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1

走出新課程實施的誤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

初中數學新課程實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課程的軌道。教師們更新理念,積極探索、勇於實驗,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如學生主動地開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一線教師作爲課程的建設者、教學的研究者在課堂教學探究活動中面對學生的變化、課程變化、教學形式的變化,考試變化中有着太多的疑問、太多的困惑。現將我在新課程改革實驗中的一些嘗試、實踐和與其他教師交流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產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課程可喜變化

1、學生更喜歡數學了 新課程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比傳統教材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更關注學生的現實世界,將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自我需求”,密切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相聯繫,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課堂呈現勃勃生機,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共同學習的民主關係逐步形成,學生更喜歡數學了。

2、教師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每位教師來說,既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機遇,教師是新課程的開發者,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們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體素質,重研討、重實踐、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圍蔚然成風,新課改有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新課程實驗中的困惑與思考

1、課堂變“集市”,教學過於追求“情境化”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啓動環節,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此創設教學環境,不僅可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更能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生動形象的數學問題與認知結構中的經驗發生聯繫。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於追求情境化,“上游樂場分組玩”、“上街買東西”,單純用“生活化”、“活動情趣化”沖淡了“數學味”,忽略了數學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設定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但教師不能簡單化機械理解新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境由心造”——富於時代氣息的情境的設定只有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的前提下,學生才能學會從數學角度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真正由情感體驗激發有效的數學認知活動。

2、教師由“獨奏者”過渡到“伴奏者”角色錯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有些教師常講“我們要蹲下來與學生對話”,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來嗎?部分教師常重教案的精心設計,注重從如何教的層面考慮,照“案”宣科時,更關注的是教學進度和當堂的教學效果,忽略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做數學”的過程,置學習過程中的“想不到”於不顧,只是形式上的牽着學生去合作、探究,不願放手讓學生去體驗問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師實質上還是“解題的指導者”,走出了新課程倡導的學生是探索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的意境。

3、分組合作學習、討論“熱鬧”充當新課改“標籤” 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樂於與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教學中評價一個學生的重要指標,但評價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關注學生是否真的有效參與、獨立思考,真正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部分教師刻意追求上課氣氛熱鬧,笑聲越多越好,小組討論流於形式,討論問題數學思維層次低,指向不明,爲討論而討論,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教學出現盲目性、隨意性,教學過程匆忙零亂,缺乏整體性。課堂教學貫穿新課程理念必須重視“三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視教學目標多元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4、電腦代替“人腦”,鼠標代替粉筆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爲現代化教學手段能處理好靜與動、局部與整體、快與慢的關係,適時選取有探索意義的課件和內容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興趣,擴大知識的資訊量,啓迪思維,提高效率。有的教師整天忙於製作的課件只是課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數學課應用多媒體手段,視聽圖畫晃動頻繁,學生眼花繚亂,僅僅讓五彩繽紛的圖畫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課件只是一種點綴,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和理性思考。教師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黑板)結合起來,優勢互補方能使教學手段整體優化。

5、“課堂教學反思”≠“反思型教師” 常有教師專心課堂教學後記,把教師本人的教學實施過程與教學設計比較,描述課堂中出現的異常與教學目標的狀況差異以及今後需改善之處的一些經驗與教訓,把課後體會混同於教學反思,其實這只是教學反思的一個方面,有專家提出“反思就是行爲主體對自身、對實踐活動過程及相關的主體認識的再認識”。可喜的是不少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尚需明確的是:真正反思,不僅要對我們採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學行爲進行批判性的思考,(Motivational model )而且要對支配這些行爲的潛在的教學觀念進行重新認識。本次課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啓蒙運動”,教師不再是“習題的講解者”,作爲課程的建設者的教師案桌上除了數學習題集,還應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論。

6、評價的多樣化與呈現形式與中考指向“短路”

新課標指出:“評價的方式應多樣化,可將考試、課題活動、撰寫論文、小組活動、自我評價及日常觀察等多種方法結合”。數學學習評價多樣化,評價形式要求透過評分+評語形式呈現,而現實的升學壓力和功利性,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基本素養的培養,“考什麼,教什麼”,“怎麼考,怎麼教”,“不考,不教”成爲課堂主旋律,更關注中考命題走向、題型分值,而對全新的中考命題新框架、新思路、新亮點,部分教師只能“摸着石頭過河”,缺泛細緻深入的專業化研究。

新課改的精神、理念要轉化爲實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精研、精思,方能曉其義,識其神。深入開展對新課程的研討交流,讓課堂教學與研究“共生互補”的同時,不僅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爲,而且要從主體認識上找根源,樹立“問題意識”,積極實踐,找差距,找問題,找不足,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素質,真正走進初中數學新課程,爲實現新課程的理想而努力。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2

摘 要在高中數學中,養成思維與反思維能力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關鍵,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極爲重要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維學習這一課題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探討,本文透過對高中學生數學中反思維能力培養研究,目的是實現更高教學目標,使得學生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更加輕鬆、高效。

關鍵詞高中數學;反思維;迫切性;方法;培養

一、反思維能力的培養的迫切性介紹

高中數學的邏輯性很強,傳統的思維模式並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很多時候透過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規思路,往往能帶來較好的效果,這種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維能力,它也是數學思維教學的重要原則,是創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反思維能力能夠幫助他們養成全面思考的習慣,鍛鍊逆向思維能力,對其分析問題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維的根本特徵,它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創新能力,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更有助於改善目前高中數學存在的教學困難、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

我國長期以來教學的培養模式還是以理論型和被動輸出爲主,對學生反思維能力培養並沒有完善的體系,這是十分不合理的。當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數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對他們邏輯能力的培養,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二、反思維培養的方法

在高中數學解題中,小概率思維模式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這就是反思維法的體現。反思維法也是一種分析方法,掌握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打破常規,同時還要認清這種分析方法的特點,包括新穎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解題練習,這樣才能提高反思維能力,讓反思維能力成爲一種習慣。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養高中數學反思維能力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的本質在於透過反推去辨別命題的真假。當然了反推法也並不一定實用所有的情況,它的目的在於透過反推尋找更簡單的解決方法。如果在實際的教學中,反推法讓思維複雜化,那麼它就是不適用的,盲目使用會讓學生更加難以消化。

2.2綜合法與分析法

綜合法與分析法要求學生先從已知的條件着手,根據概念和定義找到問題的原由,這種方法的根本在於從結果入手進行推導。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張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員從駐地出發,透過遺留的線索進行逐步尋找,最後找到他,那麼這就是“綜合法”;如果張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綜合法是“由因及果”的過程,分析法是“執果索因”的過程。

三、反思維的課堂教學培養

學生反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建立在大量習題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增加一些互動問題,透過互問來實現反思維能力的培養。

3.1正思維與反思維的比較

透過正、反思維的比較法能夠讓學生更明白反思維的可操作性,對訓練他們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對比之後可以發現,反思維的解題更加的簡單,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明白當正思維無法解決的思維,可以另闢蹊徑,透過反向思維將問題簡便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形成反思維的思考習慣。

3.2重視互逆關係的公式和法則

高中數學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對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種反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在進行冪運算時就會透過結果讓學生遞推公式,比如透過6^(2+3)的解法求出a^(m-n),這就是反思維能力的體現。高中數學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視逆運算,透過填空題等方法強化學生對反思維的運用,這對反思維能力培養起到了積極作用。

3.3辯證分析

哲學中對辯證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釋,即要我們從矛盾的對面來思考問題,反應到高中數學中來就是透過結果進行原因尋找。教師可以透過對命題不同方面的分析來引導學生思考,幫助提高辯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4加強反思維的訓練

判斷正誤是一個非常好的加強反思維訓練課題,通常來說就是教師給出一個命題,讓學生判斷命題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這需要從命題的結論出發,逐步的進行推證,最後判定出明顯的成立條件。加強反思維訓練有利於讓學生更深入的瞭解數學概念,同時還能夠掌握問題之前的觀念,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反思維模式是高中教學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強學生反思維能力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開闊思維前景,讓他們在原有的數學能力基礎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師也可以透過反思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的精神力的創造力都隨之大大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嶽.在教學中培養高中學生的數學逆向思維能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xx(21)

[2]亢福江.論高中數學主觀能動性和逆向思維的培養[J].考試周刊.20xx(4)

[3]張恩祥.試論逆向思維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J].理科愛好者.20xx(4)

[4]張金光.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及突破.新課程(教研版)[J].20xx.2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3

愛倫教授在《微格教學》一書中說:“教學的現代化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即教學思想的現代化、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教學方法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是現代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遠程教育是教學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手段。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有利於優化教育資源,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也有利於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傳遞到廣大的農村地區,縮小了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遠程教育的核心是應用。如何更好地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合理地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是我們所需要重點研究的。下面就農遠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談談幾點思考。

一,推進農遠工程與數學教學結合意義重大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利用農遠進行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意義重大,它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推進數學教育教學此文轉自的趨勢,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現實要求。《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明確提出: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爲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資訊技術作爲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因此,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科學合理地用好農遠資源,實現農遠資源與數學學習的有效結合。

二,要熟悉農遠工程的相關知識,注意與本校實際結合

教師要能熟練地利用農遠工程資源,就要了解農遠的相關知識。如要熟練地進行九州的播放、錄製、抓拍等,要能夠快速地在計算機中熟練地找到與自己任教學科相關的資源等等。注意農遠資源與本校本班的實際相符合,對教學活動做一些改造,如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學情利用農遠展開教學;根據本班的實際人數進行合理的分組等。從而科學合理地利用農遠資源。

三.利用農村遠程教育進行數學教學的優勢

1,農遠資源形式多樣

農遠資源的形式有視頻、音頻、文字、幻燈等,利用這些資訊,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拓展學生的視野,減輕學生的負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如在教學平均數時,教師可以呈現這樣一幅圖片:小明站在一塊標有“平均水深1.2米”的牌子前,小明的身高是1.4米,旁邊呈現這樣的問題:“他能不能下水游泳呢?”透過這幅圖讓學生討論,學生會有不同的見解,最後老師加以點撥,這樣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樣學生可以在輕鬆的氣氛下很好地完成知識的學習。

2,在資訊的呈現上,呈現形式多媒體化

農遠資源可以讓資訊以多媒體形式呈現。透過多種媒體可以讓靜的東西動起來,將大的東西縮小,將小的東西放大,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這樣符合兒童的心理認知特點。能夠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去,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

3,資訊反饋多樣化

農遠資源中的資訊流通適時高效,可以促進師生交流形式的多樣化。資訊能夠及時地反饋,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

四,農村遠程教育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遠程教育的運用和發展對中學數學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應將農村遠程教育運用到探索性的數學教學和研究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充分發揮農村遠程教育的作用。具體來說有下幾個方面:

1,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

情境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努力爲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徜徉於探索數學的樂園中去。農遠資源可以幫助教師創設情境。如在教學統計時,農遠資源爲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幅情景圖:幾名中學生站在馬路旁邊數開過去的各種汽車。畫面色彩分明,動感性強,這樣就自然地創設了情境,教師此時就可以順勢地匯入新課。這樣的教學,學生感興趣,從而可以很好地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動機。

2,爲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提供與學生實踐生活相關的情景和材料,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讓學生完全到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農遠可以爲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能夠提供各種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有趣的資源,這樣便於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探索。

3,爲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幫助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繫,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圓柱的側面積該如何計算,學生剛開始時並不知曉。但農遠資源中的圓柱側面積展開演示圖爲學生學習側面積計算提供了幫助。透過圓柱側面積展開圖反覆演示,學生很容易找出展開的長方形各部分和原圓柱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再由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也就爲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了必要的幫助。

4,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農村遠程教育資源豐富多彩,突破了原有的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爲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提供了條件,也拓展了他們的思維,激發了他們不斷探索新知的熱情。也爲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多種學習方法,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五,運用農遠進行數學教學的注意事項

農村遠程教育在教學中有着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否則就會勞而無功。

1,要整體設計,優化目標

教學手段服務於教學目標。課堂上如何發揮農村遠程教育的作用,應該從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上着手。教師要着眼於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同時也要注意個別化的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此,教師要能把握農遠資源的特徵,從而確定使用的目的性。

2,要正確認識農遠在課改中的作用

我們在使用農遠教學手段時,也不能排斥傳統教學手段。教師要能根據學科自身的特點,合理地利用農遠資源。農遠的運用並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也不是最終目的,真正的目的在於推進素質教育,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運用農遠,同樣要重視主導,保證主體

採用農遠教學手段教學,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不能忽視的。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如何運用農遠資源,讓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發展智力,進行思想教育。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凡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就不能包辦代替,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如果課堂上一味地追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講究聲音、圖像、動畫等的運用,追求所謂的“大容量”,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反而會降低課堂效率。

4,寓教於樂,防護身心

充滿情感的學習環境是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運用農遠進行教學,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藉助農遠授課,要注意激發思維,感受情緒,要讓學生儘量享受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要注意學生心理的防護。

總之,農遠進入教學勢不可擋,我們要努力探索,勤於研究,要讓自己的心像戰鼓一樣接受各種挑戰,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推進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而促進教育更好更快地發展。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4

作爲數學老師,我深感肩上的壓力之大,責任之重。這種壓力是來自自身對教學的一種責任和不甘平庸的心態。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九年級普通班,有升學的壓力,目前,對於九年級這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如何進行有效教學?纔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有所進步,顯得尤爲重要。

一、給學生一個空間,讓其自己去發現。

在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我比較擅長提出啓發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思考,但問題提出後沒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甚至不留思維空間,往往習慣於追問學生,急於讓其說出結果。顯然,學生對題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發學生的深思,當然也就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學生對於做過的題一點印象也沒有。對於學過的數學定理或公式不能深刻理解,當然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因此在教學中我發現:給學生創設一個合適的情境,透過教師的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總結,去歸納,效果更好。

二、給自己一個空間,靈活大膽的去實踐。

我在備課的時候對問題已備選了一個或幾個解決方案,課堂上以“定勢思維”組織教學,但教學中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當學生的思路與我的思路相左或學生的想法不切實際時,不願打亂即定的教學程序,乾脆採取迴避、壓措施,使學生的求異思維、批判思維、創造性思維被束縛。後來我就靈活調節上課的方法,結合實際情況,變換教學方法,讓學生始終樂於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比較,我發現靈活的教學方法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更能學好數學。

三、給思維一個空間,讓其循序漸進。

問題的坡度設定也是十分關鍵的。坡度過小,不值得優等生去思考,學生的思維活躍不起來;坡度過大,導致思維卡殼,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深入進行而流於形式。因此,學生的思維是循序漸進的,要設定何時的坡度,既讓優等生吃的飽,還得讓差生吃得了。經過反覆的比較與實踐,同時精心設定問題的坡度,使學生步步深入,並探究出規律。課堂上注意上課節奏,儘量讓差生跟上老師的步伐多

給學生自己練習的時間,這樣學生的思維逐漸活躍,成績逐步提高。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5

【關鍵詞】培養,探討,能力,反思,數學教學,中學生,初中,

著名數學大師弗賴登塔爾曾說過“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現在新課改後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透過學習數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大膽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反思能力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由於數學自身的抽象性、推理嚴謹性、語言學術性以及證明的探索性,從本質上決定了初中生在思維上的侷限性,因此,必須經過多次推敲、深入研究,才能準確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

一、反思能力對數學學習的重要意義

反思能力在數學學習中有着關鍵性的引導作用,很多中學的數學教師一味強調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但初中數學不同於小學數學,初中學生通常無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學的新知識,這時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顧所學習的知識,在這個重新審查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鞏固知識、強化解題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可見,反思是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種必不可少的學習習慣,是對知識理解的一種昇華。

反思有助於構建全面的學習結構。反思是一個對知識再審查的過程;反思有助於探索蘊藏在基本的表層理論知識下的更加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反思有助於優化思維能力。反思是對自身學習、綜合思維能力進行完善的有效途徑。在反思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對問題的全方面思考,會讓思路更加開闊。

二、影響初中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主要因素

在初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生反思能力培養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爲兩類: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影響因素通常包括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知識結構、心理因素等,外在影響因素則是指學習環境、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學校教學環境等。影響學生數學學習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教師的教學指導方法。一般來說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知識時,對基本理論、概念類的內容講解都很詳細,但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並不注重問題的解題思路,過於強調解題的“簡便方法”,很少給學生演示多種解題思路,讓學生沒有反思學習的機會,導致學生無法在反思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延伸。

2.教材對理論知識的呈現方式。教科書和輔導類資料的編寫者考慮到學習者的接受能力,通常會以最直接、最易於接受的方式來表述,略去了大部分的知識推導、證明過程,因此,學生看不到理論形成的過程,就無法模仿學習、反思到新的方法和技巧。

3.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數學成績提高需要一個過程,而且與考題的難易度有直接的關係。但許多學校過於強調升學率,對教師、學生的評價都是以學生考試成績爲標準,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的在考試後對試題、對自身掌握的知識進行全面反思。

三、提高學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措施

1.利用提綱課前預習,培養學生反思習慣。對課程進行預習是學生對知識進行初步學習的有效辦法,尤其是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指出本節課要講的內容、重難點、基本要掌握的理論知識有哪些等,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反思訓練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構造問題情境,強化學生反思意識。趣味教學一直都被視爲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針對枯燥的數學公式,教師可設定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思維活躍起來。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構造恰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反思行爲,這樣他們在反思與總結的過程中,能夠發揮獨立自主性的解題意識。

3.注重習題剖析,可進行解題思路、結論倒推、題設延伸三個方面進行反思能力培養的引導。培養學生審題時抓住主要條件,同時注意發掘隱含條件,確定解題思路,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反思解題可以讓學生勤動腦,在反思中掌握多種解題方法。

4.師生間加強交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通常的課堂提問是學生與教師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若學生回答不出老師提的問題,老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在思維碰撞中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讓學生及時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時調整。

綜上所述,初中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不僅要靠教師的正確指導,更需要學生自身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中要注重強化學生的反思意識,指導反思的技巧,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和善於探索的數學學習思維。結合國內的素質教育的開展情況,嚴格按照《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要求,培養出適應現代化教育和發展、具備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陳仁勝.運用解題反思 優化數學思維能力[J].數學通報,20xx(9).

[2]塗榮豹.試論反思性數學學習[J].數學教育學報,20xx(4).

[3]莘建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研究[D].內蒙古師範大學,20xx.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6

我國最早的教育着作《學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從學習方面提出反思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 學生現在年齡還小根本不知該怎樣學習,更不知怎樣進行反思,那就需要我們老師進行指導。那麼 在當前風風火火的課改實驗中,如何真實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能力,構建起師生互動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的核心,這也是我們教師應重點反思的地方。

以我自己這一個月的教學經歷和以前的學習經歷,有以下的感受: 要求 學生在課堂上 做好課堂簡要摘記。當前,老師講學生聽已成了教學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學生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反思,聽是遠遠不夠的。要反思,就要有內容。這個內容就是學生的課堂簡要摘記。課堂簡要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學生也能從課堂簡要摘記中更好的體驗課堂所學習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成了有目標,有策略的主體行爲,可促使老師和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利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提高個人的創造力,所以課堂簡要摘記是學生進行學習反思的重要環節。

這一點我就嘗試過,剛開始我沒有讓學生做課堂簡要摘記。當過幾天之後,有些同學把學過的知識忘記了,讓他們翻課堂簡要摘記時他們卻什麼也沒有。而另外一些做了筆記的學生卻掌握的較好,我才感覺到要求學生做筆記的重要性。學生現在年齡太小還沒有學習的主動性,需要老師來引導。所以就要求他們開始做課堂簡要摘記,剛開始並且天天檢查。一星期過後,效果就出來。

其實,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並不僅僅是學生上課作了課堂簡要摘記,讓他們試着每天晚睡覺之前把所學的知識在腦海裏過一遍,想想自己今天有那些收穫,有那些不足,把沒有掌握的知識翻書或第二天問老師或同學,爭取把所學的內容都搞懂。

現在我們的老師都很累,每天很努力的去教學生。但如果不引導學生怎樣去學、怎樣進行學習反思,那麼老師的心血就有可能白費。只有老師努力的教和學生正確的學二者相結合,老師的付出才一定有回報。

以上只是我個人在這一個月以來的一點感受。在以後的工作中我還會努力地去引導每一位學生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怎樣的進行有效的學習反思。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7

完成《數軸》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有幾點還是很欣慰的,比如:

1、能較好的把握住了本節應讓學生掌握的內容:一、透過與溫度計的類比認識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二、藉助數軸瞭解相反數的概念,知道互爲相反數的一對數在數軸上的位置關係。學生上完本節課後,相信對於以上兩點應能靈活掌握。

2、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比如:情境引入中,由學生模仿溫度計,自己設計出能表示有理數的圖形,後教師幫助總結得出數軸的形狀及概念,此過程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其明白數學可來源於實際,以後也許對身邊的事物就會多留意,會去多一層的探索,培養創新意識;其次,爲了調節課堂的活躍氣氛,還專門設計了一個遊戲和一系列搶答題,遊戲爲:請一列同學所在直線爲數軸,任一同學爲原點,定好正方向,請其他同學分別說出此列同學代表的數及相反數。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異常活躍,降低了學生的疲勞感,輕鬆完成了知識的鞏固。再者,在作業的選擇上,我也花了一定的心思,選擇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也結合了部分第一章的所學知識展開,較爲理想。最後,本節課我向學生較好的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爲將來數學的學習奠定好基礎。

另不足之處也不少,如:在數軸的圖形與概念介紹前應讓學生將其模仿溫度計設計的數軸展示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就更爲完美了;在介紹相反數的概念時,竟將“0”的相反數是“0”忘記強調了。

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讓我再次發覺: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我們應多放手、多創造機會讓其充分發揮其主體。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8

1、緒論

1.1.問題的提出

目前中學數學教師大都是從師範院校畢業的。他們在大學裏接受了教育教學理論及一般教學技能的培養,並且經過了短暫的教育實習。大多數畢業生來到教學第一線,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由於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很難直接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久而久之,教學變成了一個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每天疲於應付,使教學逐漸失去了開始的魅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也隨之減弱。實踐越來越遠離理論的指導,造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嚴重脫節。教師慢慢演變成“操作型”教師——依賴經驗教學。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缺乏意識或者抓不住重點和本質,缺乏對教學診斷、調整、糾錯的能力。教學缺乏新意和創意。難以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國家正在花大力氣改變這種現狀,實施“111”工程對教育一線的精英進行離職繼續教育,搞突擊培訓,同時擴大了對需要參加嚴格入學考試的教育碩士的培養計劃,江蘇省舉行爲期一個月的骨幹教師省級培訓班。但是由於主客觀的種種原因,對絕大部分中學教師而言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一種經濟有效的繼續教育——教學反思。使得中學教師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形成反思意識,提高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敏感度。養成一種對教學的自覺反思行爲、習慣。衝破經驗的束縛,常教常新,從而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學者型”教師。形成“學會教學”的能力。

1.2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國內外對教學反思的研究情況

反思性教學是近年來國外盛行的師資教育方法之一。如L、M維拉、J、W布魯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師開展教學反思,認爲:培養教師臨場探索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並把反思列爲Tesl課程的重要內容,規定教師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

反思這一概念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什麼“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說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僅停留在意識層面,很少付諸社會實踐。

目前我國教育界有識之士如熊川武等對反思進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鑑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論與實踐的空檔,並且反思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着其實際的困難。

1.3研究的問題和意義

1.3.1研究的問題

針對上述情況,本文試圖從實證出發,研究與探索反思在中學數學教師繼續教育中的應用,旨在提高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及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評價、自我糾錯的能力,使教師能衝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提高教學能力,然而再回到實踐進行新的一輪反思,不斷循環,螺旋上升,從而從“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透過對反思的研究,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反思基本理念進行確認和修訂,將理論迴歸實際,本研究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一種“行動中的思想”。2)情景化,強調以教師所處的直接事件爲研究對象,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特殊因素,強調研究結果的直接指導意義。3)實證分析,以課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爲研究對象分析。既有思辯又有實證,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徑。4)強調羣體反思,透過參與,協作反思、討論形成反思羣體,產生新的思想。

1.3.2教學反思的意義

任何一個教師,不論其教學能力起點如何,都有必要透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教學反思有着其現實的意義。

一)透過教學反思,教師能建立科學的現代的教學理念,並將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覺轉化爲教學行動。反思的目的在於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並能衝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長學會教學。從“操作型”教師隊伍中走出來,走向科研合理型。從教師的培養角度看,教學反思不失爲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作爲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數學教育最優化。

二)透過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樑。將反思理論指導實踐,融於實踐,反過來,透過實踐的檢驗進一步提升理論。

三)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良好的教學素質要求教師必須參加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對教學中發生的諸多事件能予以關注,並把他們作爲自己的教學研究對象,是當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一個經常地並自覺地對自己教學進行反思的教師,就有可能發現許多教學中的問題,越是發現問題,就越是有強烈的願望想去解決這些問題。關注問題並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教師樹立自己的科研意識,並潛心參與教學研究的過程。

四)整體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反思不單是指向個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團體。後面談到的說課、聽課與評課都可以是團體的。在這種團體的教學觀摩、教學評比、教學經驗的切磋與交流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提供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經驗,同時也都會從別人的經驗中借鑑到有益的經驗。多種經驗的對照比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全方位的反思。這樣做的結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整體上推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組教師對教學實錄1的評議,氣氛熱烈,意見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這是教師集體進行反思,從而產生新的教學思想,這不僅對上課教師而且對未上課的教師來講都是一種提高。

五)教學反思,不僅要求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更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在讓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的同時,教師的主體性率先得到發展。因此教學反思,要求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教學反思不僅要“照亮別人”更應“完善自己”。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成長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

2、教學反思的含義

2.1教學反思的內涵

教學反思是反思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學習”與“學會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及教學效益。其主要特徵表現爲:一)以教學實踐爲邏輯起點,並以教學實踐爲歸宿。二)以探究和解決問題爲基本點,在教學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探究教學過程中不合理的行爲和思維方式,並針對問題重新設計教學方案。透過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三)教學反思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爲動力,作爲提高數學教師的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水平的一種方略。四)以兩個學會爲目標,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自身學會教學(本文主要談教師),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作爲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自身成長的一種途徑。反思的過程不斷循環,教學能力是螺旋上升的過程。其活動圖如下:

理論知識

教學實踐教學反思教學能力

經驗知識

教學反思強調教師是主要的直接的參與者。因爲中學數學教師直接置身於現實的動態的教學情境中,能夠即時觀察教學活動,背景以及相關現象,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能夠依據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自覺地對假設、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斷,這是中學數學教師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學反思對象爲教師所處的直接事件,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特殊因素;強調研究結果的直接指導意義;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一種“行動中的思想”;強調既有個體反思,也有羣體反思,透過備課組、教研組的參與,協作反思,討論形成反思羣體,產生新的思想;強調實證研究,但不排斥思辯,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學反思的動力

2.2.1教學反思的內部動力

一個教師是否具有反思意識,具備反思能力決定於這個教師的自身素養的高低。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師德高尚,講究奉獻精神的教師對自身的要求較高,不會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對數學教學精益求精。這樣的教師不會因循守舊,他們的敬業精神使他們渴望成功,這種實現自我的需求會成爲他們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的源動力。他們清醒地知道數學教師的素質必須透過不斷的學習,在更新發展的過程中得以形成與繼續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數學教師必須透過實踐的過程,從經驗中不斷地學習,不斷的積累,才能不斷增長知識,充實主觀,從而能對數學教學這一複雜的客觀背景應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數學實踐,從而成長爲自覺的,善於思考的富於創造性的數學教師。

從一定程度上講,反思就是“自我揭短“,這對一般人來講是痛苦的行爲。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強,反思也難以順利進行。因此教學反思呼喚那些具有批評與自我批評,勇於進取的勇士。

2.2.2教學反思的外部動力

對於那些缺乏開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變的經驗特徵的教師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壓力才能使他們自覺自醒產生反思的動機。應該說經驗豐富不是壞事,豐富經驗能使他們發現問題,處理突發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經驗卻使他們束縛住了手腳,他們抱着經驗一成不變,那些早已被摒棄的理念與做法卻仍是他們的主導思想與看家本領並且習以爲常。他們在教學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經驗,但他們卻忽視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學生在變了。要讓這樣的教師轉型的話,一方面學校領導要積極引導,多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另一方面適當採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觸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現代教育媒體技術,轉變教學觀念,並能對自己教學過程進行深刻反思。對學校而言,如果這樣資深教師能轉型的話,那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對教師自身來講,如果他們能將外部的壓力轉化爲內在的動力,那麼必將會再創教學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學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隨着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上(能力中應具備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視),更主要的要求教師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而要想開拓創新必須對反思有所體驗,養成反思的習慣,形成反思能力。

新課程中新內容的增加,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新課程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4]這三個模組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要能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爲榮。要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有超前性和獨創性,不反思思維習慣中的不合理行爲是不可能具有創新思維的。

新課程的多樣性、選擇性要求中學數學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現代的教學觀、人才觀。新課程的選擇性是在共同基礎上設定不同的系列課程,以供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選擇。整個數學課程體系,包括課程設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將致力於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特徵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和發展需要而提供側重於不同方向的數學學習內容和數學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反思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標準,教師不再是權威,只是平等的參與者,不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啓發者,要求教師瞭解學生的個性發展,指導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選擇所需課程。這決不是一個把抱殘守缺者所能勝任的。

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格。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是資訊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直線化前沿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透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透過隨時隨地教學反思,收集資料,充實自己的實踐知識,並將這種學習反思內化爲教師自身的“自覺行爲”。

3、對教學觀的反思

3.1對數學本質的認識

“數學是什麼?”這一問題對於從事數學教育事業的數學教師來說顯然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也許有的教師並未對此問題有意識地進行過認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確的回答,但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卻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種觀念指導着具體的行動,從而也影響了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效果。隨着數學本身的發展和人們對數學的認識,對“數學是什麼?”這一問題有着不同的回答:“數學是模式的科學”、“數學是科學,數學更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數學是科學,數學也是一門技術”、“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是一種文化”。這正好反映了數學是一個多元的綜合產物,不能簡單地將數學等同於命題和公式彙集成的邏輯體系,數學透過模式的構建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繫,但又藉助抽象的方法,強調思維形式的探討;現代技術滲透於數學之中成爲數學的實質性內涵,但抽象的數學思維仍然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數學其實是一種語言,由此形成的思維方式不僅決定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方式,還對人類理性精神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必然成爲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

綜上所述,對數學的本質不外乎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動態的,將數學描述處於成長髮展中因而是不斷變化的研究領域;另一種是靜態的將數學定義爲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確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體系。

數學教師所持的數學觀,與他在數學教學中的設計思想,在課堂講授中的敘述方法以及他對學生的評價都有密切的聯繫。透過數學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任何一些關於數學及其性質的細微資訊都會對學生數學觀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

作爲一名數學教師,其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數學觀,積極地自覺地促進自己的觀念改變,以實現由靜態的,片面的、機械反映論的數學觀向動態的,辯正的模式論的數學觀的轉變。特別是實現對上述問題的樸素的不自覺的認識向自覺認識的轉化。

3.2反思傳統的教學觀

3.2.1傳統的教學觀。

教學觀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於數學觀,不同的數學觀會導致不同的教學觀。傳統的教學觀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關注知識的掌握,技能的訓練,能力的提高。很少考慮如何透過數學教學使學生全方位地認識數學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精神,領略數學的美感,感悟數學交流,嘗試數學創造等。教師是絕對的權威,教學時眼中無人,心中無人,學生是模仿教師,反覆機械訓練的機器,嚴重忽視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使絕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爲什麼?”,也不知道要“爲什麼?”的麻木習慣。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被束縛,被禁錮,大膽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斷。在美國的課堂裏,學生可以隨意打斷教師的講課,提出自己的問題和不同的觀點,而在我們的課堂裏,除非教師主動提問否則是不允許學生這樣做,學生也不敢這樣做的。在這樣傳統的教學觀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現代的數學教學觀

新時期的教育呼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以人爲本,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關注現在的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認識並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性,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生的分數論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師更要關注將來的學生,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讓學生體會科學的探索與發現。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探索結果的過程,要注意培養學生在探索結果的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體會數學的精神。要看以知識、技能爲載體的數學素養讓學生感悟到了多少,當學生走出校門,若干年後,當他們遺忘了知識技能後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數學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會用數學的頭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那纔是學生終身受益無窮的,這也正是數學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是否定教師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抹殺的。教師的任務在於促進和幫助學習者的內部學習過程,爲學生髮現問題而設計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學生的動機,啓發學生思考。因此只有當教師充分認識自己的主導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只是與學生平等的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教師不再是正確與錯誤的裁定者。教師也不應以自己的觀點來影響學生的判斷。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鼓勵者和啓發者,課堂應成爲學生相互交流,協商爭辯的理想場所,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爲什麼?”“做什麼?”怎樣做?”鼓勵學生敢於反駁,挑戰權威,挑戰課本。(事實上老教材上確實存在不少錯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下面請看附錄中的實錄1、實錄2。

點評:實錄1是典型的傳統教學觀的教學,從表面上看一節課講的習題比實錄2多,教學技能嫺熟,結構嚴謹,從新授→例題→練習,一環扣一環,但這是一種傳統黑板式教學,是一種凝固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注重的是知識傳授,教學單一,單向“傳遞––––接受”,師生互動不理想,忽視了知識的發現過程。沒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錄2重視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感受了數學的神奇,體會了發現的樂趣,感悟了數學的本質。教學模式靈活,既有課堂教學又有實踐教學,並輔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堂交流是雙向的。表面上看學生接受的知識沒有實錄1多,然而學生學習到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發現的樂趣,實驗的啓迪,以及由追求數學對稱美,簡潔美導致發現是會在學生心裏終身起作用的。實錄2在下課前將形成隨圓的另一種方式交給學生動手,將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橢圓的實質,這是現代教學觀下的一堂較好的數學課,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實錄2兩人合作使每一個人都成爲低層次的參與者,進而演變爲高層次的思維參與者,實錄2滲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爲美激發了興趣,而興趣與美是導致發現、創造的極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備課觀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反思備課又是備好課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必須反思對備課的認識。

教師要上好課,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因素是教師備好課,正好比感人的活劇,首先要有感人的劇本,動聽的演唱,首先要有動聽的詞曲。傑出的上課,需要充分的備課,教師沒有備好課是不應該不負責的走上講臺的,正如嚴肅而負責的演員不願接受質量低下的劇本去演出一樣。但目前有部分教師對備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常常聽到一些關於備課的錯誤言論,有屬缺乏教學經驗的,有屬忘卻職業責任的。現摘錄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簡單,無啥備頭,照書本講,依書本練就行了。”這些人備一節課花半小時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簡:“講例1-3,做習題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書本上劃幾個記號,就算備好課了。

反思:這種人難得細想,教材雖簡單,但其內涵,外延極豐富,需要教師幫學生深入挖掘,從而透徹掌握教材,學生從掌握知識到發展智能又是一個飛躍,更需教師對學生點撥、指引和訓練。寫簡案是完不成這些任務的。筆者曾調研過100多位教師的上課及教案,發現好課率與詳案率有高度的正相關,說明備詳案是上好課的必要基礎。

言行二:“多買幾本《教案集》,備課上課照抄就行了。”這種人備課所花時間不多,且筆記詳細、工整、甚是好看。有時備課嫌抄煩,乾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講臺。

反思:這種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動創造。別人的優秀教案是別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對於多變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學生具有借鑑價值,但絕不應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別人已凝固了的教案,決不應完全照搬。因爲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學生不同,教師不同,教師對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樣闡釋,公式怎樣分析,習題怎樣處理,決無定法可言,別人再好的方法也無法預料每個教師自身的能力實際和他所面臨的學生實際。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寫,沒有必要,拿舊教案上課照樣行。”爲了應付學校檢查,有的雖然不是舊教案,但僅是一案多本而已(從舊教案上copy)

反思:這種人迷信舊案、以舊代新,不僅行動上表現了一個惰性,思想上也表現了僵化,不求進取。這種人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墨守陳規。以不變應多變,必定課上不好,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具有這些錯誤思想的教師是不可能成長爲反思型教師的。把教學看作是工廠裏流水線上的一個崗位,機械操作,沒有創造熱情,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首先必須對備課的功能與重要性重新認識,只有思想意識轉變了,才能使教學變革成爲可能。

4、數學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是教師爲上課而做的準備工作,它是教師鑽研教材,瞭解學生,積累有關資料,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定教學計劃等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素質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有效上課的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教學質量,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爲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反思教學設計就是對教學設計的各環節進行再思考它們的計劃性與應然性。

4.1反思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筆者透過對備課筆記本的檢查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重視,認爲可有可無,目標設計流於形式,形同虛設。

2、對教學目標這一概念認識不清,將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混亂運用,有的甚至以“要點”,“知識點”代替教學目標。

3、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不是指向學生而是指向教師,諸如這樣的敘述:“培養學生……”、“教會學生……”、“使學生掌握……”等,這樣的教學目標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師當作是教學過程的主宰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4、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可測,不具有層次性、全面性、開放性。

反思一: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目的不同於目標。只有在對目的進行具體細化後,即提出達到目的的手段、時間以及檢驗目的是否達到的工具、步驟以後,目的纔會變成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的,是在具體情景下學生行爲變化的結果,是用“學生學會了什麼”的說法來表示的,而“目的”一詞的涵義往往與教育者的主觀願望等同,它是一種應然狀態的理想,一種方向、指針,而且還隱含着可能無法實現的意思,時間跨度也比較長,目的與目標關係是一般與特殊,普遍要求與具體結果,宏觀與微觀,教師的願望與學生的行爲變化之間的關係。

反思二:“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這些數學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的,不能直接作爲教學目標,這些要求,在一節課的教學中難以體現、操作實施,只有具體細化以後,才能轉化爲學生學習預期所能達到的結果。才能作爲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來設計。

反思三: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設計的指南

教學目標應集中在學生能做什麼。說明的是教學結果,而不是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的指向是學生主體,是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是學生學習之後所發生的變化。“教會學生……”、“使學生掌握……”,是把教師作爲行爲主體。因此,這樣的表述是不恰當的。正確的表述應把學生作爲主體,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可能發生的行爲變化的預設。學生是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相制約,相互促進。從而在教學設計中要擺正教與學的位置,設計時應以學生的“學”作爲出發點,以學生活動作爲行爲主體,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是使教學目標成爲教學實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標的實現成爲可能。

反思四:教學目標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觀察、測量、評價的。“瞭解”、“理解”、“掌握”、“運用”某一具體的概念、定理、只是一個抽象的目標,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不要籠統地講“瞭解”、“理解”、“掌握”、“運用”,而應具體明確“理解”、“掌握”到什麼程度。會“運用”到什麼樣的水平,是“熟練運用”“靈活運用”等。

反思五: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不全面,只重視明確設計知識目標,有些能力目標也較爲具體,但情感目標常常被忽視或顯得空乏。如“籠統地講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必須對抽象的、模糊的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化、具體化,否則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麼而無法實施。不知道爲什麼使學生達到目標,學生能夠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如何去做,因此,一個不明確、不具體的教學目標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做到既有層次性,又要有全面性與開放性。例如“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一課教學目標可設計成:(1)理解並掌握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會作指數函數的圖象並利用性質判斷數的大小;(2)逐步提高觀察和歸納分析能力;(3)瞭解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學設計中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事關一節課整體的重要問題,是教師備課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師必須對教學目標設計作深刻的反思,扭轉一些錯誤的想法與做法,纔有可能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不斷糾錯,調控,纔會使自己的教學出現生機。

4.2反思對學生初始特徵的`瞭解

在教學設計中除了教學目標的設計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對學生初始特徵的瞭解。一個不瞭解學生或不甚瞭解學生的教學設計是收效甚微的設計。現實中教師雖然知道備學生的重要性,但卻會疏忽對學生的瞭解,主要精力放在設計知識目標上。主要表現在:(1)忽視對學生現有認知水平與能力的瞭解,常聽到有的教師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2)場景:“教師站在講臺上洋洋灑灑,慷慨激昂,學生似沉默的羔羊”。(3)學生A比學生B要聰明多了。

反思一: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教師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點撥,引導不到位;是教師制定的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上的難點出現了不合拍;是教師期盼過高,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全面瞭解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有效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透過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級的認知水平發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形成良性發展。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反思二:作爲教師必須在設計教學內容前,切實瞭解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情況,學生認知上存在的困難,而不是主觀想象地組織教材,滿堂灌,出現學生聽不懂,“對牛彈琴”狀況(錯不在牛,而在彈琴者)。否則就會出現學生對某問題普遍感到問題而有求時,教師卻是輕描淡寫;對那些學生已懂而沒求問的內容,教師卻反覆大講,令學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之前,先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的內容的現有知識水平。設定更高一級的知識水平才能使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求,突破重點、難點,正如“撓癢撓在癢處”。例如:有位教師在講授圓這個內容之前,先讓學生回答一個問題:“你知道圓嗎?你能對圓作一描述嗎?”。從學生交上來的回答中可以發現:學生對圓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這位教師從學生反饋上來的資訊確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並因此設計教案、選擇教法、創設問題情景,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反思三:教師必須認識到並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要用一個標準同一模式去衡量評價學生。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的設計教學目標爲學生架橋鋪路,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層次的數學。不應以分數論學生的聰明與才能。

4.3反思組織教學內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識層次性、密度、廣度並不一定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因此不能直接傳授給學生。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將課本中呈貯存狀態的知識資訊重新組合,以轉換成輸出狀態的知識資訊。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幾個缺乏:⑴缺乏對教材內容轉譯,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書於黑板,無深入分析挖掘,學生不想聽,注意力渙散;⑵有離開課本,另搞一套的,浮華而雙基不實,教學效益不高;⑶缺乏整體思索,教學內容孤立、靜止、無聯繫;⑷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⑸缺乏對舊知識分析應用的螺旋上升的應用設計;⑹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師具備了所教學科的知識,並不等於掌握裏教材,還必須有一個認真閱讀、分析和研究教材的過程。教師只有將教材與自己的知識融爲一體,變成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才能得心應手的轉譯輸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應達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結構,教師必須從整體及其相互聯繫上掌握教材的內容,理解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結構,才能從整體上和局部上兩個方面掌握教材的結構,進而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爲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出好的方案,做到重點突出,聯繫緊密,前後呼應,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離教材。(2)掌握數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關係、思想和方法。數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關係、思想和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只有掌握得好,纔能有利於知識的理解,有利於知識的遷移,有利於智力的發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結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內,需要教師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價值才能相應的作出教學決策。(3)合理地組織課內外訓練,課本中的練習題和習題是教材內容的組成部分,是教材的繼續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視科學思想、科學史、科學家、科學的應用以及科學美的研究和教學,這一方面是迫於片面追求升學率,捨不得花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教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許多教師自身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只好“以其昏昏”,而難以“使人昭昭”。其實花些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對其德、智、美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水平的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實錄2中將數學審美引入橢圓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美學素養,而且使學生換一個視角來認識數學,將會改變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以激發學生嘗試探索的興趣與創造意識。直至最後由追求美感導致發現,不僅使學生驚歎於數學世界的奇妙,而且還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小小的科學發現。這使得科學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傳遞。少做幾道練習題又有何妨?

反思三:設計教學內容時,緊跟教材,一成不變,如案例1;或者是脫離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極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廣度、深度並不一定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講的過淺過慢,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紀律鬆懈,學習內容不具備挑戰性,學生“吃不香”。遠離課本,講的過難過快,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信心,學生“吃不透”。因此,機械照搬行不通,信馬由繮,搞“一言堂”也不行。因此,轉譯教材內容是每個合格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一般說來,輸出狀態的知識資訊應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認識需要是學習的內部動力,在學習過程澡,如果學習者有了認知需要,就能推動他們主動積極地學習。

2)利用學生用多種感官來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資訊。

3)有利於學生對知識資訊的加工和處理,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都是對所接受的知識資訊的加工和處理,教師輸出的知識資訊要有利於學生這些進階心理活動積極參與並充分發揮作用。

4)有利於知識的貯存,理解的知識必須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腦中,如果邊學邊忘,那最終什麼也學不會,一般說來,傳遞的資訊如果經過雙重編碼,突出其主要特徵和標誌,提高其組織程度並將識記材料變成直接操作或活動對象等,都有利於知識的貯存,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教師應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學設計環節

從聽課以及檢查備課筆記本,發現許多教師教學設計環節不完整,具體表現在:

1、教學設計無計劃,缺乏對整章節的總體設計,備了這課不知下一課,“爛泥蘿蔔抹一段吃一段”。課與課之間缺銜接、配合、分工缺乏整體效應。

2、缺乏對每節課的整體思考。

如安排教學任務上,重點不突出,內容多而且雜,不注意前後知識的連貫性,不注意總結解題規律。把複習課簡單上成濃縮新授課或單純習題課。

如在組織教材上,不依據教學目的,仔細斟酌教材密度、廣度、深度和講課速度的安排,而是隨意性很大。時而過難過快,挫傷學生學習信心,造成學生兩極分化,時而過淺過慢,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紀律鬆懈。

如在時間結構上,不研究一堂課的複習提問、新授知識、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佈置作業各應需要的時間,而是講到哪裏算哪裏,這節課講不完下一節課接着說。節節“炒冷飯”,“割尾巴”。學生吃不香,節節課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學法的設計。教法、學法的設計與制定應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如果把確定教學目標和了解學生的初始特徵當作醫生弄清病理、診斷病情,那麼教學方法的制定與設計就是開處方對症下藥了。

4、缺乏對一節課的小結。從備課上發現,有的教師在備了例題、習題後一節就結束,缺乏對本節課的小結,有的即使寫了小結兩字,但小結的內容卻給略掉了。有的寫小結也只是新授內容的簡單重複,沒有起到畫龍點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對自我上課的經驗總結

預定的教案在上課實施中,被修正、充實是常有的事。如教師講課中偶發靈感,學生思維中閃現智慧,教學中出現新問題、新見解、新教法,都給教學帶來生機。一個優秀的教師既善於課前鑽研製定教案,又善於及時寫下實施後記,日積月累,教學經驗不斷豐富,教學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許多的教師未做這種自我教學經驗的總結工作,讓思維的火花一閃即滅,極大地阻礙了教學藝術水平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師間的集體教學設計

表現在教師教學設計時的孤軍奮戰,表現在同年級教師間雖同教材,卻在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作業要求,甚至考覈評價相差異。

這種局面很不利於我們教師的成長。我們鼓勵教師發揮個體獨創才能,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但同時我們應更強調集體的智慧,強調團結協作的精神。同一年級同一教材的教師擔負一個年級學生的教學任務,客觀上要求教師在執行大綱、安排教學進度、規定教學內容、適量作業量和檢測評價教學效果上實行統一,因此,同事間應加強集體備課及聽課、相互交流對教材教法的認識,對互補各自教學,保證年級整體質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應是集體性與個性化的統一。

但不管怎樣,上課前的設計是教師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認識體驗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學性溶爲一體的帶有主觀色彩構想的應然性與計劃性,教學設計再完善都有必要進行反思。

5、反思數學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目的要求,以及對教學對象的瞭解進行教學設計以後,就是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教學過程。文中的教學過程指課堂教學過程。它包括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基本因素。這三個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構成了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並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反思教學過程就是要深究教學過程中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對此提出修正意見,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教學過程中諸因素的關係有: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能力之間的關係;教師與教材之間的關係;非智力因素與認識和發展之間的關係。有的因素之間的關係如: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能力之間的關係;教師與教材之間的關係,筆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裏涉及,這裏就不再重複。由於篇幅關係,本文擬對以下教師的教學行爲作出反思:即: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係;課堂提問的量與質的關係;課堂教學結構——時間結構;課堂教學中的評價。

5.1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合作關係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相互關係來決定的。”這種關係就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和諧的合作關係。然而現實教學中卻不盡如人意。如: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顧學生的情感反應,自己在唱獨腳戲,教師唱的津津有味,學生卻不與理睬,學生與教師之間出現敵對情緒,出現教師呵斥、指責學生的情景。

筆者曾在某校隨堂追蹤聽了兩班20xx屆高三數學課,一個班是資深的進階職稱教師擔任教學,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齡的大專畢業的初級職稱的青年教師擔任教學。這兩位教師的教學具有如下特點:

進階職稱的教師:基礎紮實,基本功過硬,教材相當熟練,在集體備課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同備課組的教師以很好的啓發。但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這位老教師很不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只顧自己擡頭講課也不管學生在做什麼。慢慢地學生對數學、對教師產生失望的心理,從高三上學期至下學期,上課聽教師講課的學生越來越少,出現這樣的場景,教師在上面講得津津樂道,學生只管自顧自在下面看書做題有時只是偶然擡頭看一下黑板,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之間出現了極不和諧的關係。高考均分爲100.1。

初級職稱的教師:經驗不足,但工作熱情高,上課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經常給一些考試、作業做得較好的學生以表揚。(其實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種被他人<特別是教師或領導>賞識的願望),很快的學生喜歡這位青年教師上課,課堂氣氛活潑,發言爭先恐後,師生關係就象是兄弟般的關係,高考均分爲110.3。

反思:師生關係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係,要想取得和諧的合作關係,首先要尊重學生,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讓學生能親近教師,信任教師,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是不可能平等的與學生交流的,學生也不會喜歡這樣的教師。其次教師要調用一切有利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要善於及時調控課堂氣氛,沉悶時來點小幽默,過分熱鬧時給點冷卻劑。不能不管學生的反應只顧自己表演。第三,要讓師生心理產生共振是和諧關係的最高體現。

共振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物體在受振動時,若策動力的頻率跟物體固有的頻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減。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師生共同參與,相互配合的一個雙邊心理勞動的過程,只有師生共振和諧,纔有可能產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學的積極性,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益。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與教和學之間構成正相關;缺乏成就需要與教和學之間構成負相關。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動力因素。是課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動的積極性源泉。這既是指教師課堂教學的抱負水平,又是指師生課堂學習的動機水平。即一方面看學生是否有強烈的學習需要和爭取優秀成績的動機;另一方面則要看教師是否有上好這堂課的強烈願望和盡力提高教學質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與學雙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和諧,就會產生強烈的合力效應,反之就難以形成和諧的合作效果,就會影響教學質量。這位進階教師認爲進階職稱已評再也無所求,因此對自我要求不高,成功願望不強,根本不能對學生產生策動力,因此在學生這一方也產生不了強烈的振動。青年教師是二級教師,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願望很強烈,教師的策動力與學生的應振力合拍,因此產生了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經常去聽這位進階教師的課,吸收了老教師教課中豐富的成功之處。所以他的課上的精彩,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效果好。

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課堂情況和教學內容等種種矛盾的解決,最佳的教學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學創造均來自己師生之間良好的合作關係。反之,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和諧是難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

6、結束語:中數數學教學反思的啓示

透過對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筆者發現在教育領域和師資培養領域裏都存在着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相脫節的問題。關於教育領域內的存在問題前面已談到一些。在師資培養領域內具體體現爲:我們的師資培養模式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和一般教學技能的培養,短暫的教育實習無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把理論運用於教學實踐。因此,只能指望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後能自覺地把所學的理論用於實踐。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大多數畢業生來到教學第一線,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很難直接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久而久之,教學變成了一個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每天疲於應付,使教學逐漸失去了開始的魅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也隨之減弱。實踐越來越遠離理論的指導,造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嚴重脫節。師資培養模式裏又沒有關於教學反思的課程設定,他們缺乏反思與科研的理論指導與方法。他們學到的只是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模式忽略了師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對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

教學反思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合作與增強動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學反思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益,而且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因此由教學反思得到的啓示:在師資培養模式中適當延長教育實習時間,並開設教學反思或行動研究課程,使學生學會基本的研究方法與途徑,透過實習小組的研討及導師的指導,使他們在走出校門之前就初步學會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創新、提高和改進工作,提高對大綱、教學過程以及學習過程的理性認識,提高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敏感度。其結果是教學的不斷改進以及形成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能力。培養了合作學習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學生建立起較強的進行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事業心、責任心和自信心。爲以後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9

現在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爲核心的素質教育,數學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學生創新能力上.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爲一名初中數學老師,憑藉的教學經驗.我認爲教師就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首先要學會教學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數學教學反思,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一、強化教師對“教”的反思

教師要加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總結教學的得失,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遂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教師對“教”的反思具體如下:

(一)教學活動前的反思即備課階段的反思

從目前教師備課的現狀看,主要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慮學生;二是有些老教師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經驗,憑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在於老師的“懶”.要克服這些問題,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對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教訓和現在教育理念、教學條件反思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爲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爲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二)在教學過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課堂活躍不等於教學設計合理.有的教師設計活動一個接一個,課堂上熱鬧非凡,但教師競說不出每個活動的用意,存在爲活動而活動的傾向,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設計.二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

應,怎麼引起學生參與學.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於思維活躍,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啓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三是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在匯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了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同時,教師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提倡教學民主不等於不要教學秩序.有時,在課堂上學生個個爭先恐後發言,課堂秩序較爲混亂,教師怕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敢進行有效管理,課堂時間被白白地浪費掉.因此,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時.也應妥善地加以管理,並加強學生合理表達自己觀點的訓練.

二、培養學生對“學”的反思

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培養學生把解決問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解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有積極的作用.培養學生對解決問題後的反思具體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構特徵和解決過程

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造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應用舉例”的5個例題後。啓發學生對5個題目的解題過程進行類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題目:請同學們再看看例題的解題過程,特別要注意在這些過程中相同方法的歸納概括,透過類比反思能發現什麼?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發現這幾個題目表面雖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卻有如下幾點相同:(1)它們都有一個實際問題作背景;(2)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識:(3)都用到了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4)都用到了幾何知識.在此基礎上老師說:老師透過解這幾個題的過程獲得的反思與同學們相似,我的反思結論是它們都

運用了同一個解題思維策略或同一個解題模式,就是實際問題幾何化。幾何問題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據正好是剛學過的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這樣就把幾個例題的思考過程和解題過程統一成了下列模式透過對5個例題解題後的反思.學生對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並對反思的對象和方法有了一些體會.

(二)培養學生反思作業的解題過程

這樣能提高學生思維的批判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鼓勵學生結合解題後的反思.提出問題,並將其指定爲反思內容之一,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能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境,還能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精神,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保護和培養.這對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顯”是十分有益的.透過解題後對習題特徵進行反思,用自己的語言或數學語言對習題進行重新概述,培養思維的批判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思維的深刻性表現在透過表面現象和外部聯繫提示事物的本質特徵,進而深入地思考問題,解完題後經常透過反思題目的特徵,加深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從而獲得一系列的思維成果,積累屬於個人的知

識組塊,有助於培養思維的批判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總之,科學有效的反思爲教師和學

生提供了再創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學習方式,爲學生和教師的學習注入了活力。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師生將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進一步和諧、融洽了師生關係,激發了教師與學生合作探求知識的願望,構建師生互動機制.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爲師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