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馬說》知識點歸納2

一、基礎知識

《馬說》知識點歸納2

(一)文學常識

1.韓愈,字退之,唐代河陽人,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2.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裏的《雜說》,是其中的第四篇。

3.本文的體裁是“說”。它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最終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

(二)文言詞語袛(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沒才能)於奴隸人(指馬伕。奴隸,僕役)之手駢死(並列而死。駢,兩馬並駕)於槽櫪(喂牲口用的槽)之間不以千里稱(著稱)也故雖(即使)有名馬一食(吃一頓。食,吃)或(有時)盡粟(小米,泛指糧食)一石食(通“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飼”,喂)也是(這樣)馬也才美不外見(通“現”,表現)且(猶,尚且)欲與常馬(一般的馬)等(等同,一樣)不可得(達到)安(怎麼)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確的方法)食(通“飼”,喂)之不能盡其材(通“才”,才能,本領)鳴之而不能通(通曉,懂得)其意執(拿,握)策(馬鞭)而臨(面對)之其真無馬邪(通“耶”,嗎)其真(果真)不知(識別)馬也

(三)字形字音袛(zhǐ)駢(pián)櫪(lì)粟(sù)石(dàn)一食(shí)食(sì)馬者而食(sì)也外見(xiàn)

二、閱讀探究

1.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從第1段看是:伯樂不常有;從第2段看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從第2段看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從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馬也。

2.第1段“伯樂不常有”的深刻含義是:統治者缺少能發現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憤世嫉俗之意。

3.第2段是從反面論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道理,在於譴責食馬者。

4.說明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並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憤怒譴責食馬者的平庸、淺薄,增強了語言的氣勢,感情強烈。(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問。強烈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加強了否定的語氣,增強了否定的力量。

5.點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馬也。

6.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統治者)。這是託物寓意的寫法。

7.用自己的話概括中心。以伯樂和千里馬爲喻,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揭露了統治者不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社會現實;說明封建統治者只有善於識別人才、重用人才,才能發揮他們的才幹。

8.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於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9.你如果是千里馬該怎樣做?是“食馬者”該怎樣做?

我如果是千里馬,我會掙脫繮繩,擺脫“食馬者”的束縛,主動尋求碧綠的草地,使自己膘肥體壯,再找機會顯示自己的超凡本領,相信會有伯樂發現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馬者”,我會平等對待所餵養的所有的馬,使它們有強壯的身體,各盡其能。

10.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繫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當今是經濟社會、資訊社會,社會競爭強烈,需要具有綜合素質和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的人才。國家應該創造寬鬆的人才環境,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積極主動地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重用人才,使人盡其才、才盡起其用,促進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標籤:馬說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