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數學學生素質的教學管理論文

論文3.02W

將長期沿襲的“應試教育”轉變爲“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數學學生素質的教學管理論文

素質教育重視教育內容的全面落實,要求各科教學不佔不讓。活動課有利於學生手腦結合,促進全面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多門功課要不分主次,齊頭並進,又不能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只有優化教學結構,發揮課堂教學的全部功能,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是改革教學的關鍵。

優化教學結構,教學相長。學生良好素質的形成,要依靠各科教育的協調,數學水平與能力是學生良好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數學教學必須優化課堂結構,切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學結構的優化,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問題來自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前學習。自學課本,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實踐證明,佈置學生課前先學,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卻爲教學的良性循環打下了堅實的基矗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前,可先佈置學生預習課本,擬出預習中的疑難問題,上課時,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針對問題,透過教具演示,溝通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與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聯繫,引導學生找出解決方法,從而掌握新知識。

這樣做,學生從預習中發現問題,到課堂上有意識地解決問題,加深知識的掌握,又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優化教學結構,還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整體體現教學目標,層層深入,突出重點、難點,力爭使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所學內容。如“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節,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意義,初步認識分數,難點是理解“平均分”的意義。因此,一上課就應要求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紙平均分成兩份,對所分成的兩份進行比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初步認識到怎樣纔是平均分;接着介紹將一個整體分成2份、3份、4份的`幾種情況,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判斷哪個是平均分,哪個不是平均分,進一步理解不管分成幾份,只要分得的各份一樣大小(多少)就是平均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分數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然後閱讀課本,強化對“平均分”的認識,使學生明確“平均分”是分數意義的基礎,是產生分數的前提,且使其學會學習,這不僅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而且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既促進知識和智能的發展,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優化教學結構,還應該注意及時反饋適時評價。從反饋中瞭解學生學習情態,及時給予重視糾正,消除錯誤認識。素質教育應當完善課堂評價,以激勵性評價爲主,透過口答、實驗操作、課堂開卷或用閉卷筆試、作業答辯等形式,對學生學習表現進行適時評價,給予表揚,提出不足。這些對於鼓勵學生進一步樹立學習信心,明確學習方向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優化作業結構,練中促智。學生的數學能力主要是透過練習形成的,爲了使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技能,發展智能,在優化練習結構方面應着重體現練習設計四性:典型性、針對性、綜合性、趣味性。典型性,就是在設計練習時注意選擇最一般,最具有典型特徵的題目,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練習,既體現了教學的目的要求,又能達到舉一反三的功效。針對性,就是在設計練習時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選擇學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錯的內容,有的放矢,設計練習,透過對比辨析,達到鑑別分化的目的。綜合性,就是在練習中要注意體現知識間的聯繫,實現新舊知識的溝通,形成知識系統,培養學生能力。如:在學習“比”的知識後,把有關“倍”、“分率”、“百分率”、“比”這些不同類的概念和應用題結合在一起,編成題組進行綜合練習。可使中國學習聯盟大地減少不必要的機械記憶,有助於學生建立合理的整體知識結構。一題多變,同中求異運用比較法,不僅可教給學生思維方法,而且在比較中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設計還照顧到“好、中、差”三類學生,面向大多數,前面題目差生可以接受,學有興趣,後面題目可培養優生的思維廣闊性,促使學生髮展思維開發智能,從而全面提高素質。趣味性,就是在設計練習時,結合生活實際,創設解題情境,選擇靈活生動的習題,引發學生解題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在解題中品嚐學習樂趣。這樣學生變被動學習爲樂於學習,就不會覺得學習是個負擔。

優化作業結構,還要嚴格把握作業份量,把課本習題分爲預習、邊講邊練、課堂作業、家庭作業等幾部分,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學生解答,不隨意搞“題海戰術”,使學生從作業堆裏解脫出來。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快樂,負擔也不會過重。

總之,只要從教與學入手,不斷優化改進,發揮課堂教學功能,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就不難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