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老人與海

語文六年級老人與海鷗說課稿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六年級老人與海鷗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六年級老人與海鷗說課稿

語文六年級老人與海鷗說課稿1

《老人與海鷗》是小學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文章。本組課文向我們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讀來令人難以忘懷。

學習本組課文,繼續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羣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爲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透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透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課教學重點是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本節課上的是第二課時的內容,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三個主要環節: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2、品讀課文,感悟深情。

3、回顧全文,揣摩寫法。

下面具體談一談這一課的設計思路:

一、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和交流的時間,問題設計整合,牽一髮而動全身

教學時,我沒有用瑣碎的問題牽制學生,而是用較爲整合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合作的時機,讓學生與文字、與學習夥伴親密接觸,直接對話。交流時,仍然把自主權交還給學生,教師只是在學生交流時相機點撥、引導,體現了“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教學理念。

雖然本課時重點教學15~17自然段,品味海鷗對老人超乎尋常的深情。但海鷗對老人的“情”不是無緣無故的,要深入理解,必須結合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所以,我設計的學法提示中強調“……抓住關鍵詞語,結合前文和查閱的資料說說令你感動的原因……”學生要想理解重點語句,就必須對課文全盤掌握於心,對資料進行篩選、整合。老師在學生彙報、交流時,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繫前文和資料來理解重點語句、品味感情,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二、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文章表達方式的把握

自主不等於放任自流,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不能大撒把,要給予適時的幫助和指導。學生自學課文15~17自然段前,我出示了學習提示,“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15~17自然段,想一想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畫出令你感動的句子,抓住關鍵詞語,結合前文和查閱的資料說說令你感動的原因,並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註”。這段提示教給了學生理解語句、品悟感情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默讀”“想一想”“畫出”“抓住關鍵詞語”“結合前文和查閱的資料說說”“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註”等都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學習方法,而且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本課,還適用於日常學習。在學生品讀感悟課文時,教師相機在學法上進行指導,使學生在本課學習時知識和能力有所提升。

三、以讀代講,以讀悟情

語文教學要“以讀爲本,讀佔熬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理解內容,那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課文中描寫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也十分感人。教學中我會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特別是引導學生回憶現實生活中人與人告別時的場面,來引導學生體會海鷗爲什麼爲老人守靈,理解文中爲什麼用“撲”而不用“飛”。文字與生活的結合,會使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海鷗對老人那深厚的情誼,很自然地透過朗讀流露出來,加上採取不同方式的讀(範讀、指名讀、引讀、男生讀、女生讀、師生賽讀,齊讀)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真正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

四、注重讀寫結合

寫應成爲閱讀教學中不該淡出的環節,讀寫應有機結合。因此,我在教學中趁熱打鐵,順勢遷移,注重讀寫結合,在學生充分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學生想象海鷗的鳴叫在訴說什麼,特別是讓學生假設自己是那羣海鷗中的一個(“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設身處地的想像海鷗在傾訴些什麼。想一想,再寫下來。寫話的過程,是練筆的過程,也是對文章感情的體會和昇華的過程。

在很多情況下,當我們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感悟交流時,學生的語言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甚至是詞不達意的,思想是膚淺的。而寫,可以憑藉有形的文字,作深入地思考、推敲、揣摩,可以對原有文字的進行刪減、補充、調整、完善,引領思維走向深刻和有序。參賽課上,我拿出一整塊的時間讓學生書寫內心的情感,是下了很大決心的。我相信,屆時的教學效果會給讀寫結合的理論以有力的佐證,也給了我堅持讀寫結合的信心。

五、恰當使用多媒體,讓媒體爲教學服務

老人的照片、海鷗紛飛的圖片適時出現,補充了學生經驗的不足,能夠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內容,品味感情;因爲學法指導包括的因素比較多,如果教師只說一遍,學生僅憑記憶是無法操作的,而用大屏幕出示出來,學生在自學、交流時可以反覆檢視,對比學法指導要點,不斷校正、完善自學和交流情況;在指導讀兩次“鳴叫”的語句時,在寫話前和學生讀自己的寫話內容時,使用悲傷的音樂渲染氣氛,把學生帶入到的適當的感情基調中,利於學生準確把握情感,品出情,寫出情,讀出情。

除了運用多媒體以外,我還運用了掛圖、海鷗圖片等傳統教具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在學生寫話時掛上了老人的遺像,在學生朗讀寫話內容後將海鷗貼在老人的遺像周圍,連綴成一幅飛翔的鷗羣。遺像、鷗羣、音樂,加上學生聲情並茂的訴說,相信會將師生的情感引向深入,將教學推向高潮。

語文六年級老人與海鷗說課稿2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老人與海鷗》。

一汪翠綠的湖水邊,一個普通的'老人和一羣快樂的海鷗相依相隨,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圖畫。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有一天老人與世長辭,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這是何等悲壯的場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讓我讀過之後不得不爲人和動物之間有這樣真摯的情感而動容。《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所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幅動人的畫面,更是那無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後的感動。

爲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在情感朗讀中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瞭解真情是文章的靈魂。

2、學習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海鷗動作的詞句,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們的加倍回報。

3、透過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學會如何真實具體地表達感情,並進行語言積累。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以人爲本,以讀爲本,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在閱讀體驗中感悟文字,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和同情等感受”。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教學過程】

因爲本課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首先我請同學們回顧本文的主要內容,並進行填空,從而引出新課。

分析課文主要由兩個問題出發:找一找老人愛海鷗的句子進行體會;走進海鷗不捨老人的片段。分別感悟老人對海鷗的愛和海鷗懷念老人的深深情誼。

在感悟中,注重讀議結合,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讓學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舉動和談吐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一片真情。例如: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 “只爲個海鷗送餐”;老人一聲呼喚,海鷗“應聲而來”,在老人邊走邊放的節奏中“起起落落”……要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情感。

在學生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情感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讀、悟課文的第二部分,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情義。重點抓住描寫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肅立不動”“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等句子,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從海鷗的動作中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情義。

在教學中我還蒐集了一些課外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海鷗老人的做法感觸更深,進一步體會課文中的感情。

總之,本課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獲得初步的閱讀體驗。在設計和實施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領導、老師給予批評指正

語文六年級老人與海鷗說課稿3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基於這一理念,本課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自讀、自疑、自悟。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老人與海歐》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九冊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課文字流暢、 舒緩,講述着人與動物的感人故事,牽動出人與動物的真摯情感,描繪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動人畫面。

2.學情分析: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根據課前預習要求在閱讀中思考、做批註,並能抓住感受深的詞句發表自己的看法。知道結合課文內容蒐集相關資料,輔助理解課文內容。

3.設計思路:本課文情濃厚、真摯感人,在教學時大膽取捨,活用教材,緊抓情線、層層深入:1、由動作悟鷗情,引疑問 2、看老人舉動, 憶溫馨、知不捨 3、 看外貌,結合資料,知不易 4、 再看鷗情,明情理 5、 續寫詩篇,情綿遠。抓重點詞句,品重點段落,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親情之美,感悟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三、教學目標:

1、 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濃厚感情,感受到動物是有靈性的,是人類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每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們的回報。

四、教學重點:抓住老人的外貌、 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濃厚感情。

五、教學難點: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六、教學過程

(一)、 悟鷗情,引疑問

1、齊讀課題,出示學習提示:快速默讀課文15、16自然段,想:安放老人遺像時,海鷗有哪些意想不到的舉動,你體會到了什麼?有什麼問題?

2、反饋交流找到的句子。

3、重點體會16自然段的“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上方,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這兩句話,抓住“輪流”、 “瞻仰”、 “肅立不動”“白翼天使”體會海鷗的傷心與對老人的依戀。

4、帶着自己的體會,自由讀讀

【教學意圖】:透過品味朗讀,讓學生抓住鷗羣的動作體會它們傷心與不捨的同時又會心存疑問“是什麼讓海鷗有了如此意想不到的舉動?”從而引出老人對海鷗的愛。

(二)看舉動、知不捨看外貌、知不易

1、 默讀課文第一部分,畫出感受最深的語句,並作簡單批註。

2、 班內交流:此處,孩子們的感觸會有所不同,交流是可以打亂課文順序,談清自己的體會,隨品隨讀。在品讀時注意抓住課文中的四字詞語加以體會,在學生彙報時,隨機點評追問“你找的是描寫老人的什麼?描寫動作的語句還有那些?這樣對老人神態、

外貌、

動作、

語言的描寫有個歸總。

預設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只爲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老人給海鷗取了名字,“親暱”地叫着它們的名字,邊餵食邊聊天;“太陽偏西”,海鷗即將飛離,老人眼裏滿是“企盼”;要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情感。

3、

重點體會第三自然段老人餵食的畫面:

出示課件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鷗的領地。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cuō)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自由讀課文第3自然段,想:老人喂海鷗時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學生讀書思考,是引導學生畫出關鍵詞語加以體會。)

師:正是老人細緻入微的關心和愛護,才使得鷗羣吃食的場面成了一道讓人駐足的風景。有感情朗讀

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有聲有色的樂譜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師:讓我們帶着想象讀出這有聲有色的畫面吧!看着這有聲有色的畫面,你想說什麼?(真美,我也想去看看,希望時間停止在這一刻)

【教學意圖】:這聲,這色,譜成了一曲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樂譜。這樣的設計學生不僅深化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也發展了想象的思維和語言,起到了事半而功倍的作用。

4、出示課件(師生合作讀:可是,老人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學生讀。)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它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教學意圖】:在孩子身心都沉浸在老人與海鷗之間和諧、 其樂融融的美好瞬間時,老師告知老人走了。瞬時間的失落與海鷗不謀而合,再讀海鷗祭拜老人的段落,感情真實。這樣既理解了前面的疑問,又讓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情誼緊緊相連。

5、出示課件:老人外貌

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引導學生抓住三個“褪色”談感受,有感情朗讀。

老人何止是衣着簡樸阿!出示資料。

出示課件

被昆明人稱爲“海鷗老人”的吳慶恆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飛抵昆明的紅嘴鷗是他唯一的寄託。每當紅嘴鷗“駕臨”,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進城給它們餵食,和它們嬉戲,風雨無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資有一半以上都用來給海鷗買吃的,爲此,老人平時幾乎捨不得花一分錢坐公交車。四元五角一斤的餅乾,老人毫不吝惜買給海鷗,他知道那是海鷗最喜歡的美食;他還經常買來雞蛋爲海鷗製作“雞蛋餅乾”;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兩毛錢一包的金沙江香菸。他與紅嘴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於他能將水中的海鷗一隻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獨腳”,有“老沙”。在老人生命的最後時光,老人最牽掛的依然是紅嘴鷗。

學生談體會,再讀老人外貌的語句

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老師接着導讀:就這樣衣着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每天必來。

出示課件(可是,老人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學生讀。)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它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教學意圖】:以外貌爲突破口,引出資料和課文內容,讓孩子們瞭解到老人對海鷗的是如此厚重,再讀海鷗對老人之情,必會升華。

(三)、再看鷗情、印心跡

順着學生的朗讀,在前文情感積澱的基礎上,再來學習17自然段。

師: 看着這些爲老人守靈的親人們,這些守靈的白翼天使們!我們不得不收起遺像。(課件演示遺像消失,描寫鷗羣的文字出現)

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纔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xuán)渦(wō)中脫出身來。

這裏把“撲”字換成“飛”字好嗎?爲什麼(“撲”字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海鷗如親人般的激動、傷痛、焦慮、無奈的心情,更能感受到海鷗對老人的情誼。)

【教學意圖】:挖掘“撲”字引領學生懂得如何遣詞造句,推敲語言。更加突出海鷗對老人的那種情誼,讓老人和海鷗之間的深情深深印在心跡。

(四)、續寫詩篇、情綿遠

老人去世後,昆明人爲了懷念他,集資爲他塑像。本文的作者鄧啓耀先生,爲他寫了這篇《寂寞鷗靈》,在此基礎上改變爲我們現在學習的課文。

讓我們把這真摯的情誼繪成詩篇,獻給仁慈的老人、

獻給靈性的鷗羣吧!

出示課件

爺爺

孩子

我是您最(疼愛 )的孩子(老沙 ) 沒有你們的日子裏

沒有您的日子裏 我牽掛( )

我懷念(您親暱地呼喚) 我企盼( )

爺爺

我是您最( )的孩子( )

沒有您的日子裏

我懷念( )

【教學意圖.】:續寫詩篇,把文中濃情暈染開來,學生既可以聯繫文中的好詞句,還可以展開想象,把畫面補充完整。

根據學生書寫情況來決定鷗羣由幾小節構成,預設詩篇,朗讀完下課。

【教學意圖.】:溘然而至的課堂,會餘味尚存,況且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已經深入每個孩子的心,無論是理性的倡導,還是感性的抒情在這裏只會畫蛇添足。

七、板書設計

相依相隨

【教學意圖】 : 1、來自文字、尊重文字。

2、充分體現人鷗之情。

3、寓意深遠,預示人與動物與自然的共存關係。

4、本文重在抒情,不在說理。爲了不破壞文字本身的美,所以在課堂上不過分涉及第三點。

八、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同步訓練

九、教學特色:

1、文隨情動、情因文生

結構上:鷗情----人情----鷗情,讓學生的情感隨文跌宕起伏,產生共鳴,從而更好的理解文字,內化感情。

詞句上:注重有特色的詞句加以品味,並輔以資料,使句子內容更豐富,情感更飽滿。注意四字詞語的積累。

朗讀:讀句子-----理解句子-------再讀句子,學法簡單容易掌握。

2、內化語言、融情詩篇

既充分使用文字中的詞語,又把文字中的“企盼、牽掛”加以想象,使課文學習落到實處。

3、無聲勝有聲:溘然而至的課堂,會餘味尚存,況且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已經深入每個孩子的心,無論是理性的倡導,還是感性的抒情在這裏只會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