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能力培養下聲樂教學的論文

論文2.6W

一、高師聲樂教學能力培養的多層次能力構成

關於能力培養下聲樂教學的論文

聲樂藝術是一門集藝術性、知識性、技術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特殊科學,是人身自己製造“樂器”的過程,絕大多數問題是看不見摸不着抽象不易理解的,只能說一個梗概和一般原則,更具體的是需要聽覺來完成的。因此,聲樂教師的聽覺好與否,直接影響着教學的順利進行。有經驗的教師會藉助自身敏銳的聽覺去準確地判別學生髮聲和演唱時的音準、節奏、音質、音色、共鳴、氣息、讀字等情況,並及時對學生的錯誤發聲和演唱作出相應的調整。假如教師的耳朵不靈,辨別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裏用,甚至可能引導到錯的方向上去。因此,好的教師不僅要有好的聽覺還要有辨別聲音的正誤能力。“好的教師的優勢主要在於耳朵的精確分辨力和請醒的的頭腦。教師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始終要貫穿者審美上和技術上的比較、鑑別能力的提高。沒有這種能力,學生的練習就會盲目的。沒有這種能力的建立和提高,學生能力培養的進步無從談起,即使在教師的把持下當時有了改變,事後還是茫然無邊,好的方法蕩然無存”。聲樂教學是歌唱藝術的教學,學生是透過教師的歌聲來達到對聲音的直接感官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聲音理念。優秀的聲樂教師透過範唱可以使“言傳”與“身教”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歌唱慾望,學生透過聆聽教師的範唱,直接感受教師的歌唱方法、語言、速度和力度變化,同時,體會教師對歌曲的理解和藝術表現,達到對作品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因此,範唱可以稱之謂是最傳統與最古老、最普遍的教學方法。舞蹈《千手觀音》的藝術魅力,不知使多少觀衆魂牽夢繞,一羣兩耳失聰的殘疾少女,飛舞着靈動婀娜的身姿,舞步精準,千萬觀衆情不自禁爲之感動!殊不知,這就是教師邰麗華示範教學最好的典範。

二、高師聲樂教學能力培養的多方位輔助環節

從以往的舊模式“教會學生會唱歌”轉變爲“學生會教唱歌”的新模式,這是新時期新形式下的新要求。“會教”與“會唱”之間既有密切的關聯又有很大的區別。“會唱”只需瞭解聲樂的發聲技巧,逐步樹立正確的歌唱狀態,不斷的發現自我,改進和完善自身的歌唱。“會教”則需要在這些基礎上,把歌唱的內在感受,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給學生,讓學生透過教師的形象比喻豐富自己的聯想,從而樹立正確的發聲狀態。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懂得發現自己的學生在發聲中存在的問題是什麼,應採取何種的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會唱”與“會教”的本質區別。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沈湘老師曾說“不要把發聲的結果當做手段來運用。”事實上,在現行的聲樂教學中,還是有許多教師拿結果當手段來訓練學生,而不注重過程的講解,其結果是可想而知了。那麼在“會唱”的基礎上如何實現學生的“會教”的能力。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人聲之不同各如其面,歌唱的方法也就帶有個別性,歌唱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採取的手段可以是不同的,“正如‘如果兩種不同的方法都能取得成果,它們之間就必定會有一些有價值的共同之點。’(巴爾則諾麥夫)‘只能得出這樣的一條訓練原則,那就是當我們朝着同樣目標前進的時候,我們走的是哪一條路並不重要的。不論用的是什麼方法,只要是和我們聲音訓練的總目的不相矛盾的,都是好的方法。’(莫威)‘有多少歌唱者,就有多少種歌唱方法。’”(卡魯索)。從以上聲樂大師們的言語中得出,每個歌唱者和聲樂教育者都有自己的歌唱經驗和體會,那麼,每個教師也應該都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因此,從入校之日起,就要求學生養成愛聽課的好習慣。在聽課的過程中,對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經驗、教學心得都要認真學習和研究,領會聲樂中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事物,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及學會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此來掌握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經驗,爲以後的教學打下較好的基礎。在聽課的過程中,又要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爲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作好鋪墊。學生透過這種聽課方式,會獲得許多教學經驗,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透過聽課還能激發學生的歌唱慾望。由於聲樂存在共性與個性的事物,共性的知識可以採用大課的授課方式,避免知識的重複講解及資源的浪費。個性是針對學生的嗓音不同,加以正確的引導,形成自身獨特的演唱個性,即要有自己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小組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對於嗓音特別優秀的學生,可以採用個別課的授課方式,以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三、結語

在當今社會不斷髮展的情況下,一名優秀的聲樂教師要有超前的意識,積極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科學發聲方法及正確的聲音理念,與世界接軌,就必須多聽、多看、多思考,這樣就能緊隨時代的步伐,不被世界所淘汰。鼓勵學生經常多觀摩好的音樂會,並組織學生集體觀看著名中外聲樂教育專家的聲樂教學視頻,之後分析並總結每位專家的教學特點及側重點,並要求學生談觀後感,指明日後的聲樂學習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