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遊褒禪山記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遊褒禪山記教案設計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解題。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的用法。

3、熟讀背誦,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體會借鑑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治學處世皆須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熟讀背誦。

積累卒、文、道、名、奇、舍、窮、極等文言實詞的意義。

掌握虛詞者、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教學難點:

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教學本課可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程序設計:

(一)課題匯入及解題

導語設計:以前我們寫遊記主要寫哪些內容?

學生:旅遊的時間、地點、和誰一起去等等,然後寫所見,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或者抒發對古代文明遺蹟的讚美,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讚頌以及由此引發的作爲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這篇遊記卻不是如此,它透過作者的親身遊歷探險,發幽微之思,闡發深邃的哲理,那麼作者爲我們闡發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觀點給我們哪些思考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解題:(展示課件)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神宗時,曾推行變法,被列寧譽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我執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後因保守派反對失敗後,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諡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集》等》。

[關於文體] 記是一種文體,可說明、議論、描寫、敘述。 遊褒禪山記:是遊褒禪山後所記,所以它是一篇遊記。(題目中有記不見的就是遊記。)

(二)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的讀音。(課件展示字的讀音)

2、聽錄音範讀,初步感知課文。

3、學生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

(三)研讀第一、二段

1、研讀第一段

(1)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一詞多義:

A、卒:①死。卒葬之。②終於。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②文字。獨其爲文。、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C、道:①道路。有碑僕道。②說、講。何可勝道也哉。③道理。傳道受業(《師說》)④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D、極:①盡,—盡情享受。極夫遊之樂。②至多,最多。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

詞性活用:

A、舍:築舍定居。名詞活用爲動詞。始舍於其址。

B、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爲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爲動詞。而莫能名者。

C、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爲動詞。好遊者亦不能窮也。

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①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後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合判斷,者在②這裏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這些詞語的掌握揉進翻譯通課文時。

(2)然後試以華山洞作爲參照物,根據文中的方位,畫出虛擬示意圖。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爲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僕碑在華山洞西面百餘步的.地方,因爲僕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於後洞的後而言的;後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裏的地方,因爲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引領學生背誦這一段。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僕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2、研讀第二段

(1)二段略寫什麼?詳寫什麼?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後洞特點及遊後洞的所見所感。這一段中有那些對比:

①前洞的平曠與後洞的幽深對比;其下平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記遊者甚衆與後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③餘所至之淺與好遊者所至相比;

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後因不得極夫遊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爲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2)作者遊洞後出來後的心情怎樣?後悔爲什麼後悔?因爲餘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遊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以悔結束記遊,爲下文抒發議論作鋪墊。

3、指導背誦:

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遊洞經過;

第二層(蓋餘所至至段末)追記後洞中所見並表示遺憾心情。

前洞(平曠、記遊甚衆)後洞(窈然、寒、深)進入(深、難、奇)怠俱追記洞中所見(蓋餘所至又加少矣)追記自身,伏悔字(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結束記遊(既其出遊之樂也)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研讀第三、四段

1、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①古人之觀於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之,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於,這裏表示觀察的對象,譯成現代語時可省略。

②險,這裏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爲後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說的是前洞地勢。

③至於幽暗昏惑中的至於是實詞性詞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餘之所得也:這是特殊形式的判斷句,讀時此後應作一頓。

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

總結: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係,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遊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裏大家受到了什麼啓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研讀第四節段

這一段有寫到僕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關僕碑的描述相應。(前面的描寫爲後面的議論埋下伏筆。) 寫這些僕碑表達了作者什麼觀點?(治學必須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僕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

(二)講析第五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遊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並署名。

思考:同遊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裏,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

(三)指導背誦,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四)課堂鞏固練習題

做課後研討與練習的第一、第二題。

(五)板書設計

要力求體現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

《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

記敘 記山 (山 院 洞 碑) 僕碑(1節)

(1、2節) 遊洞 (前洞 後洞) 後洞 (2節)

議論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3節)

(3、4節) 漫滅謬傳 深思慎取 (4節)

因事見理、敘議結合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結構嚴密、前後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