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策略論文

論文8.18K

一、地理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的三個注意點

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策略論文

(1)強化基本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根據行爲心理學原理,思維是人以事物的表象作爲活動基礎,而進行的分析、綜合、比較、聯繫等。而分析、綜合、比較等應有一定的知識做基礎,否則,思維活動的開展和提高是天方夜譚。例如,要學生分析中國和英國的時差問題,務必清楚時差的概念、時差的劃分以及我國和英國的地理位置。要了解兩個國家的地形、地勢、氣候有何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學生就應瞭解雙方的地形、地勢、氣候的特點是什麼。否則,對地形、地勢、氣候等知識知之甚少,或者模棱兩可,問題就沒法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其實就是思維活動的過程。這種思維活動,離不開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思維活動藉助於自身的基本地理知識來完成。

(2)對分析的對象要有足夠的表象認識。學生雖然進入了高中階段的學習,但畢竟空間想象力還有一定侷限,而地理學習中,一些地理現象的結構、分佈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想象力。教學中,透過問題的設計、情境的創設等,引導學生觀察、獲得感性材料,由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最後形成認識上的質的飛躍。比如,平原和高原有什麼不同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分析、比較是基礎。可以讓學生觀察平原與高原景觀圖片,根據圖片造成的視覺、感覺的不同等等,而感知平原和高原的不同。對於這個問題,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字面上理解,“平原”即“平”爲主要特點,根據已有知識,平原給人一種一望無際的感覺;而“高原”以“高”而與“平原”的“平”相對而論。再者,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圖片獲得直觀性的感受:平原上呈現“籠蓋四野”,綠油油之姿,水好像要滲出來,海拔低;而“高原”給人一種伸手可摘雲和月之感。這樣,從表象的'認識和感知,進而得出平原和高原的差異的結論,符合邏輯判斷和認知學的原理,也是地理學習的一般方法。

(3)注意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思維能力的培養,始於思維習慣的培養。思維習慣的培養主要在於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提出新穎、獨特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動機。如關於我國北方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按傳統教學,教師給出答案,學生背誦,制約了學生思維力的發展。而現代教學中,藉助於一幅漫畫:北方的井越挖越深。讓學生結合這幅漫畫,談談自己的看法。這個問題沒有統一、標準的答案,可以讓學生髮散思維。教師所應該做的,就是傳遞“爲什麼”的資訊,而不是“是什麼”的描述。

二、地理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

(1)聯繫———思維。簡言之,就是根據知識之間的聯繫或者是事物表象之間的聯繫,縱向、橫向、多向、多維度、多層次地分析與歸納,旨在讓學生掌握思維方法:如何想、怎麼想。像“地中海氣候”的教學,可以透過一系列問題的給出,如地中海氣候分佈在哪些地區,具有什麼樣的氣候特徵,步步逼近、層層深入,加深學生的理解度。再如,對於地形雨、對流雨、鋒面雨等的分析,讓學生觸類旁通是解題的關鍵:降水的形式不同,但原因相似。這個問題的分析,既需要學生求同也需要學生求異,求同和求異的過程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

(2)規律———思維。根據哲學原理,任何物質的運動和變化是相對的也是絕對的,地理事物或現象更是如此。因此,地理教學中,對於地理方面的知識也可以用這種哲學原理———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大荒”到“北大倉”的轉變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社會現實進行分析。首先,剛剛解放,萬事需要振興,糧食問題和農產品問題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所以,“北大荒”到“北大倉”的轉變,爲我國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再者,“北大荒”若原始溼地被破壞、林地被侵佔,則可能導致氣候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導致野生動物失去棲息的家園而瀕臨滅絕。一次次的洪水災害發生,警鐘長鳴:我們應保護生態環境,退耕還林。

(3)地圖———思維。在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地圖的作用不能忽視。地理教師應巧妙利用地圖,引導學生學會讀圖、析圖、解圖,提高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培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和深刻性。關於我國的氣候特點的問題,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分析地圖,包括各類專題地圖,比如地形圖、氣候圖,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經緯度是多少,氣壓帶、風帶等的具體情況,分析地形對氣候的影響等等,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這樣,藉助於地圖,培養學生由點及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品質。

三、結束語

地理知識不同於語文、英語等語言學科,地理普遍被學生們認爲是比較難學的學科之一,其抽象性、思維性強,對地理現象的分析,往往需要“由表及裏”的本質的高度概括。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格外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地理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是地理教學的目標之一。要讓思維助力地理學習,讓思維在地理教學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