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孫弘者閱讀答案

丞相公孫弘者,齊災川國薛縣人也,字季。少時爲薛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元光五年,有詔徵文學,策奏,天子擢弘對爲第一,拜爲博士。是時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詔使弘視之。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上不聽。

孫弘者閱讀答案

弘爲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爲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弘爲布被,食不重肉。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辯之。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汲黯庭詰弘,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爲忠,不知臣者以臣爲不忠。上然弘言,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爲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以三公爲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爲御史大夫,而爲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爲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爲丞相,封平津侯。

弘爲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郤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士亦以此賢之。

淮南、衡山謀反,治黨與方急。弘病甚,自以爲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皆宰相奉職不稱,恐竊病死,無以塞責。乃上書:臣弘行能不足以稱,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乞骸骨。天子報曰: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君其省思慮,一精神,輔以醫藥。因賜告牛酒雜帛。居數月,病有瘳,視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節選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宜佐明主填撫國家填:通鎮,鎮撫,安撫

B.人臣病不儉節病:擔憂

C.守成尚文,遭遇右武右:崇尚

D.治黨與方急黨與:同黨的人

5、下列各組句子,全都表明公孫弘爲官機智的一組是()(3分)

①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②天子擢弘對爲第一,拜爲博士

③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④終無以報德塞責,乞骸骨

⑤因賜告牛酒雜帛⑥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後

A.②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①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漢朝開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裏設定郡縣,巴蜀人民對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視察歸來,向皇帝報告,極力詆譭西南夷沒有用處,表示他對民間疾苦的關心。

B.公孫弘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這些事揭示了他有曲學阿世的一面。

C.公孫弘透過管仲、晏嬰的對比,是爲了闡明高官應該戒奢、躬行節儉,認爲從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應該沒有貴賤的差別。

D.公孫弘深受皇上的器重,即便是在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他恰逢病重向皇上提出辭官回鄉時,皇上依舊安撫他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好好養病。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弘爲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郤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5分)

(2)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皆宰相奉職不稱,恐竊病死,無以塞責。

【參考答案】

4.B.病:短處、毛病。

5.D.②⑤天子的做法③公孫弘資助別人,非爲官機智。

6.C.以偏概全。

7(1)公孫弘爲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宏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刻毒)。那些曾經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於人予以報復。(意:猜疑,1分;深:城府很深(刻毒),1分;諸者,那些的人,1分;詳:通佯,佯裝,表面上,1分,句意,1分)

(2)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沒有辦法搪塞責任。(畔;通叛,反叛,1分;此皆宰相奉職不稱:判斷句,1分;竊:默默,無聲無息,1分;無以,沒有的辦法,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丞相公孫弘是齊地災川國薛縣的人,表字叫季。他年輕時當過薛縣的監獄官員,因爲犯了罪,被免官。他家裏窮,只得到海邊去放豬。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詔書,徵召文學,全部對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裏,武帝把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提拔爲第一,封他爲博士。這時,漢朝開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裏設定郡縣,巴蜀人民對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視察歸來,向皇帝報告,極力詆譭西南夷沒有用處,皇上沒采納他的意見

公孫弘爲人雄偉奇異,見聞廣博,經常說人主的毛病在於心胸不廣大,人臣的毛病在於不節儉。公孫弘蓋布被,吃飯時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開頭陳述種種事情,讓皇上自己去選擇決定,不肯當面駁斥和在朝廷上爭論。他曾經和主爵尉汲黯請求皇上分別召見,汲黯先向皇上提出問題,公孫弘則隨後把問題闡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興。他所說的事情都被採納,從此,公孫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親近,地位顯貴起來。他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瞭解我的人認爲我忠誠,不瞭解我的人認爲我不忠誠。皇上贊同公孫弘的說法,越發厚待公孫弘。

汲黯說:公孫弘處於三公的地位,俸祿很多,但卻蓋布被,這是欺詐。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有這樣的事。我有三公的高貴地位卻蓋布被,確實是巧行欺詐,妄圖釣取美名。況且我聽說管仲當齊國的相,有三處住宅,其奢侈可與齊王相比,齊桓公依靠管仲稱霸,也是對在上位的國君的越禮行爲。晏嬰爲齊景公的相,吃飯時不吃兩樣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絲織衣服,齊國治理得很好,這是晏嬰向下面的百姓看齊。如今我當了御史大夫,卻蓋布被,這是從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沒有了貴賤的差別,真像汲黯所說的那樣。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呢!武帝認爲公孫弘謙讓有禮,越發厚待他,終於讓公孫弘當了丞相,封爲平津侯。

公孫弘爲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宏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刻毒)。那些曾經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於人予以報復。殺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膠西國當相的事,都是公孫弘的主意。他每頓飯只吃一個肉菜和脫殼的粗米飯。老朋友和他喜歡的門客,都是他供給衣食,公孫弘的俸祿都用來供給他們,家中沒有餘財。士人都因爲這個緣故認爲他賢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朝廷追究黨羽正緊的時候,公孫弘病得很厲害,他自己認爲沒有什麼功勞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應當輔助賢明的君王安撫國家,使人人都遵循當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沒有辦法搪塞責任。於是,他向皇帝上書說:我的品行才能不能同這高高的官位相稱,恐怕先於陛下的狗馬而死去,最終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責任。我希望辭官歸家。武帝答覆他說:古代獎賞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業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禍患要崇尚武功,沒有改變這個道理的。希望你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再以醫藥輔助治療。於是,武帝恩准公孫弘繼續休假,賜給他牛酒和各種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情大有好轉,就上朝辦理政事了。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公孫弘發病,終於以丞相的身份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