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教案彙編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題西林壁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題西林壁教案彙編5篇

題西林壁教案 篇1

【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緻,卻另闢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峯迴路轉,目不暇接。橫着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峯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嶂;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爲什麼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遊山西村》是詩人陸游以一個“遊”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餚儘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於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爲千古傳唱的名句。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學情分析】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有了學習古詩的基礎和方法,而且學生喜歡誦讀這種節奏感強烈的古詩。然而,兩首古詩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詩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故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

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法學法】

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知大意;多誦讀,悟詩情。

【課前準備】

課件;蒐集與作者有關的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題西林壁》

一、揭示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複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學習步驟: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2.初讀感知

讀通讀正確: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然後抽讀。

3.自主識字

三、朗讀感悟

1.板書題目,並解題

[題西林壁]題:書寫,題寫。西林:江西廬山上的西林寺。壁:牆壁。題意是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簡介作者:(見附錄)

3.理解詩句之意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橫看:從正面看。嶺:山嶺。側:從側面看。峯:山峯。遠近高低: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各不同:各種不同的姿態。詩句之意:從正面看,廬山是一道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山峯。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姿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不認識,不清楚。緣:因爲。只緣:只因爲,就是因爲。此山:這廬山。詩句之意:(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自己在這座廬山之中。

4.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1)作者都是怎樣觀察廬山的?(位置:橫看、側看;距離:遠眺、近觀;角度:俯瞰、仰望)位置、距離、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觀察時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樣嗎?(千姿百態)

(2)“橫看”是從哪個角度按什麼順序觀看?看了什麼?(“橫看”是正面,從“左→右”或從“右→左”觀看。這樣看整廬山就是很高的連綿起伏的山嶺。)

(3)“側看”看到了什麼?(從側面時又成了聳立陡峭的山峯。)

(4)從“遠、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廬山的姿態一樣嗎?(不一樣呈現出不同的美妙的姿態,氣象萬千,千姿百態,變幻無窮: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

(5)廬山到底有沒有真正的面目?(應該有)爲什麼在廬山看不清廬山內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5.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你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可以聯繫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2)師:這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緻,卻另闢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峯迴路轉,目不暇接。橫着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峯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爲什麼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3)中心:《題西林壁》這首詩透過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哲理: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四、誦讀背誦

指導朗讀《題西林壁》:“嶺、側、峯、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比如,“遠”稍強,“近”“高”強,“低”又是稍強;或“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真”“只”要讀作重音。

五、作業佈置

誦讀並背誦《題西林壁》。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讚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於蘇軾的瞭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麼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麼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

題西林壁教案 篇3

課 時 備 課

【本學期總第 5 課時】

【本單 元 第 5 課時】

【課 題】:古詩兩首

【課 型】:新授課

【主 備 人】:好生鎮中心小學杜建民

【教 學 目 標 】:

1、學會本課生字。

2、藉助字典和課後註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重 難 點關 鍵】: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 具 準 備 】: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教 學 內 容 】:

第一課時

一、匯入課文:

1、複習學過的讚美長江的古詩。透過自由背、指名背創設情境。

2、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學習《望天門山》

1、屏幕顯示長江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範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容:

(1)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2)教師解答歸納。

5、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1)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讓學生說說古詩描繪的畫面。(可在小組內交流)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2)小組內輪流背

【教 學 反 思 】:

課時備課

【本學期總第 6 課時】

【本單 元 第 6 課時】

【課 題】:古詩兩首

【課 型】:新授課

【主 備 人】:好生鎮中心小學杜建民

【教 學 目 標 】:

1、學會本課生字。

2、藉助字典和課後註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重 難 點關 鍵】: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 具 準 備 】: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教 學 內 容】: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學過的內容

1、名背誦 2、默寫《望天門山》

二、學習《題西林壁》

1、屏幕顯示廬山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範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容:

(2)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3)教師解答歸納。

5、步學習理解詩的內容,討論交流。

(1)老師朗讀詩文或聽錄音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學生說說古詩描繪的畫面。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麼啓發?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2)小組內輪流背。

7、拓展閱讀:

蒐集蘇軾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8、作業

(1)會默寫其中的一首古詩。

(2)給其中一首古詩配畫,在班中展出。

題西林壁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個新詞。

2.在情感上閱讀和背誦Xilin Wall的古詩。

3.瞭解古詩的意義,瞭解詩人的心情,與人交流閱讀的感受。

4.瞭解觀察的不同地點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場景。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所學的讀詩方法,理解詩歌的意義,理解詩人的心情。

2.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掌握節奏和挫折。

教學中的困難:理解詩人的“當一個地方的球迷,看着觀衆”的思想,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有關學生的資訊。

教學過程:

一.激情介紹

老師: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學者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歌頌祖國的偉大國土。你積累了什麼樣的古詩?

老師:北宋著名詩人寫的《西林牆》一詩,在觀賞後仍在歌頌着人們。今天我們要在黑板上學習這首古詩。

2.第一次認識

老師:請你們自己來讀古詩,把那些不知名的詩畫出來。,

名字已讀。標準發音

再讀一遍。注意停頓。

3.理解和理解

老師:這首古詩是所有學生都熟悉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嗎?在這一天,我們將用我們所學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還記得我們學古詩的步驟嗎?

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

(一)解詩題,認識作者

說這首詩的標題是什麼意思?

談對“氣”的理解

(二)掌握文字,使詩歌清晰

讀古代詩歌的名字。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麼?

老師:誰來告訴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麼?

老師:只有一個。你怎麼能在眼睛裏看到這麼多的形狀?

老師:你真是一個喜歡思考的好孩子。是的,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東西。如果你現在就去面對...

填空:對,錯?

老師: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細觀察它的特點。它的側面看起來像一個山脊,遠處是一座山峯。

不知道“真”(“復讀”)的真相:“一”不認識Quan 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這座山:只因爲我站在中間。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讀書,多理解詩歌

老師:爲什麼作者要描述它?

老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生動地觀察了這一奇異的場景。他對魯山表示欽佩。你能用優美的語調說出你對自己的感覺嗎?

生:以各種方式朗誦古詩,帶來背景音樂。

老師:剛纔,同學們很親切地讀了Xilin Wall的書名。但有一個地方很難理解:爲什麼我說“我不知道真實的臉”?他不是說他是個“山峯”嗎?

老師:你從這首詩中學到了什麼?事實是什麼?

老師:總而言之,如果我們不能客觀、冷靜地分析複雜的事物,就會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確理解。

也就是說,人們常說“球迷在觀衆中,旁觀者很清楚”(黑板)。因此,如果我們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我們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四.昇華和膨脹

1、看成語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觀看之後談論感覺。

3.舉生命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真理。

5.想象一個詩人,以各種形式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啓示。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讀題釋題

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咱們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略廬山風光吧!(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各山峯圖片)

2、西林寺有塊牆壁,看,牆壁上還寫着一首詩呢!這是宋朝大詩人蘇軾遊覽廬山後題寫在上面的。詩題叫《題西林壁》。(板書課題)

3、釋題。“題”是什麼意思?(提示學生藉助註釋是學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題西林壁”又該怎麼解釋呢?

二、初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詩句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力求讀通句子,讀出節奏。

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相機正音,如:“嶺”“此”等。練讀詩句。

3、讀古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奏。誰能試一試?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4、教師相機範讀,學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橫看成嶺側成峯”,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出“峯”和“嶺”的區別。

5、師生合作讀。

三、再讀,感受“不同”

1、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將這首詩讀了好幾遍,但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多了,你就會對詩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你們再輕聲讀這首詩,一行行地讀,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結合詩後註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3、問題檢測:蘇軾身在何處?(具體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觀察廬山呢?)

4、理解“橫看”:怎樣看是橫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師以手示意),怎樣看是橫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蘇軾還身在何處?理解蘇軾身處位置不同。

5、教師: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身在遠方,身在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無論在哪兒,他都身在一個範圍之內,那就是——廬山之中。教師範讀,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課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讀“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7、蘇軾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讓我們沿着蘇軾的蹤跡到廬山去看看吧!閉上眼睛,隨着老師的朗讀,你彷彿來到了何處?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8、理解身處不同位置看到的廬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課件,教師引讀。

四、品讀,感悟“不識”

1、看到廬山的這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指名讀。

2、引導質疑:蘇軾爲什麼會“不識廬山真面目”?

3、連結作者簡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蘇軾,他是多才多藝的蘇東坡,他還是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願停留在“不識”,他還想知道爲什麼“不識”。於是,他問自己,他問山中游客,他還問你們:孩子,我爲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廬山之中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了呀,怎麼還會“不識”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哲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

5、於是,蘇軾文思泉涌,揮毫在西林壁上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篇——(學生讀全詩)

五、昇華,積累運用

1、結合生活經歷運用詩句談感受。

2、聯繫生活實際運用詩句。

3、練習背誦。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蘇軾(宋)

橫 側

遠 近 各不同 客觀全面

高 低

不識 只緣 認識事物

( 果 ) ( 因)

標籤:彙編 教案 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