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物理說課稿四篇

說課稿3.12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物理說課稿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物理說課稿四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能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透過閱讀“氣候與熱污染”,瞭解利用比熱容解釋海邊與沙漠晝夜溫差問題並瞭解一下“熱島效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比熱容的概念和熱量有關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歸納演繹法。

教學用具:等質量的水和煤油、燒杯、電熱水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前面的“想想議議”,在學生理解“水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和水的質量、溫度升高的度數有關,水的質量越大,溫度升高的度數越多,吸收的熱量越多”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所有的物質,在質量相等、溫度升高的度數也相等時,吸收的熱量之間的關係。

二、進行新課

(1)演示實驗:出示盛有等質量的水和煤油的兩隻燒杯,但我們明顯地看出兩者的體積不相同,這是爲什麼?(請學生回答)不同的物質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質的屬性。

介紹電加熱器(俗稱:“熱得快”),強調電加熱器每一秒鐘放出的熱量是一定的,兩個電加熱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時間裏它們放出的熱量也是相等的。

請兩名同學幫助觀察溫度計,並隨時報告溫度。

實驗結果:煤油溫度升得快。這表明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水吸的熱量比煤油多。

(2)比熱容:換用其他物質,重複上述實驗,得到的結果是類似的。就是說,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這跟我們在測量物體質量時,遇到的情況相似;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一般不相同。當時爲表示物質的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那麼,現在我們應該怎樣表示上述實驗所反映的物質特性呢?(啓發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比熱容的概念)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

比熱是透過比較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升1℃時吸收的熱量,來表示各種物質的不同性質。

(3)比熱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的單位是焦/(千克℃),讀作焦每千克攝氏度。

如果某物質的比熱是a焦/(千克℃),它是說單位質量爲一千克的該種物質,每升高1℃時(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a焦。

(4)比熱表

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各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物理學中,常把由實驗測定的物質的比熱,列成表格,便於查找。

課本中列出了幾種物質的比熱,請同學們查出鋁的比熱及它的單位。你能具體地說明鋁的比熱的物理意義嗎?(提問)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各物質中,水的比熱最大。這就意味着,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水的溫度變化要小些。水的這個特徵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在受太陽照射條件相同時,白天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溫升慢,夜晚沿海地區溫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區溫度變化小,內陸地區溫度變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內陸比沿海炎熱,冬季內陸比沿海寒冷。

水比熱大的特點,在生產、生活中也經常利用。如汽車發動機、發電機等機器,在工作時要發熱,通常要用循環流動的水來冷卻。冬季也常用熱水取暖。(分析課本,說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車發動機散熱器的原理)

三、小結:

透過一些具體問題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熱的概念。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物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並結合牛頓定律推匯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爲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爲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爲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爲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衝量》的延續,同時又爲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匯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傳感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透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資訊蒐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勇於探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問題。

(2)瞭解並體會物理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並思考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

補充錄像資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安全帶的演示實驗

錄像:排球擊球動作要快、鑄鐵打磨時速度要快;籃球接球手臂後縮、跳高運動員落地墊厚墊子、體操運動員落地都要屈膝,

圖片:"勇氣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過程的一組圖片,易碎品運輸過程。

三、教學方法

應用實驗匯入法、啓發學生透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來探究動量定理。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爲四個環節,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應用動量定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爲了保證建築工人高空作業時人身安全,我們選用什麼樣的安全帶比較好。結實的鋼繩還是結實的彈性繩?

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從高空墜落分別系彈性繩和無彈性繩的對比演示實驗(要挑選軟度合適的橡皮泥做實驗)

(兩次物體都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兩次繩長相同)

實驗現象:用彈性繩的那次橡皮泥完好無損,另一次橡皮泥被鐵絲切成兩半,斷面非常整齊,

學生嘗試解釋現象。 第二環節:建立模型推導動量定理

此時,學生有了對力、時間、動量、衝量的初步感性認識,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提高到理性認識。

引導學生建立模型,物體的運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物體自由下落同樣的高度,獲得同樣的動量,第二階段,經過一定的時間動量減爲零

討論第二階段過程中,力的衝量和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係

結論: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長,力小

推廣,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從高處落地都要屈膝;跳遠前要鬆沙坑……

這些說明動量和衝量之間一定是有聯繫的,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麼?

設一個物體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運動,在同方向水平恆力F作用下,經過時間t,速度變爲v2,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還成立嗎?

利用傳感力和速度傳感器當場測數據,

讓小車在光滑水平軌道上向固定的力傳感器運動,測出小車撞擊傳感過程中小車受到外力-時間圖像,速度傳感器測出次過程中的速度-時間圖像。

分析數據發現:碰撞過程中外力的總衝量與碰撞前後動量的變化幾乎一樣。

所以,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環節:定性應用

爲了培養學生在物理學中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技術聯繫起來。首先圍繞定理Ft=△P分情況進行討論。 我們經常用雞蛋碰石頭來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沒有辦法讓雞蛋不碎嗎?

演示實驗:瓦碎蛋全(也可以放錄像)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短,力大;時間長,力小。

如:圖片(圖5)中的現象

鐵錘釘釘子,衝牀衝壓鋼板

第四環節:定量應用

例:一高空作業的工人體重600N,系一條長爲L=5m的安全帶,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時安全帶的緩衝時間t=1s,則安全帶的受的衝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與解答】依題意作圖,如圖所示,人跌落時爲自由下落,設剛要拉緊安全帶時的速度爲v1,則v12=2gL,即v1=

經緩衝時間t=1s後速度變爲0,取向下爲正方向,對人由動量定理知,人受兩個力作用,即拉力廠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

將數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

所以,人給安全帶的衝力F ′爲1200N,方向豎直向下。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壓強是物理學的重要概念。壓強知識既是對前面所學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爲後面整個章節奠定了基礎,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本節內容又是初中物理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本身的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知道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單位,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改變壓強的方法,瞭解壓強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⑵過程與方法:透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進一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及歸納、實驗能力;透過對壓強概念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比值定義法;透過對日常生活、生產中壓強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的重要性;透過對日常生活中壓強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物理學原理精神和將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生產的意識。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壓強的概念,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強的概念貫穿全章,起着統領全章的作用)

教學難點:壓強概念的形成。(如何透過概括實驗結論而引匯出壓強的概念爲本課的難點。)

4、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和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透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對於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透過形象直觀的實驗,讓他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

二、教法與學法

教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爲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這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和啓發式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學法:根據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學生的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爲: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歸納法,比值定義法,數學推理法。

三、 教學過程

1.讓學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體驗插入的難易程度引入新課;

2.複習彈力引入壓力,詳細講解概念、方向、作用點

先讓學生畫壓力示意圖,再畫重力示意圖,分析壓力與重力的關係

大小(透過鋼尺、砝碼實驗,讓學生明確壓力的大小與重力的區別),

透過力的三要素可以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裏,單腳站立和雙腳站立,陷入泥潭的難易程度,進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氣球、鉛筆實驗讓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那些因素有關?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怎樣來探究呢?(控制變量)

演示實驗,完善數據,得出實驗結論;

3.爲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壓強,讓學生明白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學生對所提供的三組情況比較壓強大小,從而引出壓強定義式;分析單位,得出國際單位帕斯卡,對生活中的報紙對摺展開壓強的大小進行介紹;

4.典型例題解題過程學生練習並分析、講解;

現實生活中要增大(減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舉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存在壓強的實例(打地基、沙發舒服,沙發變形增大受力面積、注射器),並說出是增大還是減小壓強,讓學生根據公式分析具體的方法,並把圖片拖至各種方法邊,一一對應;

6.鞏固練習;課堂小結

四.教學反思 本課成功之處:

1.充分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做實驗,這是後進生的強項,讓他們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難心理,照顧了學生的差異。

3.在分析講解壓強的概念、公式時,用類比法步步深入,讓學生很自然的接受並理解壓強的概念,從而更好的突破了難點。

4.在增大和減小壓強方法的學習中,從公式、現象出發,並結合實例分析,不僅鞏固了壓強的知識,還進一步落實了“生活——物理——社會”的教育理念。

本課需要改進之處:

1.時間的控制需要加強。

2.做得再靈活簡潔一些,可以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所以我會加強制作的學習,將多媒體技術更好的應用在物理教學中。

由於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細節把握的還不夠好,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高。當然我會繼續努力,懇請您的指導!謝謝!

附1.板書設計:

第一節 壓強

一、壓力(F)

1.定義: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2.特點:作用點 方向 大小

3.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二、壓強(P)

1.定義:作用在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做壓強。

2.公式: p=F/S

3.單位:帕 1帕=1牛/米2

4.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物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內容。“聲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儘管小學自然課中學過,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進一步對“聲音的發生和傳播”的現象進行概括得出相關結論。本節也是後面聲現象知識的鋪墊。爲了體現“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的新課程理念,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探究實驗。由於初中生剛開始學物理,對實驗的觀察和概括能力不強,學習本節內容對於提高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本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

依據教材和學生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知道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大。

能力目標:

重視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及熱愛生活、

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及確立依據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對於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學生聯繫生活會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而對於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速度不同,學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實驗探究聲音的傳播條件和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是本節的`一個關鍵。

本節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以及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啓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本節課堂組織教學的過程應突出體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

二教法的選擇及依據

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本節教學的兩個中心環節,我採用教師演示實驗、質疑、引導學生觀察並讓學生動手實驗等實驗探究的方法,啓發引導學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斷,設立懸念、激疑,在學生中營造各持己見、百家爭鳴的討論氛圍,然後以“資訊平臺”、“資訊快遞”等板塊形式向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資訊,再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的問題,學生結合提供的資訊進行討論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來的想法,最後再選出代表發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歸納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於這些問題正確觀點的認識,又透過這些觀點的形成過程,鍛鍊學生的思維行爲和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因此本節教法我設計爲實驗探究法、質疑誘導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組織學生獲取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學法分析

指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和日常生活經驗中歸納總結物理知識。初二學生才接觸物理,對物理實驗很感興趣,但缺乏描述和歸納總結實驗現象的能力。教師應注意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上課時讓學生自己描述看到的實驗現象,自己總結物理規律,在腦海中構建本節課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四課堂教學秩序

(—)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注意,匯入新課

注意是心靈的視窗,是學生有效學習新知識前的心理準備狀態。根據本節特定內容,我選擇在播放樂曲的同時配以簡短的解說: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聲音,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並提出疑問:同學們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你們想不想知道聲音又是如何傳播的呢?以此激發學生探求的心理,從而匯入本節課內容。樂曲選擇了巴洛克風格的音樂,據說有利於大腦進入學習激發狀態。

(二)展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活動效率

把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對學習充滿期待。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了努力的方向,便於提高注意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活動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學目標用語清晰明瞭,可操作性強。

(三)新課教學

本節課有三個小標題,直接指出了本節學習的三個問題,分別是:一,聲的產生;二,聲音的傳播;三,聲速。還有部分內容用黑體字標出(例如:介質),爲學生自主學習時抓住重點提供了方便。另外,必要的插圖,形象的展示了相關內容,爲學生在學習中的想象活動提供了中介,也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進行。

一,聲音的產生

(1)教師演示,學生動手實驗尋找發聲體的共同特徵

教師播放敲鼓和琴絃振動的演示課件,同時讓學生思考: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振動停止還能聽到聲嗎?透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物體的區別。然後讓學生動手進行橡皮筋和直尺實驗,親自探究聲音的產生原因。學生透過對實驗的觀察可以得出結論:物體振動產生聲音。同時教師以資訊快遞的方式對學生得出的結論加以肯定。

二,聲音的傳播

(1)學生動手實驗感受固體可以傳聲

(2)教師講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下雨天聽見打雷的聲音,在岸上聽見水下發出的聲音。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液體和氣體也能傳播聲音。

(3)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教師播放真空不能傳聲的課件,使學生認識到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教師進一步總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並以資訊平臺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同時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書上的圖片:爲什麼在月球上宇航員要靠無線電通訊,做到學以致用。

(4)讓學生閱讀教材,知道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叫聲波,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三,聲速

(1)觀看視頻《射鵰英雄傳》片段,讓學生討論並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結論:固體傳聲快

(2)閱讀書上“一些物質中的聲速”,知道聲音在15攝氏度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同時分析、比較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傳播速度。

(3)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時直接顯示前面所學結論,目的是促成知識的保持,並提示學生用恰當的方法,利用時空順序輔助記憶。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並有利於學生形成認知結構,而結構化的知識更便於記憶、檢索和提取。

(五)達標檢測

檢測題圍繞重點設計,課前印發給學生。檢測能夠促進知識遷移,設計的原因前面已經提到,不再贅述。

(六)佈置作業

作業設計體現和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同時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整個教學程序這樣設計,但具體的課堂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突發事件等不斷調整。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思想,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而且在教法設計上突出體現以學生爲本,依靠學生的自學、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形式來獲取和掌握知識,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總之要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各方面有所提高,還要提高學習效率,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各種教法的作用,以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回顧總結和板書設計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