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遊褒禪山記的教案

教學目標:

遊褒禪山記的教案

1、積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點,倖存的老教案:遊褒禪山記。

2、把握作者透過遊記的形式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因事說理、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作者的觀點態度。

3、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預習,初步疏通、理解課文,瞭解作者觀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引"生"入勝

從文章標題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遊記。遊記這種體裁我們並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如《醉翁亭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等。古代遊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抒發作者感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諡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列寧稱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對北宋初年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有補於世"。他的文章結構謹嚴,說理透闢,筆力雄健,語言洗煉,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遊褒禪山記》,跟以前所學的那些遊記有什麼不同?會有什麼特點?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文章是一篇遊記,作者一行共幾人?是在什麼時間遊的山?作者的遊蹤是什麼?

(2)作者遊覽褒禪山有何感想與體會?

討論補充與小結:

(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蕭君圭、王回、王安國、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遊的山。作者的遊玩路線是從慧空禪院--石碑--華山洞--後洞。

(2)作者借一次沒有盡興的遊山,提到兩條深刻啓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於已無悔,於人不可譏。這裏是借遊山喻人生哲理--不論幹什麼事情,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願。二是對"華山"的"華"字讀音的謬傳而發的慨嘆--由於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後代以訛傳訛,求學的人們對於學問必須"深思慎取"。

三.講讀課文記敘部分

方法:朗讀課文;釋詞譯句;內容理解;整理鞏固。

1.第一段:記遊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介紹褒禪山概況;

詞:舍名址乃陽卒文蓋

句:…者…也;蓋音謬也;

內容:①別名②名稱由來③慧空禪院④華山洞⑤僕碑⑥花山辨音

作用:由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容上環環緊扣,完整的結構表現了遊覽的全程,教案《倖存的老教案:遊褒禪山記》。

2.第二段:記遊華山洞經過--此次遊山收穫之最重要誘發情節;

詞:側十一其至又加少矣明既其出咎悔其隨之極

句:…者…也;蓋音謬也;其至又加少矣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內容:①前洞②後洞③進洞④出洞⑤至者已少⑥本可前進⑦悔出

作用:揭示人們就易避難心理;未能盡心而致悔,由此引出下文。

記敘作用:提供真實形象,爲下文議論提供依據和鋪墊。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準備背誦第一二段。

第二課時

一.講讀課文議論部分

方法同記敘部分

1.第三段:遊華山洞心得

詞:於是嘆之夷以近非常幽暗昏惑相之其孰能譏之乎

句:古人之觀於天地…而無不在也;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譏之乎;

內容:①過渡②古人精神③就易避難的普遍心理④條件一:志⑤條件二:力⑥條件三:物⑦強調:盡吾志。

理解:

①古人精神:依據、標準和效法;非常之觀非任何人所能達到,而而唯有盡吾志且有了各方條件的人方可達到。

②照應文字:比較異同--概括、虛實和意象的理解和創造;楊花落儘子規啼;成功的文字和理解的拓展;

2.第四段:借僕碑抒發感慨,指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詞:以悲之謬傳名勝道所以學者

句: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勝道也哉;此所以…慎取之也;

內容:①批評:輾轉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形;②肯定深思而慎取的求學態度;

理解:

②照應文字:比較異同--虛實的關係;行文的'規律;形象大於思想;

二.佈置作業:

準備默寫第一二段

第三課時

一.作業檢查

默寫課文第一二段。

二.講讀結尾

第五段:補敘同遊者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是寫遊記常用格式。

詞:圭玉回深安平父某

三.文章立意和佈局討論:

1、問題一:本文"敘"多,還是"議"多?爲什麼?(本文是一篇遊記,但是他並不像我們以前學過的遊記那樣繪聲繪色地描摹景物、記敘遊程,而是更側重於抒發感慨,本題着重研究與衆不同的"敘議結合"的遊記方式。)

提示:文章沒有對褒禪山景色進行細緻精妙的描繪,不是因爲景色不美。這一點從課文註釋和文中"其見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實本文名爲遊記,可實際正如《古文觀止》評語所云:"借遊華山洞,發揮學道。"這個"道",我們可理解爲治學之道,也可理解爲創業之道。它的具體內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顯然,它不是一般記遊之作,而是傾吐抱負、借題發揮的"思想小品"。作者這樣寫,正體現其"所謂文者,務爲有補於世"這一主張。因此全文的重點應在後一部分的發揮議論、闡明道理上。

2、問題二:作者認爲"志""物""力"三者的關係是什麼?你同意嗎?(本題着重研究作者的觀點態度。)

(1)作者認爲要達到"非常之觀",必須具備"志"、"力"、"物"三個條件,那麼作者認爲"志"、"力"、"物"這三者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提示:對於"志"、"力"、"物"三者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爲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儘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遊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

(2)遷移討論:你認爲"志"、"力"、"物"三個因素,對於達到成功,哪個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題目的討論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經歷,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互相交流,從而得出結論。討論應當遵循切合學生實際、實事求是的原則,自圓其說即可,不必一概而論,強求統一。

四、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文章三、四段,準備默寫。

2.完成講義《賀若弼》

標籤:教案 褒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