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讓語文學習植根於生活(教師隨筆)

  

讓語文學習植根於生活(教師隨筆)

-

    爲了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實踐是我們學習語文的源頭活水,我曾經對所任教的學生做過一個小測試--

    去年接手一個小學三年級班級,開學不久的一節語文課,我跟學生們談起學習語文的一些問題,諸如學好語文的作用,學好語文要注意哪些事情等等。在談到怎樣學好語文這個問題時,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要上好語文課,另一個學生也搶着站起來說要完成好語文作業,還有學生說要讀書、背書……真不錯。可單單這些夠嗎,我正想:該怎樣告訴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時時處處也可以學習到語文呢?遲疑之時往窗外一看,看到學校對面的海倫堡地產公司所掛的廣告標語,我的靈感就來了--對了,跟學生來個測試看看,也許他們的感觸會更深吧。

    我故作神祕地對學生一笑,說:同學們,你們當中有誰住在 海倫堡這個美麗小區?半數以上的同學舉起手來。我笑了笑,又問:每天上學放學要經過海倫堡前面這條大路的同學也請舉起手來。話音剛落,又有十來只小手高舉起來。這樣一來,只剩下幾個同學沒有舉手了。這是我意料中的,因爲我們學校是海倫堡社區的學校,同學們都住在附近。我高興地逗他們:我們來個聽寫小測試,好嗎?學生興趣盎然地大叫好!於是,我請了每組一位共四位同學到黑板前寫,其他同學在座位上寫。

    開始了,我大聲地念了兩遍:海倫堡。有的同學愕然地望着我,有的同學莫名其妙地互相看看,有的同學低下頭動了一下筆,還有的同學在抓頭搔腦,看見我笑着看他,他也無奈地笑笑……學生雖然沒說什麼,可眼神中埋藏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是呀,怎麼老師既不是聽寫成語,又不是聽寫生字詞,卻聽寫我們的家呢?看看站在黑板前的幾位同學,基本上已經在黑板上寫了海字,有兩個還寫了倫字的同音字--輪,還有一個空了倫 字的位置,寫了一個寶字。我看着這些顯得有點迷惑的孩子,一直微笑着巡視,發現下面的同學測試的結果跟黑板上反映的情況差不多。我再認真地看了幾位平時學習成績好的同學,終於讓我發現小姣同學那一張全對的答案,我如獲至寶地把答案握在手中,不禁豎起大拇指在這位同學面前晃了又晃。

    我在班上公佈了測試的結果只有李姣同學取得滿分,緊接着我讓小姣同學說說是怎樣學會寫倫、堡兩個還沒在語文課中學過的字的。小姣得意地說:我老家在湖北,搬進新樓房後,我得給家鄉的表姐寫信,告訴她我的新地址,於是,我注意到這幾個字該怎樣寫,這樣,我就學會寫這幾個字了。話音剛落,我給她報以掌聲,其他學生也似懂不懂地跟着鼓起掌來。等掌聲漸小,我對同學們說:李姣同學真的很棒,你們互相談談從她身上可以學會什麼?一下子課室熱鬧起來了,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同學說着說着,還站起來朝窗外張望呢?看到這一切,我心中暗暗高興,因爲我這一教學活動的目的應該基本上達到了。接着,我就和學生們總結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一重要的學習方法。

    其實,由於地產商需要宣傳,外面那條大路上每隔10米8米就掛着寫有這幾個字的大標語,每個字足有一米見方大,紅底黃字,是夠醒目耀眼的了。路邊,還插滿了印有這幾個字的.彩旗和廣告牌,甚至連穿梭來往於這裏的公交車上也貼着印有這幾個字的廣告,可爲什麼我們的學生就是熟視無睹,視而不會呢?

    測試的結果可以說是既令我吃驚,同時又使我深深地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反思我們該如何教學生學習語文?難道非要在語文課中才能識字,只有語文課纔是學習語文的專利時間嗎?到底該如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呢?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教育改革研究專家劉國正先生在語文教育改革實踐的探索中,透過對傳統語文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和對現代語文教育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建構了他的語文生活觀--其重要思想是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繫,特別強調語文課內外的銜接。劉先生認爲,語文教學的社會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結合。社會性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語文學習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幾乎是無處不在的,語文課堂、各學科、課外活動、家庭、社會構成了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另一層是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繫在一起,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於生活的一種工具。語文離開生活就成了空殼,或沒有實際內容。

    反思我們多年來的語文教學,比較強調的是語文和生活兩者之間的學與用的關係--認爲透過語文學習,掌握語文知識技能,然後再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或是讀書閱報,或是寫信,或是寫點感受、文章報告之類的。但是,我們一直缺乏的是一種大語文觀,沒有注意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學習語文,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開發語文學習的資源,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語文的敏銳觸覺,發現生活中的語文,自覺學習和積累生活中的語文。讓學生具有隨時隨地到生活中學語文的意識,併成爲一種學習語文的習慣。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把生活中的語文和教材、課堂上的語文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從而增強語文學科的吸引力,趣味性。

    上面教學案例中,絕大部分學生對學校對面小區所掛的廣告標語中的幾個大字,甚至於這幾個大字就是自家的地址,還是熟視無睹,寫不出來。可見,學生根本沒有在生活中認字從而掌握更多文字的意識和習慣。其實,認字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而又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單靠在語文書和語文課中認字,所得的會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的語文生活觀。譬如說,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透過看自己家的門牌、路上的路牌識字;讀廣告牌認字;看電視時聽對白,看字幕認字等等,。同時,遇到不會的字養成多問(問別人),多查(查字典)的習慣。只要能堅持,一年半載下來就可以學會課本以外的很多字,從而提高閱讀、寫作等語文能力,最終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益。

    又比如說吧,寫作文也是學生感到頭痛的問題,有很多學生感到提起筆來,沒什麼值得寫,無話可說,真有什麼往事如煙的感覺--就是寫不出,普遍存在不會寫詳細,不懂得寫具體的困惑。其實,這也是因爲我們沒有注意在生活實踐中做到多傾聽,細觀察,勤思考,學會積累語文學習中的生活素材的原因。如果我們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注意留心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已經是在學習語文,已經能爲課堂上的語文學習積累了生活素材。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關注到生活中的語文,注重語文課的內外結合,具有劉先生的語文生活觀,那麼我們的語文學習就能植根於生活,從而更有生命的活力。

 

 

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