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農村城鎮化的研究論文

論文9.69K

摘 要:在農村,隨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大量的資金和勞動力的剩餘。而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又創造出大量的工作機會,不斷地吸收着農村剩餘勞動力,同時國家對農民戶籍制度管理的不斷放鬆爲農民進城創造了條件。

農村城鎮化的研究論文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   土地保護   城市化進程  建設規劃   居住環境  環境保護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城鄉關係,基本上是城鄉二元體制下城市對農村的剝奪關係。前期嚴格的戶籍制度把廣大農民禁錮在農村,但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迅速,農村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隨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農村出現了大量的資金和勞動力的剩餘。而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又創造出大量的工作機會,不斷地吸收着農村剩餘勞動力。國家對農民戶籍制度管理的不斷放鬆也爲農民進城創造了條件。一部分取得城市戶口和居留權的,經濟條件較好的進城農民紛紛棄置農村舊宅,在城市購置新居,安家落戶。而一部分沒有取得城市戶口和居留權或沒有經濟條件的進城農民和在家農民也在不斷的改造舊居,建設新屋。

農民改善居住和生活條件的願望及翻建新居的'熱情不斷提高,促使農村住宅的空間佈局發生不斷變化。但是由於我國宅基地的福利功能和村莊規劃管理的長期缺位,加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發展相對滯後,農村建設用地“外擴內空”的現象日益嚴重,聚落空心化問題開始受到關注。突出表現在農村人口轉移減少未與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縮減相掛鉤[1],相反,農村人均居住用地不斷增加,“兩棲”佔地、空心村現象嚴重。目前,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架構仍未根本突破,城鄉之間矛盾突出,農民工就業壓力較大,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規劃管理滯後等一系列問題導致農村空心化現象不僅會加劇發展,而且會長期存在。

農村空心化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農村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它的直接後果是導致了“空心村”的出現。長期以來,學術界對“空心村”或農村空心化的概念尚未形成統一認識。早期的研究主要針對鄉村聚落空心化[12]、鄉村聚落空廢化[13]和住宅空心化[26],側重對農村宅基地演化特徵與問題的探討。

張昭從土地利用的角度將它定義爲“空心村”就是村莊面積盲目擴大,新住宅多向村外發展,村莊內部出現了大面積的空閒宅基地的一種特殊結構佈局的村莊[27];張軍英從村莊空間形態的角度出發,將它定義爲:“空心村”是在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農業經濟和就業結構的轉變造成村莊內部建設用地閒置的一種聚落空間形態的異化現象[28];薛力從城市化角度出發,認爲“空心村”是在我國特有的城市化過程中發生的,它是複雜的社會經濟過程在村莊的物質形態中的表現,是在城市化滯後於非農化的條件下由迅速發展的村莊建設與落後的規劃管理體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莊外圍粗放發展而內部衰敗的空間形態的分異現象[16];

對於“空心村”現象產生的原因,已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分析,主要有幾點:

1村民思想觀念落後,土地保護意識淡薄

我國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農村宅基地歸集體所有,農民只有使用權,任何個人和單位不得私自轉讓和買賣。但是有些地方,大多數農民由於知識水平低、法制觀念淡薄根本沒有宅基地屬於集體所有的意識,而是看做私有,甚至認爲承包的耕地也看做個人所有,隨意佔地建房。

2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化不完全

改革開放後,城鄉間戶籍差別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全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近些年隨着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的推行,每年都有幾百萬人進城務工,他們中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在城市安家,變爲“城裏人”。

3村莊建設規劃滯後,宅基地管理薄弱

我國多數農村是過去形成的鄉村聚落形態,長期不搞村鎮規劃,或在規劃中不講科學,只注重新房的便利、風水,而忽視了對舊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農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加上建房時缺乏長遠眼光,住宅設計不合理,給採光、通風、排水等留下隱患,致使房屋更新換代速度快。

4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生產生活極不便利

一般情況下,村落的空間演化呈現向心性的集聚態勢,而“空心村”問題卻造成村落外延內空[33],十分反常。這種反常現象是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形成的鄉村聚落公用設施缺乏,不少道路沒有硬化,很多崗地村莊道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團糟”,平原村莊則是“晴天走路滿身灰,雨天走路半身泥”。人們遷入城市的動機主要取決於城鄉預期收入差異,差異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治理措施

隨着鄉村—城市轉型速度加快,鄉村的生產要素以及社會發展要素隨之發生了分化和重新組合,空間上逐步從分散走向集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伴隨鄉村工業化發展基本上完成了鄉村城市化轉型,傳統鄉村空間被改造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地域,城鄉一體化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在欠發達地區,鄉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低,鄉村空間轉型的內在動力不足,鄉村發展資源如人口、資金、土地等迅速流入非農產業和城市,村莊空廢化、鄉村衰微等問題日益凸顯。城鄉統籌下鄉村發展、城鄉關係及其空間組織模式、城鄉整體規劃等是當前我國鄉村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務,快速城市化和區域一體化背景下鄉村空間組織模式及其機理、鄉村空間重構和規劃等是我國鄉村發展研究的重要內容。陳曉華、章莉莉曾以安徽省池州市爲例,分析欠發達地區鄉村空間現狀特徵和存在的問題,探討欠發達地區鄉村空間重構的動力機制,並提出了鄉村空間規劃的主要策略。

劉彥隨提出農村空心化“三整合”調控理論,認爲農村空心化調控與新農村建設是密不可分、互相促進的統一體。在農村空心化興盛期到來之前,透過強有力的政府管制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鄉村地域系統的空間、組織、產業“三整合”,從而阻隔空心化演替的路徑,實現農村要素有序流動及其優化配置。

總之,無論是從我國農村“空心化”現象的現狀還是農村空心化的影響等方面來說,農村“空心化”已成爲嚴重的現實問題,是城鎮化過程中迫在眉睫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而我國的國情的特殊性,又決定了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困難性和緊迫性,所以我認爲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必須要從長遠考慮,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空心化”問題一定程度上在所難免,但關鍵在於,城鎮化不是要農村“消失”,而是要讓農村變得更加現代化,重點在於改變我國農村人民的思想觀念,提高農村人民的知識修養與素質,搞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這纔是解決農村“空心化”的長遠之計。進而從本質上解決農村地域經濟社會功能的整體退化的問題,給我國農村帶來長久的、真正的繁榮。

參考文獻

[1]劉彥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J].地理學報,2007,62(6):563~570.

[2]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現象及其對策探討———以江蘇省爲例[J] .城市規劃, 2001,(6): 8~13.

[3]張軍英.空心村改造的規劃設計探索一以安徽省巢湖地區空心村改造爲例[J]建築學報,1999(11).

[4]鬱楓.空間重構與社會轉型[J] :[博士學位論文].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