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桐城文錄序》閱讀題及答案

三、(每小題3分,共12分)

《桐城文錄序》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桐城文錄①序【清】方宗城桐城文學之興,自唐曹孟徵、宋李伯時兄弟,以詩詞翰墨,名播千載。及明三百年,科第、仕宦、名臣、循吏、忠節、儒林,彪炳史志者,不可勝書。然是時風氣初開,人心醇古樸茂,士之以文名者,大都尚經濟,矜氣節,窮理博物,而於文則未盡雅馴②,以復於古。鬱之久,積之厚,斯發之暢。逮於我朝,人文遂爲海內宗,理勢然也。蓋自方望溪侍郎、劉海峯學博、姚惜抱郎中三先生相繼挺出,論者以爲侍郎以學勝,學博以才勝,郎中以識勝,如太華三峯,矗立雲表。雖造就面目各自不同,而皆足繼唐宋八家文章之正軌,與明歸熙甫相仲伯。烏呼!盛哉!然餘又嘗總觀桐城先輩文,三先生外,其前後及同時者,無慮五六十家。雖不足盡登作者之堂,而其各有所得,堪以名家者複數人。其餘或長經術,或優政事,或論學論文,記忠記孝,亦足以廣見聞,備掌故。

曩者,康熙間何存齋、李介須輯《龍眠古文》數十卷,大抵多明人之文也。咸豐壬子春,餘與友人戴存莊論吾桐之文,以我朝爲盛。然物勝則必反其本,然後可以久而不敝。天地之氣運,流行不能自己,畜久則必盛,盛久則必靡,亦理之勢然也。去其靡以救其弊,豈非鄉後進者之責與?因相與取諸先輩文,精選得數卷,大約以有關於義理、經濟、事實、考證者爲主,而皆必歸於雅馴。其空文無理論,或雖有事理則文鄙倍者,不錄。按時代以分卷次,其大家或數卷至十餘卷,其足名一家者,或數卷至一卷,而雜家則數人一卷以附之。

夫學問之道非可囿於一鄉也然而流風餘韻足以興起後人則惟鄉先生之言行爲最易人。而況當兵火之後,文字殘缺,學術荒陋,使聽其日就澌滅③,而不集其成,刪其謬,俾後之人有所觀感而則效焉,其罪顧不重與?

昔者,孔子編《詩》而附《魯頌》,刪《書》而附《費誓》,因《魯史》以作《春秋》,其惓惓於宗國文獻如此,是亦學者所當法也。今纂初成,將有山左之行,因以稿本歸敬孚④而屬其益加搜訪校訂以成之,爰⑤書其義例於左雲。

【注】【1】《桐城文錄》:作者與有人合編的一部桐城派文選。②雅馴:講究文采修辭。 ③澌(sī)滅:毀滅淨盡。④敬孚:蕭穆,字敬孚。⑤爰( yuán):於是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彪炳史志者,不可勝書 勝:盡

B.大都尚經濟,矜氣節 矜:崇尚

C.與明歸熙甫相仲伯 仲伯:難分上下

D.然後可以久而不敝 敝:疲憊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詩詞翰墨,名播千載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B.而於文則未盡雅馴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C.因相與取諸先輩文

因賓客至藺相如們謝罪

D.而不集其成

吾嘗終日而思矣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學問之道非可/囿於一鄉也/然而流風餘韻/足以興起後人/則惟鄉先生之言行爲最易人

B.夫學問之道/非可囿於一鄉也/然而流風餘韻/足以興起/後人則惟鄉先生之言行爲最易人

C.夫學問之道/非可囿於一鄉也/然而流風餘韻/足以興起後人/則惟鄉先生之言行爲最易人者矣

D.夫學問之道非可/囿於一鄉也/然而流風餘韻/足以興起後人/則惟鄉先生之言/行爲最易人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桐城文風雖自唐代開始興起,但因爲那時的文章不講究文采修辭,所以到了清代,文風才真正鼎盛,桐城三位名家確立了桐城派在文壇上的地位。

B.桐城散文作家,除三位名家外,在他們之前之後,以及同時代還有幾十人,他們各有各的長處,有的擅長經術或政事,有的擅長論述學問、記載忠孝。

C.作者認爲,整理鄉邦文獻是後輩人的職責所在,選文原則,大約已有關於義理,經濟,事實,考證的爲主,同時兼顧文采修辭。

D.作者認爲鄉邦文獻相當重要,據孔子編輯《詩》而復《魯頌》、刪定《書》而附上《費誓》等例子作爲事實證據予以說明。

第Ⅱ卷(共10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逮於我朝,人文遂爲海內宗,理勢然也。(3分)

(2)俾後之人有所觀感而則效焉,其罪顧不重與?(4分)

(3)其惓惓於宗國文獻如此,是亦學者所當法也。(3分)

試題答案:

9.D(敝:衰微)

10.B(B均爲介詞,對於。A介詞,憑藉;介詞,把。C連詞,於是;介詞,透過。D連詞,錶轉折,卻;連詞,表修飾)

11.C(原文標點:夫學問之道,非可囿於一鄉也。然而流風餘韻,足以興起後人,則惟鄉先生之言行爲最易人。)

12.A(“但因爲那時的文章不講究文采修辭,所以到了清代文風才真正鼎盛” 強加因果關係,另外“不講究文采修辭”也不正確,應是“還沒有完全講究文采修辭”。)

參考譯文:

桐城文學的興起從唐朝曹孟徵、宋朝李伯時兄弟,憑藉詩詞書畫,名聲傳揚千年。等到明朝三百年。彪炳史冊的人寫也寫不盡。但是這時風氣初開,人心淳古樸實厚道。憑着文章出名的讀書人,大多崇尚經世濟民,崇尚氣節,窮究事物之理,便是瞭解各種事物,而對於文章還沒有完全講究文采修辭,而恢復以前的習氣。積鬱時間長了,濃厚了,就暢快的書泄。到了我朝,文學於是成爲全國的引領者,是理所當然的。大概從方望溪侍郎,劉海峯學博、姚惜抱郎中三位先生相繼出衆,評論的人認爲方望溪侍郎憑藉學文勝出,劉海峯學博憑着才華勝出,姚惜抱郎中憑藉見識勝,向華山的三座山峯矗立在雲外。雖然成就的面目各不相同,但是都能夠繼承唐宋八大家文章的正道,和明代歸有光不相上下。哎,興盛啊!但是我要曾經總觀同城先輩的文章,三位先生之外,他們之前之後以及同時代的人,大約五六十人。雖然不能全部登上作者之列,但是他們各有自己的收穫,又有幾個人堪稱名家。其他有的擅長經術,有的擅長政事,有的論述學問,記載忠孝,也足夠來擴大見聞,完備前人事蹟傳說。

以前,康熙年間何存齋、李介須輯《龍眠古文》幾十卷,大多是名人的文章。咸豐壬子年春天,我和友人戴存莊討論我們同城的文章,認爲我朝文學興旺。但是是五星聖,就一定復歸本源,這樣以後可以長久而不衰敗。天地之間的氣數流動,不能自己停止,儲存久了就一定興盛,興盛久了就一定衰退,也是理所當然的。阻止它的衰退,來挽救它的衰敗,難道不是同鄉的.後輩人的責任嗎?於是共同拿各個先輩的文章,精選得到幾卷,大約以有關於義理、經濟、事實、考證的爲主,而都一定屬於講究文采修辭的。那些空洞沒有道理,或者雖然有事理,但是文章淺陋背理的,不選錄。按照時代來分卷子,那些大家有的幾捲到十多卷,那足以自成一家的,有的幾捲到一卷,而雜家就幾個人一卷附在後面。十分害怕這本書中途廢棄,讓幾百年的文獻無際可尋。

學問的道理,不是可以侷限於一鄉的。然而前代流傳下來的風尚,是以激勵後人,那就只有我們鄉的先生的言行是最適合的。況且經歷戰火之後,文章殘缺,學術荒廢,假如任憑它日漸毀滅淨盡。而不去收集他的成就,刪除他的錯誤,是後面的人看了有所感悟而學習它,那罪行難道不是加重了嗎?

以前,孔子編輯《詩》而復《魯頌》、刪定《書》而附上《費誓》,依照《魯史》而寫《春秋》,他對於祖國的文獻這樣用意懇切,這也是學習的人所應當學習的。現在編輯剛剛完成,將要去山東,於是把稿子底本拿給敬孚,而囑託他更多的尋訪校正修訂以成書,於是寫了他的義例放在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