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離騷

離騷文言知識點歸納

離騷2.67W

離騷》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於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詩人鮮明的個性光輝。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離騷文言知識點歸納,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離騷文言知識點歸納

離騷文言知識點歸納1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掩涕:長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淚)

2、誶:謇(jiǎn)朝誶(suì)而夕替(諫爭)

3、替:謇朝誶而夕替(廢棄,貶斥)

4、雖:雖九死而未悔(縱然,即使)

5、衆女:衆女嫉餘之蛾眉兮(喻指許多小人)

6、蛾眉:衆女嫉餘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遙諑:謠諑(zhuó)謂餘以善淫(造謠,誹謗)

8、偭:偭(miǎn)規矩而改錯(背向,引申爲違背)

9、度:競周容以爲度(法度,準則)

10、溘:寧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異道:夫熟異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詬(罪過)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觀察,選擇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遠(趁着)

16、止息:馳椒丘且焉止息(停下來休息)

17、初服:退將復修吾初服(當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餘冠之岌岌兮(高聳的樣子)

19、遊目:忽反顧以遊目兮(放眼觀看)

20、繽紛:佩繽紛其繁飾兮(繁多)

21、未變:雖體解吾猶未變兮(不會改變)

二、通假字

1、錯:偭(miǎn)規矩而改錯(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鬱邑餘侘(chà)傺(chì)兮(通"悒",憂愁苦悶)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圓")

4、離:進不入以離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彌章(通"彰",明顯,顯著)

6、反:延佇乎吾將反(通"返",返回)

三、一詞多義

1、長:

①長太息以掩涕兮(副詞,長久)

②長餘佩之陸離(使……加長)

2、善:

①亦餘心之所善兮(以爲是好的)

②謠諑(zhuó)謂餘以善淫(擅長)

3、以爲:

①制芰(jì)荷以爲衣兮(用……做)

②餘獨好修以爲常(認爲)

4、修:

①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美好)

②退將復修吾初服(整理)

③餘獨好修姱以爲常(美,美好)

5、雖:

①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惟,只是)

②雖九死其猶未悔(即使,縱然)

四、詞類活用

1、鞿羈: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名作動,約束)

2、淫:謠諑謂餘以善淫(動作名)

3、羣:鷙鳥之不羣兮(名作動,合羣)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爲動用法,爲……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動,使……受委屈,使……受壓抑)

6、步:步餘馬於蘭皋兮(使動,使……步行)

7、高:高餘冠之岌岌兮(使動,使……加高)

8、長:長餘佩之陸離(使動,使……加長)

五、古今異義的詞

1、浩蕩:怨靈脩之浩蕩(①古義:荒唐。②今義:形容水勢廣闊而壯大)

2、工巧:固時俗之工巧兮(①古義:善於投機取巧。②今義:技藝巧妙)

3、改錯:偭(miǎn)規矩而改錯(①古義:改變措施。②今義:改正錯誤)

4、窮困:吾獨窮困乎此時也(①古義:處境困窘。②今義:經濟困難)

5、流亡:寧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義:隨流水而消逝。②今義:因災害或政治原因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賓語前置)

2、唯昭質其猶未兮(固定句式)

3、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定語後置)

4、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被動句)

5、雖體解吾猶未變虧(被動句)

七、難句翻譯

1、餘雖好姱(kuā)以鞿(jī)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譯: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早上進諫而晚上即遭貶黜。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譯:這也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縱然九死也不後悔。

3、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

譯:寧願突然死去,隨水流而長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這種醜態。

4、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譯: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納,又遭受指責啊,就退隱了,重新整理我當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

譯:裁剪荷葉做上衣啊,綴縫荷花花瓣做下裝。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譯:不瞭解我也罷了啊,只要我本心確實是美好的。

7、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譯: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長我長長佩帶。

8、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譯:世上的清芳和污濁雜糅在一起啊,唯獨我明潔的品質還沒有虧損。

9、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譯:即使被肢解我還是不會改變啊,難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敗的嗎?

拓展閱讀:作者簡介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爲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尊崇。

《屈原列傳》說屈原名平,字原。而《離騷》中則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與“靈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義。屈原與懷王同祖,他當左徒,是以宗親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動,據《屈原列傳》所載,並用屈原作品相印證,主要有:內政方面贊助懷王,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外交方面參加合縱派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

楚懷王死了以後,長子頃襄王繼位,以其弟子蘭爲令尹。當時,楚國人都責怪子蘭勸懷王入秦的過錯,所以,屈原受到廣泛的同情。但子蘭非但不思其過,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誹謗屈原。頃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大約此時郢都在莊暴郢之後,“百姓震愆”,“民離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鄉而就遠,輾轉流離在沅、湘一帶大概有九年之久。他遠離故國,又無職位,對於國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嘆而已。於是,他又慢慢地順着沅江,向長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遠遊、求賢又不成,這時他“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於汨羅江中,以明其忠貞愛國之懷。

屈原學識淵博。他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和一些重要的歷史傳說,都很熟悉;對於春秋以來各大國的歷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瞭解;而對楚國先王的創業史,尤爲精熟。在這廣闊的領域裏,他總結了許多經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隨處都表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內容就是“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他認爲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改變楚國的政治和社會的現實,使楚國強大起來。他熱烈頌揚古代的聖君如堯、舜、禹、湯、后稷、文王以及齊桓、晉文和楚之三後等,熱烈頌揚古代的賢臣如伊尹、傅說、呂望、周公、甯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齊、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還用對比的方法講一些非聖之君如桀、紂、羿、寒浞、澆等。他想透過對比來說明聖君賢相的重要,並藉以說明楚無聖君賢相的危險性,這些都是針對現實而發的。“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離騷》),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對國君的最高要求。所謂賢臣,則以伊、傅、呂、寧爲楷模,而不以貴胄爲對象。這就是主張用人唯賢,反對用人唯親的意思,屈原在講到賢臣時,往往用忠貞、忠誠、忠信這些辭語。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愛國的思想支配下,敢於堅持真理,不向邪惡勢力低頭:“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古代賢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現。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內容就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離騷》《九章》等作品中反覆談到“民”的問題,“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惟聖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離騷》);“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九章抽思》)。這實際上是古代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引)思想的發展。所謂聖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於康樂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爲《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爲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爲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着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離騷文言知識點歸納2

一.屈原的生平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後遭讒去職,迭遭放逐。至首都郢爲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本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

《離騷》代表一種類型,它們大都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情愫;《天問》代表一種類型,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創作的詩篇,表現了他的學術造詣以及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代表另一種類型,它是楚國祭祀樂曲,在人物感情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屈原創造《離騷》的原因

根據《史記》記載:“屈平疾王之不聽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做《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也,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做《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史記》作者也看出了屈原詩歌“好色而不淫,怨誹而不亂”這一“溫柔敦厚”的“詩教”特色。孔子曾說:“詩可以怨”,也就是可以發牢騷,但要“怨誹而不亂”,“怨”,也就是“牢騷”,是可以的;但“亂”也就是抗爭、叛逆是不允許的。屈原未必經習儒教,但在遵奉“詩教”方面,與儒教所倡,是一致的。

三.屈原的美學品格

(1)“水的生命精神”

在人們認識屈原的時候,往往是從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出發來分析和評價的,因爲詩人的命運悲劇性的因素,使人們更加註重從詩人的“內美”和“耿介”的角度來認識他的人格精神。現在當我們重新面對《楚辭》時,有必要從屈原臨水文化的特徵,也就是有人所說的山水互依,情變以孕的東方氣派的詩情與品格精神去解讀,而並不是從單純的景觀美學的角度來看待屈原的作品,因爲屈原作品中所經常引用的蘭、芷、桂、若、蕙等草木,並不只是楚地的自然之物,更重要的是詩人在這些楚地的草本身上,找到了可以寄託感情的載體的東西。

拒絕污濁,拒絕世俗的誘惑,堅信自己的理想與道德操守,屈原洗滌並撅取了浩淼水國精神層面之下的芷蘭之根,表現出“驚採絕豔,難以並能”的風采。事實上,在《楚辭》的一些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悽惻錦麗而又恢宏放逸”的地域風格中,是有水的清流文化的淵源的。水的生命精神是我們對屈原人格崇高美審視的又一角度,我們的心靈可以因此再一次面對他人格美的博大情懷。

(2)水的生命歸宿

有人說屈原的精神是由楚國的碧水所締造的,水的生命精神在他身上還表現爲一種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品質,以水作爲自己的生命精神歸宿。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跡。

屈原的人生歸宿由於受水文化的滋潤,使中國的傳統文人的明志方式有了載體。幾乎所有的傳統文人都具有的潔身自好的品性,但正是從屈原始,文人對於這些令人無力承受的愁苦和感傷,心存一種抗爭的勇氣:當活着會更加痛苦,那就潔身自好,不與污濁同流,就以芷蘭之香抵禦世間污穢之氣;當所有的吟詠和酬唱沒有任何的效果,那就清清爽爽地離世而去。正是這種精神品格使得屈原的精神達到了一個理想的高度,成爲詩人人生放達和恢弘氣勢的心理展示。

(3)“棄婦式的審美心理”

《離騷》中,屈原爲自己定位了一個美好高潔的女性形象。“她”愛好“蕙纕”“攬茝”;長着秀美的“蛾眉”,令衆女嫉妒;其穿着美好——“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配飾華麗——“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雖然“她”如此美好,但“衆女”“謠諑”,“靈脩浩蕩”加上“時俗之工巧”,“她”只能“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詬”。

對此,雖然他滿腹牢騷之氣“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但,內心十分堅定要守住節操“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屈原的“棄婦式的審美心理”怎麼理解呢?屈原把自己比喻爲棄婦的心理,其實是詩人對“美政”理想的追求,不能實現的無奈勢必演化爲懷疑和抗爭,這些就造成屈原的借問於天的不解和苦悶,並演化爲一種狂狷精神。源於自身的棄婦形象和心理的文學創造形態的轉換,在屈原作品中就是表現出了一種憂怨的哀婉,進一步深化就是憤恨難平,感傷色彩較濃。這種色彩的進一步強化,就表現爲悲愴而有憤怨。詩人在不能施展自己的報國之志和實現美好理想的時候,他心目中最美好的東西,就是面前屬於楚地地域的悠悠江水和楚地無處不在的香草佳木——在被棄的心態中,這是他傷感情懷和失落心態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