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研究論文

論文2.84W

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這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教學制約因素。教學目標太過單一,教師往往將串講當成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操作模式,甚至是將“讀、譯、抄、背”當成不變的教學套路,學生學習顯得非常被動,導致學習認知呈現固化現象,難以形成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須要創新設計,在誦讀、引導、訓練等環節,都要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性,深度挖掘學生文言潛質,最終實現文言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研究論文

一、強化誦讀,培養學生文言語感

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現象瞭解甚少,透過多重誦讀學習,學生能夠品味文言文的語氣語調、表達方式和習慣,這對理解文言文內涵有特殊幫助。農村學生接觸文言文機會更少,文言基礎更爲薄弱,強化文言文誦讀訓練至關重要,其訓練價值會更爲顯著。部編七年級語文下冊《孫權勸學》,教師利用故事匯入:“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大將,名字叫呂蒙,這個人深得孫權的信賴。可呂蒙不愛學習,孫權勸他學點知識,他每次都是推三推四的,認爲讀書無用。這次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會怎樣呢?我們讀過課文就知道了。”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隨即給出誦讀要求:先熟悉課文,找出拿不準的讀音,藉助工具書解決不明白的字詞。然後聽老師誦讀,注意停頓、節奏、表情的把握。最後是自行誦讀,準備參加班級展示活動。任務佈設之後,學生積極行動起來,翻閱文字,查找工具書,課堂學習氣氛漸濃。教師誦讀示範後,學生仿讀訓練,教師跟進輔導,矯正學生不當誦讀問題。課堂誦讀展示時,學生大多能夠讀出適當的語氣語調,人物身份特徵區分比較鮮明。教師利用故事匯入,成功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然後給出誦讀要求,並給學生示範誦讀,這些都爲學生誦讀訓練提供了良好條件。學生在仿讀訓練和課堂展示中,對文字有了切實的學習體驗,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也會更爲豐富深刻。

二、創新引導,挖掘學生文言潛質

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需要對文字典型詞語、個別句式展開重點講解,也需要幫學生梳理各種文言現象,並與學生一起找出文言現象內部存在的一般規律。在具體操作時,教師發動學生展開主動質疑活動和課堂討論活動,梳理各種文言現象,將課堂學習引向深入,並建立文言現象認知系統。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達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夠形成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在《賣油翁》課堂教學時,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一些典型詞語的含義:課文第二節,寫射者和看者的對話,一共是兩個回合,二人如何交鋒的.呢?射者的問帶有什麼樣的意味?看者是如何回答的呢?其語氣應該是怎樣的?學生透過仔細思考討論給出個性理解:射者看到看者“微頷”,感覺不服氣,這一問帶有進攻性,重點要突出其射技精良。而看者回答顯得輕描淡寫:“無他,但手熟爾。”這一答,讓射者更爲光火,語氣更加強硬起來,“安敢”一詞,具有挑釁味道了。看者不僅說,還當場表演,顯得胸有成竹,而且是神情自若。射者不得不心服口服。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索文言內涵,讓學生找出答案,這樣的設計具有創新性。農村學生文言基礎較差,很容易陷入進退維谷的地步,這裏卻獲得比較好的效果。因爲前面鋪墊比較厚實,學生已經進入到一定思維境界之中,爲進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礎。

三、重視遷移,塑造學生文言素質

文言文訓練設計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淺顯文言文時,特別要重視課內外的有機結合,要給學生必要的提示,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一些認知銜接。設計訓練形式時,要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等多種感知思維,以激發學生主動訓練的興趣。《愛蓮說》訓練設計時,教師先讓學生根據學習體驗,圍繞課文展開質疑活動,以進一步鞏固學習認知。經過一番準備,學生給出不少價值度很高的質疑問題:文字寫的蓮,爲什麼文中卻三次提到“菊”和“牡丹”呢?作者崇尚“出淤泥而不染”,而我們卻聽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兩種觀點是不是衝突了?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最終形成學習共識。教師爲學生準備了黃庭堅的《書幽芳亭記》,發動學生展開課外閱讀,並與《愛蓮說》進行對比閱讀,找出兩篇文章的相似之處。學生經過一番探究,逐漸形成一致的學習認知:這兩篇文言文都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對世俗和同流合污的觀點和做法展開抨擊。教師先讓學生展開質疑,目的是讓學生加深文字理解。教師隨後引入《書幽芳亭記》,將課堂訓練引向更高追求。教師沒有讓學生展開字詞研究,只是從內容上、情感上展開認知比較,這無疑是降低了訓練難度。教師在課堂引導時,要發動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學習,避免“滿堂灌”現象,這樣可以深度挖掘學生文言學習潛質。在設計課堂訓練時,教師要從學生能力遷移角度展開,以全面塑造學生文言基本素養。本文系江蘇省規劃課題《基於“活動導研”的農村初中跨學科骨幹教師發展實踐研究》和市級課題《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問題與對策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