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3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1

午飯後,蔡寶寶急匆匆地跑過來對我說:“沁沁在走廊上哭。”聞訊後,我馬上來到沁沁身邊,一邊幫她擦去眼角的淚水一邊問;“沁沁,你怎麼了?”“我種的豆苗死了。”沁沁哭得更傷心了,我安慰她說:“你眼睛真亮,快別哭了,我會幫你把它救活的。”一聽說能救活,沁沁破涕爲笑,又天真地問:“泥土媽媽都幹了,是不是眼淚哭幹了?”我對沁沁的發現煞是奇怪,豆苗的土每天都是小朋友自己澆的水,溼溼的。前段時間老是下雨,我讓孩子少澆點水,可是這幾天又太乾了,我忘了提醒孩子及時澆水,難怪土有些裂了。沁沁對她的豆苗關愛倍加,這麼細微的變化她居然發現了。更讓我感到內疚的是我清楚地記得:昨天早晨,沁沁拿杯子澆水時,我因忙於接待家長而阻止了她的行爲。沁沁深邃的雙眸裏透露着一線失望……

分析和反思:

多麼好的發現,多麼富有愛心,多少細微關注,而我卻沒有讀懂孩子的語言,如果我不以孩子的行爲關注孩子,我怎麼能真正地瞭解孩子的探究意圖和重要發現呢?所以,作爲老師不能按常理來阻止幼兒某些看來不好的行爲,而應該走進孩子,傾聽孩子,這纔是瞭解孩子的重要方式,才能真正體驗到孩子的真實感受,真正讀懂孩子。

這件事讓我深切地體會到加德納教授的一句話:“一個成熟的自然觀察者不僅應該具有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和辨別的能力,而且還應該在對大自然的探索中感到輕鬆愉快,同時還能擁有照料、飼養各種生物體的天賦。” 加德納教授的這一觀點對我們在自然角活動中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好奇心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幼兒園自然角的目標應該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心、現象感興趣、好奇心”作爲首要任務,把讓幼兒“愛護動植物、觀察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有初步的環保意識”作爲落腳點。幼兒的心靈是純潔美好的,他們熱愛現實生活中一切有生命的甚至無生命的物體,在他們眼裏,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像他們自己一樣具有感覺和感情,值得他們付出情感去愛,他們樂於探索世界中各種事物,對自然界的一切奧祕充滿着好奇,正是這種好奇,推動着幼兒不斷地去探索,不斷去發現。在幼兒園的自然角活動中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關注自然界的變化,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也是我們創設自然角的主要目標。教師在組織幼兒園的自然角活動中,要注意保護幼兒的愛心,尊重幼兒的情感,善待幼兒的發現。引導並支援他們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幼兒對自然的熱愛和好奇可能會影響幼兒的一生,使幼兒終生投入到對大自然奧祕的探索中去,也可能使幼兒一輩子具有環保意識,更可能會使幼兒終生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中班的一次教學活動,以遊戲“看看生病的小狗”展開主題“關愛他人”。我的設計是以故事貫串始終,引導幼兒主動照顧小狗,培養關愛他人的情感,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

當我(扮成熊貓老師)和孩子們(扮成小動物)來到“小狗”的家(創設的遊戲場景)時,看到“小狗”(幼兒扮)正病怏怏地躺在牀上,額頭上敷着一塊毛巾(這樣的情境很自然地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情感),他們不由自主地擔當起照顧病人的角色。經過一番商討,小動物們有的給小狗拿水果,有的給他倒水,有的給他講故事,還有幾個開始擦桌子、掃地。當時的場面,可以用忙而有序來形容。他們還吩咐我呢:“熊貓老師,您幫小狗換塊毛巾吧!”我當然欣然往做。(後來,在超市碰到一個孩子隨着媽媽一起購物,那孩子遠遠地跑過來叫我:“熊貓老師,熊貓老師!”四周的人們都好奇地看着我,看得我心裏美滋滋的。)在這裏,豐富的生活經驗化作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動力,他們分工合作,體現了集體的氣力。正當孩子們幹得起勁的時候,“小兔子”蹦蹦跳跳地來到我眼前:“熊貓老師,我媽媽說過,多吃蔬菜 身體纔會棒,小狗病了,應該多吃一些蔬菜 ,我往買些蔬菜 來吧!”說完,他徑直跳到了放蔬菜 的籃子旁,把裏面的蔬菜 全都抱了過來。當時,我的思緒似乎一下子被打亂了,由於接下來我設計的環節是大家收拾好房間以後,要一起給小狗表演節目,而那些蔬菜 卻是最後亮相的。(由於我的一時疏忽,忘記把預備好的蔬菜 “躲起來”,誰知道會被“小兔子”看見呢。)只見其他孩子一起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說:“對啊,蔬菜 裏有很(被和諧)生素呢!”“咱們一起來擇菜!”他們不由分說,把菜分成幾組,蹲下身來,認真地擇起菜來……我似乎成了一個局外人,他們全然沒有完全按原來的設計進行,但正是由於孩子們的“節外生枝”,而讓活動增色不少。現在想來,孩子們的這些表現,正如一棵大樹由於枝條旁逸斜出,而有更多的綠陰一樣,我們的教育活動,也要爲每個孩子提供一片嬉戲遊玩的綠陰。教師只有具備了把握課堂的能力、正確判定幼兒對知識的把握情況的能力、及時調整自己角色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應變能力,才能把那些始料未及的“小插曲”唱好,保證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冷”,要練就紮實的基本功,就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學習,點點滴滴地積累經驗,練習思維的靈活性、靈敏性,“藝”高者言自妙,這樣才能保。證每次活動都能順利進行。試想,當時要是我把“小熊”的話當作耳旁風,接下來的環節依然固守原來的設計,那麼“關注每個幼兒,鼓勵幼兒自主發展”豈不成了一句空話?

教師預設活動中的幼兒自發天生活動,相對來說要比其他形式的活動產生的內容更有愛好性和針對性,也更具有開拓和延伸的價值。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預設和天生的關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注幼兒發展的平常時刻,支援和推動幼兒的自發活動,讓幼兒成爲活動的主體,成爲活動的主動構建者。

在新《綱要》精神的指導下,關注與引領幼兒的自發天生活動,已經成了課程改革中的一個全新的命題。這就需要我們重視幼兒的天生活動,整合幼兒已有的經驗,把它和教師的預設有機結合,纔可以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初中地理教師教學反思小學教師教學反思教師教學反思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3

金魚是我們班小朋友的寵物,每天活動前那水晶缸總會吸引住孩子的目光。我時常加入他們的談話,和他們一起欣賞。

一天,我和孩子們像往常一樣欣賞着小魚,忽然,蘇珊向我提了一個問題:“楊老師,小魚的嘴爲什麼總是一張一合的呀?”孩子的提問讓我驚訝,一個小班的孩子竟一下子問到了事物的本質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是直接告訴她呢,還是鼓勵她自己去探索呢?如果直接告訴她,有的幼兒可能表面上認同了,實際上卻沒真正理解。如果不直接告訴她,那麼,小班的孩子能夠自己探索嗎?

帶着疑惑,我試着把“小魚的嘴爲什麼總是一張一合的”這個問題向全班的小朋友提了出來。問題剛一提出,馬上在全班引起了不小的爭論。大多數孩子認爲小魚是在喝水,也有一個微弱的聲音說小魚是在呼吸。哪一個答案是正確的呢?

孩子們喝完水,我讓他們看一看自己水碗裏的水沒有了,並引導他們思考:“既然小魚是在喝水,那魚缸中怎麼還有水呢?”本以爲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明白的,可沒想到孩子卻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因爲我很大,杯子很小,所以一下就喝完了。可是魚很小,水很多,就看不出來了。”孩子們的看法也不無道理,於是我換了一個角度:“你們要是喝水喝多了,肚子就會漲。那小魚總是這樣不停地喝水,肚子還不撐破了?”有的孩子說:“是呀!”可多數孩子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一旁的瑋皓雖然認定“小魚的嘴一張一合是在呼吸”,但卻說不出其中的道理,急得直嚷嚷。看來光靠說是不能讓孩子們認可的。

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準備了一些大魚、食物、投影儀和放大鏡,讓孩子進行更細緻的觀察。結果,孩子們觀察到,魚把水喝進去,又把水從魚鰓吐了出來。這時,大多數幼兒的觀點傾向了瑋皓這一邊。最後,我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又給孩子們講解了一遍。

透過這次活動,我認識到,教師在活動中要有深化教育目標的意識,協調好知識與能力的關係,把隱性教育內容顯現在孩子的面前,才能與孩子一起獲得成長和樂趣!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4

當我撥動鍵盤敲擊出《“蝶變”的艱辛與喜悅》這個題目時,我的心迅速回到了4月29日——XX市教育局教研室在聚英幼兒園進行的四縣優質觀摩活動的現場。心中想說的話實在太多太多:首先感謝XX市教研室,XX市托幼辦爲我們創設了這樣一個展示自我、相互分享、相互學習的平臺;感謝聚英幼兒園的全體領導與教職工爲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場所;感謝其他縣區的幼教同行們爲我們帶來的優質觀摩活動;更感謝那些一天之內參與8節教育活動的可愛、可敬的孩子們……除了這些感謝,心靈深處頻繁跳躍的還有更多的感慨、感悟、感動。

優質觀摩活動本身帶給自己的感慨與感悟:

本次優質觀摩展示共有8節教育活動,首先上場的是我們幼兒園的兩位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狄曉燕和年輕有爲、活潑可愛的趙曼莉。她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活動設計、直觀的課件引領、靈活的教育策略、融洽的師幼互動、自主的學習方式、精彩的欲秀不做“秀”的教學風格……充分展現了我園的素質教育特色。兩位教師的正常發揮使我加速的心跳趨於正常,活動後的掌聲使我輕輕地舒了一口氣。

接着,來自不同縣區六所幼兒園的教師將自己精心準備的活動逐一進行了展示,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她們的教育活動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可以看出,大家均在盡最大的努力挖掘着所選內容潛在的教育價值,使孩子們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經驗。如:《有趣的石頭》超大的資訊含量,圖片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快樂的旋轉》貼近幼兒生活的選材,教師引導的耐心;《什麼能溶在水裏》教師全新的理念,嚴謹的語言;《我的大鞋會唱歌》新穎的選材,恰當的教具使用;《我愛洗澡》教師的大膽,孩子們的愉悅;《中國五福娃》合理的環節設計,巧妙的圖譜運用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給了我很多的啓迪與感悟。

最後,蔣奇老師針對當天展示的8節教育活動從理論到實踐、從選材到目標的定位、從重難點的確立到材料的準備、從環節的設計到過程的實施、從教師的自身素質到駕御課堂的能力、從師幼互動到整節活動的效果等進行了詳細而透徹的分析,並提出了與之相匹配的合理化建議。她那精彩的點評爲我們今後如何準備優質觀摩活動、如何評價優質觀摩活動、如何指導日常教學活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活動背後的故事帶給自己的感悟與感動:

本次展示的8節教育活動中有我們幼兒園的兩節,可以說這兩節活動從選材到最後的展示,我是一直陪伴着兩位老師走過來的,所以我想說,大家看到的可能是結果,是較爲成功的活動展示,是兩位教師不俗的風采;而我不僅看到了結果,看到更多的是過程,是活動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蘊涵了兩位教師太多的付出。記得有一次研討間隙,趙曼莉老師斜靠在值班牀上,這在平時不會有的舉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輕輕用手觸摸她的額頭,才發現她發燒了,在我們的勸說下,她勉強去打了點滴後又及時回到了幼兒園,當問起她的病情時,她眼含熱淚搖搖頭:“沒事,我們一定要成功……”當時,我用盡全身力氣握住她的手,讓感動的淚水流向心底。還有我們的狄老師,爲了準備這節活動,她把正需要自己輔導的女兒扔在一邊,遠在鄭州的愛人工作忙不能回來援助,竟然選用了千元獎金支援法……這就是我們敬業的教師!這就是我們樸實的教師家屬!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它帶給我的感觸與感動絕不亞於活動結果本身。

其實,這兩節活動的誕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可以說是一波三折,趙老師的藝術活動《小小芝麻官》是在斃了科學活動《奇妙的旋轉》之後確定的,而狄老師的數學活動《魔術機器》則是在兩節語言活動的不滿意之後選中的。記得確定下內容的當天是週五,距離托幼辦領導來我園聽課只有三天時間。怎麼辦?我們全園上下總動員——爲了研討內容,兩位作課教師以園爲家力求精益求精;爲了趕製教具,很多老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日卻毫無怨言;爲了趕寫材料,領導班子成員幾次加班到深夜仍激情四射;爲了趕做課件,王京山老師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天一夜……正是因爲有了那麼多夥伴的支援與幫助,才使我們按時迎接了托幼辦領導的到來,也正是因爲夥伴們那種視幼兒園榮譽高於一切的品格,才使我們每走一步都底氣十足,遇到迷茫不躲避,遇到困難不放棄,直至走向成功。這一切的一切帶給我太多的感動,我爲自己擁有一羣這樣的夥伴而驕傲,爲自己擁有一個這樣的團隊而自豪,當時在我心裏出現最多的語言就是:“衆人划槳開大船”、“人心齊,泰山移”、“團結起來,衆志成城”……

當我得知我們的兩節活動均被選送到新鄉時,最直接的反應是驚喜、是感謝,驚喜的是我們兩位教師能同時接受XX市教研室領導的指導,感謝的是XX市托幼辦領導對我們的信任與照顧,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壓力。我曾經在心底無數次問自己:“我們能代表XX市的最高水平嗎?我們怎樣做才能不辜負領導的信任、不辱使命呢?”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領導班子成員與兩位作課教師一起,就托幼辦領導爲我們提出的

意見和建議開始了一次又一次地試上,一次又一次地研討,直至把我園大班的孩子全部用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試上是在聚英幼兒園,我們給它取名“活動前的熱身”,由於主觀認識上的忽視,我們沒有帶文字材料,受到了嚴厲的批評。直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前所未有”四個字,當時,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無地自容”。一陣自責之後,我在心底默默告戒自己:今後不管幹什麼工作一定做到“主觀認識”放第一, “認真”二字常牢記。就這樣,在這一次又一次地試上,一次又一次地研討過程中,我們的兩位作課教師勇敢地走出了迷茫、走出了困惑、真正走進了活動,她們設計活動、駕御課堂的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正如狄老師所說:“我終於走進了《魔術機器》,不再在表面漂着了……”

透過本次優質觀摩活動,我們領導班子成員和兩位作課教師同樣收穫了很多,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完成了一次“蝶變”,儘管“蝶變” 的過程是痛苦的、艱辛的,但從“毛毛蟲”變成“花蝴蝶”之後的心情是激動的、喜悅的,我們願意歷經艱辛、收穫喜悅!在今後的各項活動中,我們會不斷地挑戰自我,盡最大的努力超越自我,針對每個教師不同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幫助她們完成與之相適宜的“蝶變”過程,努力使我們的每一位教師都成爲美麗“蝴蝶羣”中的一隻!面對百花喜飛翔,飛出靚麗、飛出獨特、飛出最美的自己!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5

活動前的反思:

選擇這個活動一是來源於孩子,從上學期開始我們在點心和午餐後讓孩子玩挑花繩,時間長了有些孩子不在挑而是將繩子拋接和甩動。我發現繩子在下落中自然而然形成圖案。可能孩子只是覺得好玩,我卻得到啓發何不用其來開展活動呢?既然選擇這個開展活動,我就自己來玩線,發現挑花繩的線條比較硬,甩動時不容易形成圖案,還有不安全的因素。於是我用毛線來嘗試,比線繩更容易形成多變的圖案。於是我藉助於小小的毛線,設計了本次活動《有趣的線條》。

我觀察和分析了孩子的具體情況,他們的語言發展教好,但是能運用描述性詞語的不多,單一的思維和從他的模式頻率教高。所以在開始部分就引導孩子透過轉動線條圖,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想象。目標也定位在“對線條圖展開想像,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想像能力”上。

第一次活動後的調整:

第一次的活動中開始的圖片我是提供了兩張,一張是高低差異很大的線條圖,另一張是比較平直的曲線圖。在請孩子觀察時,小朋友將兩張圖混在一起講述,特別是轉動後將的老師也不明白是哪一張。對於還的思考和想象有障礙,這兩張的作用是一樣的,只是形式上有點區別。爲讓孩子思考的點更明顯,講述的內容更集中,我就把另一張取消了,只提供一張線條圖。在第二次活動中我覺得這樣的改動是明智的,小朋友講述和思考的點集中了,更容易發散思維,從多角度思考。

本次活動後的反思:

爲孩子提供的材料“毛線”是孩子熟悉的,而且操作性強,所以幼兒在的活動中的興趣始終是很高的,他們能積極投入甩繩、觀察、講述和從不同的方位來觀思考和想象。這是對我對孩子的能力和興趣的充分了解,同時在每次活動中都給予了孩子明確的操作要求,讓他們明白要做些什麼。在活動中提供的氛圍是寬鬆的,孩子可以隨意地找地方,或是坐、或是站、或是爬着,我沒有制止,也沒有用理想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這讓孩子就有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這樣孩子無拘無束那麼就更能激發孩子講的的意願。在每次孩子操作中我給與孩子的時間也是足夠,尤其是在最後一個環節創編小故事中,滿足了幼兒講述的需要。整個活動都是幼兒的自主活動,既動手又動腦,孩子們玩得高興,說得積極,全體幼兒都能在主動的活動中獲得發展。

另一個原因是運了的現代技術的手段,將不能保留的線條圖用照片的形式拍下來進行儲存,並讓孩子有了更多觀察和相互交流的機會。在電腦上這些圖還可以轉動,也是發展孩子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想象。這激發了孩子觀察和想象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投入到活動之中。

對這個活動的一些思考:

1、由於毛線是在地板上操作的所以在拍攝照片時有反光,一些深色毛線形成的線條圖孩子觀看不清晰,如果爲每個孩子提供一張白紙那麼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

2、孩子在操作中教師應該提出讓孩子相互講述,或是讓小朋友拿了毛線到客人老師那裏甩動和講述,不進可以爲孩子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也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傾聽的對象,滿足他們講述的願望。

3、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原來的提問是第一次只要孩子說出“像什麼?”然後在此基礎上運用描述性的語言來說什麼樣的xx,可在活動中孩子的講述衝已經大部分的在運用描述性的語言了,於是我就省略了這一環節即使調整了計劃。這也是我對孩子能力的估計不足,小看了我們的孩子。這也再次提醒我孩子能力的差異很大,對於不同的孩子運用的教學方法也應該是不同的。

4、在活動中孩子中出現了相互合作的意願,我及時給予了肯定,如果在集體中的及時推廣就更佳。這也爲我今後深入開展此活動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可以讓孩子來嘗試雙人、多人合作甩線條圖進行講述活動。

本次活動雖然結束了,可是這樣的活動還將繼續開展,如用毛線來製作、用毛線來繪畫、用毛線運動等等。這些我將把毛線提供在區域活動中繼續讓孩子來探索,根據需要再組織相應的活動。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6

到了週五又是孩子們帶玩具的時間了,小豆帶了遙控汽車玩具,並興奮的和我說:“樑老師,這個玩具可好玩了!”吃完中飯,小朋友圍在了豆豆身邊,研究起豆豆的玩具。可是玩具動了幾下,就不爭氣的停了下來,這個時候小韜急壞了,“糟了糟了,電動汽車壞掉了!”孩子們研究起壞掉的原因:福福說是因爲電動玩具裏面的零件出問題了,所以纔不會動;飛飛覺得玩具遙控器上的電池沒有電了,所以才停止不動,因爲她家裏以前有個玩具也發生過同樣的情況。於是小朋友提議檢查電池,並換上新的電池。我支援孩子們的想法,併爲他們找來了新的電池,在孩子們裝電池的過程中,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比如裝多少,如何裝等等,這時我突發奇想在科學區開一個“電池總動員”,讓孩子探索根據電池的大小裝電池,並進行記錄。

實錄一: 到底用哪種電池呢?昊昊很喜歡電動玩具,因此他經常光顧“電池總動員”這個區角。看,他拿起一個小型電風扇,拆開蓋子看看,然後用7號電池比一比,太鬆了吧!昊昊摸了摸腦袋,再用5號試試,很快區角里傳出這樣的歡呼聲:“快來看啊,我把電風扇裝好了,它能轉了!”拿起電扇昊昊興奮的大叫,小臉上笑開了花!

實錄二:咦,裝了電池怎麼也不會動啊?這個區角不僅是男孩子的小樂園,許多女孩子也喜歡參與。我們的雪帆就是其中的一位,不過她碰到的難題也不少。好不容易找到蓋子開啟來,很快找到了匹配的電池,但是,怎麼裝也不會轉,她急的連拍了幾下電動小玩具,還是不會轉,眉頭都皺在了一起。在經歷了幾次的失敗之後,她求助於旁邊的小朋友,魏來一把拿過去,幫雪帆三兩下的裝好了,可是雪帆還是很着急,“樑老師,這個電動玩具爲什麼我怎麼裝也裝不好啊?”我請雪帆觀察電池,發現了圓頭與扁頭的祕密,鼓勵她看看成功的電動玩具圓頭與扁頭的位置。

實錄三:我學會記錄我們的成功實驗啦!玩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們逐漸會根據電池的形狀、大小,尋找正確的正負極進行裝置。這時,我增加了新的難度,讓孩子在裝好之後記錄根據電池型號記錄電池的節數。這時,孩子們又有了新的挑戰!看,福福經歷幾次失敗之後,再次裝好電動娃娃的電池,一實驗,亮了!於是立即檢視電池節數,1、2、3、4,在看看小娃娃的編號,是8號!於是在8號處記錄下電池的節數,完成之後,福福高興的把電動娃娃放在了展示吧上!

實錄四:我們是環保小衛士!在這個區角,也發生出了這樣的聲音。這次是歆歆和飛飛的困惑。事情是這樣的,當他們將電池裝進音樂小人時,發現小人沒有任何反應,飛飛檢查了一下,發現裝的方法都是正確的,這時歆歆說,“電池沒點了,我們快去告訴老師吧!”立即歆歆把他們的困惑告訴了我,我提供了兩節新的電池,他們裝好後發現音樂小人馬上跳起了舞蹈,他們也高興的直拍手,這時新的問題出現了,飛飛說:“我爸爸說廢電池是不能亂扔的!因爲裏面有壞的東西!”於是我們延伸了孩子的疑慮,在集體活動中將用好的電池和蘋果心子一起埋在土裏,過了一段時間去看看土裏的電池和蘋果心子,發現電池完好無缺,但是蘋果心子卻不見了!這說明廢電池裏面有有害物質,它是不被腐爛的,還會破壞我們的環境呢!我們要將他們收集好,然後放到專用的回收筒裏,在這個活動中,中六班的小朋友成了“環保小衛士!”

分析和反思:這個活動是發生在我們班的真實案例,它引發了我多種層面的思考和反思。

一、區域活動也可以是根據孩子的需要而生成。有些時候,我往往會被開展什麼樣的區域活動而苦惱,好不容易絞盡腦汁想出了一種區域,並提供了材料,接下來卻爲如何繼續開展和生成而苦惱萬分。透過這個區域活動折射給我的資訊,我覺得開展區域活動也可以是根據孩子的需要而生成的,就如案例中所說孩子在一次玩具分享的時候對電池產生了興趣,那我何不將這個興趣點點亮,並將它延續呢?!其實,在接下來的電池總動員中,發現正負極,記錄電池節數和做一個電池的環保小衛士,都不是教師強加生成的活動,而是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生成的,這說明教師要成爲孩子真正的支援者、合作者,首先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需要,並能提供一定的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

二、支援幼兒透過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孩子在探索過程中一定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孩子碰到的困難,需要孩子解決;有些是下一個活動延伸的預兆,需要教師留心。無論如何,當孩子碰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作爲教師,應當支援幼兒透過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比如在案例中,一開始,我發動家長收集了很多的電動玩具,家長帶來了電筒、小型電風扇和裝電池的玩具,這些玩具需要電池的大小和形狀都是不一樣的,這需要孩子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匹配,所以第一個環節我們就讓孩子自己根據玩具電池的大小進行匹配。但是在這個環節中,孩子發現根據大小裝好之後,如果有圓頭與扁頭的兩端裝反了之後,電動玩具是不會動的,一開始,孩子們只能以各種方式試探着裝,當成功的時候,小朋友總會很興奮。這時我會提醒孩子看看裏面的正負極,讓孩子自己探索其中的規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提供了記錄表,先記錄電池的節數,一段時間之後,我們還可以讓孩子以圓頭和扁頭記錄電池正負極,這樣便於孩子發現正負極的祕密。那麼如果教師一開始就告知幼兒怎樣的是正極、怎樣的是負極,那麼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缺少了探究的動力,活動中,孩子雖然不知道什麼叫正極、什麼叫負極,但是他們能擺弄和操作,並且興趣濃濃,這樣就夠了。當他們想知道圓圓頭和扁扁頭名字的時候,教師再告知於他們,我想這樣也不晚啊。所以,我認爲支援幼兒透過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是教師在區域觀察指導過程中必須要做到的。

三、支援幼兒新的嘗試,生成主題活動,增長新的經驗。這個案例的結尾環節,可以說是我沒有預設的主題活動。透過活動,幼兒對前面的活動有了較多的經驗後,他們又有了新的想法,“爲什麼這些電池不能隨便亂扔。”“他們到底怎麼不環保了?”其實,這是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新的需要,這時教師及時開展了對比實驗,讓事實告訴孩子答案,其實這是讓孩子透過新的嘗試,增長了新的經驗。尾聲:當然,這個區域活動在我們班裏開設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有了新的啓發:科學區域到底怎麼開設、科學區域的材料到底怎樣投放、科學區域的活動到底如何延伸。這些問題我都有一定的思考,並獲得了一定的反思。我想無論如何,教師在開設科學區域時,要時刻注意着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並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恰到好處的傳還給他們!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7

前一陣,我們在大三班已經上過聽大樹唱歌這個活動了,因爲有了一次經驗,我們覺得,這個活動可以在進行一次,於是今天我們就在大五班再次上《聽大樹唱歌》,根據在大三班課後的反思,我請許老師幫我剪輯音樂,以便使節奏變換更加明顯。同時準備了舊畫報、塑料袋、積木等。

活動的開始,我仍舊是直奔主題,請孩子們說說“大樹會怎樣唱歌”。第二個環節,我故作神祕地把手伸進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包包裏,用手將畫報揮動,發出“嘩嘩譁”的聲音,請孩子說說這像大樹什麼時候唱的歌?接着,我分別用塑料袋、積木、沙球模擬出大樹唱歌的聲音,要求孩子說出這是大樹在什麼時候唱出的歌?

第三個環節是讓孩子完整地欣賞音樂,爲了能全神貫注地傾聽音樂,我要求他們閉上眼睛,認真聆聽,聽完說說大樹是怎樣唱歌的?聽到了什麼?有個別孩子能聽出音樂中節奏的變換,於是,我再次讓孩子傾聽音樂,並邊進行講述,並b段的講述改成,“突然間,颳起了大風,小鳥嚇得躲進了窩,大樹的樹枝也在不停地搖晃,樹葉飛舞,但是大樹不怕大風和大雨,使勁地挺直了腰。風漸漸地停了,大樹又靜靜地睡着了”。第三遍欣賞音樂時,我讓每個孩子都扮演大樹,邊聽音樂邊進行表演。

第四個環節,是用各種物品根據音樂模擬演奏。我先將準備好的畫報、袋子等發給孩子,請部分孩子示範表演,第二遍,我要求每個孩子在教室內找一個可以模仿大樹唱歌的物品,進行演奏,當我從一數到十,所有的孩子都找到了一樣可以發出聲響的東西,全班孩子跟着音樂進行演奏,一遍下來,意猶未盡,於是讓他們重新再找一件物品,再次演奏。

反思:

1.這節課將用物品模擬大樹的聲音這個環節提前,這樣可以爲孩子後面的演奏打下基礎。

2.將音樂重新剪輯後,故事內容也做了相應的調整,使得音樂形象更加鮮明,更適合孩子。

3.讓幼兒自己尋找物品進行模擬演奏,可以給孩子更多的想像和創造空間,有孩子出人意料地找來了文具盒,用鐵皮文具盒不停地開關發出聲音來模擬樹枝唱歌,讓我大開眼界,相信孩子,給孩子空間,孩子會給我們精彩。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8

新學期伊始,爲了美化環境,親近自然,老師和孩子們紛紛從家裏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綠植。在戶外小烏龜形的種植園裏孩子們還親手種下了南瓜、西紅柿、葫蘆等大家共同收集來的小種子。平日裏這些植物都是孩子們和老師一起負責澆水和照顧的。一個週一的早晨,細心的依依發現她最喜歡的那盆綠蘿有點發蔫兒了,接着孩子發現,“小烏龜”裏剛長出的小苗也都無精打采地耷拉着腦袋。天天趕緊拿起水瓶給他最心愛的南瓜苗澆了滿滿一瓶水。快到中午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一棵棵小苗又重新挺了起來。孩子們明白了,原來小苗是因爲缺少水分才發蔫兒的。眼看就要到“五一勞動節”了,孩子們不禁擔心起來:要過節了,剛剛長出的小苗還那麼嬌嫩,沒有人給小苗澆水可怎麼辦呢?一時間這個問題成爲了孩子們關注和討論的話題。

頭腦風暴——節假日怎麼給小苗澆水

看到孩子們這麼關心小苗,我爲他們的善良和愛所感動,同時想到,這是一個引導孩子探索問題解決方法的好機會。於是我引導孩子們一起討論:放假了,怎麼給小苗澆水呢?

孩子們的討論非常熱烈。有的說:“我們可以在放假前給班裏的花兒多澆一些水。”有的說:“我們可以輪流來給花兒澆水。”還有的說:“我們可以每人搬一盆花兒回家去澆水。”

孩子們的主意還真多!這些方法是否可行呢?我引導孩子們思考:“你認爲我們這些方法能做到嗎?誰能說一說你的看法?”這下,有的孩子說:“我覺得要是放假前給花澆太多的水,花會被淹死的。”有的說:“要是小朋友都出去玩了怎麼辦呀?”還有的說:“我們班的大綠蘿又大又沉,每次都需要兩個人擡才行,小朋友家的車也裝不進去呀。”這幾個方法被否定以後,爲了保護孩子們的積極性,我鼓勵他們繼續思考還有哪些解決辦法,並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後大家再交流。

孩子們果然又想出了新辦法。琳琳拿着自己的記錄介紹說:“可以在幼兒園門口的水龍頭上接出一根管子,到了週末傳達室的爺爺就可以開啟水龍頭給小苗澆水了。”但元元覺得這個方法只能澆操場上的植物,教室裏的小花還是沒有水喝。這時睿睿的一個想法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說:“如果我們有一臺能自動澆水的機器,一會兒澆這一盆,一會兒澆那一盆該多好啊!小苗就不會渴死了。”

睿睿的提議引發了大家的興趣,都躍躍欲試地想設計一臺自己的“澆花器”。

第一次設計——天馬行空的科技想象

爲了支援並引導孩子們的想法,我設計了記錄紙,並對大家說:“如果你想自己設計澆花器,就在記錄紙的設計師一欄寫上你自己的名字,如果你想和自己的朋友一起設計就寫上你們兩個人的名字。”這番話看上去是在給孩子們介紹記錄紙的用法,實際上我是在鼓勵孩子們嘗試和自己的同伴一起進行設計,更多地體驗合作與協商的樂趣。有些孩子仍是自己設計,但更多的孩子開始和夥伴一起興致勃勃地設計能自動澆花的機器,孩子們叫它 “自動澆花器”。

有的澆花器是一個拿着水槍的機器人,它胸前設定好的程序可以保證按時給每一盆花澆水;有的澆花器是一輛瘦身的灑水車,可以自己移動位置用水管來給小苗澆水;有的澆花器上有一個漂亮的定時器,可以讓噴水壺一樣的裝置定時來給小花噴水。在交流中孩子們都爲自己澆花器上的裝置興奮不已。

看到孩子們充滿想象力但又不切實際的設計,我想:怎樣才能既保護了孩子們大膽想象的熱情,又能夠引發孩子們利用身邊現有的材料進行設計與製作的興趣呢?我對孩子們說:“大家的設計都非常棒!每個自動澆花器的功能都非常強大。現在我請大家在設計圖的右邊或者空白處把你們製作澆花器需要的材料記錄下來,看一看在我們的周圍能不能找到?然後再想一想如果我們真的製作它們,會不會有什麼問題?”透過記錄和統計,孩子們發現找不到製作需要的材料和零件是最大的問題。

看着孩子們愁眉不展的樣子,我啓發孩子們:“我們能不能開動腦筋用我們周圍能夠找到的材料來製作一個簡單的澆花器呢?”一直在思考的浩浩說:“我倒是有一個主意,可以在我家裏找一個很大的飲料瓶,在瓶子底兒打個洞,然後讓水慢慢地流進小花盆裏給小花澆水。”我又問孩子們:“大家覺得浩浩的想法可以實現嗎?”這下孩子們頻頻點頭,因爲大家覺得廢舊的飲料瓶很容易就能找到。

第二次設計——圍繞廢舊材料的利用進行

接下來我又請孩子們對自動澆花器進行了第二次的設計。這次的設計孩子們仍然是以繪畫的方式在記錄紙的左邊畫上澆花器的圖紙,在記錄紙的右邊將需要的材料一一畫出並標出每種材料的個數,然後由老師用文字幫助孩子記錄下他們的想法。記錄的過程既是孩子們用語言描述自己想法、老師用心傾聽的過程,也是孩子們在與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梳理思路、完善方案的過程,同時也是老師以此瞭解孩子原有水平選擇支援策略的過程。在孩子們的記錄中,雖然繪畫的形象還不夠清晰,對於材料的統計也不夠明確,但在一次次的記錄中孩子們已經具有了初步的計劃意識。

爲了分享孩子們新的設計方案,我們又一次進行了交流。孩子們拿着設計好的圖紙津津有味地介紹着自己和同伴的新設計以及需要的材料。他們有的想利用海綿吸水和擠壓出水的現象,把一塊吸滿水的海綿放在兩根積木一樣的木棍中間,然後靠木棍擠壓海綿中的水來澆花;有的想用吃完的香蕉皮蘸水後放在花盆的邊上;有的想利用繩子可以吸水的現象在小盆裏盛滿水,然後用幾根繩子把水吸到不同的花盆裏;還有的想利用小孔流水的現象在塑料盒子的底部打一個小孔,把繩子打結後從小孔穿過來,裝滿水後讓水順着繩子流到花盆裏……孩子們的想法和第一次的設計一樣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不同的是第二次的設計孩子們會先考慮需要的材料是否能夠找到,然後利用現有的材料進行設計。

製作“自動澆水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

完成了自動澆花器的設計圖,孩子們躍躍欲試起來。大家迫不及待地從幼兒園的“百寶箱”——廢舊物品收集箱裏、從自己的家裏帶來了需要的材料。天天不但帶來了自己需要的儲水盒,還特意多帶來一些準備給也需要它的夥伴們。當孩子們認爲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了的時候,製作活動就正式開始了。由於孩子們的設計不同,製作的過程和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老師的指導也便不同。

1.耐心等待幼兒自己發現問題

最先做好也最先發現問題的是用香蕉蘸水的珠珠。爲了用香蕉皮,她和蘭蘭一起很快吃完了一根平日裏不太喜歡吃的大香蕉,然後在盛滿水的小桶裏蘸了一會兒,就趕快放到身邊的花盆裏。結果發現花盆裏並沒有出現她們想象的足夠多的水來讓小苗喝個夠。又試了一次,發現香蕉皮吸的水實在太少了。

對於香蕉蘸水的設計我從一開始就覺得會有問題,但看到孩子爲自己想出的好辦法興奮不已,我只是問問孩子:“能告訴我爲什麼想到了用香蕉來蘸水嗎?”珠珠很認真地對我說:“我最愛吃香蕉啦,每次吃的時候我摸香蕉皮都是溼溼的。我覺得香蕉一定能吸好多的水來澆我們的小花。”聽完這番話,我說:“珠珠真是個細心觀察的孩子,你們的設計也挺有意思的,那就照你們的想法試試看!”由於想到這一組可能會最先出結果,所以我一直遠遠地關注着她們。當看到她們似乎發現問題後,我沒有急於上前而是想看一看她們會如何去面對問題,如何去解決。倆人先是坐在位子上看着放在花盆裏的香蕉皮愣了一會兒神,然後開始觀察周圍夥伴們的製作情況。最後,她們的目光停在了依依一組的製作上。兩個人站在旁邊看了一會兒,商量着什麼。我走到她們的身邊也觀察了一會兒,然後問:“珠珠,你們接下來有什麼打算?”珠珠又興奮起來,說:“我們要做一個新的自動澆花器。要用海綿來做吸水材料,然後吊在花的上面讓海綿裏的水慢慢滴到小苗上。”原來她們是受了依依組的啓發,也要做一個這樣的澆花器。我鼓勵她們說:“你們組不但愛觀察,還非常愛動腦筋想辦法。”她們開始重新設計自己的澆花器,並對需要的材料進行統計。當我問起她們調整計劃的原因時,她們告訴我:“香蕉皮吸水太少了,不夠小花喝的。海綿能吸好多的水,所以我們就改成海綿了。”

2.適時介入,引導同伴互助

雯雯和香香按照自己的設計準備好紅色的塑料盆並打滿水後,把一根又細又長的棉線繩的一端浸在水盆裏,把另一頭放在了附近的花盆裏。開始的時候她們用手捏住繩子的一端,可後來發現只要一鬆手繩子就會從水盆裏滑落出來。看到她們愁眉不展的樣子,我問:“爲什麼繩子總是從盆裏滑下來呢?”我請周圍的幾個孩子一起來幫忙想辦法。這時有人說:“可能是繩子太輕了,所以會從盆裏滑出來。”有人建議說:“要是像我們的葉子觀察瓶(在自然角里,孩子們把收集到的不同形狀的葉子畫上各種表情,想泡在透明的瓶子裏進行觀察。但由於葉子太輕總是會浮到水面上,於是大家想了一個辦法:用一根線的一端拴住一顆漂亮的小石子,而另一端系在葉柄上,這樣小葉子就會浮在瓶子的中間,便於大家進行觀察了)一樣,用小石頭把繩子拴住再沉到水底,這樣就不會滑出來了。”小朋友的建議讓雯雯和香香的眼前一亮,趕緊找來石頭拴在了繩子的一端,繩子果然沉在了水底,即使鬆開手也沒有再滑下來。

天天把用來做儲水盒的泡沫盒用釘子在盒子的一角鑽出一個小洞,然後請老師幫忙把兩根繩子並在一起系出一個結兒,接着把繩子從小洞裏穿了出來,而繩結正好能堵住盒子一角的小洞,盛滿水後水就順着繩子流到要澆的小花盆裏。製作雖然成功了,但是天天組的小朋友發現泡沫盒做成的儲水盒太小了,不一會兒的功夫水就流光了,還是解決不了節假日小苗喝不到水的問題。於是,他們想更換一個大的盒子來儲水。

3.利用“問題告示亭” 明確問題,學習求助

有的小組在製作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解決不了的難題,需要大家幫忙出主意想辦法,但是由於每組小朋友都在忙於自己的製作,無法及時提供幫助。而且每組的製作進度各不相同,有的組正處在最初的製作階段,有的在第一次製作後發現了問題正在調整自己的計劃,還有的已經進入了第二次的製作階段……怎麼才能把

自己需要幫助的問題讓大家都知道呢?爲此我們專門進行了討論。在討論中,孩子們認爲如果有一個地方像廣告亭一樣能夠把大家的問題貼在那裏,讓老師和小朋友看到後都來幫忙就好了。

孩子們找到班裏的一塊小黑板,並將黑板用繩子分成上下兩欄,上面的一欄叫“我們的問題”,是請小朋友們把需要大家幫忙尋找的材料或是需要大家幫忙解決的問題用繪畫和文字說明(老師幫助記錄)的方法記錄下來,做成“告示”展示在這裏。如果誰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找到了材料,就把這個“告示”從上面的一欄中取下來粘貼在下面的一欄“問題解決”裏,並把找到的材料放在黑板下面的箱子裏。當有需要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告示挪到了問題解決的一欄中時,就知道自己的材料有人幫助找到了,就會到箱子裏去尋找。而對於需要大家幫助想辦法的問題,如果有解決辦法的孩子就會直接去找需要幫忙的小朋友告訴他自己的想法;或者由老師將問題轉移到牆飾上,引導大家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在使用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小小的黑板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都想給它取個名字,最後透過投票決定,就叫“問題告示亭”。

4.將小組疑難問題轉化爲大家共同探究的小主題

孩子們在製作和調整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雯雯和香香的“吸水式澆花器”藉助線繩運輸水分澆花總是不成功,一大盆的水怎麼也輸送不過去。於是她們繼續尋找一種可以吸水的材料。浩浩和宸宸的“水瓶噴水式澆花器”在倆人的共同努力下好不容易纔用釘子把瓶蓋釘了個洞洞可以流水了,可是用積木搭成的支架總是會倒,根本就支撐不了裝滿水的礦泉水瓶。他們把自己的問題——“什麼材料最吸水”、“什麼樣的支架站得穩”貼在了“問題告示亭”上。

這兩個問題是幼兒科學探究中的典型問題。我將這兩個問題粘貼在科學區的牆飾上,以期吸引更多的孩子來探索解決。爲了尋找合適的吸水材料,幾個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孩子一起做起了小實驗。透過實驗孩子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可以吸水的材料,但是特性各不相同:線繩太細,不但吸水的速度很慢,吸水量也很少;衛生紙吸水的速度很快,吸水量也比較大,但是非常容易斷;而紗布就比較適合給小苗輸送水分,不但吸水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比較結實,只是比較適合在室外使用,因爲會有水流到地上。

對於“支架”的研究孩子們是從生活中的尋找開始的:我們的桌椅、小牀很穩,這是爲什麼呢?透過觀察孩子們發現,讓支架站穩的祕訣就在於支架要三條腿以上纔可以,兩條腿或一條腿的支架就需要有一個很沉的底座來支撐。有了這樣的認識,孩子們開始尋找適合做支架的材料和做支架的方法。幾個經常在“木工區”裏活動的孩子帶頭選擇了用木頭來釘支架。其他同樣也需要支架的孩子看到木頭的支架很結實,也開始設計並製作起來。

分享交流會——經驗分享,共同提高

孩子們的製作活動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而且大多是在活動區的時間裏進行設計和製作的。作爲教師看到孩子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步伐和節奏來製作自己喜歡的澆花器,在欣慰之餘,也不免有些遺憾。因爲我親眼看到並親身感受到各個小組的孩子們發現問題時的焦急,以及解決問題後的興奮與自豪。而且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那麼如何能將這些好的方法讓孩子們共享呢?我採用了集體活動的方式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夥伴們盡情地交流與分享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與方法。

香香組的小朋友分享的是他們小組合作的經驗,他們在製作木頭支架的時候,發現只有三個人分工合作才能比較快地完成任務;睿睿組的小朋友一邊展示着本組的設計圖一邊說,“在設計圖紙的時候要幾個人商量好了再畫下來,要不老改圖紙就太亂,看不清了”;天天組的小朋友採用了現場展示的方式,分享的是針對遇到的問題反覆試驗的做法,他們在把小的泡沫儲水盒換成大的塑料盒時,由於盒子太輕,一倒水總是會從支架上翻下來,透過反覆實驗他們發現只要用比較沉的鵝卵石壓住輕飄飄的塑料盒,再倒水就不會翻倒了……當孩子們聽到或看到夥伴們的新經驗好方法時,對自己的製作也更加有信心了,決心一定要完成自己的計劃,做出最好的“自動澆花器”來。

透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臺臺滴答滴答流水的“自動澆花器”在孩子們的手中誕生了。每一臺看上去很簡單的澆花器都凝結了孩子們的汗水和智慧,因爲它們的誕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是孩子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才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製作“自動澆花器”的活動中,親身經歷了從設計、製作,再到不斷調整的全過程。孩子們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體驗到了探究和發現的樂趣,掌握了簡單的勞動技能,還真切地感受到了同伴合作的力量,以及關愛身邊的植物所帶來的那份快樂。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9

公開課於一名觀摩者來說,大多數時候就如“管中窺豹”一般,透過竹管的小孔,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所見的並不全面,略得一二而已。但是,如何發揮觀摩活動的最大價值,從“管中窺豹”到“一目瞭然”,我有以下三點想法。

減少表演,迴歸本真

一方面,社會心理學中,有學者提到,“當一個人在其他人面前出現時,他總有某種理由對自己的行爲進行調節,以便這種行爲對其他人傳遞一種對他有利的印象”。從這個層面來說,授課教師爲了上好一堂公開課,事先精心地準備,適度地打磨,所謂公開課中存在的“表演”是正常的。這樣的準備和“表演”猶如抽絲剝繭般,更利於觀摩者捕捉到授課者期望傳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但是,過猶不及,如果教師僭越了他所擁有的權限,偏離了教師的定位,把準備變成“粉飾”,那麼公開課就站在了促進教學的對立面,徒留形式化。

另一方面,目前評價公開課的維度幾乎都圍繞教師展開——教態、指導語言、環節設計等都被列爲重要指標。但是,在評價指標中鮮有涉及幼兒的發展和感受。這樣的評價機制很容易讓作爲發展主體的幼兒淪爲公開課的配角。若要呈現更爲真實的公開課,讓教師更好地找準自身的角色定位,那麼把幼兒的表達、表現和發展納入公開課的評價體系尤爲重要。

找準切入點,以點帶面

公開課往往凝聚着授課者的心血,甚至是一個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一節公開課大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小到提問方式無一不經過反覆的斟酌和考量。觀摩者如果沒有側重,僅僅就課論課,往往收效甚微。若能從一個點進行切入,由點帶面進行分析,往往能有很大的收穫。如何找觀摩切入點,可以從兩方面着手。

一是針對授課者的特點和特色進行切入。每位教師尤其是名師,都有其擅長的“點”。在公開課中着重觀摩授課教師擅長的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會更有收穫。

二是針對自身薄弱環節進行切人。除了少數情況,大多數觀摩者對授課者都不太瞭解,很難從授課者的特點、特色這個點切入。這時,不妨從自身薄弱的環節人手。觀摩者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發現自己薄弱的“點”,在觀摩公開課中有針對性地觀摩,培養專業發展的自主意識和自我反思能力。比如,筆者入職之初,發現自身對於幼兒的語言迴應簡單重複居多,形式單一,在公開課的觀摩中就有意識地記錄教師和幼兒的言語互動,從最初的鸚鵡學舌到之後的靈活運用,收穫頗豐。

半日活動觀摩

目前在幼兒園的公開課的呈現形式中以集體活動爲主。但不同於中小學以集體教學爲主的課程,幼兒園的課程是融入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的,集體活動僅僅是幼兒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倡導幼兒自主學習的今日,集體教學活動的侷限性日漸凸顯。顯然將集體教學作爲公開課的主要呈現形式是有待改進的。

半日活動除了集體活動之外,還包括晨檢、戶外活動等諸多環節。這些環節更有利於讓觀摩者瞭解授課者對於半日活動的安排,從而發現幼兒自主選擇和師幼互動的情況,讓授課者能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同時,幼兒在熟悉的環境下相對更爲自然,可以讓觀摩者瞭解授課教師對於突發狀況的處理。這些更容易讓觀摩者運用到教育實踐中。

總之,需要授課者、觀摩者和組織者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發揮觀摩活動的最大價值,從“管中窺豹”變爲“一目瞭然”。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一首較活潑的原創歌曲,我根據小班幼兒關於各種糖果的原有經驗,以及認識、品嚐過跳跳糖並會用動作表演跳跳糖的經驗選擇了跳跳糖這個主題,本首歌適合小班幼兒演唱。上完這節課,我有許多想法:

1、增強環節意識,把目標具體地落實到各個活動環節中,使每個環節的目標更清晰。如讓幼兒在遊戲中感受歌曲的過程中,第一個遊戲是讓幼兒首次跟隨音樂模仿跳跳糖跳舞,幼兒跟着老師變換跳躍的動作,興致很高。但是幼兒的跳躍聲有些蓋過音樂聲,如果引導幼兒跟隨音樂的節奏來跳,應該可以在遊戲的同時更好的感受音樂的節拍,音樂也可再稍稍加長一些。

2、增強問題的有效性。如第三個遊戲“手指跳”,受幼兒前期經驗的影響,手指跳舞變成了用手臂跳舞,作爲教師的我提出要求應再明確一些,問:“手指做跳跳糖可以跳到哪些地方?”而不是問:“手可以怎麼跳?”

3、在創設好的情境中,幼兒的角色也應該貫穿始終。活動中,我有目的地創設了場景,以便幼兒能更加投入到跳跳糖的角色中。但是在活動中,幼兒角色多次轉換,一會兒是幼兒,一會兒變成跳跳糖,一會兒又變成幼兒,給人一種摸不着頭腦的感覺,也影響了幼兒的投入程度,影響了活動的效果。

4、在創編環節,幼兒沒有創編的前期經驗,對幼兒來說難度較大,教師可以先做一個示範,再讓幼兒模仿創編。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和想法!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水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人人每天都需要用水,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每次讓孩子們去入廁,我總能發現她們沒有擰緊水龍頭,本主題活動旨在引導幼兒從日常生活中學會節約用水,保護、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透過一系列的科學實驗活動,初步認識水的特徵及對人類的作用,激發幼兒對熟悉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探索慾望。

爲了讓孩子瞭解水的重要性,能夠節約用水,所以我選擇《來玩水》來開展這次活動。以下是我透過這次活動的幾點反思,首先在活動目標上,我制定三點:

1、在遊戲中感知水是透明的、會流動的特性及用途,知道節約用水。

2、樂意用語言表達自己所看到的現象。

3、對科學探索活動感興趣。在活動中這三點目標基本達到,感覺還是比較好。

其次在活動準備上,我準備了裝水大臉盆1個,一次性塑料餐具若干、杯子若干,各種小石子、小玩具。這些玩具都是來自孩子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幼兒很感興趣。但事先本人只准備一個大臉盆,擔心多個看不過來,可只有一個大盆,全班幼兒太擁擠了,場面有點混亂,有的小朋友只顧自己看,所以這點沒有考慮好。

最後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了幾點優缺點:

1、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瞭解到,低幼的孩子大部分都喜歡玩水,對水特別感興趣。讓幼兒在玩中學,幼兒興趣很高。

2、我在讓孩子自由玩水探索的時候,有水灑在地上,而我沒有急於干涉,只是在觀察,給予孩子更多的探索時間,這樣才能使幼兒自主探索動性時欲得到滿足。

3、在引導孩子感知水的流動性時,我把一個杯子裏的水向空杯子裏倒,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孩子們都能很快的說出水是動的,他們不會說水是流動的。語言表達能力上還是不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的表達出來。在以後多注意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12月12日上午,我們在實驗幼兒園相聚,與上海名師張紅老師面對面交流探討教學的真諦,感受上海名師的風采!來自XX市的名師張紅老師爲我們帶了兩個精彩的教學活動,分別是小班科學活動《糖果屋》和大班的科學活動《身邊的筷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張紅老師的在課前的熟悉,那精彩的語句,師:聰明的小二班在哪裏?幼:在這裏!師:聰明的小二班,來,過來碰碰我!(把手張開)不要太高嘍!師:能不能用好聽的聲音問老師們好?幼:老師好!師:舉起雙手,打招呼,和老師們比比誰舉的高!大班的孩子則更幽默老師和孩子們約定:還記得之前和你們的約定嗎?檢查自己所帶來的東西,今天我們要做到“聰明、乾脆、有力”。師:舉起首長的手,首長是誰?幼:……師:XX市市長是誰?幼……是XX市市長師:對啊,怎麼說成是XX市市長拉(隨意答辯)幼:客人老師好!師:客人老師好,客人老師辛苦拉!……爲教育服務!……這樣的開場,是對孩子們的要求,這樣風趣的話語讓在場的所有老師們在歡笑中意猶未盡。

第一個活動開始了是小班的《糖果屋》,整合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糖果的形狀、味道,言語表達能力等等,爲了讓孩子喜歡說、願意說、大膽說,張紅老師加重了語氣,放慢了速度,教會了幼兒學會傾聽能力,從而培養了幼兒敢說、大膽說的能力。在課中每個環節孩子都與糖果接觸,但是老師必須知道孩子愛吃,要讓他接觸到糖但不能吃,一定要到最後環節才能讓他拿到手,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保護何能很多,孩子就有可能想到保護就是把糖放進他們的嘴巴里,這樣老師就可以自然過渡到剝開了,嘗一嘗!體會到了潤物細無聲、教學了無痕!

第二個活動就是大班的科學活動關於我們熟悉的筷子,以遊戲的方式匯入,在觀察比較中進行筷子配對;在遊戲比較中掌握不同的筷子顏色、長短、功能;在分享交流中瞭解筷子的種類及用途,張紅老師對活動中老師和同伴進行交流,又有同伴間的合作、讚賞、交流;會思考的孩子能對同樣的答案用不同方式來表達,能在活動中關注到聽老師的要求,關注同伴在說什麼,張紅老師提升着孩子原有的知識經驗。活動現場,孩子天真的話語引來全體老師的歡笑,孩子們對活動的積極參與和他們獨特的表達,更讓我感悟到張紅老師所比喻到的教師的引導就像一味恰如其分的調味料。

兩個教學活動之後,張紅老師又與我們進行了互動交流,結合兩個活動闡述了教學背後的理念與思考。張老師說一個好的活動一定要抓住3個關鍵詞:一要吃得透,就是對教材要有透徹的理解、把握與分析;二要點得準,即點準每一個環節的要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迴應也只要抓住環節的中心點即可;三要抓得妙,根據不同的班級,設計不同的提問方式,根據孩子的現場表現,給予有效的迴應。這幾個關鍵詞在張老師的兩個活動中體現地淋漓盡致。那天雖然本是休息日但是讓我比休息更快樂,更帶勁,讓我豐厚、積累自身的教學實踐,體味着真“潤物細無聲、教學了無痕”,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豐厚底蘊。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幼兒園新教師教學反思 滿足幼兒情趣的纔是優秀的

這學期,我園青年教師的公開活動搞得紅紅火火,這月輪到我做公開活動。常聽老教師們說:“有了一份優秀的教案,可以說就成功了一半。”於是,在一本教育雜誌上,我找到了一篇優秀教案——“感知4以內數的實際意義”,非常適合小班幼兒,而且數學領域的內容也是我擅長的。

我認真按着教案准備材料,並根據教案按部就班地開展活動;首先,我以“雞媽媽”的身份,用兒歌的形式帶領小雞們一起鍛鍊身體,“我的小雞嘰嘰嘰,跟着媽媽跳3下,我的小雞嘰嘰嘰,跟着媽媽轉兩圈……”然後是“小雞捉蟲”的遊戲,要求幼兒聽老師的口令捉幾條蟲子,根據蟲子的顏色放到相應的紙盒裏。每一個環節中,孩子們都按照老師的指令在做着。最後“雞媽媽”給每隻小雞一個袋子(內裝獎品),讓小雞摸一摸自己的袋子裏有多少食品。

這次活動雖然調動幼兒的聽覺、視覺、運動覺、觸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了遊戲,但從孩子們的眼中,我並沒有看到他們由衷的快樂,也沒有看到孩子們忘我地投入。這是爲什麼呢?

反思

仔細分析了自己和幼兒在活動中的一言一行,我發現了問題所在。

原因之一是幼兒產生了“審美疲勞”。

自從幼兒入園後,在語言活動中,幼兒聽到過“小雞小鴨”的故事,並經常進行表演遊戲;在音樂活動中,幼兒學過了《小雞小雞在哪裏》、《小小蛋兒把門開》等歌曲並進行過表演;在體育活動中,孩子們做過“小雞捉蟲”的遊戲;在美工活動中也畫過小雞。在各類活動中,頻繁地出現小雞的角色,使孩子們產生了“審美疲勞”,他們在扮演角色時沒有了原先的激情和興趣,在遊戲中的快樂程度也隨之減弱。

原因之二是教師的角色定位不明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課程實施應以幼兒爲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引領”的痕跡很重,整個活動都是老師在說,幼兒跟着在做,每一個過程都是老師領着走過來的,孩子們也是被動地完成老師的作業,整個活動中幼兒缺乏主動性。

措施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我對症下藥,開始重新思考,重新設計。小班的孩子喜歡什麼呢?電視機裏天線寶寶的聲音給了我靈感,憨態可掬的天線寶寶是小班小朋友的最愛。

經過重新準備,我在另一個班組織了活動。首先,我用天線寶寶的音樂吸引幼兒,讓他們把自己當成一名天線寶寶來參加活動。接着,我引導天線寶寶們玩手指遊戲,“一根手指頭可以變成什麼,兩根手指頭可以變成什麼,三根手指頭可以變成什麼……”遊戲中,幼兒的想像非常豐富,而且感知了4以內的數量。然後,我設計了問題“天線寶寶一家人有幾個人,分別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再讓幼兒根據服裝配飾的顏色找到4個天線寶寶組成一家人。在遊戲化的情境中,幼兒們沒有心理負擔,非常開心地找着自己的好夥伴,感知了4的數量,歸類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和天線寶寶一起玩“分飯吃飯”的遊戲,寶寶們聽清問題,取出相應的食品。如“拿4顆紅色的QQ糖”、“拿一塊方方的糕”,幼兒看清楚了趕緊把食品放到自己的小盤裏。有個別“小饞嘴”已經悄悄地往嘴裏塞了一顆QQ糖,我就悄悄地問:“現在只有3顆了,怎樣變成4顆呢?”在生活化的數學情境中,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食品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幼兒好像在玩過家家的遊戲,在遊戲中進一步感知了數量,並且嘗試從物體的形狀與數量、顏色與數量等不同的屬性進行選擇,增加了難度,把活動推向了高潮。

活動非常成功,滿足了幼兒喜愛天線寶寶、模仿天線寶寶的心理需要,老師設計的生活化、遊戲化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整個活動的氛圍始終保持着寬鬆、和諧、快樂。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整個活動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滿足幼兒情趣的纔是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