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論美 教案教學設計

 論美

論美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理解作者對美的認識,認清內在美與外在美之間的關係。

          2、體會語言精練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作者對美的認識,認清內在美與外在美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你們喜歡怎樣的美?

師小結:有人喜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 ,有人獨愛“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清新美,有人欣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豪壯美,有人嚮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永恆美。 

學完本文,對於美,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穫。那麼作者是如何認識美的呢?

二、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邊讀邊用勾畫的方式畫出能夠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

分析後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美德最美。

三、品析語言。(賞析、質疑)

  (一)、賞析:再讀課文,找出你所認同並喜歡的觀點,談一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可以結合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或者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進行理解。可以寫下評註,或者小組內自由交流。

討論並歸納:

A  、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

B  、因爲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彼。

C  、拉丁諺語說過:“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D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A、 用寶石打比方,說明一個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樸素的外表不僅不會有影響,而且會使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貴。

B、一個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內在美,是不容易的'。

C、晚秋的景色是一種成熟的美,具有最豐富的內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說明有些老人,因爲具有豐富的內在修養而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成熟美。

D、 這裏的美是指外表的美麗。這句話用水果打比方,說明沒有豐富的內蘊而只有表面的美麗,是不可能長久的。

(二)、質疑:培根的文章寫於400多年前的英國,以21世紀的中國青年的眼光來看,你覺得他的觀點有沒有過時?文章在潛詞造句、思想觀點方面有沒有值得修正或補充的地方?如有,舉例說明。

班級交流。

四、拓展延伸。

編寫“凡人論美格言”。

每人擬一條關於美的格言,小組交流後全班評比。

五、課堂小結。

        莎士比亞曾說:“美的容顏不一定有美的靈魂”。可見,他賞識內在的美。 泰戈爾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來評價一朵花,或一隻蝴蝶,但你不能評價一個人。”證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的確,一個人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才華、氣質和品格。

同學們,在老師的眼中,你們漂亮瀟灑,可愛且正值青春,你們是美的。學習本文後,你們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內涵,她是一股屬於心靈的力量。只有心靈的美,纔是永恆的美,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美。願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美,都能做回讓自己滿意美的人。

   六、課後練筆。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動用了高科技手段來整容,一時間“整容”“人造美女”等成了我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請以“人造美女,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封300字左右的信。

要求:(1)在運用文中一些觀點或語句進行勸說的基礎上,學用精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

      (2)言辭懇切,真誠,300字左右。

 

標籤:教學 教案 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