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析在遺傳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論文

論文2.8W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遺傳學作爲生命科學領域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和前沿學科,巳成爲當今生命科學中進展最快、最活躍的學科之一。農業是生命科學技術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遺傳學巳成爲農業高校的農學、園藝、林學、生物技術等專業的基礎課程。然而遺傳學內容多而雜,專業性和實踐性強,且與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計算機等學科交叉滲透,且所涉及的概念多而抽象,缺乏感性認識。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如何讓學生掌握好遺傳學基本知識,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值得從教者思考。

淺析在遺傳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論文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應該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功能。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強調以學生爲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爲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還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爲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種教學模式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一旦教師成功地扮演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者,將有效激發他們的求知慾,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近幾年來,筆者在遺傳學教學中嘗試着採用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教學方法,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重視遺傳學史在教學中的作用

遺傳學史和遺傳學的方法論是遺傳學的兩大有機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遺傳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對遺傳學基本原理和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相關的遺傳學史和背景知識,這樣學生就會對一些理論感到突然和茫然,結果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遺傳學史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一個極好的例證,學生只有在瞭解某個遺傳學理論的歷史由來後,他們纔會對這個理論的內容感興趣。在講授分離規律和獨立分配規律這兩個遺傳學基本規律之前,可以先介紹一下孟德爾其人。他是神學的叛逆者,熱愛自然科學,在當時“上帝創造人類”的神學觀念統治人們思想時,他還是相信生命的繁衍有規律在支配,並以豌豆爲材料進行了雜交試驗,最終發現了遺傳學兩大規律。在他以前也曾有不少人做過植物雜交試驗,爲什麼都沒有發現這些規律呢?接下來很自然地過渡到孟德爾試驗的特點,如遺傳純系、單位性狀、相對性狀、統計分析等。連鎖遺傳現象是貝特生首先發現的,但提出連鎖遺傳規律的卻是摩爾根,這與摩爾根本人嚴謹的科研態度有關,他“勇於存疑、敢於探索、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最終發現了遺傳學上第三大規律,並發展和豐富了孟德爾遺傳規律。麥克林托克的轉座子理論突破了經典遺傳學中基因穩定性的觀念,在當時並不被人們所理解,還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隨着轉座現象普遍性的發現,麥克林托克的原創性發現才被人們所承認,並獲得了遲到35年的諾貝爾獎。在劍橋大學學習生物專業的沃森和學習物理專業的'克里克在一次teabreak時間偶遇,都認爲著名的化學家波林提出的“DNA三鏈螺旋模型”不正確,兩人很快找到了共同的興趣點,並在畢業後一起開展研究,最終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分子模型。如果他們迷信權威,那麼這個劃時代的發現就可能胎死腹中了。這些遺傳學史不僅能讓學生了解遺傳學理論的來龍去脈、激發熱情和學習興趣,還能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感染,很好地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

二、課堂教學凸顯遺傳學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識興趣並不都是直接從觀察事物開始的,在許多場合下他們的個體經驗往往更能激發求知慾[4]。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透過從人類自身、日常生活現象和世界科研進展開始,使他們獲得有趣事物的知識。然而在大多遺傳學教材中,由於專業教材的編寫體制問題,培養興趣的內容或例證十分有限。筆者在遺傳學的相關知識教學中,儘量穿插一些與人類自身及日常生活相關的例子,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如在講授“連鎖遺傳與性連鎖”時,可列舉膚色、眼皮、身髙等一些常見的人類自身性狀的遺傳規律,如膚色遵循“相乘後再平均”的遺傳規則;父母面板黑,決不會有肌膚白嫩的子女;身高父母方各決定35%,子女只有30%的決定權;父母肥胖,子女有53%的機率成爲胖子;人類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男女雙方都有責任,每一胎生男生女的概率都是1/2,屬於獨立的遺傳事件。在強調數量性狀的特徵時,可引用我國科學家張啓發院士新近發表在NatureGenetics上的研究成果,即一個單基因控制水稻50%以上的產量,這是對傳統數量性狀概念的挑戰,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勇於挑戰權威的勇氣。此外,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轉基因黃金大米、美國校園與人類三體(XYY)、三倍體無籽西瓜等事例,甚至本校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都可穿插在課堂教學中。爲了體現遺傳學在經濟和社會中的作用,可介紹基因的商業價值,人體約有3.5萬個編碼基因,目前僅在美國拿到專利的有5000多個,等着拿專利(已交申請)的有至少3萬個。由於基因專利的保護,專利擁有者對基因的應用具有髙度的壟斷性,這種“以基因爲基礎的相關預防、診斷、治療藥物和儀器的一種壟斷性保護”使得基因成爲一種稀有的資源,肥胖基因的價值在3000萬美元以上,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基因價值約9000萬美元,FKBP神經免疫因子配體基因達3.92億美元。從這些事例中,學生學習了相關遺傳學知識、擴大了知識面、發現了興趣所在。

三、加強研究性實驗教學設計

實驗是遺傳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的繼續、補充和深化。它不僅可以驗證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判斷推理能力。然而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教師首先把實驗方法和步驟詳細地寫在黑板上,然後作一一講解,最後手把手地指導實驗操作。這種教學方式重結果、輕過程,固化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創造力。研究性實驗是考査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實踐。在研究性實驗中,學生透過動手查閱資料、擬定具體實驗方案,對實驗結果有顯著影響的因素進行研究探討,並透過仔細觀察和思考分析實驗結果、探討可能的原因,最後將實驗結果寫成規範的研究報告,並在報告中對實驗內容和方法提出建議和改進意見。筆者在實驗教學中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操作相對簡單、結果差異明顯的實驗,如豌豆染色體制備、核型和C帶分析、多倍化誘導等實驗,比較各種方法(常規制片和酶解法)的製片效果,探討各種理化因素(處理時間和溫度、化學物質種類和濃度等)對染色體形態的影響,引導學生髮現實驗結果的差異。研究性實驗拓展了學生視野,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有利於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也增強了學生蒐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研究性實驗具體實施過程中,由於實驗的準備、具體操作和觀察均由學生自己或合作完成,需要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時間。爲此,我們協調實驗員增加了實驗室開放的時間,學生可以在課餘時間準備實驗和觀察實驗結果。爲了增強學生的興趣,我們還引入了鼓勵和競爭辦法。選取效果較好的染色體制作永久片,標記班級、學號和姓名,用作以後的教學示範,讓學生品嚐成功的喜悅。實驗成績評定則是在小組爲單位進行實驗結果彙報後,綜合小組內(間)互評、主講教師以及實驗員評分,並鼓勵和資助優秀的實驗報告公開發表。

四、將啓發式教學貫穿課堂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爲中心,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始終是資訊的被動接受者,這種教學方式往往忽視了學生獲得知識的潛在性和理解知識的差異性,以及發展知識的創造性。而啓發式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迸發學習的興趣。在遺傳學教學中,筆者儘量做到因勢利導,在恰當的時候啓發、指點、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比如在課堂上不侷限於事先安排好的講義內容,而是由日常生活中的遺傳學現象弓丨出教學內容,或隨着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討論活動的進行來講授。如在講授“基因突變”時,先拋出一個現象小麥田裏一株高杆植株”,先讓學生解釋可能的原因,再介紹基因突變的概念。隨後提問“哪幾個同學家裏的麥田發現這個現象”、“水稻田裏有沒有這個現象”等,引出基因突變的特徵,即重演性和平行性。爲了引出“影響突變的因素”,筆者又提問“爲什麼我國西南地區植物種類豐富,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這樣學生就從地理位置、氣候特點等因素分析原因,這樣就自然引出了影響突變的因素,接着提問如何加速這種影響,也就是“基因突變的誘發”。學則必疑,思源於疑。這樣的講述注重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教師透過初步的點撥再次激發引導學生腦海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便形成了討論的氣氛。

實施啓發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熟知遺傳學知識、把握最新進展,而且要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要能把握好提問時機,能讓學生有展示自己志趣的機會。同時,教師還應該做好有心人,能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遺傳學現象,並與教學聯繫起來。

五、採用多媒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25%,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住15%,要是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就能記住65%[7]。如果僅靠一塊黑板、一本教材來進行課堂教學,不僅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不利於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利用現代化視聽媒體及計算機輔助教學,可提供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大腦皮質有關部位的興奮W。多媒體具有資訊量大、圖文並茂的特點,能將抽象、生浬、陌生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使一些在普通條件下難以觀察到的過程形象地顯示出來,使學習和理解變得簡單,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遺傳學實驗中,除了採用PPT軟件進行授課外,多媒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利用動畫進行遺傳學現象和規律的演示、技術和儀器原理的講解上以及錄像片的播放上。如有絲和減數分裂,DNA複製、轉錄和翻譯,PCR原理,基因的表達與調控等,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中的視聽、圖片和FLASH動畫等功能,其教學效果要比以前單純的文字表達或掛圖或黑板圖示好得多。錄像片的功能更直接,建議讓學生在完成實驗之後再觀看整個實驗操作過程,透過對比自己的實驗操作,可達到發現自己的操作錯誤、並糾正錯誤的目的。

六、運用形象鮮活的語言

遺傳學所涉及的理論較爲抽象,缺乏感性認識,如果採用專業術語來講述,會使人產生枯燥之感。採用形象鮮活並通俗易懂的語言則可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原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這對於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髙課堂教學效果大有裨益。如在講述“遺傳”和“變異”這兩個概念時,筆者就運用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見之父子,察其子孫”等形象生動的語言來幫助學生理解“遺傳”概念,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堯生丹朱,瞽瞍生舜”、“黑牲白犢”來幫助學生理解“變異”概念;將經典的遺傳物質結構比喻成“串連的佛珠”,將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比喻成“扭曲的梯子”,把非編碼DNA稱作“垃圾”DNA,並結合最近研究成果來介紹“垃圾”DNA的作用;在介紹染色質絲組裝成染色體時,則把它比喻爲“意大利通心粉(麪條)摺疊盤繞成一個橡皮後”。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可以立即使學生建立起“形象”意識,在他們腦海中形成對應的熟悉的典型形象並印在腦海中[9]。

在遺傳學教學中,透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能最大限度挖掘學生對知識資訊接受的潛能,促使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到主動攝取的轉變,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也可以利用有限的課時,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與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素質,爲21世紀培養優秀的生物科技工作者。當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教學途徑不僅僅是上述六點,更多、更好的方法需要我們在遺傳學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