,而這種科學與生活相剝離的狀態,對於幼兒科學精神的觸發是沒有多大助益的。再者,當前還存在的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教師更傾向於向幼兒開展各種科學實驗,而忽視了引導幼兒去觀察自然中的種種科學現象,使得兒童對於瞭解周圍世界的奧祕缺乏動力,無法真切地感悟到科學的魅力。(三)內容佈局欠合理目前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框架搭建並不合理,沒有充分實現綜合性與廣泛性的結合,內容面顯得過於狹窄,很難培養幼兒對科學廣泛的興趣愛好。由於幼兒具有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興趣容易被新異刺激的事物所吸引而轉移等年齡特點,所以在對幼兒開展科學教育時,應該不斷豐富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做到涉及領域儘量廣泛,涵蓋的內容也更具有綜合性,這樣才能夠讓幼兒在接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較好的注意力,從而使科學教育活動卓有成效。之所以在內容佈局上顯得過於侷限,很大程度是由於教師太過依賴教材,教材上有什麼內容,教師就講解演示什麼內容,並把幼兒侷限在教室裏進行科學教育,這樣的成效往往不會太高。

(四)教師主導課堂教師主導課堂,從長遠來講不利於教師開展科學教育。這是因爲教師將自己置於“權威”的地位,沒有充分顧及幼兒的參與和互動,從而缺少來自於幼兒的反饋,以至於教師無法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和需求設計出更具針對性的教育流程和教育內容,無法收到較好的教育成效。除此之外,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教師過於強勢,樹立自己絕對的權威地位,也不利於對幼兒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因爲科學的精神要求幼兒有不斷探索的慾望,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老師在幼兒心目中樹立起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打壓了幼兒的探索慾望和挑戰權威的勇氣,所以對幼兒探索精神的培養是有害而無益的。

二、幼兒園科學素養教育的建議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不注意幼兒在此階段的學習特點就強行灌輸,是無法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的,也無法有效催生幼兒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具體而言,可以着重從下述四個方面入手,力爭解決上述問題。

(一)明確教育目標對於幼兒園科學教育而言,最爲重要的是要明確科學教育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了,才能保證所走的道路是正確的。要明確幼兒科學教育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或爲幼兒創設條件,提供物質材料和機會,引導幼兒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索和學習,親身經歷探究過程,感受和體驗科學精神,並透過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獲得有關物質世界及其關係的`感性認識和經驗建構的過程,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要培養他們基本的科學素養,而不是讓他們掌握大量的科學知識。如筆者曾經參與了一次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觀摩課的設計研討。原來的活動內容爲《認識泥鰍》,園任老師在預教時把活動目標重點放在讓幼兒認識泥鰍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上,過程按部就班,讓按順序從泥鰍的頭、身體到尾巴一一認識,參與預教的幼兒對活動毫無興趣,提不起精神。在研討的過程中,我們提議把這個活動設計成《捉泥鰍》,目標重點放在幼兒積極參與探索的過程,用不同材質的手套去捉泥鰍,感受泥鰍身體“滑溜溜”的特點。在活動中,老師爲幼兒準備了各種各樣捉泥鰍的材料:橡膠手套、塑料布手套、麻布手套、紗布手套、滑雪布手套、編織帶手套等等,讓幼兒用不同的手套在水盆中捉泥鰍,看看哪種材質的手套更容易捉到泥鰍。孩子透過與不同材料的接觸,既認識了材料的特性與作用,也感受到了泥鰍滑溜溜的特點,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幼兒勇於探索、愛動腦筋的精神,而且整個過程富於童趣,充滿歡聲笑語,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縱觀古今中外偉大的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可以發現,童年時期成人對他們好奇心、求知慾和科學興趣的保護和重視對他們後來取得偉大科學成就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師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對幼兒開展科學教育就是要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情與興趣,樹立基本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應該回避大量科學知識的灌輸。科學興趣的激發,能夠更好地助推幼兒後期對於科學世界的自覺探索。如果教師只是單方面不停地灌輸知識,只會讓幼兒加劇恐慌,產生逃避的心理,而不會讓他們燃起對科學的熱情。由此可見,教師明確幼兒科學教育目標是十分必要的,有助於對幼兒進行更爲積極的引導與推動。在正確的目標指引下,教師纔能有針對性地對教育流程進行合理的設計,引導幼兒不斷探索科學奧祕,啓發他們不斷地提出問題、進行猜想,並努力地去驗證猜想。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就有可能讓幼兒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形成可貴的科學精神。

(二)遵循幼兒科學探究的特點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而幼兒的探究過程一般經歷三個基本環節:產生疑問———進行猜想———進行驗證。在以教師爲主導的科學活動中,教師總是急着把研究的方法甚至是結果告知幼兒,重結果輕過程,容不得讓幼兒去親身經歷這三個環節,因此幼兒只得生吞活剝。筆者認爲在科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學會等待,等待幼兒自己去質疑,自己去猜想、自己去驗證,這樣獲得的經驗和能力、方法才真正是幼兒自己的。如筆者曾指導了大班幼兒的科學活動《旋轉的小花》,活動一開始,老師讓乒乓球製作的小花在美工板上飛快地旋轉起來,幼兒看到後就提出了疑問:“小花爲什麼會旋轉?”“什麼材料能使小花旋轉起來?”接着教師爲幼兒準備了水、漿糊、油、鹽等材料,讓幼兒自己先猜想:這些材料中誰能讓小花旋轉起來?然後讓幼兒一一進行驗證。最後再比較小花在幾種材料上旋轉的速度。因爲幼兒經歷了整個的探究過程,所以他們在活動過程中興趣盎然,反覆試驗、驗證,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和滿足感。

(三)注重形式的豐富多樣在前文的分析已經闡明,幼兒由於處於特定的年齡階段,對於週遭事物的興趣轉移是很快的,對於同一事物很難保持長久的注意力。所以,在幼兒園科學教育形式的設計上,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透過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來保持幼兒的注意力與興趣。尤其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加強自然角的創設與實施,對自然角中傳統的用小盆種植小花小草、用小魚缸養殖小魚小蝌蚪等規規矩矩的形式進行變身,變成孩子的科學實驗室、動植物戲劇表演臺、或者是孩子們的生態研究室,孩子們會其樂融融地流連其中,探索科學的奧祕與屬於他們自己的樂趣。由此,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依賴教材所提供的內容與形式,而是應該結合幼兒獲取知識的特點,設計出更爲多元的教育形式。在科學教育中,加入更多具有新奇性的環節,並對幼兒提出啓發性的問題,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探索過程中。除此之外,將科學教育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這是因爲將科學教育內容融入實際生活,有助於引導幼兒以科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諸多有趣的事,從而培養幼兒科學探索能力,並且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持續增長。很顯然,教材課本上的科學實驗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科學閃光點卻是無窮無盡的,教會幼兒在生活中去挖掘與發現,比單純教授知識和尋找答案更有益於幼兒的發展。進行生活中的科學教育,要求教師要善於抓住周圍環境中偶然發生的事件或幼兒感興趣的事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四)豐富教學內容在內容的佈局上,教師應該從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與興趣點出發,尋找到適合幼兒探索和接受的科學教育內容,而不是完全照搬教材,因爲教材畢竟是印刷在紙上的東西,更新的週期較長,無法及時跟上幼兒的新變化;除此之外,由於教材是針對較大範圍的幼兒制定的籠統性課程素材,所以針對性還有所欠缺。教師應緊緊跟隨時代的變化,瞭解不同時代與成長背景中的幼兒對科學教育的需求,並且透過與幼兒的頻繁接觸,掌握他們需要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把這些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納入到正規的科學教育活動中來,不斷生成新的課程內容,以更有效地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培養他們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特別呼籲教師把自然環境教育納入到幼兒科學教育體系中來,有目的、有計劃地經常帶幼兒深入大自然去聞花香、看鳥飛、聽蟲鳴……使大自然成爲幼兒科學教育的主要大課堂,讓幼兒對大自然滿懷新奇感、敬畏之心和強烈的探索慾望。現在很多幼兒園出於安全的考慮而取消了集體的春遊、秋遊等活動,把幼兒親近大自然的任務全部推給家長,這是非常不利於幼兒的科學教育和幼兒的成長的。幼兒與同伴在一起的探究狀態和與成人在一起的狀態完全不同,幼兒與同伴在一起探究時是主動的、積極的,而與成人在一起更多的是依賴的、被動的。所以筆者強烈呼籲把春遊、秋遊的權利還給孩子,讓大自然成爲幼兒科學教育的主課堂。

(五)協同多方力量首先,教師並非幼兒園科學教育中的唯一主體,不應該被置於權威主體的地位而主導整個教育過程,因此教師應將自身與幼兒置於平等的視野之下,對幼兒反映出的興趣與問題,應及時予以迴應,並根據幼兒的自身特點設計出更爲合理的教學流程。其次,向幼兒開展科學教育不僅僅是教師一個人的責任,家長也應該參與其中,實現家園合作,共同構建起幼兒科學學習與探索的良好環境。當幼兒在幼兒園中受到教師啓發,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產生興趣與疑問的時候,回到家中,家長應予以積極的引導,從而更好地配合教師的工作,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以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科學教育活動還應與幼兒園其他領域的活動進行有機整合,並充分利用社區條件,使教育活動最優化。上述解決途徑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自身特點與接受能力,設計出更爲適宜的教學方案,而不是一刀切地硬性灌輸。唯有如此,幼兒纔不會被客體化地對待,才能夠更好地發揮他們對科學的主動探索慾望。

總之,教師在對幼兒園進行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了解幼兒本身的學習特點,從幼兒出發來設計適宜的教學內容與流程,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樹立科學態度與精神,培養幼兒最初的科學素養,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探索的眼光去不斷地質疑身邊的事和物,並用科學的方法努力找到答案。希望我國的幼兒園科學教育能進行不斷的自我剖析,爭取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爲幼兒提供更爲適宜的科學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