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試論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策略論文

論文2.62W

摘要:本文論述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反思,在學習方法上引導反思,在課堂結束時反思自問,在完成作業時反思自查,對學習態度反思自省。

試論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策略論文

關鍵詞:反思能力,培養策略

聖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本來是講的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時下流行“創新”,不禁令筆者想到學習與反思。當今時尚“以學生爲本”,“自主學習”,那麼,“自主學習不思則罔,思而不自主學習則殆”,故悟出學習必須反思。何謂反思?“反”,是回顧,“思”,是思考,反思就是對自己思考的再思考。反思是學生思維過程中對一個問題的思維結果進行科學慎重的批判性的回顧、分析和檢查。杜威認爲它是“一種得以產生思維活動的懷疑、猶豫、困惑,心靈困難的狀態,和一種爲了發現解決這種懷疑,消除和清除這種困惑而進行的探索、收集和探究的行爲”。反思,簡單的說就是對過去經歷的再認識,數學學習中的反思就是對原有學習經歷的回顧、重新思考。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反思是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是學生今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小,認識水平低的客觀因素的制約,他們進行數學反思的方式和方法、程度和深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學段)水平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同一年齡階段,不同的個體也存在很大不同,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講究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反思

一天24小時,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裏度過的,課堂應該是學生進行數學反思的主要陣地。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多創設起疑情境,讓學生有反思的機會。創設起疑情景的實質在於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體內心的衝突,打破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從而產生內驅,激活思維,自覺去探索問題,解答疑難,實現由“學習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轉變。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透過實驗、多媒體、編制故事等手段來展示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讓學生親臨問題的焦點,面對思維的挑戰,尋求解決的方法。還可以利用學生已有認知和新知識之間的矛盾衝突設計起疑情景,透過有意出錯與設定疏漏,形成學生思維上的正誤衝突,甚至可以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模棱兩可的問題,讓學生在捉摸不透、無所適從中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從而引發解決問題的內心意向,最終透過學生自己的積極思維來解決矛盾。

例如:一個長方形菜地,按1:500畫在圖紙上,量得長是4釐米,寬3釐米。求菜地的實際面積。

一部分學生總是認爲圖上面積和實際面積的比也是1:500,求出圖上面積,再求出實際面積,具體解法如下:

4×3=12(平方釐米)12÷1/500=6000(平方釐米)=0.6(平方米)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錯誤呢?其實是學生進行了錯誤的推理,認爲圖上面積和實際面積的比也是1:500。爲了解決此類問題,我們設計如下的教學環節:一個長方形的長是80米,寬60米。用1:2000的比例尺畫在圖紙上,求出圖上面積和實際面積的比。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在算出長:80×1/2000=0.04(米)

寬:60×1/2000=0.03(米)

圖上面積和實際面積的比是:(0.04×0.03):(80×60)=1:4000000

結果學生透過觀察反思,終於有所發現,得出一條重要的結論,圖上面積:實際面積≠比例尺,也就是不能把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推廣到圖上面積:實際面積=比例尺。

二、在學習方法上——引導反思。

教學中在提出學習任務時,就引導學生回顧舊知,在記憶中搜尋、反思以前所學的類似的內容、類似的情境、類似的方法,從而猜想本課內容。

例如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之後,學生掌握了透過拼、移、轉化的方法去思考,在後續的《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的學習過程中,只要引導學生反思上節課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回顧中遷移,在反思中猜想,輕而易舉地就能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反思的優勢所在,樂於在今後的學習中反思,有利於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又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分數與除法的聯繫,透過學生自己的分析討論,正向遷移得到分數的基本性質。不用教師苦口婆心的'教授,透過學生內心重組已有的知識,反思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繫,得到新知識,這就能更深刻地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學生透過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自己發現新知識,遠比透過教師灌輸獲得知識,效果要好得多。

三、課堂的結束時——反思自問。

過去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一結束,教師立即開啟課本佈置作業,讓學生埋頭於習題中。教師來回於學生中間,對“接受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學生完全沒有了反思的機會。其實,教師可在課堂總結時,多花點時間,由學生反思得出本堂課自己的收穫、自己的不足,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做出質疑。例如讓學生進行反思自問:1、今天老師講的是什麼知識?(整理內化,構建知識體系)2、我知道了多少?(對照檢查,確定補習方向)3、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對書中的哪些地方還存在疑問?(質疑提高,培養創新精神)……然後有問題的可以舉手提問,師生集體商討解決。這種課堂空間的安排必然能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的整理和內化,從而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誤砍柴功的作用。在課末這樣的反思,教師要以鼓勵和表揚爲主,讓學生敢想,更敢說。

教師也可以根據本班實際情況與需要設計“學生課堂自我評價表”,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做出綜合自我評價,有助於學生隨時進行自我反饋、自我調整、自我完善,有助於提高自我評價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評價和反思結合起來,學生就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分析水平,因爲他人的評價,只有透過自己的反思,才能轉化爲自己內在的智慧。

四、在作業完成時——反思自查。

現在的學生學習基礎知識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視對結論的反思。作業做完了就往組長那兒一扔,交給老師去評閱。長此以往,養成了一些學生滿足於一知半解,不負責任的壞習慣。結果常常出現不符合實際,數據出錯等現象,特別是一些“隱性錯誤”發生頻率更高。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角度來剖析作業錯誤的原因,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機會,使學生在糾正作業錯誤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理解基本概念,指導學生自覺地檢驗結果,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

例如:解答應用題“一個小朋友帶着15元錢購買了4袋牛奶,牛奶每袋1.5元,剩下的錢買可樂,每瓶2.5元,可以買多少瓶可樂?”時,學生完成的算式是“(15-1.5×4)÷2.5=3.6(瓶)”,此時大部分學生可能未認識到結果的不合理。這時對結果的反思就顯得尤爲重要,教師適時的點撥,學生就會發現生活中是沒法買“3.6瓶”的,接下去就讓學生反思:“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的思路就一下子開啟了,紛紛說出解決的辦法,透過質疑問難,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應用意識,反思的作用就顯而易見了。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錯誤,教師如何把學生的錯誤轉化爲教學財富呢?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讓學生改錯時進行反思,分析錯誤原因,對症下藥。透過反思,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質量,也使學生品嚐到反思的“甜頭”,享受反思帶來的成功,激起他們的自信心和滿足感。

五、對學習的態度——反思自省。

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優秀。要讓學生清楚的知曉認真學與不認真學的結果差異,從而堅定“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信念,認真學習。堅持每週花十幾分鐘的時間集中進行反思。讓學生自己好好回顧自己在近階段中的表現,進行深入的反思。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在不斷的總結中反思、糾正、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

反思固然重要,透過反思能使人的思想更加成熟,行動更加合理。但反思主要靠個人自覺主動地進行,而不是在外界的壓力下被動接受。實驗證明,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我們適當地佈置一些反思的任務,鼓勵學生利用一定的時間完成,並透過對做得比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和激勵,儘量不使反思成爲學生的額外的負擔,讓學生做到反思而不反感。使反思能真正成爲陪伴學生成長的好朋友,學習的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