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新序》閱讀答案及譯文

申包胥者,楚人也。吳敗楚兵於柏舉,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隨。申包胥不受命而赴於秦乞師,曰:“吳爲無道行封【1】豕長蛇蠶食天下從上國【2】始於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吳,夷狄也,夷狄之求無厭,滅楚,則西與君接境,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圖之。若得君之靈,存撫楚國,世以事君。’”

《新序》閱讀答案及譯文

秦伯使辭焉,曰:“寡君聞命矣,子其就館,將圖而告子。”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於庭牆立哭,日夜不絕聲,水漿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爲賦《無衣》之詩,言兵今出,包胥九頓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無臣若此,吾亡無日矣。”於是乃出師救楚。

申包胥以秦師至楚,秦大夫子滿、子虎帥車五百乘。子滿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會之,大敗吳師。

吳師既退,昭王復國,而賞始於包胥。包胥曰:“輔君安國,非爲身也;救急除害,非爲名也;功成而受賞,是賣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賞,終身不見。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絕聲,厚矣;不受賞,不伐矣。然賞所以勸善也,辭賞,亦非常法也。”

(取材於西漢劉向《新序》)

註釋:【1】封,大。【2】上國,春秋時對中原各諸侯國的稱呼,與吳楚諸國相對而言。

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2分)

①秦伯使辭焉

A.言辭 B.辭賦C.推辭 D.告辭

②七日七夜不絕聲,厚矣

A.寬厚 B.深厚C.豐厚 D.醇厚

9.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逮吳之未定 逮奉聖朝

B.秦哀公爲賦《無衣》之詩 秦王不懌,爲一擊缶

C.申包胥以秦師至楚 皆以美於徐公

D.而賞始於包胥臨溪而漁

10.請用“/”爲文中劃橫線的語句斷句。(3分)

11.請將最後一段畫波浪線的句子譯爲現代漢語。(3分)。

12.文中說“秦哀公爲賦《無衣》之詩”。請閱讀此詩,完成①-②題。(3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①這首先時候詩出自我國古代第一部詩集總集《》。(1分)

②這首詩表達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賦此詩,目的是 。(2分)。

13.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燭之武也在危急之時說服秦王,挽救了國家。請結合《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內容分條概括燭之武與申包胥遊說方式的異同。(4分)

14.文中說“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結合下面兩段文字談談你對本句中“忠”的含義的理解。(6分)

①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左傳》)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平”?(《論語》)

參考答案

8.①【參考答案】C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實詞含義,考點在於聯繫上下文。“秦伯使辭焉”,秦伯派遣使者推辭。

②【參考答案】B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實詞含義,難點在於補出主語。“七日七夜不絕聲,厚矣”,七天七夜哭聲不斷,(感情)深厚。

9.【參考答案】B

【思路點撥】A選項:介詞,趁着;副詞,等到。B選項:均爲介詞,爲(之)。C選項:介詞,憑藉;動詞,認爲。D選項:連詞,表順承;連詞,表修飾。

10.【參考答案】吳爲無道/行封豕長蛇/蠶食天下/從上國//始於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思路點撥】“//”爲可斷可不斷處。

11.【參考答案】然而賞賜是用來勸勉善行的,拒絕賞賜也不是恆常的法則。

【思路點撥】翻譯重點:“所以”,用來……的;“勸”,勸勉、勉勵;“非常”,古今異義,不是恆常的。

12.

①【參考答案】《詩經》

②【參考答案】與戰友同仇敵愾;表明秦楚爲盟友、共同擊吳的立場,及出兵救楚的決心。

【思路點撥】“與子同袍”“與子同仇”“與子偕行”表明戰友之誼與同仇敵愾的決心。

13.【參考答案】

相同點:均獨自面見秦伯,陳述利害;均從秦的利益出發,講述道理。不同點:燭之武主要是曉之以理,講出兵對秦的好處,不出兵對秦的壞處;申包胥先曉之以理,再動之以情,立牆庭哭,絕食七日,最終打動秦伯出兵救楚。

14.【參考答案】

材料①中,鄭伯請燭之武說秦伯時,燭之武雖最終以國事爲重,答應請求。但是在過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滿,產生推脫之辭。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動赴秦乞師,則是完全不顧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爲重的忠心之舉。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爲人做事要盡心竭力地爲對方考慮。申包胥在國家存亡之際,盡心竭力爲國家考慮,不待楚王命令到達,而獨自赴秦乞師,是一種“盡己”的表現。

綜上所述,本句“忠”的含義是:不顧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爲重,盡心竭力爲國家做事。

【參考譯文】

申包胥是楚國人。吳國在柏舉大敗楚軍,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隨國,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國請求出兵(援助),說,“吳國做出不合道義的事,行爲就像大豬長蛇一樣(貪婪殘暴),像蠶(吃桑葉一樣)吞食天下,對中原國家用兵,首先從楚國開始(攻打)。敝國國君失去了國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來報告急難說:‘吳國是夷狄之國,夷狄的欲求是沒有滿足的,滅亡了楚國,那它的西邊就和您的國家接壤,如果(吳國)與您接境爲鄰,那就是大王邊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吳國形勢未穩,大王一定要想辦法圖謀。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風,儲存並安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辭,說:“我們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還是到賓館(休息),我們將商議此事並告訴您(結果)。申包胥答道:“敝國國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沒有獲得一個休息的地方,我怎麼敢去安歇?”靠着宮廷的牆壁站立着哭泣,哭聲日夜不斷,水漿也不喝一口,(這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爲他吟誦了《無衣》這首詩,說軍隊現在就出發。申包胥磕了九個頭才坐下,秦哀公說:“楚國有這樣的臣子還亡了國,我沒有像這樣的臣子,我滅亡的日子沒有幾天了。”於是就發兵援救楚國。

申包胥帶領秦軍到達楚國。秦國大夫子滿、子虎率領五百輛兵車,子滿說:“我們不瞭解吳國的戰術。”讓楚國部隊先跟吳國部隊作戰,然後與楚軍會合,大敗吳軍。

吳國退兵後,楚昭王收復了國家,獎勵就從申包胥開始。申包胥說:“輔佐君王安定國家,不是爲了自己;拯救急難剷除禍害,不是爲了名聲;功成了就接受獎賞,這是出賣自己的勇力。國君已經得到安定,又還追求什麼呢?”就逃避賞賜,一輩子也不露面。

君子說:“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國,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聲不斷,這是(對國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賞賜,這是不誇耀(功勞)。但賞賜是用來勉勵善行的,拒絕賞賜,也不是經常可以用的法則。

標籤:新序 譯文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