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試探建立每股收益分析指標體系論文

論文2.09W

每股收益(EPS)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財務指標,因此受到人們特別的關注,投資者往往將每股收益的高低作爲衡量股票優劣的尺度。企業理財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其核心就是每股收益,因此經理人員同樣非常關心公司的每股收益指標。

試探建立每股收益分析指標體系論文

杜邦財務分析是企業財務綜合分析的一種重要方法。其基本思想就是以某一重要財務指標作爲核心指標,透過指標的分解,將該核心指標分解成爲一個指標體系,找出影響該核心指標的因素,並進行綜合分析。下面運用杜邦財務分析的基本思想,建立起以每股收益爲核心的分析指標體系,以有助於報表使用者運用該體系作出有關經濟決策。

一、每股收益的一般形式

每股收益=淨利/股數=淨資產/股數×(淨利/淨資產)

=(淨資產/股數)×(資產總額/淨資產)×(銷售收入/資產總額)×(淨利/銷售收入)

=每股淨資產×權益乘數×資產週轉率×銷售淨利率

從EPS的一般形式可以看出,每股收益受到以下幾個指標的影響:

1、每股淨資產:衡量投資者每股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的帳面價值,常被稱爲“每股含金量”。

2、權益乘數:反映企業資本經營的效率,是衡量企業負債經營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負債比率的提高會導致權益乘數的增大,從而單位所有權資本所支配的資本量增加。在企業的資產報酬率(按息稅前利潤與資產平均總額之比計算)高於負債的資金成本率的前提下,提高負債,從而擴大權益乘數,對每股收益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3、資產週轉率:以年週轉次數表示,反映了企業資產營運效率的高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較高的資產週轉率說明同樣多的資產產生了較多的流轉額,經濟資源得到較充分的利用,導致企業每股收益增加。

4、銷售淨利率:反映了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

EPS分析指標體系的這種形式計算比較簡單,實務操作中分析也很方便,不足之處在於指標分解不夠徹底,銷售淨利率的經濟含義比較複雜。我們知道,隨着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影響企業淨利的因素賒銷售外(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之差爲主營業務利潤),還有投資損益和營業外損益等非常損益。因此,對指標應作進一步分解。

二、每股收益擴展形式一

每股收益=每股淨資產×權益乘數×資產週轉率×邊際貢獻率×(1-所得稅稅負比率)

=每股淨資產×權益乘數×資產週轉率×(主營業務利潤/銷售收入)×(1-所得稅稅負比率)×(1÷主營業務利潤佔總利潤比率)

=每股淨資產×權益乘數×資產週轉率×主營業務利潤率×(1-所得稅稅負比率)×(1÷主營業務利潤佔總利潤比率)

在此EPS分析指標體系中,影響每股收益的指標除前文分析過的每股淨資產、權益乘數、資產週轉率外,還有以下幾個指標:

1、主營業務利潤率:反映企業主營業務獲利能力的強弱,也是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之所在。核心競爭能力較強的企業其主營業務利潤率一般也是比較高而且穩定的,只有主營業務利潤率提高了,每股收益的增長才會有實質上的保證。要提高主營業務利潤率必須一方面擴大銷售收入,一方面降低產品銷售成本、費用,從而提高每段收益。

2、所得稅稅負比率:是所得稅額與利潤總額(稅前利潤)的比值,反映了企業所得稅的負擔。

3、主營業務利潤佔總利潤的比率:是主營業務利潤與稅前利潤總額之比。該比率較小,說明企業投資收益、營業外收益等非常收益多,並對每股收益作出了有利影響。但這種非常收益的'有利影響往往是不會持久的。

此擴展形式對EPS的分析較一般形式深入了一步,主要在於分解出了主營業務利潤率這一影響EPS的核心指標。透過以上分析可知,如果我們撇開企業的非常損益,單純來考察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計算出企業的主營業務每股收益(CEPS)也是非常有意義的。類似地,也可建立起CEPS分析指標體系:

主營業務每股收益=(主營業務利潤/股數)=每股淨資產×權益乘數×資產週轉率×主營業務利潤率×(1-所得稅稅負比率)

事實上,如果證券市場是半強制效率,市場只會對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的變動作出價格反映。分析師通常認爲主營業務業績的增長,與淨利潤相比,主營業務利潤更接近永久經濟盈餘的概念。但是,由於我國證券市場尚未達到半強制效率,對會計盈餘數據存在“功能鎖定”現象,投資者無法“看穿”會計盈餘數據中的不同性質的成分,因此造成股價只是單純地對EPS而不是CEPS反映的現象。

三、每股收益擴展形式二

作爲企業的特殊利益集團,如企業經理人員、控股股東、投資基金等,爲了對影響EPS的因素作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可以將指標作更徹底的分解,並據此進行分析以作出科學的經濟決策。這裏試將邊際貢獻率、經營槓桿、財務槓桿等引入EPS分析指標體系:

每股收益=每股淨資產×權益乘數×資產週轉率×邊際貢獻率×[1/(經營槓桿率×財務槓桿率)×(1-所得稅稅負比率)×(1÷主營業務利潤佔總利潤比率)

其中:

邊際貢獻率=(S-VC)/S

經營槓桿率=(S-VC)/(S-VC-F)

財務槓桿率=(S-VC)/(S-VC-F-I)

式中:S——銷售收入;VC——主營業務變動成本;F——主營業務固定成本;I——主營業務利息費用。

1、邊際貢獻率:反映企業經營的產品的盈利能力。如企業產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售價一定,但其變動成本較同行業其他企業較低,其他條件相似,則該企業經營的產品的盈利能力就較強,從而會對EPS作出積極的貢獻。

2、經營槓桿率(DOL):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DOL越高,意味着相對較高的固定成本,企業的經營風險越大,對EPS的影響也越大。

3、財務槓桿率(DFL):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影響DFL的主要因素是利息,較多的利息費用會導致較高的DFL,企業財務風險增大,對EPS的影響越大。

與擴展形式一類似,據此擴展形式也有相應的CEPS分析指標體系(見下式)。

主營業務每股收益=每股淨資產×權益乘數×資產週轉率×邊際貢獻率×[1/(經營槓桿率×財務槓桿率)×(1-所得稅稅負比率)

從此擴展形式的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與“擴展形式一”相比,該擴展的EPS/CEPS分析指標體系的優點,就是引入了現代理財理論中的盈虧分析和槓桿理論,在對EPS/CEPS分析時將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也考慮進來,這無論是對經理人員進行經營管理還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都是非常有用的。此分析指標體系在實際運用中的難點在於邊際貢獻率、DOL、DFL的計算。一是必須將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費用合理地分爲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二是必須將企業的借入資金合理地分爲用於主營業務和非主營業務,以計算出用於主營業務借入資金的利息費用。只有這樣,才能計算出這幾個指標。

上文對各分析指標體系中影響EPS/CEPS的因素是逐個分析的,而對EPS/CEPS的影響實際上是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比如權益乘數較大,表明企業負債較多,一般會導致企業財務槓桿率較高,財務風險較大,在企業管理中就必須尋求一個最優資本結構,以獲取適當的EPS/CEPS,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再如在借入資本成本率小於企業的資產報酬單時,借入資金首先會產生避稅效應(債務利息稅前扣除),提高EPS/CEPS,同時槓桿擴大,使企業價值隨債務增加而增加。但槓桿擴大也使企業的破產可能性上升,而破產風險又會使企業價值下降等等。還有,對EPS/CEPS進行綜合分析時,必須進行橫向(同行業的各企業之間)和縱向(同企業不同時期)的比較,才能對某公司的EPS/CEPS作出比較科學的綜合評價。因此,在作具體分析時必須多方權衡,綜合考慮,只有這樣才能正確運用EPS/CEPS分析指標體系,並據此作出科學的經濟決策,並促使證券市場向更有效率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