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1

乘法分配律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運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本單元運算定律中,是最難理解的,學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難點是利用乘法分配律靈活地進行簡便計算。

在課堂上,創設了植樹活動的情境,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植樹活動。在課堂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出來,然後讓學生對比兩種算法初步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即(4+2)×25=428×25+2×25。

在學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後,運用變式練習加深對乘法分配律意義的理解,讓學生不僅知道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寫成兩個積相加的形式,還要知道兩個積相加的形式可以寫成兩個數的和的形式。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着用。最後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透過學習,一些學生已掌握,但也有一些學生的語言敘述不熟練,雖然會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會靈活應用。還有一些學生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弄混淆。

所以在複習鞏固時,要加強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對比,讓學生對這兩個運算定律的結構更清晰。還要加強對乘法分配律意義的理解,透過不同形式的試題的演練,靈活掌握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2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節教學內容,一直以來的教學中,我認爲這節課的教學都是一個教學難點,學生很難學好。

我認爲其中的不易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其一,例題僅僅是分配律的一點知識,在課下的練習題中還存在不少乘法分配律類型的題(不過,這好像也是新課改後教材的表現)。如果讓學生僅僅學會例題,可以說,你也只是學到了乘法分配律的皮毛;其二,乘法分配律只是一種簡單的計算方法的應用,所有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的試題,用一般的方法完全都可以計算出來,也就是說,如果不用乘法分配律,學生完全可以計算出結果來,只不過不能符合簡便計算的要求罷了,問題是學生已學過一般的方法,學生在計算時想的最多的還是一般的計算方法;其三,本節課的教學靈活性比較大,並沒有死板板的模式可以來死記硬背,就是學生記住了定律,在運用時,運用錯了,也是很大的麻煩,從題目的分析到應用定律都需要學生的認真分析及靈活運用。

針對以上自己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確定從以下兩個方面時行教學:

第一,以書本爲依託,學好基礎知識。

有一句話叫做“萬變不離其宗”。雖然課下還有多種類型題,但它們都與書上的例題有着親密的聯繫,所以教學還是要以書本爲依託。在教學中,我引導生透過觀察兩個不同的算式,得出乘法分配律的用字母表示數:a×b+a×c=a×(b+c),在引導學生經過練習之後,我還強調學生,要做到:a×(b+c)=a×b+a×c。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能走出去,還要走回來。再次經過練習,在學生掌握差不多時,簡單變換一下樣式:(a+b)×c=a×c+b×c,走回來:a×c+b×c=(a+b)×c。如此以來,學生算是對乘法分配律有了個初步的認識,知道是怎麼回事,具體的運用還差很遠,因爲還有很多的類型學生並不知道。於是我就在第二節課進行了第二個方面的教學。

第二,以練習爲載體,系統鞏固知識。

針對乘法分配律還有多種類型,例題中也沒講到的情況,我上網查資料,加上並時的一些認識,把乘法分配律分爲五類,並對每類進行簡單的分析提示,附以相應的練習題印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練習。

類型一:(a+b)×c a×(b-c)

例:A (40+8)×25 B 15×(40-8)

類型二:a×b+a×c a×b-a×c

例:A 36×34+36×66 B 325×113-325×13

類型三:100+1或80+1

例:A 78×102 B 125×81

類型四:100-1或40-1

例:A 45×98 B 25×39

類型五:+1或-1

例:A 83+83×99 B 91×31-91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3

核心提示: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在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 新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在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

新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初步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

首先舉一些學生身邊的例題求長方形的周長,然後讓學生觀察這兩組算式有什麼樣的關係。學生透過計算髮現每組兩個算式相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完成長方形周長計算這樣的例子並在黑板上列出,再出示例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並解答。然後分組討論這些算式有什麼規律,引導學生髮現乘法分配律並總結出這一規律。最後做一些練習鞏固、拓展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

在教學之後發現有一些問題。孩子對於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義沒有理解透徹,應用不夠靈活,而且在口頭上感覺很好,但是落筆後就發現很多類型題孩子根本就不會做,而且錯誤很多。所以對本節課教學目標進行了一些調整。讓一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學生在本子上做,最後總結不同方法,看哪種方法簡便。進一步體會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教學目標定位是

(1)透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主要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學生靈活合理地進行計算的意識和能力。課的一開始,我就複習乘法分配律,抓住其特點:合起來乘轉化成分別乘再加起來或者分別乘轉化成合起來乘。

接着透過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中間結合類型分別練習相應的題目,再透過比較讓學生明白這兩組題:有的時候是合起來乘簡便,有的時候是分別乘簡便,要根據具體的題目來選擇。

對於後面的練習,我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和辨析,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適合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題目的結構形式,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5

乘法分配律是繼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之後的新的運算定律,在算術理論中又叫乘法對加法的分配性質,由於它不同於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是單一的運算。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對學生而言,難度偏大,是計算的一個難點。因爲它不僅僅是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這節課劉老師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沒有把目標定位侷限於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而是又引導學生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了簡便計算,透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啓發與補充,老師的及時點撥,實現對“乘法分配律”這一運算定律的主動建構。整節課的學習氛圍輕鬆愉悅、學生思維活躍、教學效果非常好。基本完成教學任務。

劉老師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很科學,思路清晰,發現問題——觀察比較——舉例驗證——歸納規律——運用規律,讓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知識推理方法,這節課不僅教會了乘法分配律,更教會了學生一種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這也正是新課標強調的對學生其中兩基培養的體現。

一、讓學生從生活實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裏8人負責挖坑和種樹,4人負責擡水和澆樹。重組教材,改變每組的人數,由(4+2)個25,變爲(8+6)個25更能凸顯出應用乘法分配律後帶來的方便,也爲乘法分配律的應用打下伏筆和基礎。並且把“挖坑、種樹”“擡水、澆樹”更改爲“挖坑和種樹”“擡水和澆樹”減少了文字對學生理解帶來的困難。

透過引入解決問題讓學生得到兩個算式。先捉其意義,再突顯其表現的形式。

如(4+2)×25其意義就是6個25與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個25再加2個25也就是6個25,它們的表示意義一樣。因此得數也一樣故成等量關係。然後觀察它們之們的形式變化特點,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可以寫成兩個積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數的特點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爲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

藉助對同一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這是生活中遇到過的,學生能夠理解兩個算式表達的意思,也能順利地解決兩個算式相等的問題。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歷規律探索形成過程。對於探索簡潔分配律的過程價值,絲毫不低於知識的掌握價值。既然是“規律定律”,就是讓學生親歷規律形成的科學過程設計中,不着痕跡的讓學生不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歸納過程中,滲透着從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相對於乘法運算中的其他規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結構是最複雜的,等式變

形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爲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開放引入的情境,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裏人負責,人負責。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學生主動去設計、解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開放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透過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麼共同點的活動中。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當然,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還需做到更式形結合解釋,那就更有利於模型的建立。

建議: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結構,更要注重其內涵。如兩個算式爲什麼會相等?缺乏從乘法意義的角度進行理解。在理解這一概念時,尤其要抓住關鍵詞“分別”加以分析,以此深化對數學模型的理解。否則,象38×99+38這樣的形式,就會成爲學生練習中的攔路虎。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6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習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故而,對於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透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地感知,對所列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舉例進行驗證……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爲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爲學生創設了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感興趣的學習情境――爲參加“陽光夥伴”的32 名運動員購買統一服裝。透過兩種算式的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先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35+25 )×32=35 ×32+25 ×32 這個等式,讓學生觀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根據“老師還有其他選擇嗎”?這一問題,再次引出(35+25 )×32=35 ×32+25 ×32 ,最後,要求學生照樣子寫出幾組這樣的等式,引導學生再觀察,讓學生說明自己發現的規律。這樣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能力。

3、教完之後,感覺在練習的設計上,還太拘禮與課本,雖然引導學生髮現了定律,但沒有相配套的練習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應用。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不能及時反饋,對如何用活、用好教材還需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7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麼是乘法分配律,難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並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所以本堂課我透過口算、讀算式、寫類似算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後由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課我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就是把課堂的主體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們都很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可是不足之處頗多。

一、本課堂我的教學程序是:先讓學生獨學“學一學”部分的6個問題,第1、2個問題根據情景圖上所給的資訊估算並列出算式:(4+2)×25和4×25+2×25;第3個問題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特點;第4個問題根據你的發現完成填空。25×(40+4)=25×()+25×()、65×17+35×17=(+)×()(意圖是讓學生體驗乘法分配律);第5個問題試着舉出類似的例子;第6個問題試一試:你可以用a、b、c分別表示三個數,寫出你的發現嗎?(a+b)×c=()×()+()×()。獨學完六個問題後,學生透過羣學和小組在全班的展示,進一步達成學習目標。接下來,透過練習檢測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應用。最後透過兩道練習題對所學內容進行了延伸。((1)28×18-8×28、(2)25×99)

二、不足之處:

1、在要求同學們去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導致同學對乘法分配律特點的認識比較模糊。

2、在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我只是一筆帶過的`把乘法分配律透過課件再展示給學生們看了一遍,沒有反覆強調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導致學生沒有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

3、課堂用語不夠簡潔。

三、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我覺得教學此內容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爲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爲什麼要這樣算?

2、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經歷解題策略多樣性的過程,優化算法,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計算125×88;101×89你能用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明確利用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進行間算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乘法結合律適用於連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針對有兩種運算的算式。力爭達到“用簡便算法進行計算”成爲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爲,並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選擇適當的算法的目的。

3、多練。

針對典型題目多次進行練習。典型題型可選擇(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8

教材提供了這樣一個主體圖:春季裏,同學們開展植樹活動,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裏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擡水、澆樹。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人蔘加植樹活動?學生會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分別列出算式,接着透過計算髮現,兩個算式可以用=連接,即25(4+2)=254+252,從而透過比較等號兩邊兩個算式的不同與相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當我在一個班按照此教學設計教學後,我發現效果並不理想,表現有兩點:

①有些學生只是機械的記憶了乘法分配律的公式,例如看到3544不能想到3540+354;

②由於沒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內涵,所以完全不能理解其逆應用以及當兩個數的差乘一個數時應用乘法分配律。如:他們認爲6464+3664(64+36)64;265(105-5)=265105-2655。

針對此情況,我重新設計了教案。增加了一個問題:負責挖坑、種樹的同學比負責擡水、澆水的同學多多少人?這樣學生又列出另外兩個算式,透過計算後用等號連接: 25(4-2)=254-252,接下來,我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兩組算式,充分地去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這樣一來,促使了學生去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繫,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促進交流,順利地實現了自我構建和知識創造。學生的發現自然也就更豐富、更有深度了:無論是兩個數的和還是兩個數的差去乘一位數,都可以先把他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或者再相減。此外,我還引導學生從右到左的觀察等式,嘗試用乘法的意義去理解乘法分配律,即:4個25加2個25就等於(4+2)個25,4個25減2個25就等於(4-2)個25,這樣幫助學生突破乘法分配律逆應用這個教學難點。

我透過對兩個班不同的教學設計,感受到:認真鑽研教材,多動心思,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寶貴資源,會使教材的內涵更有廣度和深度,也爲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充分感知並歸納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義。教學中,我從解決實際問題(買衣服)引入,透過交流兩種解法,把兩個算式寫成一個等式,並找出它們的聯繫。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舉出幾組類似的算式,透過計算得出等式。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這幾組等式,發現有什麼規律?這裏我化了一些時間,我發現學生在用語言文字敘述方面有些困難,新教材上也沒有要求,因此,只要學生意思說到即可,後來,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你發現的規律嗎?學生立即活躍起來,紛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闡明自己發現的規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號的,大部分學生會說,沒問題。對於應用這一乘法分配律進行後面的練習還可以。如:書上第55頁的第5題,學生都想到用簡便方法去列式計算。整節課,學生還是學的比較輕鬆的。

關於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學期和本冊教材的前幾個單元的練習題中就有所滲透,雖然在當時沒有揭示,但學生已經從乘法的意義角度初步進行了感知,以及初步體會了它可以使計算簡便。今天的教學就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上午第一節課我在自己班上,後來第二節課去聽了一根木頭老師的課,現在進行對比,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頭老師學習的是,學生的預習工作很到位。課前,學生就已經解決了“想想做做”第3、4題,學生透過解決第三題用兩種方法求長方形的周長,既鞏固了舊知,而且將原來的認識提升了,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進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而第4題透過計算比較,突現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體現了應用價值。我在課前沒有安排這樣的預習,因此課上的時間比較倉促。

其次,我在學生解決完例題的問題後,還讓學生提了減法的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對於(a—b)×c=a×b—a×c這種類型的題也同樣適合,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又爲明天學習簡便運算鋪墊。

最後,我覺得在指導學生在觀察比較65×5+45×5和(65+45)×5的聯繫和區別時,可以指導學生從數和運算符號兩個角度觀察,學生得出結論後,其實已經感知到了算式的特點,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創造相同類型的等式,可以是數、字母、圖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學生能用各種方式正確表示出來,然後再揭示數學語言,學生的認知產生飛躍。

不足的是,學生很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乘法分配律的含義,小組交流時,有些同寫還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有待於教師科學地引導。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10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爲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爲學生創設了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感興趣的學習情境,透過兩種算式的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促使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2、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一堂數學課可以有不同種教法,怎樣教才能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在探索乘法運算律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有易到難,層層遞進,不僅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經歷乘法運算律的產生和形成過程,而且讓學生髮現其中的數學規律與奧祕,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深層次的熱愛。

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真是無處不在,處處留心皆學問。如果學生們能處處留心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這些實際問題;能夠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根據數字的特點,靈活地選擇運算定律,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的簡算方法,那麼自己的教學就成功了。儘管在課堂上也許還不能夠全部掌握簡算的知識,只要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計算的過程中,能夠學會善於觀察,自覺運用,就能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也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11

乘法分配律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敘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換率和乘法結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上,我結合新課標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注重從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新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經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們過去的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解決書上的數學問題,學生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就束手無策。因此,上課一開始,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了一個肯德基餐廳用餐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很快地按要求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並且能夠輕而易舉地證明兩式相等。接着要求學生透過觀察這個等式看看能否發現什麼規律。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爲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請你再舉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規律的等式”,繼續讓學生觀察、思考、猜想,然後交流、分析、探討,感悟到等式的特點,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想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想的能力。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同時,我還注重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多向互動。倡導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在數學學習中,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爲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立足透過生生、師生之間多向互動,特別是透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啓發與補充來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實現對“乘法分配律”的主動建構。學生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博採衆長,共同經歷猜想、驗證、歸納知識的形成過程,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拓寬了學生思維能力,學生也學得積極主動。

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學習的目的所在。在練習題型的設計上,有搶答(填空)題、判斷題、連線題、簡算題和拓展題,它們並不孤立,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由基本題到變式題,由一般題到綜合題,有一定的梯度和廣度。使學生逐步加深認識,在弄清算理的基礎上,學生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便運算和拓展練習。不僅要求學生會順向應用乘法分配律,而且還要求學生會反向應用。透過正反應用的練習,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熱情較高,能夠學以致用,知識掌握的牢固。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學的交流合作,解題速度和準確性都很理想。

本節課有一定的亮點,但其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沒有預想中那麼高。可能與我相對缺乏激勵性語言有關。也有可能今天的題材學生不太感興趣。以後注意,學生不感興趣的材料,教師應該想辦法使呈現的這個材料變得能讓學生感興趣。另外,在回答問題時,個別學生的語言不夠流利、準確。對乘法分配律的敘述稍顯羅嗦,不夠堅定、自信。在這方面有待今後加強訓練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