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研究論文

論文1W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引導。教師的成功引導,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有利於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各個層次學生的水平得到提高,再帶動一個整體水平的提高。在整體水平到了一個髙度以後,教師要尊重並鼓勵學生提出與衆不同的疑問,並肯定他們的探索、求知慾望,同時幫助他們解決自己的問題,以促進他們的知識得到擴展,思維得到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研究論文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教育應該建立在興趣之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以後,教師傳授的知識才能被學生主動吸收。在這裏特別強調的是主動,而不是強加給學生們的,這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雖然興趣學習一直被教育機構所強調,但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導致許多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還是很難進行興趣教學,往往將本來應該是十分生動的內容,以被動式的方式講述。學生被動學習,不但知識掌握不牢而且學生學習態度會因此發生厭煩情緒甚至牴觸情緒,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講授知識考慮自己教授方法能否引發學生的興趣。如果透過方法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了以後,被動學習便變成主動學習,這就說明教師的知識教授是非常成功的。在此可以給出幾個建議:

(1)在這一堂課開始之前向學生講述關於數學小知識或者是小故事,但要注意語言要幽默輕快。營造一種輕鬆的氣氛。

(2)設定一些問題,難度最好由易到難。這樣可讓學生積極思考,提髙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透過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符號、枯燥的數學定理簡單的呈現出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從側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每一個班級都會有一些調皮的學生,學生上課不認真,也不太遵守課堂紀律。對於這些學生大多數老師表示不喜歡甚至是討厭,而且由於代溝的關係,很難處理。而自古以來師生之間就有代溝橫跨在老師和學生之間。

因爲每一個學生都是在老師的教導和指引下,慢慢接受知識。在學生似懂非懂的時候,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思維,對老師既害怕又敬佩,有時候想反抗老師的教導方式,這個關鍵的時候有一些學生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和思考,但心裏面又感到害怕而不敢。所以矛盾越來越大,代溝越來越大。慢慢的變的特立獨行,最後和老師們產生了隔閎。

二、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

而進入青春期的這些學生,是很難管教和引導的,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方式,而老師卻有老師的教育理論。於是老師和這些學生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而實際上不管是什麼學生都想想得到老師的喜歡和關注,這些學生也希望老師也可以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同時也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認同。所以大家可以從這方面出發,把這些學生引導成好學生。古人云;“師能授人以知識,並教學以用,師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找到老師學生之間的溝通點,自然師生之間就和樂融融了。而最理想的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平和、和諧、互助、友好的關係;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其實任何學生內心深去都渴望老師的理解、關注和信任。有時老師一個笑容,就能化解師生之間的隔膜。師生之間只要架起—座心靈溝通的橋樑和紐帶,就能使師生之間更加和諧相處,開啟師生之間的那一扇代溝之門。這樣我相信,學生將不會再有好壞之分。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與衆不同的自己,故在學習方面也會存在差異,古人云“因材施教”在新學年開始,教師可以透過摸底考試來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然後透過調査學生的認知能力來判斷學生的可塑性,透過兩者相結合將學生進行分層。將學生分爲ABC組。A組學生可塑性好,基礎知識也紮實;B組學生可塑性中等,基礎知識水平中等;C組學生可塑性差,基礎知識不牢固。而且B組學生所佔的比例要佔整體學生的一半以上,這樣可以照顧到全班學生的心理感受。這是特別重要的一點,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心裏感受。所以這樣的,組應該在學生不知道的情況下開始,同時在如何帶動學習氛圍的改變這裏有一個很好的方法給大家分享在A組裏面加入幾個B組的學生,在C組加入幾個B組的學生。

這樣的話學生不會發現分組的事情,也可以帶動每一個小組學習的氛圍,同時分組一定要按照規定的時間(可一個月一次)進行重新調整,這樣可以使C組的學生積極向上,爭取到A組或B組。C組的學生會更加努力而不至於落C其他兩個組,爭取實現C組逐漸消失,B組逐漸壯大。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在今天,這遠遠不夠,作爲老師不僅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思考如何讓學生和你成爲亦師亦友的關係。除此之外,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然後注意“因材施教”。我相信這三點做好,你的師者之路便是成功的。“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最後把這句話送給每一位讀者。希望大家明白,授者,學無止境,受者,學無止境。作爲一個師者,一定要思考自己的授業方法是否合理,同時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爲教育發展儘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