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歡迎大家分享。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1

今年我“高升”了!從畢業開始,一直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徘徊,今年“高升”到了四年級!得到消息後,先是興奮,再是忐忑。興奮的是終於能教大孩子了。忐忑的是能教了這些大孩子嗎?於是每天像是剛工作時一樣,每天手寫備課、拎着凳子去聽師傅的每一節課,不敢有絲毫怠慢。更忐忑的是接到通知,於老師要來聽課,其中有我!於是馬上請教我的師傅車老師,車老師認爲《乘法分配律》是一節數學味很濃的課,而且是一節特別值得研究的課,於是決定講這節課。經過初步備課,我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運用屬於運算律中最有難度的部分,而且類型頗多,每一種都能讓學生琢磨半天,這讓我感覺這節課確實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戰。

因爲從來沒有執教過高年級,我決定先“拜訪”名師。於是我上網搜視頻,設計。當我看到葛麗霞老師的視頻,我被驚豔了!課堂中的每個環節都讓我感覺眼前一亮,幾個精彩瞬間如“乘法分配律的探索過程、用字母表示法還有課的小結……”仍記憶猶新,於是我決定就模仿葛麗霞老師的這節課。視頻看了三遍,教案看了無數遍。於是就“拿來”了這節課。

可是經過於老師的指導,我發現,我模仿的是教案的話,每一句話後面深意,每一句話的目的,我真的明白了嗎?備課,備了教案,備了老師,卻把最重要的要素——學生,忘記了。沒有找到學生的認知起點,沒有探索到學生的易錯點,難點。後來,與我的師傅車老師一起研究,對教案進行了重建,重建教案主要有以下幾個改進:

1、形意結合。

初次教學乘法分配律時,由於對教材的挖掘比較膚淺,在教學中,只是重視了對“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要用括號裏的每一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積相加”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印象完全停留在外形上,根本不知道爲什麼要用括號裏的每個加數分別與括號外的數相乘,結果他們在應用時,只會按照總結出的規律生搬硬套,全班竟有一半的人出現了問題;當課堂進行到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用時,很多學生更是不知道該從何入手,課堂效果特差。於是,重建教案中,在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時,不僅注意了等式兩邊的“外形”結構特點,即“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要用括號裏的每一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積相加”,而且重視了對規律的本質——乘法意義的理解。藉此機會我再次開啟教學參考,進行了細細地研讀。“對12×105簡算時,要將105想成100與5的和。先求100個12是多少,再求5個12是多少,合起來就是105個12是多少。”是呀,在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時,我只注意了等式兩邊的“外形”結構特點,卻缺乏對規律的本質——乘法意義的理解。

2、講解到位,注重知識點的前後聯繫

初建教案時,最後環節設計了展示二年級兩位數乘一位數,以及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電子課本,其目的是將前後的知識點加以聯繫。我的課堂設計也延續了這一亮點,可是我只是自顧自的講解了一番,孩子根本不知所云!

起初我的感覺是這一環節主要是考慮優等生的提升,所以在講解時也只是匆匆了事!但是,課後我覺得應該讓孩子明白回顧這一環節的內容,在出示乘法情境圖的時候可以採用課件展示的方式,出示23×(10+2)=23×10+23×2這一算式。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前運用過乘法分配律,還可出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a+b)×2=a×2+b×2,唯有此,才能夠將前後知識點聯繫起來,水到渠成。

新航程的號角已經吹響,我想我應該以此次講課爲契機,適應數學教學的變化,向名師課堂學習,從“拿來”到“思考”,關注學生,讓數學回歸本質,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每一個孩子學到有價值的數學!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如何教學能使學生較好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內涵,並能正確的運用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呢?我做了一下幾點嘗試。

一、創設師生競賽,激發學習慾望。

上課教師先出示:

(1)8×(125+11)

(2)(100+1)×23

(3)648×5+352×5

老師和同學們做一個比賽,王老師口算,你們用計算器算,看看誰能獲。

結果教師又快又對,學生都很奇怪,教師順勢匯入:同學們都特別想知道在比賽過程中,學生用計算器都沒有老師口算得快的原因嗎?是因爲老師又運用了乘法的'一個法寶,知道了乘法的又一個定律可以使運算簡便,你們想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探究其中的奧祕。

這樣的匯入讓學生充滿了求知的慾望,激發了學習的熱情。

二、設計思考問題,學生自主探究。

出示例題後,學生獨立解答,然後教師出示思考問題,學生自主探究。

討論:

1、這兩種方法有什麼不同?兩個算式的結果如何?用什麼符號連接?

2、那麼等號連接的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特點和聯繫呢?請同學們帶着老師給出的三個問題展開討論。(課件出示問題)生A:我發現左邊括號外的那個數,寫到右邊都要乘兩次。

生B: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

整個教學過程透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三、練習有坡度,前後有呼應。

在本課的練習設計上,我力求有針對性,有坡度,同時也注意知識的延伸。練習的形式多樣,課本上的填空題解決以後,設計了判斷題和練習題,把學生易出錯的問題提前預設好,而且透過練習讓學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兩個數的差,也可以是三個數的和,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得到進一步完整,也爲後面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打下伏筆。爲了讓學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我特意把開始和老師比賽的題目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知識進行計算,學生非常有興趣,在練習中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本堂課中新的教學理念有所體現,是一節本色的數學課堂。但在具體的操作中還缺乏成熟的思考,自主探究環節對問題的設計不夠簡潔,還可以再做斟酌。實際分配律的揭示過程與教案設計順序有些出入,感覺效果沒有預想的好,上課時對於教案的熟悉程度還有待加強。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難點,它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教材對於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方法與前面講乘法結合律的方法類似。在設計本教案的過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宗旨,試圖尋找一種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參與共同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實現不同的人的數學水平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方式。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一、教師要深入瞭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資訊,爲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瞭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複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着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出來的算式就比較開放。學生能自由發揮,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氣氛熱烈。由學生計算總價列式,到透過計算髮現兩個形式不一樣的算式,結果卻是一樣的。這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的結論,是來自於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