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老師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代數內容,而這也是同學們考試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每一冊的教材中都有計算的教學,而其中的“簡便計算”教學更是計算教學的一部“重頭戲”。學好簡便運算,不僅能降低計算的難度,而且能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將學到的定理、定律、法則、性質等運算規律融會貫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而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習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所以,對於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沒有把重點放在規律的數學語言表達上,而是注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感悟、體驗、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並且學會用辯證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興趣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催化劑。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爲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爲學生創設了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也就是根據例題圖,提出問題:買5件夾克衫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透過兩種算式的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並有意識的蘊含新知識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

配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是數學老師在數學課上的重要任務。先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65+45)×5=65×5+45×5這個等式,讓學生觀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展開類比:假如我們要選擇另外兩種服裝,買的數量都相同,一共要付多少元?你還能用兩種方法來求一共要付的錢嗎?讓學生在再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然後我引導學生觀察,初步發現規律,再引導學生舉例驗證自己的發現,得到更多的等式,繼續引導學生觀察,直到發現規律,同時質疑是否有反例,再一致確定規律的存在,並得出字母公式。

對於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透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地感知,對所列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舉例進行驗證。讓學生在課堂上經歷了數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感知——猜想——驗證——總結——應用的過程,學生不僅自主發現了乘法分配律,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相關知識,而且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數學思維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3、注重合作與交流,多向互動。

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能學會與人合作交流,這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倡導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在數學學習中,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爲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得到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立足透過生生、師生之間多向互動,特別是透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啓發與補充來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實現對“乘法分配律”的主動建構。學生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博採衆長,共同經歷猜想、驗證、歸納知識的形成過程,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拓寬了學生思維,增強思維的條理性,學生也學得積極主動。

4、練習設計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練習題型的設計上,我基本尊重課本上知識的體系,在第4個練習中,三組題目的對比練習主要是鞏固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讓學生透過對比體會計算的簡便。而在計算的過程中會選擇更合理的方法進行計算,這有助於幫助學生提高計算的正確性,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我在設計教學時,先出示一組題,在學生髮現它們之間的聯繫後,有意讓女生做簡便的一題,讓學生初步感知女生做的題比較簡便,然後再出示第二組,還是有意讓女生做簡便的一題,所以還是女生優先,至此我引導學生髮現:有時先加再乘比較簡便,有時先乘再加比較簡便,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作出合理的選擇,甚至可以根據乘法分配律先做適當改寫,使計算更簡便。

這樣設計,使學生經歷了兩輪比賽,對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有了初步的體驗,並且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對下一課時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後增加了一個變式題:“5件夾克衫比5條褲子貴多少元?”這是乘法分配律的變式,這在第三課時將會碰到這種題型,所以這裏先埋下一個伏筆。由基本題到變式題,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使學生逐步加深認識,在弄清算理的基礎上,學生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練習。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熱情較高,能夠學以致用。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學的交流合作,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探討的過程,不斷追尋的過程。作爲一名數學老師,希望能在與學生有限的接觸時間內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我們的學生終身受益。這是一個值得我永遠追求併爲之努力的目標。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爲學生提供多種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

具體設計:先創設兔子吃蘿蔔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透過買“老伯伯養了10只猴子,每隻兔子早上吃4個蘿蔔,晚上要吃3只蘿蔔這些猴子一天共要吃掉多少個蘿蔔?”列出兩種不同的式子,讓學生透過觀察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兩個算式也可用“=”連接。

然後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等式的特點,仿造上面的等式填空。

(4+5)×25=(14+25)×5=(37+125)×8=。

再讓學生觀察這幾組算式,等號左邊的算式有什麼相同點?等號右邊的算式有什麼相同點?等號左邊算式中的兩個加數與右邊算式中的什麼數有關係?左邊算式中的一個因數與右邊算式中的哪個數有關係?使之讓學生從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從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他們確實能夠體會到兩個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關係。

第一步:透過資料獲取繼續研究的資訊。

雖然所得的資訊很簡單,只是幾組具有相等關係的算式,但這是學生透過活動自己獲取的,學生對於它們感到熟悉和親切,用他們作爲繼續研究的對象,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第二步:觀察算式,尋找規律。讓學生透過討論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並作出一種猜測:是不是所有符合這種形式的兩個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時,我不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透過舉例加以驗證。這裏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測的能力。

第三步: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透過對於實際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拓寬乘法分配律。這一階段,既是學生鞏固和擴大知識,又是吸收內化知識的階段,同時還是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階段。

本節課的可取之處:

1、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把學生的活動定位在感悟和體驗上,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方式去發現、去探索。

2、使學生在辨析與爭論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測與驗證,形成清晰的認識,在學生舉例中使學生感到乘法分配律的一個重要因素,最後由特殊到一般總結字母公式。

3、將模仿式的學習變爲探究式的學習。

4、在本課的練習設計上,能力求有針對性,有坡度,同時也注意知識的延伸。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習題在安排上在充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礎上,可以再安排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題目,如78×99+78=78×(99+1),爲後面的簡便運算作伏筆,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2、在數學術語上還得反覆推敲,以達到準確無誤。

3、本堂課中新的教學理念有所體現,但在具體的操作中還缺乏成熟的思考,對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我會堅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多聽課多向前輩們請教,切實提高業務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繼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之後的新的運算定律,在算術理論中又叫乘法對加法的分配性質,由於它不同於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是單一的運算。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對學生而言,難度偏大,是計算的一個難點。因爲它不僅僅是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這節課劉老師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沒有把目標定位侷限於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而是又引導學生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了簡便計算,透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啓發與補充,老師的及時點撥,實現對“乘法分配律”這一運算定律的主動建構。整節課的學習氛圍輕鬆愉悅、學生思維活躍、教學效果非常好。基本完成教學任務。

劉老師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很科學,思路清晰,發現問題——觀察比較——舉例驗證——歸納規律——運用規律,讓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知識推理方法,這節課不僅教會了乘法分配律,更教會了學生一種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這也正是新課標強調的對學生其中兩基培養的體現。

一、讓學生從生活實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裏8人負責挖坑和種樹,4人負責擡水和澆樹。重組教材,改變每組的人數,由(4+2)個25,變爲(8+6)個25更能凸顯出應用乘法分配律後帶來的方便,也爲乘法分配律的應用打下伏筆和基礎。並且把“挖坑、種樹”“擡水、澆樹”更改爲“挖坑和種樹”“擡水和澆樹”減少了文字對學生理解帶來的困難。

透過引入解決問題讓學生得到兩個算式。先捉其意義,再突顯其表現的形式。

如(4+2)×25其意義就是6個25與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個25再加2個25也就是6個25,它們的表示意義一樣。因此得數也一樣故成等量關係。然後觀察它們之們的形式變化特點,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可以寫成兩個積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數的特點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爲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

藉助對同一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這是生活中遇到過的,學生能夠理解兩個算式表達的意思,也能順利地解決兩個算式相等的問題。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歷規律探索形成過程。對於探索簡潔分配律的過程價值,絲毫不低於知識的掌握價值。既然是“規律定律”,就是讓學生親歷規律形成的科學過程設計中,不着痕跡的讓學生不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歸納過程中,滲透着從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相對於乘法運算中的其他規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結構是最複雜的,等式變形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爲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開放引入的情境,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裏人負責,人負責。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學生主動去設計、解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開放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透過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麼共同點的活動中。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當然,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還需做到更式形結合解釋,那就更有利於模型的建立。

建議: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結構,更要注重其內涵。如兩個算式爲什麼會相等?缺乏從乘法意義的角度進行理解。在理解這一概念時,尤其要抓住關鍵詞“分別”加以分析,以此深化對數學模型的理解。否則,象38×99+38這樣的形式,就會成爲學生練習中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