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離騷

《離騷》語言特徵

離騷1.86W

導語:《離騷》這部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離騷》語言特徵

語言特徵:

參差不齊的句子形式

離騷》吸取楚地民歌的語言特點,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長,擴大了詩歌的容量。屈原不僅採用靈活變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礎上吸收了戰國時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長太息”等,從而創造了一種節奏分明而參差錯落的雜言句式。《離騷》中出現了不少“言對”,即工巧的對偶:“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還出現了一些“事對”,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對:“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但是這類句子在屈原作品中僅佔少數,參差錯落的句子佔着絕對的優勢。從節奏效果看,《詩經》傾向於整齊勻稱,屈原的作品傾向於參差錯落。一般來說,《詩經》中的'詩以四字句爲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節奏;《離騷》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節奏。“四言簡質,句短而調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調易雜”。《離騷》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靈活多變的自由體,“折繁簡之衷,居文質之要”,語言節奏自有獨到的妙處。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透過字數的增加與減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語言節奏,形成《離騷》特殊的語言節奏美。[21]

 錯落變化的句子結構

《離騷》與《詩經》的區別在於,當上下兩句有可能形成對偶的時候,《離騷》有意識地變換詞語的結構形式,使之具有錯落之美,如“駕八龍之蜿蜿兮,載雲旗之委蛇”、“攬茹蕙以掩涕兮,沾餘襟之浪浪”。“蜿蜿”與“委蛇”是疊音詞與連綿詞相對,“掩涕”與“浪浪”是詞組與疊音詞相對,對應的詞語或詞組結構發生變化,是爲了使語言形式發生變化,從而形成詩歌語言的節奏變化。《離騷》“乎”和“於”的用法,很能說明屈原有意追求錯落的特點。“《離騷》語法,凡二句中連用介詞‘於’‘乎’時,必上句用‘於’,下句用‘乎’,‘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飲餘馬於咸池兮,總餘轡乎扶桑’、‘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胥其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