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教師中心稿)

江陰市璜土中學  

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教師中心稿)

 語文課程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實施語文課程改革離不開課堂教學這塊陣塊。如何利用課堂教學這個“操作平臺”實施語文新課改,培養既有現代知識,又有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現代創造性人才。筆者認爲造就一代具有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人,是我們每個基礎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廣大教師必須加強新課改理論,創新理論的學習,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必須更新教育觀念,確立新課改觀,增強改革意識,加大課改實踐力度,積極引導學生從事語文實踐活動,切實轉變教學行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一、轉化觀念,強化學生主體地位

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自立創新能力,必須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育研究告訴我們,關注學生主體發展,提高並構建主體性教育策略,已經成爲當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課題。因此,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構建“以人爲本”一切爲學生髮展教育觀念,樹立民主教學的思想,把學生看成是平等的參與者,共同研究合作促進的夥伴,支援並引導學生自主活動,自由發展,主動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還學生討論、參與、質疑、發揮自由的權利。首先,應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教師要讓學生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需要有一定的魅力和膽識,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意願,留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例如在教學中,老師可以說:“誰願意當小老師帶大家讀這一段”,“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你願意讀哪段就讀哪段。”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識動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在課堂上開闢學生展示自己的天地,當然,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性,並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不能爲了突出學生的主體,而被動的陷入學生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境地。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明確各個環節的教學任務,積極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千萬不能放棄“首席”的權利和責任,還要注意在學生活動中的個別指導作用。其次,創設開放性課堂環境。“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導人全面、自由積極的生成。”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也不應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布盧姆曾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創設開放性課堂學習環境,關注在生長、成長的每一個學生,每個教學環節都不要忘記提醒學生“你喜歡讀什麼就讀什麼。”“你喜歡說什麼就說什麼。”“你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對學生提出強制性的要求,更不要強求學生按照教師的意願或教師答案去說去做。還要注意將個體學習推向羣體學習。課堂上要多安排學生學習交流,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的學習方式,採用分組討論,全班集體交流等,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多邊的對話和交流。學生從學習的夥伴、教師及課文文字等對話中,獲取了新知識,同時在對話中學生也會有新發現。多爲學生設定一種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只有這樣,課堂上纔會充滿生命的氣息,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能力就會得到潛意識的開發。

二、創設“問題”環境,激發探究慾望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應從“發現”入手。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工,只在每事問。”可見,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比解決一個問題有更大的價值。教師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應從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開始,以引導者、合作者、好夥伴身份營造求異問難的氛圍,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外國有位著名教育家說過:“只有環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頓變成科學家,把荷馬變成詩人,把拉斐爾變成畫家。”由此可以看出,實施創新教育,創設、營造創造性教育環境,使每一個學生的創造願望都能實現,有着十重要的意義。環境可以影響人,但這種影響不是被動的,人只有與環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環境的作用。在兒童中,實際上已經存在着不可抵估的創新意識的萌芽,他們對未來世界的好奇,對已有結論的質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造新花樣的夢想。教師要充分了解兒童這種創新願望, 給他們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創造的興趣與願望,激活思維。課堂上應把“問題”作爲教學的突破口。比如,我在教課文《橋之美》這一課,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讀課文,讀後讓學生說說:“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橋?它們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在作者眼裏,橋美在哪裏?”等等,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被調動起來。學生提問質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後,我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己選擇讀的方式學習課文。“讀書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讀書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學生邊讀邊思考,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經過讀讀、議議,同學們爭行恐後的發言。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爲主動探究,達到了發展思維的目的。事實證明,教師善於引導學生在發現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逐漸在課堂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努力營造一個以學生爲主體的“問題”環境,激發學生對自己、對同伴、對老師的提問,才能點燃他們探究創新的火花。

三、鼓勵大膽質疑,促使學生敢於“標新立異”

創新是學生進行一切創造性活動的前提。對於小學生而言,每堂課都存在着本人認知領域中新發現,因此,在這個發現過程,就潛伏着創新的可能,而教師課堂上鼓勵學生質疑,就是激發學生創新潛能的良好手段。我們知道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求知慾是從質疑開始的。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消除學生懼怕的心理,樹立探究、創新的信心,要讓學生明白,創造並不神祕,更不是極少數人的天賦,每個正常人都具備這種品質,只不過沒有得到開發或開發多少而已。告訴學生凡是別人沒有發現的,我們發現了;別人沒有提的問題,我們提了;別人沒有想過的,做過的,我們想了、做了;或者別人想過了、做過了,我們加以改進、提高、使之更加完善,這都是創新的具體表現。教師要利用教材,課堂上善於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種下敢於懷疑、勇於創新的種子,激發學生大膽“標新立異”。其次,應解放學生大腦,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學生的眼晴,讓學生觀察自己喜歡的事物;解放學生的嘴,讓學生大膽地說,大膽地問自己想問的“問題”;解放學生的身體,讓學生親身實踐,真正做到多種感官並用。如某一教學環節即將結束,教師應對學生說:“你們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或“你們還有些什麼想法?”鼓勵學生質疑,增強學生質疑求異的信心。並對敢於質疑、敢於“標新立異”、敢於“異想天開”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在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後,教師必須在教學中一一解決。比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在合作中學習探索解決疑難;組織問題小組,歸納提升問題,師生互動解決;還可以採取自由組合,學生可以離開自己的坐位,找班上任何一個同學作爲自己合作的夥伴,允許學生自己選擇一個或幾個問題來解決,並隨時做好回答其他學生提問的準備,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做旁觀者,而是要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參與探究。最後,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許多理論和實踐研究證明,實踐活動對於創造力的開發和培養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醉翁亭記》這課,我設計了“導遊解說”,學生自編導遊詞,給遊人(同學)當導遊,“遊人”的質疑、體驗,都是實施語文實踐活動。只要我們在課堂教學有限的時間內,賦予學生自主實踐的權利,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在實踐中體現,給學生創設更多的實踐機會,學生會把語文實踐看成是自己的樂園。同時,在活動中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操作,有利於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於“標新立異”的能力。

四、調動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樂於探究

兒童是最富有情感的,而且其情感又容易被喚起。教師要根據兒童這一特點,積極創設情境,驅動學生情感,調動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對主動探究的學生,要給予積極評價,透過鼓勵、賞識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行爲,點燃學生心靈探究的火花。使之產生好奇,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積極思考,促進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要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成功,從而產生積極的體驗。教育心理研究表明,當教育能引起學生興趣時,就可使學生在學習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像,教師要營造民主、寬鬆、和諧、平等、充滿“愛”的情境,讓學生有安全感,他們會對未知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參與到“嘗試、探索、創新”的過程中來。正如杜威所說:“情境是激活兒童創造稟性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他們之間的差異,精心策劃,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比如“我會讀”、“我會演”、“我會畫”、“我會說”等,充滿趣味性、挑戰性的活動。讓學生在讀、演、畫、說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生在演一演、做一做、玩一玩中,發現問題,並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

總之,只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心中多裝着學生,做個有心人,把自己看作是學生羣體中的一員,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