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近代蘇北城鎮化進程緩慢原因探析論文

論文1.08W

城鎮化進程是全方位的,其外在的考察指標是人口大量向市鎮集聚,形成大批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移。依據這一外在考察指標,我們發現,近代以前蘇北地區的城鎮化進程主要不是依靠商品貿易的發展,而是依靠行政建制。

近代蘇北城鎮化進程緩慢原因探析論文

近代以來,由於工商業的發展,蘇北的城鎮化進程較以往加快了步伐,但相形於蘇南地區而言,其推進速度依然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工業經濟的推動力不大。蘇北的近代工業是從1882年左宗棠創辦徐州煤礦開始的,最終形成了以採煤爲龍頭的工業體系。然而,這一工業體系對農業人口的吸引力較小,一是由於設備落後,安全設施不完善,煤炭的開採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以生命爲代價的;二是因爲工人的工資較低,難以養家餬口。在這種情況下,工業對農業人口的吸引力自然不大,從而導致城鎮化的水平偏低。而在蘇南地區,由於主要以紡織、麪粉、絲織等輕工業爲主,其安全係數高,工資相對豐厚,女工、童工均能適應,使得工業對農業人口的吸引力較大,因而城鎮化水平較高。

第二,商品經濟的拉動力不強。在近代,由於蘇北的市場體系發育不健全,致使農家“無經商工藝”(張奇抱《沭陽縣誌》),“少業商賈”(《嘉慶海州直隸州志·風俗》),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在廣大的蘇北地區,我們發現,除了連雲港的鹽業市場尚有特色外,很難再發現其他有特色的商品市場。而蘇南的很多市鎮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商品市場,如蘇州是著名的絲織品市場、無錫是著名的米碼頭、常州是著名的棉紡織品市場,類似的低級市場則更多。正是由於近代蘇北的商品經濟,特別是有特色的商品市場發育不如蘇南地區,使得商品經濟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要比蘇南地區弱,城鎮化的進程自然也慢。

第三,原有市鎮的吸引力不夠。根據城鎮化過程中人口集聚的“推動—吸引”理論,人口從鄉村向市鎮的集聚動因既有來自鄉村的推動作用,又有來自市鎮的吸引作用;前者主要表現在農村的生活壓力巨大,後者主要表現爲市鎮的預期就業機會多,預期收入高,生活舒適等。根據這一理論,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鎮的吸引力。但我們在考察近代蘇北的原有市鎮時發現,其吸引力尚未達到吸引農民“離土”的程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於蘇北的原有市鎮大都是政治市鎮而非經濟市鎮,使得在市鎮真正能生活舒適的是紳而非民;又由於近代工商業落戶市鎮者頗少,市鎮所能提供的預期就業機會也少,預期收入自然不高;再加上蘇北原有市鎮的生活設施相對落後,在幾乎所有的志書中,都有“街道不潔”的記載,使得在市鎮也很難享受到舒適的生活,這導致了蘇北原有市鎮的吸引力不強。而近代的蘇南市鎮,由於有近代工業的落戶,預期就業機會多,預期收入也高;再有市鎮的生活設施較好,如無錫的東亭鎮和八士橋在清末就設立了郵政局,方便了通訊聯繫;還有的發起了清道之舉或設立西醫院等。這一切,使得蘇南市鎮對農業人口的吸引力要明顯強於蘇北市鎮,其城鎮化的水平自然要高於蘇北。

第四,思想觀念的導航力不足。城鎮化的進程需要思想觀念的導航。中國的傳統農民在祖祖輩輩的影響下,有着“埋骨還需桑梓地”、“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的傳統,他們恪守着“君子不言利”的祖訓,儘管這種濃厚的鄉土情結本身並沒有什麼過錯,但這對於城鎮化的進程而言卻是一種阻力。在近代蘇北地區,我們查閱史料發現,廣大農民“不肯輕去其鄉”(張奇抱《沭陽縣誌》)極具代表性。分析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爲思想觀念的落後。在蘇北地區,由於思想觀念的嬗變缺少輻射源,其嬗變速度緩慢,廣大農民依然過着“死葬不出鄉”、兄弟彼此鄰居、伯叔不出三裏、婚姻圈不過數裏的生活,使得農村的宗族勢力得以保留。思想觀念滯後和宗族勢力猶存,嚴重製約着農業人口的外流,其城鎮化的`進程緩慢便無須多言。而在近代的蘇南地區,其城鎮化的水平之所以較蘇北要高,最重要的原因是思想觀念嬗變的速度明顯快於蘇北地區。上海開埠後,成爲近代中國思想觀念轉變的弄潮兒,蘇南地區由於受上海的輻射,思想觀念開始了嬗變,一股追逐時尚、重視商利之風吹遍村村落落、街街坊坊。在這一思想的導航下,城鎮化的進程明顯加快。這就告訴我們,城鎮化進程的快慢離不開思想觀念的導航。

推進城鎮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城鎮化的阻力因素在近代以後,由於沒有徹底的改變,蘇北的城鎮化進程依然緩慢。快速發展的經驗固然珍貴,但發展滯後的教訓也應汲取。這可以使蘇北的城鎮化進程少走彎路,這是歷史的啓示,也是歷史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