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遊褒禪山記》爭鳴意見

作者:likegang  

爭鳴意見

對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現將其中一篇節錄於下。

“《遊褒禪山記》……記褒禪山後洞之遊,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響,‘不得極夫遊之樂’,回來以後,自悔之情不能已,同時悟治學之道,庶幾類此,因以作文,勸喻人們在學習中必須深入思考,謹慎選取,而不可淺嘗輒止,人云亦云。

可是,這篇文章的主題,卻一直被人們理解爲是說學習貴在有志。……古人如此看,今之人也如此看……

“……我們認爲把這篇文章的主題歸納爲有志是不夠準確的`。有志是在學業、事業中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王安石此文不在強調有志,而是在能否深入到險遠地方見非常之觀的諸多條件中,強調了‘不隨以止’的這一面,只要我們對原文稍加分析,是不難明白這一點的。

“……爲什麼要寫僕碑上漫滅的碑文中猶可辨識的字呢?這是值得玩味的。這件事與有志與否毫無關係。……作者自登山起到洞旁所見,若需‘閒文’材料,則可資摭拾的材料何其多。在一代文豪王安石的筆下,一草一木,俱可拈來以助文趣。作者只寫僕碑上的文字,可見有所選擇,其目的是爲了表現主題--不是爲了表現有志的主題,而是爲了表現不人云亦云(‘隨以止’)必須深思而慎取的主題。

“第二節主要寫遊後洞‘隨以止’的情況和自己的後悔。

“……所以,這第三節文字,很明顯,作者之‘嘆’之‘得’,是針對‘隨以止’的。

“第四節,作者思及先前在道旁所見僕碑上的文字……告誡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要主觀見解,不要人云亦云,盲目隨俗。這一節的文字若不說是‘不隨以止’的主題的延伸,把‘謬其傳而莫能名’說成是因爲沒有志而使之然,能使人信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