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精選44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精選4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1

繪畫活動要不要“示範”,是幼教中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前些日子在聽隨堂課,藝術活動“搞笑的圓”引發了對此問題的思考。“搞笑的圓”是讓幼兒對圓進行想象添畫。匯入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有的說圓是泡泡,有的說是蓋子,有的說是西瓜,有的說是太陽……圓能夠變成小豬、小雞、太陽、花……孩子們想得很多。在孩子想象的過程中,老師讓兩個孩子進行了一個想象的“示範”畫,一個孩子把圓添畫成西瓜,另一個孩子把圓添畫成小雞。由於孩子的經驗問題,“示範”小雞時出現了一隻小雞兩張嘴的現象。接下來在幼兒的添畫中,發現了幾乎每個孩子都畫了西瓜,也有不少的孩子畫了小雞,而且翻版了兩張嘴的小雞呢。

我想,假如這天的活動不讓孩子來“示範”畫西瓜,那麼會不會每個孩子的作品都出現西瓜呢?假如老師能利用兩張嘴的小雞“示範畫”,引導孩子明白正面小雞的眼、嘴的畫法及側面小雞的眼、嘴的畫法,孩子的作品中也許就不會再出現兩張嘴的小雞了。孩子們個個畫西瓜,說明了示範確實存在着框住孩子思維的現象,孩子們照畫兩張嘴的小雞,說明了示範是孩子積累作畫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徑。那美術活動到底要不要“示範”呢?

從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方面來說,儘量不要示範作畫,透過欣賞等其他途徑來讓幼兒感受,以期盼不出現統一模式的幼兒作品。從積累繪畫技能方面來說,必須的示範畫是要的,美術是需要必須的技能技巧的,這是孩子創新作畫的基礎,只有肚中有“貨”,才能創新。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個人認爲,簡單的就不要示範。示範是要讓孩子學新的技能,要與創新相結合,示範是爲了讓孩子明白如何下手,如何創新。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2

別小看了孩子數學活動時,幼兒在進行操作練習:採蘑菇。說“採蘑菇”,其實也就是要求幼兒把書上的不乾膠蘑菇撕下來,然後再按小兔籃子上的數字進行粘貼。幼兒在操作的時候,需要先把書翻到中縫,撕下不乾膠蘑菇,然後再翻到書的前頁貼上,操作時,幼兒需要來回翻書,這樣不僅僅操作速度慢而且顯得個性麻煩。

該教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簡便易行的方法呢我正在想着。突然,眼前一亮,我看見詩函小朋友把“蘑菇”撕下後,全部貼在她的五個小手指上,然後再翻到書的前頁一個一個貼起來。咦,這樣還真省事多了。我向小朋友介紹了詩函的方法,並鼓勵他們也能夠想出別的又快又好的方法。這樣可好了,幼兒想出了很多方法,他們做起練習來省事多了,速度自然也加快了。

孩子們的舉動,又讓我想起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情。班上新添置了一種軟塑料玩具,這種玩具能拼插出許多玩具,我想我不出示拼插示範圖,看孩子們能拼插出多少種。說真的,當時我還以爲孩子們沒有我的示範指導,根本就不會拼插出什麼,所以,當我眼前出現一件件造型別致的手提包、彩鏈、頭飾等作品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我的眼睛。我興奮地把孩子們的作品展示出來,並鼓勵他們想出更多更好的玩的方法。這樣一來,孩子們玩得更投入了,普通的軟塑料玩具因爲有了孩子的創造和想象而變得格外生動、搞笑。

其實,很多的時候,我們會經常應對幼兒獨特的、有創意的想法,只是常常不經意間就被我們忽略了。細想起來,在他們大膽、童真、稚氣的想法背後,又會有多少智慧的火花呢身爲教師的我們,千萬不能小看了孩子,而是要善於在孩子的一舉一動中發現他們富於創造性的想法,並適時地給予用心有效的評價和支援;此外,教師還要給孩子帶給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條件,發揮同伴羣體的相互模仿、激勵作用,促進幼兒羣體共同發展。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3

組織小班主角遊戲時,我在“娃娃家”投放了各式各樣的玩具,有煤氣竈、鍋、鏟、杯子、碗、盤子、衣服、梳子、電吹風、剪刀、衣架、洗衣機、熱水器等。遊戲前,我特地向孩子們提出要求:“要愛惜玩具,不爭搶,玩後要把玩具放回原處。”孩子們都響亮地回答:“明白了。”但是,遊戲還沒開始,孩子們就亂了套了,琳琳和娜娜像拉大鋸似的搶着鍋子,娜娜說:“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琳琳說:“我是媽媽,我才能煮飯。”琛琛哭着跑過來:“老師,明明搶我的手機,不讓我當爸爸。”明明爭辯着:“他是弟弟,我纔是爸爸,弟弟不能全手機。”琪琪和詩詩爲搶電吹風也吵了起來……遊戲無法進行下去了。

我準備了那麼多的玩具材料,目的是激發幼兒對遊戲的興趣,促進遊戲的發展,但結果是幼兒對玩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遊戲卻無法開展下去。問題正是出在我沒有充分思考小班幼兒的遊戲特點。小班幼兒模仿和從衆心理強,看到同伴玩什麼也要跟着玩什麼,所以會出現爭搶主角、爭搶玩具的現象。可見只投放種類多樣,但數量只有一套的玩具是無法使遊戲順利開展的。

有了前車之鑑,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我在每個“娃娃家”投放了兩套及以上的玩具。孩子手頭都有玩具了,爭搶現象確實少了很多。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只見每個“娃娃家”的桌子上都堆滿了碗、盤子、勺子等,地上也放着菜籃子、洗菜盆等。峯峯從菜籃裏拿了一個蘿蔔,望着滿桌子的東西不明白往哪兒放,最後乾脆掀開鍋蓋把蘿蔔放在鍋裏;寧寧拿起所有瓶瓶罐罐全往鍋裏扔……又亂了套了。

投放數量充足、種類多樣的玩具減少了爭執和衝突,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究其原因還是我對小班幼兒缺乏全面、深入的瞭解。小班幼兒生活經驗有限,遊戲資料相對單純,因而玩具多了反而影響遊戲的開展,而只能停留在簡單的玩具操作上。,那麼,如何科學地爲小班的主角遊戲投放玩具材料呢經過幾次嘗試,我逐漸明白:同一主題的材料應多套,但種類數量不能過多,應根據階段分層次投放玩具。遊戲初期的玩具種類一般以四五種爲宜,相同材料以兩套爲宜。隨着遊戲開展的需要和孩子經驗的豐富,可逐步增加玩具的種類和數量,以推進遊戲情節的發展,豐富遊戲資料。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4

時間過的真快,一轉眼來到市保,每天和這羣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已經半年多了。這半年多來,從對他們不熟悉,對工作中的每個細節的陌生,對保育院的常規的不瞭解。到現在,一點一點的進入狀態,這其中和領導的關心,班主任林老師的幫助,保育院周老師的配合,以及家長們的寬容、理解是分不開的。

回顧這半年多來的生活,可以說一直生活在壓力和努力之中。徐老師的優秀從一開始就給了我很大壓力。對於我這個轉崗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本來,我想利用我在小學的工作經驗結合幼兒園的工作實際,做點創新。可是,實際操作起來我才發現,自己想的太簡單了,畢竟年齡及各方面的發展需要、目標及方法都是存在很大差異的,簡單的結合根本起不了作用,反倒適得其反。慢慢地,孩子們的常規、習慣開始發生變化了,有些孩子被一些好動的孩子帶着變化着。看着眼裏,其實急在心上,我覺得是我沒有及時的鞏固他們的行爲習慣,才造成他們的變化。面對家長們的信任的目光,我心裏很虛。

幾次家長開放日的活動,讓我深刻的感覺到,我的工作有個致命的問題,就是不夠細緻,細節問題總是考慮的不夠全面。這個幼兒園的工作中是很大的問題。經過和林老師、周老師的討論,也跟徐老師溝通的幾次,加上從家長口中瞭解到的孩子的情況。我開始靜下心來考慮細節的問題了。我覺得,幼兒園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細節,大多比較瑣碎的事情,小朋友隨時會製造很多狀況,如果不考慮全面一點的話,到時就會措手不及。後來,我也着重在這方面下功夫,從平時的日常工作,到後面的家長開放日及孩子的才藝展示,我都儘量考慮到細枝末節的事情,學期末的彙報活動和本學期的“3.8”節半日活動,我們都獲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也讓我的挫敗感有了點點小恢復。

這個學期,我覺得還要繼續堅持這種把事做細的做法,無論是對孩子常規的管理,還是自身的教學工作,及孩子們的日常保育工作,本學期幾次活動的組織,都要儘量靜下心來,做細做全。當然,我的工作中仍然還存在浮躁和懶惰,時常會偷偷懶、耍耍小聰明,在今後的生活中要儘量改正。把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把孩子的發展放在心裏。能夠做讓家長放心,孩子喜歡的老師。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5

平時在幼兒園裏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我們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要主動關心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別人遇到困難時要去關心他們,去幫助他們。小朋友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但孩子們真正這樣做的卻很少。有這麼一件小事,卻讓我改變了對孩子們的看法。

一天早飯後,我正在打掃院子,忽然聽到“嗚嗚”的哭聲,我順着哭聲望去,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幕:田曉曉小朋友一邊走着一邊在哭,李小惠在輕輕扶着她走,走在旁邊的張倩說:“哎呀,那麼嬌氣呀!”小惠氣呼呼的說:“她病了,你怎麼能那樣呢!我們應該關心她的,老師讓我們要互相關心的。你病了,沒人關心你,你高興嗎?”聽了孩子們的對話,我很高興,馬上跑過去,詢問了曉曉哭的原因,原來曉曉來到幼兒園後,突然覺得肚子疼,就哭了起來。我馬上送她到衛生室看了看,醫生說她喘岔氣了,一會兒就好了。

送她回來後,孩子們馬上圍了過來,紛紛問:“老師,曉曉怎麼了?曉曉怎麼了?”看着孩子們着急的樣子,我說:“孩子們,曉曉沒事了,她喘岔氣了。今天小朋友做的很好,能知道關心同伴了,很好。”並着重表揚了李小惠小朋友,讓其他小朋友向她學習。

從這件事使我想到,平時耐心給孩子講關心同伴的道理,雖然當時不一定有什麼效果,但孩子真正懂得了就會付之於行動,照着去做,同時還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識和道理講給別人聽,這也是我們做爲老師要得到的教育效果。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6

不同教師羣體的反思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對不同教師羣體反思能力的培養應體現不同的特徵。在對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培養的構想中,筆者將需要得到幫助的教師羣體定位爲“反思實踐者”,而將能給予“實踐者”幫助的教師羣體定位爲“反思支援者”,這些“支援者”包括教師同伴和幼兒園園長,也包括大學專業教師或科研機構的教育專業研究人員。以下是筆者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進行反思能力培養的初步構想。

入職期教師的培養,從觀察描述入手

積累教學經驗,瞭解反思思路本文中入職期教師是指教齡1年以內的新教師。這類教師的知識大多屬於陳述性知識而較少屬於程序性知識。這些陳述性知識是表面的、抽象的,缺乏具體實例的支撐;少量的程序性知識則顯零散而不繫統。因此,對於新教師羣體,反思能力的培養應該從觀察開始,透過觀察優秀教師的大量教學實例,積累各種“背景性知識”,理解組織教學的原理和一般教學經驗,探究優秀教師的教學與他們的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繫,同時透過聆聽“反思支援者”外顯的、展開式的反思活動,瞭解反思的基本思路。具體方案舉例如下:

反思實踐者反思支援者

定期觀摩現場教學或錄像,並嘗試把執教者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行爲講述出來,儘量詳盡、全面。因爲講述過程本身就是對他人的教學過程進行歸納、概括、反思、評價和再理解的過程。如某新教師在觀摩優秀教師組織的小班打擊樂活動“大雨小雨”後,對執教者的教學過程和行爲作了如下描述:“這位教師先請幼兒複習歌曲《大雨小雨》,又請幼兒邊唱歌邊做動作,唱‘大雨’時做幅度較大的自上而下抖動手臂的動作,唱‘小雨’時做兩手指輕輕觸碰的動作,最後請幼兒用兩種打擊樂器——鈴鼓和小鈴分別爲兩段歌詞伴奏。”對新教師的講述進行補充,並且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新教師關注關鍵問題。如:“這位教師在請幼兒爲兩段歌詞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伴奏時用了什麼方法?她最先提的問題是什麼?(想一想,什麼樂器發出的聲音像是在下‘大雨’?什麼樂器發出的聲音像是在下‘小雨’?)幼兒回答不出來時,她又提了什麼問題?(現在老師這裏有兩種樂器——鈴鼓和小鈴。請你敲敲小鈴,搖搖鈴鼓,聽一聽哪種樂器發出的聲音像下‘大雨’,哪種樂器發出的聲音像下‘小雨’?)當某某小朋友回答不出來時,這位教師走到他面前,對他說了什麼話?(鈴鼓發出來的聲音像下‘大雨’,小發出來的聲音像下‘小雨’,對不對啊?)請總結一下這位老師的提問策略。”

逐一回答“支援者”所提的問題,比較自己的描述和“支援者”描述的不同,看哪些教學環節被自己忽略了,並做好記錄。

聽取“支援者”對教學中各環節的解釋,積累各種“背景性知識”,即在具體的實踐情境中支撐其選擇和判斷的知識。對現場教學或教學錄像中執教者的教學行爲進行解釋,並向新教師指出執教者用以調整教學策略的非言語線索,幫助新教師總結在什麼情況下,利用什麼教學策略可以解決什麼樣的教學問題。如“當教師提出的問題幼兒難以回答時,教師應該隨時調整問題的難度,如將問答題改成選擇題,甚至改成是非判斷題,從而使無效問題變成有效問題。”

在“支援者”的幫助下對優秀教師的教學行爲進行分類總結,記錄關鍵環節,並形成書面材料向全園發佈。這可以爲回顧、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提供原始素材。因爲只有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行爲是合理的,才能爲教學反思提供基本的參照物。幫助新教師分項歸納優秀教師的教學行爲,分析優秀教師各種教學行爲的類型、特點、效果。

傾聽“支援者”的理論分析,形成書面材料大學專業教師或專業研究人員從理論角度剖析教學中的問題,幫助新教師將觀察到的教學實踐與原有的知識(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聯繫起來。這種方法可以使新教師獲得接近實際的經驗。這樣,教師同伴運用教學經驗,專業教師運用教育理論,共同幫助新教師分析當時的教學情境,使新教師逐步形成反思的理論框架,積累經驗材料。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7

背景:炎熱的夏天來臨,我班的《火辣辣的夏天》主題活動也開展起來了。這幾天,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他們一個勁的喊熱,滿頭大汗。於是,有的幼兒偷偷地躲到了大型玩具下;有的幼兒躲到了紫藤樹下的長廊裏,看見孩子們的這種種舉動,我就預設了《找陰涼》的集體活動,幫助幼兒想各種方法找到陰涼,從而把幼兒零散的經驗來一次彙總。

實錄:活動開始,我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夏天的天氣好熱呀,那麼,想什麼辦法找到陰涼,使自己涼快?幼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於是,話匣子一下子就開啟了。盛雨禾說:“夏天很熱,我戴太陽帽就涼快。”宋濤說:“夏天很熱,我就躲到大樹下面。”張思琪說:“我在空調裏就不熱了。”沒想到,孩子們找到陰涼的方法還真不少。

爲了幫助幼兒發現身邊的陰涼,我又預設了五個問題。分別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衣服,睡覺的小牀發生了什麼變化等,並多了一個“爲什麼”,幼兒的注意力很快投向了衣服,葉卿怡說:“夏天我穿了裙子,因爲,穿裙子涼快。”我豎起大拇指,表揚了她“說得真棒”, 葉卿怡得到了我的表揚,其他幼兒也不甘示弱。朱益彤說:“我穿無袖的衣服,無袖衣服沒有袖子,手涼快。”“說得真好”我又一次豎起了拇指。沒想到,“爲什麼”中的威力也很大,激起了他們說明理由的慾望。

“想想看,你能吃什麼東西,會讓自己涼快?用什麼工具,會讓自己涼快?到哪裏會涼快?還有什麼辦法?” 我才一問完,徐方圓立刻反應過來:“我知道,那個熱的水放在窗戶前,變涼了喝了就會涼快的。” 肖亞軒說:“吃冰激凌。” 陳果說:“還可以把水放到冰箱裏,一會兒就變成冰冰的。” 陳睿軒說:“洗洗手,擦擦臉也就不熱的。”錢笑妍雙手向外推,很着急地說:“老師,到海里也會涼快的。” 話一落音,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我們去海里游泳吧,也涼快涼快吧。” 有的小朋友學起了小蝌蚪,有的小朋友學小青蛙。大家都站了起來,在大海里快樂的游泳。

遊戲是幼兒的最愛,我用神祕的眼神和小聲的話語把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了過來,考慮到幼兒的能力差異,我將布袋的停留點進行了有意性地停留,先從能力強的,到能力中的,最後到能力弱的,對他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每當小布袋停留在自己手中,孩子們就急急地找到圖片,雖然各自說的能力差異較大,但我及時地給予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

分析與反思:天氣炎熱是夏天最明顯的季節特徵,因此,也給幼兒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特別是在戶外活動中,幼兒的感受最真,於是,就產生了主動找陰涼的舉動。我設計了此活動。

第一:是把幼兒的經驗進行一次彙總。

第二:用遊戲方式激起幼兒表達的慾望,發展語言能力。

考慮到幼兒只會關注自己的某一方面,於是,在幼兒自主回答後,我又專門設計了五個提問,分別從自己的衣服;睡覺的小牀;吃的東西;用的工具;玩的地方,經過老師的引導,幼兒的思維開啟了,變得更活躍了,想出了很多很多的辦法。在相互交流中讓幼兒發現了使自己涼快的方法有許多。不僅有來自外力的(藉助各種工具),也有來自內力的(吃各種涼快的東西),還有藉助自然的力量(到大海里)。

這不僅可以幫助幼兒開啟思路,從多角度去尋找、去發現,找到陰涼方法,還能從關注自己逐漸轉到關注同伴的舉動和話語。最後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動靜交替的原則,設定了遊戲活動,在遊戲中鞏固知識,發展語言。幼兒此時的興趣高於任何時候,依次停留看圖表述,及時肯定,幼兒在這樣的氛圍中很願意在同伴面前表述,又增強了幼兒的自信。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8

現在我已經是中班的小朋友了,我長大了我長高了,我會跳舞我會唱歌,我很能幹。已經是中班的小朋友了,但有些幼兒仍然十分依賴於父母親,對自己行爲、能力缺乏信心,不願意嘗試接受新鮮事物。針對這一現象我首先進行了此次主題活動中的《我長大了》教學活動,此次活動,讓幼兒在透過自己觀察、發現、講述、總結等一系列活動中來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做許多事情了。在活動中,幼兒興趣濃厚、參與度高,尤其是在講述自己長大的變化時都搶着講述,樂於與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長。幼兒積極響應不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會做值日生,並在牆飾中留有一版塊“我是小小值日生”,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基本上能把衛生打掃乾淨。尤其是,王騰森小朋友,過去,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自從進入中班 後,彷彿換了個人似地,自從他當了值日生後,更是堅守職責,小板凳擺放得整整齊齊,桌子擦得乾乾淨淨。透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孩子們真的長大了,我們心裏由衷的高興。

本主題活動選材貼近幼兒生活,開展活動前我考慮如何使作品達到既誇張又美麗的效果,如何使活動變得有趣,一番思考後,我有了一些創新的想法,當今社會幼兒接受的新鮮事物多、想象力豐富,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與主張。過去的那種“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好奇、求知的慾望了也不利於培養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更願意和老師一起去發現、嘗試、探索,最後得出結論。這樣的活動進行起來師生都感到輕鬆、愉悅,幼兒接受得快、掌握好。比如在《小貓請客》活動中,只給幼兒介紹小貓家來了許多客人,但是客人的數量是多少,教師放手讓幼兒自己觀察,自己數,並填寫在相應的方塊中,讓幼兒親自體會到長大了,不用教師的幫助會做簡單的填數練習。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主題進行完後,我感覺在生動有趣的遊戲中基本完成目標,幼兒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心遊戲。在活動中幼兒爲自己升中班而感到快樂和自豪。孩子們展露出對自己升中班感到好奇、嚮往和關愛,在活動中盡情釋放感受到的快樂、自信、才才華和熱情。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9

小班幼兒剛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由於年齡小,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塗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中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塗抹,畫出的物體不太規範,因此,幫助幼兒提高繪畫技能,使幼兒學會繪畫的手段,表現他們內心意圖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教學的繪畫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激發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由於幼兒年齡小,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們只會持筆亂塗亂抹,來體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伴隨着這種體驗,他們對畫畫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急於教孩子畫些什麼,也不必強調幼兒畫得像不像,因爲這樣易使幼兒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去引導、呵護、培養。提高幼兒的這種興趣,如:爲幼兒提供各種繪畫工具、材料,使幼兒在高興時能隨時拿起自己喜歡的材料來自由描繪、表達,教師應時刻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歡的,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由塗畫,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認識繪畫工具及材料

幼兒繪畫中,不能單一隻用一種繪畫工具來做畫,這樣容易導致幼兒沒有新鮮感,因此每次作畫教師儘量要讓幼兒感到繪畫課的新鮮和好奇。剛開始我讓幼兒先用水彩筆學畫畫,當孩子對水彩筆畫有一定的瞭解,使用時幼兒便會感到不新鮮,這時,教師便要換其他的繪畫工具,如:油畫棒、棉籤、手指點畫、水粉顏料、調色盤等。使幼兒感覺到繪畫工具的多種多樣性,使幼兒對繪畫興趣進一步提高。

三、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教幼兒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小點表示花朵、小草、樹幹,用橫線表示棍子、繩子、欄杆等。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再逐步畫欄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筆及對筆的控制力。

四、用兒歌、故事內容匯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爲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五、舉辦畫展、重視評價作品,給予表揚。

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佈置在室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說:

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後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麼繪畫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昇華。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10

每天午睡起牀後,我們都會幫幼兒梳頭髮、整理衣服。這雖然是件極其平常的事,但是從中可以很好地體現師生間的關係,而且這段時間是師生交流的良好時機。

一般在家裏都是媽媽、奶奶幫着梳頭髮的。久而久之,幼兒就將梳頭髮和自己的親人聯繫在一起,覺得梳頭是件很親密的事情。他們在梳頭髮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與梳髮者之間形成一種親情。在孩子們眼裏,此時的我就是他們的媽媽,是他們最親近、最信賴的人。當我請某個孩子上前來梳頭髮時,其他孩子都投以羨慕的眼神,覺得老師對這個孩子特別關心。因此,不管是女孩還是男孩,我都會一一地幫他們編辮子、梳短髮。雖然煩了點、時間長了點,但是看到孩子們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我知道這樣做是對的。這份親近、信賴就成爲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基礎,愛的紐帶就將我和幼兒相聯。

有了這份親情,師生間的交流就會非常自然,幼兒就像和自己的好朋友交談一樣,沒有了老師的威懾力,沒有了平時的膽怯。他們會告訴我剛剛睡覺時做了什麼夢、會告訴我昨晚看的精彩的動畫片、會告訴我爸爸媽媽之間發生的事情……與幼兒的交談中我掌握了許多資訊,對幼兒的教育也就更加有的放矢了。

其實,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中,不是缺乏師生間的交流時間,而是缺乏發現交流時機的眼睛。只要我們抓住每個與幼兒交流的時機,師生關係就會非常融洽,我們的教育也就會更加成功。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11

我作爲一位新教師在12月11日上午理解了園長和各位年級組長及班主任教師的半日活動考覈。半日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很好的反映了一個幼兒園教師的綜合素質。不管是班級管理、日常教育教學,還是語言表達本事等等都是一個合格的幼兒園教師所應具備的。經過各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和園長的點評指導,我深知自我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這些天我不斷地在反思自我的工作,也不斷的在領悟。各位教師和園長給我的提議,現反思如下:

1.教師像一個班的總導演,孩子們則是演員。孩子們應當在教師的引導下收放自如的活動遊戲,做爲導演的教師不能被孩子們牽着走。在這方面我還不是一個合格的導演,似乎是一個配角,對於孩子拋過來的球還不能很好的理解並反饋。當讓也不能忽視孩子的自主性。教師不能過多的控制孩子,在必須的規則基礎上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教師也要學會去傾聽孩子。在以後的的活動中,我要認真備好每一節教學活動,不僅僅是備教材,更要備孩子,同時加強自身的弱項。

2.每一個活動在心中都應有明確的目標,清楚重點在哪裏,我圍繞重點如何展開。哪怕只是晨間戶外活動的一個小小的團體遊戲,都應當做到心中有數。如本次半日活動中的晨間團體遊戲《龜兔賽跑》主要是訓練孩子的爬和跳的本事,結果在活動開展中我把重點誤導在“圈圈路”上,其實“跳”纔是重點,應把孩子的注意引到“跳”這個點上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中要及時應變,給與孩子正確的引導。此外,作爲戶外活動應當研究孩子運動量的把握和個體間的差異。

3.小班孩子由於年齡特點決定生活環節也是孩子們的一門課程。在頻繁生活環節中孩子們能學會很多本領,生活環節對於小班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作爲教師不僅僅是要上好一個教學活動,生活環節也是馬虎不得。比如像盥洗、點心這樣的環節,教師也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必須要讓孩子們事先明確要求,他們才能按要求去做,所以常規往往在瑣碎的生活環節中培養而成的。

4.教學活動顯然是幼兒園生活的主體部分,也是教師教學本事的體現。關於《嗶嗶啵啵爆米花》的反思如下:環節層次不夠清晰,語言組織不夠簡練,活動的重點把握不明確。在備課時要多研究孩子的反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研究活動中的每一個細節,圍繞活動目標展開。如何讓孩子進取地參與活動,不僅僅看活動資料本身是否能吸引幼兒,也要看教師會不會抓住孩子的興趣點並適時引導,讓孩子堅持高度的熱情。此外,教學活動設計要充分研究孩子的年齡特點。小班幼兒處於直觀思維時期,讓幼兒比較玉米粒和爆米花的區別,應當讓幼兒一手拿一樣東西進行觀察比較。

5.幼兒園教師與其它的教師不一樣,因爲我們應對一羣可愛的孩子。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如何用語言的藝術,體態的藝術來吸引孩子們是我需要好好學的一門學問。

在此,十分感激各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和園長給我的指導,作爲新教師我有很多的不足,期望能在不斷的磨練中有提高,有收穫。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12

轉眼一個月立刻就要過去了,回顧這一個月來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一齊涌上心頭。

時光飛轉,作爲一名新教師,由於缺乏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顧此失彼,手忙腳亂。所以,平時除了下苦功夫,認真備好課以外,還要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討教經驗,在教育幼兒的同時,努力提升自我的專業知識水平。

  下頭是我就這一個月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所做的教學反思:

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剛從家庭走向新環境,對繪畫幾乎是一無所知,發展水平只是一個“塗鴉期”。比如,我在第三週上的“神奇的筆”(繪畫)一課時,讓幼兒爲一隻氣球塗色,開始時大家興趣都很高,可是由於他們不清楚就應如何塗色,雖然教師示範過,但他們不懂得如何運用色彩,有的用各種顏色在氣球上東一根、西一根畫,有的索性畫在氣球外面……針對這種狀況,我認爲教師千萬不能急於求成,不必強調幼兒畫的好不好、像不像。這樣會讓他們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我們就應去引導、呵護和培養他們。比如給氣球塗色時,小朋友常常把顏色塗到輪廓外面去,這時候教師就應引導孩子儘量注意不要塗到氣球的外面去,因爲不留意塗到外面去了,氣球就會“嘭”的一聲爆掉了。這樣說小朋友都開心的笑了。在塗色的時候都格外的留意了。所以我覺得教師在培養幼兒繪畫時,首先要從興趣出發,調動他們的用心性,然後再教育指導他們該怎樣畫纔會更好看。

幼兒的繪畫潛能是多樣的,思維空間是廣闊的,所以教師在和幼兒一齊觀賞自我的作品、講評自我的作品時,就應注意多用正面的、鼓勵的語言,對他們的作品給予肯定和認可。即使畫的有多不好,也要先表揚再推薦。比如爲氣球塗色時,朱小楠小朋友塗得很不均勻,並且也只是塗了一小部分,這時我就對她說:“我覺得你塗的很漂亮,但你看那裏還是白白的紙,我覺得如果你把它都塗滿了,必須會更漂亮的,你覺得呢”朱小楠小朋友聽了我的話,點點頭繼續塗了起來。

其實每個幼兒都是一名十分出色的畫家,教師就應尊重每個幼兒,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世界有多大,幼兒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寬,幼兒創造的天地就有多寬”。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責怪批評幼兒的不對、不足之處,只會使他們失去繪畫的興趣,磨滅他們的用心性,抑制他們的情感,這樣做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諧健康的發展。

“爲了一切孩子,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一切”,作爲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要有一種健康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用自我的一言一行,用自我的心境去引導每個孩子,用愛心職責心去滋潤每個孩子的心。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13

老師要多思考孩子的感受

這天早上,我在打掃衛生時,李明小兄弟姐妹的母親跑來對我說:“老師,你把李明領進來好嗎?”我驚奇地問:“李明在哪?他怎樣不進來?”母親着急地說:“他這天早上不願來幼兒園,此刻在幼兒園門口,就是不進來。”我放下手中的活跟着李明的母親來到幼兒園門口,只見李明在車上邊哭邊喊:“我不上幼兒園,我不上幼兒園!”我過去問他:“你爲什麼哭?”他看了我一眼,更悲哀地哭了起來。

我好不容易、哄他來到活動室,讓他坐下,等他母親走後,我蹲下身子,撫摸着他的頭說:“李明,你能不能悄悄地告訴老師,你爲什麼哭嗎?”他滿眼淚水地說:“老師,我想跳舞,你能不能跟舞蹈老師說一聲,讓我跳舞嗎?”我一聽,最後明白了,原來舞蹈老師在排節目時,嫌他動作不到位,昨日把他裁了下來。我說:“咱們不跟舞蹈老師練舞蹈了,老師看你走的模特步很棒,那你就參加咱們班的節目吧!”他說:“老師,我能行嗎?你會不會又不用我了?”我說:“不會的!”只見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趴在我的身上說:“老師你真好!”

從這件事上,咱們能夠看出孩子們的自尊心是多麼的強,那我期望各位老師在處理孩子們每件事情上,能多思考以下孩子們的感受!

孩子鍾愛玩沙

咱們幼兒園地處農村,幼兒的戶外活動場地很大,就在院子的一角有一塊沙地,平日咱們都不太留意,但是最近課下活動時,我發現總有三三兩兩的幼兒蹲在沙地裏玩沙子,有的還在堆沙子,有的不只在地上畫什麼,直到上課鈴響,才戀戀不捨的離去。

這天戶外活動時,本來是安排滑滑梯,但是澤乾卻跑到我面前對我說:“老師咱們能不能玩沙子呀?”我想:何不借這次機會去看看他們到底在幹什麼呢!於是我領着孩子們來到沙地裏,這時他們象一羣放飛的小鳥,“飛”到沙地裏忙了起來,一會兒工夫,子哲對我說:“老師你看我畫的村莊。”有的在畫樹和小鳥,畫得不好沒有關聯,用手一抹,重新開始,有的兩人一夥在堆小山,瞧孩子們那股認真勁兒,沒想到一塊小小的沙地,卻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透過這件事,我改變了以前的看法:總以爲玩沙髒幼兒不鍾愛。但是此刻我覺得孩子們在這塊沙地裏能夠充分發揮自我的想象力,玩兒得十分盡興。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14

在翻開活動用書時,幼兒都能積極的舉手告訴我書上圖片描述的是什麼,從這裏可以看出幼兒對於這些危險物品還是有一定的危險意識;並對它們造成的後果也是比較瞭解的,大多數的幼兒一次就把所有物品的用途都說出來了,但是對於他們的共同之處幼兒的回答就不太完整,雖然知道但是不能用一個較好的詞語來進行概括,從這裏我發現我班幼兒在語言發展方面,詞彙還是不夠豐富需要加強。

幼兒對“爲什麼這些東西是危險物品”,不太瞭解,有的幼兒說“本來就是這樣的”有的說“因爲它會個給人和事物造成傷害”……因此,在我講了以後幼兒就有了一種恍然大捂的神情,感到很高興,還不時和邊上的同伴那進行交流。課堂的氣氛一下字就活躍了起來。

在第四個環節中主要讓幼兒自己分辨哪些東西是危險的物品,不能吃也不能玩的。幼兒都積極的舉手發言回答,總體來說幼兒的知識經驗還是較豐富的,有些我也沒有馬上想到,但是幼兒一下子就聯想到了,還對我說了很多發生在他們自己或者周圍人身上的一些有關於這些危險物品造成的傷害,從中不難看出現在的幼兒知識面還是比較廣的,他們都能對這些事情做出自己的`評價,並進行分析,了危險物品對人的傷害。

最後一個環節,幼兒積極討論其他孩子的回答是否正確。孩子們都非常喜歡這樣的談話方式,課堂的氣氛非常熱烈。當中有的幼兒說的不夠準確,或語言表達不清楚的,其他幼兒還會進行指正,從這裏可以看出幼兒已經基本掌握了對危險物品的認識和造成的嚴重性,活動的目標基本達到了!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15

我設計的這個活動是針對大班孩子的蒙氏數學活動《複習十以內的加減法》,活動的設計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在孩子們學習了十以內加減法之後這個活動是爲了給孩子們一個複習的活動,重點是讓孩子們在遊戲中體驗十以內加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細細品味每一個教學環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感想:

1、創設故事情景,激發學習興趣。活動開始之前就讓每個孩子變成了

一隻只小鴨子,鴨媽媽帶寶寶去獲得”參加羊村運動會的入場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在故事中輕鬆的複習所學知識,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2、本次活動設計新穎,主題目標明確,符合戶外課的要求。在以前的

活動中孩子們是在教室課堂上的操作,主動探索爲主,這個活動在設計時我以孩子闖關來貫穿整個活動,而且每個關卡都是爲複習十以內加減法這個主題服務的,三個關卡層層遞進,並且讓孩子們在比賽中增強了榮譽感,達到了提高幼兒口頭運算能力的目標。

3、教具準備充分,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尤其是“神祕樹”的出現,它身上結滿了各種果實,讓孩子們更有興趣去闖過這關,獲得成功。

當然,本屆課也存在一些需要我思考的問題:

1、我雖然採用了分組比賽的形式,但是因爲兩隊名字是幼兒自己取的(獅子隊和狐狸隊),就導致了角色混亂的問題(他們已經是小鴨子了),其實我本着尊重幼兒選擇的權利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由於我缺乏細心的考慮,所以纔出現了上述問題。如果我事先就把他們分好隊、取好隊名,可能會更好。

2、在第二關中出現的神祕數由於果子都是貼在樹上的,兩隊在比賽中不容易分清那些是屬於自己隊的,所以導致了孩子在慌亂中出現了算重和漏算的情況。如果採用摘果實放在自己的筐裏的方法可能會更好。

3、結尾有些倉促,不夠簡練。當我看見別的班級在吃水果的時候,我以爲我超時了,所以結束的不夠自然流暢。

透過這次公開課活動,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再接再厲,爭取每堂課都上得更精彩!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16

“猜一猜”是活動的第一環節。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讓幼兒在快樂的“猜一猜”後,自己去尋找左右兩邊的異同點,這就是重點。在猜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高漲,因爲我對幼兒的猜測答案都沒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們就特好奇,給下面的“尋找”增加了更大的興趣。在我的鼓勵下,他們都積極主動的尋找着每張圖片兩邊的相同點與不同,最終自然的發現了“對稱”的條件:形狀、顏色、大小、圖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讓他們找不同點時,我提出了一個帶有誤導性的問題:“找一找兩邊有什麼不一樣”,因此幼兒就從細微之處找不同,還真的找到了線條不直、圓圈不圓之類,沒有一個幼兒會從方向上去觀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們“看看小鳥吧朝哪邊”,幼兒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顯然這是我的提問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這環節讓我滿意的是話比較簡潔不多,靈活的面對幼兒的“猜測”。讓我遺憾的就是:問題設計不妥,帶來了誤導或多或少的耽誤了教學活動的時間。

“找一找”是對“對稱”含義的理解後的初次應用。我就請班上學習、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兒回答,結果是多數幼兒對“對稱”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還有極少幼兒有些模糊而出現錯誤,因此就在他們的錯誤中提出問題並極時幫他們解決了問題,使幼兒更加理解了對稱的意思。

“做一做”是爲了增加一點趣味性,前二個環節都是以說爲主,而做一做即是讓他們鞏固“對稱”的理解,又是能讓他們好動的身體能得到輕鬆片刻。雖是動的一刻,但師幼配合非常默契。

“畫一畫”的操作活動有看、想、找、塗色、畫的過程,是前面學習的綜合反映。在此中我覺得不足的是:在幼兒操作前沒有再次或是小結一下對稱條件,也沒有示範,因此很多幼兒出現了對稱的顏色沒有用上,他們只是塗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許幼兒塗色時會主意到色彩的變化與對稱。

這就是我對“有趣圖案”整個活動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細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學途徑。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17

《手指歌》是一首比較形象有趣的兒歌。邊念邊進行手指表演可能孩子們會更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學時,我先用簡單的“軲轆軲轆”手部遊戲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接着讓幼兒嘗試着變變小手,看小手能變出什麼來;然後我再根據兒歌內容變變,讓幼兒猜猜我的手變成了什麼,在幹什麼?最後讓幼兒伸出自己的小手一起來做一做,做一個動作學念一首兒歌,顯然孩子們對這種方式非常樂易接受,個個開心地念着、學着、做着……很是投入!

理論分析:

幼兒的兒歌教學也可採用以下的一些方法,可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1、採用遊戲形式對幼兒進行兒歌教學。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有不少兒歌的內容是描述幼兒遊戲活動的,對此類兒歌,我常採取先做遊戲後教學的方法,按照兒歌描述的內容,先組織幼兒遊玩,在遊玩中幼兒一邊動作一邊觀察,充分體驗愉快的情趣,爲學習兒歌打下基礎。

2、運用故事法對幼兒進行兒歌教學。根據兒歌的內容可以看出有些兒歌是敘事性的,由於受字數和句式的侷限,敘事的跳躍是兒歌的特點之一。這時教師選擇一些恰當的關連詞或過渡句把兒歌內容串連起來,根據兒歌要求,適當增添有關的生動有趣的情節,來增加兒歌的容量,爲幼兒展開想象更好地理解記憶兒歌提供幫助。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18

本次活動以1分鐘的簡短故事視頻《狼來了》直奔主題,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對放羊小孩的言行進行是非、原因判斷。懂得不能說謊,說謊的孩子沒人信,後果很嚴重,要做個誠實的孩子。並瞭解“誠實”的第一層含義,“誠實就是不說謊”。

環節2引導幼兒討論故事《誰打翻了番茄醬》中布奇是不是個誠實的孩子,懂得知錯能改、勇敢認錯、不推脫責任也是誠實的品質。這一環節以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置身情境、遷移經驗推測布奇的所思所想爲主旨,“你做錯了事媽媽會怎樣(態度、行動及懲罰方式)進行推測、模仿布奇說謊時的語氣感受布奇的害怕,從而理解布奇是因害怕而說謊,引出知錯就改、勇敢認錯還是誠實的孩子。

環節3選擇班級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引導幼兒判斷解決身邊的問題,從而對幼兒進行誠實行爲的明確與導向。

環節4共同制定誠實公約,孩子們共同參與,剪貼心形許下誠實的約定,制定誠實公約,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遇到問題遵守誠實約定。旨在體現社會活動的社會延伸性。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19

一、活動目標:

瞭解什麼是花紋,及其花紋的基本樣式。

二、嘗試運用各種花紋裝飾“花瓶”和“手絹”。

三、活動準備:

鉛筆 蠟筆(各種顏色蠟筆)

四、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教師透過一個空白花瓶引發幼兒的興趣,希望幼兒能回憶自己見過的各種花瓶,並說說這個花瓶可以如何進行裝飾。

2、基本部分:教師透過一些圖片,引導幼兒去觀察各種類型的花紋,如何去設計花紋能讓花瓶更加漂亮,告訴幼兒幾種基本的花紋排列方式(“對稱”“圓形排列”“層次排列”“不規則排列”),並示範這些花紋排列的畫法。幼兒在事先準備好的“花瓶”和“手絹”用花紋進行裝飾。

教師巡迴指導,並在一些較有特色的花紋樣式上,給出相應的點評。

3、結束部分:選一些有特色的設計進行點評。(最好各種排列類型的花紋都進行點評)

活動反思:本學期的第一次美術活動是花紋裝飾,對於孩子們來說,花紋這個概念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爲在日常生活中,花紋裝飾隨處可見,陌生的是,該如何進行裝飾才能物體更美觀。考慮到多方面,我讓孩子使用鉛筆進行這次的美術創作,使用鉛筆第一是考慮到幼兒更便於修改,同時,鉛筆和白紙兩種顏色上的反差,一樣能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在整個活動的開始老師用花瓶引出活動,是希望幼兒看到花瓶後能引發幼兒生活經驗的再現,並,透過這樣的一個準備,是爲後面的花紋的排列方式及幼兒創作打下基礎。本次活動中我把花紋排列作爲一個難點,花紋的繪畫會與孩子們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但花紋如何排列則會讓幼兒比較困惑,因此我在活動中花了一些時間講了花紋的一些基本排列方法。

本次活動中,幼兒對花紋理解較爲透徹,孩子們除了利用了老師提到的一些花紋,自己也設計出很多別的花紋樣式比如“魚”“蝴蝶”,並利用多種花紋排列方式進行組合,幼兒都能繪畫出富有個性的花紋。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20

一、將要學習的技能轉化爲幼兒的需求

夏天的太陽讓孩子們感到非常熱,“送它什麼涼快的光芒呢?”教師話語一出,孩子們便急切地爲太陽想各種涼快的事物做光芒。雖然畫不同圖形的太陽光芒可能不是孩子當時的需要,但是,教師能尋找教育契機,把幼兒應學習的技能、技巧轉化爲其主動的需求,自然地調動起幼兒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爲幼兒搭建適合的臺階,綜合運用已有經驗,讓幼兒在克服困難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表現太陽光芒。

二、在幼兒有需要時融入技能、技巧的教育

在繪畫太陽的光芒時,圍着太陽一圈畫光芒成爲幼兒的技巧難點。如何支援他們圍着太陽畫出好看的圖形呢?這時,教師採用了設問質疑法,當幼兒發現教師不好畫時,教師沒有直接給出解決的方法,而是引導幼兒討論,思考出新方法——轉動畫紙繪畫。

三、經驗遷移策略,啓發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解決新問題

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感受到了夏天的熱,探討過了能使人涼快的物品,有些物品幼兒已經畫過。教師在瞭解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採用了經驗遷移策略,發揮語言、情境、暗示及啓發聯想等方法、技巧,引發幼兒對生活中涼快物品的回憶,有效的激發他們繪畫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適應了幼兒的發展要求。

四、情趣性策略,使幼兒對活動產生濃厚興趣

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以青蛙、喜羊羊送光芒的故事引出,示範繪畫太陽光芒,拓寬幼兒的思路,讓幼兒知道只要生活中能讓人涼快的東西都可以送給太陽當光芒。在創設情境時,教師賦予情境動態的特徵,青蛙送水滴光芒後,又來了喜羊羊送冰激凌光芒,接着,又請幼兒來送光芒,使情境在動態的變化中充滿了趣味性,幼兒的注意和興趣纔會更持久。

在繪畫時,教師以情境性的語言來示範繪畫,如教師在示範畫水滴光芒時說“尖尖頭,圓肚皮,碰起來,滴,水滴光芒出來了”。還有在畫完了光芒後,帶幼兒一起問太陽喜不喜歡這樣的光芒,然後邊畫笑臉邊說“彎彎眼,嘻嘻笑,小小嘴兒往上翹”,使繪畫過程賦有情趣,符合小班幼兒的特點,激發他們繪畫的興趣。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21

設計這次活動時,我主要是結合了本班自主遊戲“泰迪熊糖果屋”以及小班幼兒的特點延伸的一個活動。我設計的美術活動《甜蜜蜜》分四個環節,環節設計比較清晰,而且在執教的過程中整體氛圍不錯,幼兒比較感興趣,能大膽、積極地表現。當然,我認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

未向幼兒介紹材料

活動中材料比較豐富,可是在活動的過程中,我沒有向孩子們介紹材料名稱以及其作用,導致幼兒出現並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材料,這個工具應該如何使用等等問題。

未考慮幼兒生理特點

活動中有個環節,是小朋友幫助小牛笨笨完成心願製作一顆長滿棒棒糖的樹,課前我就把自制的樹固定在黑板上,然後幼兒做好的棒棒糖貼在樹上,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的身高侷限只能貼到下面的樹枝,而貼不到上面的樹枝。並且樹製作的太簡單,假如在樹上畫點樹輪或是貼上幾顆真的棒棒糖,既增添了美感,也增強了幼兒的興趣。

活動目標定位有所偏差

1、結合幼兒已有經驗,製作自己喜歡的棒棒糖。

2、願意參與美工活動,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兩個目標定位有所偏差,一個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定的,一個則是站在老師的立場下定的目標,兩者不一致。

這次的公開課展示是一次很好的學習交流機會,感謝領導和老師對我的幫助和指導。這次的教學活動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也收穫了不少。今後我會針對性的進行改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22

美術活動一直是我自己所喜歡的,我們班的孩子現在可能也被我渲染了這種氣氛,只要我一說,“小朋友們,我們畫畫了!”他們的臉上就立即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這個主題是《軲轆軲轆》,都是和輪子有關的活動,當然,說到輪子就會想到汽車,小朋友們也是,尤其是看到這個活動之前,我在準備的時候都發出了好多的問題,如:老師你這個是什麼呀?(顏料)老師你拿汽車來做什麼呀?當我出示車輪畫的時候,他們便很快就猜到了這是什麼畫的。孩子們,你們真的很棒!

這個美術活動,我設的目標是:嘗試用車輪滾畫,觀察色彩和花紋的變化。體驗玩色和大面積作畫的樂趣。因爲我選擇的顏色有紅色、綠色、黃色,我示範畫的時候想讓幼兒看得清楚點,所以儘量選擇了紅色,但是孩子們看到了示範的時候把顏色不小心灑出來之後都說,“老師,出血了!你把血灑出來了。”可能孩子的第一個反應紅色就是血。然後我就跟他們糾正說這是顏料。

然而在幼兒操作的時候還是出現了很大的不足地方,就是孩子們選擇的顏料基本上都是紅色,可能他們認爲老師弄的是紅色的,漂亮,我也要用紅色的。這點是我疏忽了,我應該示範的時候,儘量把每種顏色都用全了,這樣孩子們才能夠更好地開展活動。

最後一個環節,讓孩子們找找看自己的輪子痕跡時,他們都興高采烈地談論起了我的輪子腳印在哪裏,都很開心。

我覺得給孩子們上課,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得到快樂!那纔是最重要的!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23

《小魚吐泡泡》是小班主題活動《圖形寶寶》中的一次美術活動。在這次美術活動中,我們一改以往用單一的蠟筆作畫的風格,讓幼兒運用多種材料來進行美術活動。孩子們對於本次活動興趣盎然,最後的作品呈現效果也不錯。課後,我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活動形式新穎。

本節課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主題活動《圖形寶寶》,我們引導幼兒採用瓶蓋印畫的方法,表現大大小小的圓圈泡泡。一個個廢舊的瓶蓋當作印章,蘸上顏料,印出一個個圓圓的,色彩鮮豔的泡泡,這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是多麼神奇的事情。在這過程中,幼兒不僅學習了一種新的繪畫方式,也對顏色和形狀進行了一次着重的感知,從中感受到美術的快樂!

二、操作要求明確。

在講解操作環節時,我首先請了兩個孩子來示範怎樣用瓶蓋印畫,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於是,我利用兒歌化的語言進行了講解示範,並鼓勵全體幼兒一起徒手和老師一起邊說邊做動作:蘸一蘸,壓一壓,拿起來,吐出一個圓泡泡。

在活動過程中,我給每個孩子提供了紅、黃、藍三種顏色。對於小班幼兒來說,玩色的機會並不多。在印章畫過程中,當孩子想換一種顏色進行是需要用抹布擦去,這個操作過程對於孩子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於是,我對操作注意事項交待得特別仔細:每組小朋友都有一個顏料盒,選你自己喜歡的顏色用瓶蓋進行印畫,印的時候要用點力,每次只能蘸一種顏色,換顏色的時候要用抹布將瓶蓋上的顏色擦乾淨,才能換別的顏色寶寶,注意要保持畫面的整潔。

三、不足之處反思。

1、我對活動的主體性把握不夠。因爲害怕孩子出現混亂的場面,所以我控制了孩子玩色的時間。操作前要求講得太多了。應該去除一些多餘的環節,把印畫的環節加強,使活動變得更爲簡單,更滿足孩子的需要。

2、在活動中部分孩子們不在乎給小魚吐泡泡,而是注重用抹布擦拭瓶蓋上的顏料;部分幼兒注重換顏色、換瓶蓋,不去關注畫面的整潔性和整體性。我想這是因爲類似這樣玩色活動孩子嘗試較少,他們對顏料和印章很感興趣,但興趣點在玩色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在區域活動中或者美術活動中多嘗試這樣的`方式方法,讓孩子自由玩色,充分玩色,再進行這樣有規律的印色活動,加上教師的方法指導,這樣或許就不會出現孩子亂玩色的情況了。

3、本次印畫大多數孩子只關注了用不同的顏色和不同大小的瓶蓋進行印畫,畫面比較單一。教師可以對能力強的孩子進行適當的提升,引導幼兒觀察泡泡不同的組合方式,在創作時,可以進行重疊、聚合、分散的組合嘗試,相信這樣的畫面效果會更加生動。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24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經驗、感受和體驗。

本次活動是一節用果凍盒來做印章的活動,我先提供一個小魚游泳吐泡泡的場景,讓幼兒感受許多小魚在一起遊玩的快樂,然後引出一條小魚的孤單,再請幼兒先來送小魚,送小魚之前先學習粘貼的技能,用食指蘸一點膠水,均勻的塗在白色的一面,再蘸一點膠水,均勻的塗在白色的一面,然後再用一個個廢舊的果凍盒當做印章,蘸上顏料,印出一個個圓圓的,色彩鮮豔的泡泡,在吐泡泡的過程中,用抹布擦乾淨換顏色也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重點。我發現,我們班的孩子對於這樣的活動充滿了興趣,這種不同以往的方式使幼兒充滿了新鮮感,我想以後還要多給孩子這樣的鍛鍊機會。

在這次的活動中,部分老師對我提出了一些要求,即可以在幼兒蘸顏料吐泡泡的時候把板放在地上,便於幼兒做畫。

本次活動的特色首先在於在活動中始終把幼兒放在主導地位,遵循“以人爲本”的理念,教師在活動中始終只是一個引導者、合作者、支援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及時適當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25

繪畫對幼兒來講是一種遊戲、娛樂,也是表達自己思想情緒的一種方式。每一位幼兒的頭腦中都有許多美麗的圖畫,每一位幼兒都有描繪美麗圖畫的潛能。繪畫是一種運用線條、造型、色彩等手段,透過細緻的觀察與豐富的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的藝術形式。

美術活動《小刺蝟》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幼兒有控制地畫封閉的半圓、圓和能均勻的塗色,如果地畫橫線和豎線會不夠有趣,於是,我設計了謎語給幼兒來猜。活動開始幼兒透過猜謎來認識小刺蝟,知道小刺蝟的特徵。根據幼兒所說的來畫小刺蝟,使幼兒參與到其中,整個講解的過程是有趣豐富的,還讓孩子用手跟着我來畫小刺蝟,加深了幼兒對小刺蝟的印象。

在幼兒作畫的過程中,大部分幼兒能大膽、獨立地進行繪畫,但還有小部分的幼兒的能力較弱不會畫,一直不敢落筆,我就對他們進行了小小的幫助。畫好了小刺蝟的框架就是給小刺蝟穿漂亮的衣服了,這是發揮幼兒想象力的時刻,很多幼兒都將小刺蝟畫的美美的。最後是裝飾我們的小刺蝟,幼兒在小刺蝟的身上畫了很多小果子,是小刺蝟看起來更加的生動。

看到幼兒的作品,雖然畫的不是很精美,但這是孩子最真實的反應,我們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欣賞他們的作品,更最要的是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的瞭解幼兒需要什麼,什麼還是不夠的,引導幼兒不斷髮展進步

對於那些不敢下手的幼兒,我有些着急,不應該幫他們,應該鼓勵他們慢慢的自己動手來畫,不然他們就不會進步,只會停留在塗色的階段,所以還是要他們自己去嘗試,自己去感受,養成愛動筆的習慣。

小班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探索的慾望很強,常常有一些不合常規的現象發生。如果教師能稍加註意,給予關注,就能有目的地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變爲我們可利用的教材,真正讓幼兒成爲活動的主人。美術課是我比較喜歡的活動課之一,雖然要上一節小班的美術課老師所要準備的工作很多,還要給孩子發作畫工具,事後還要給粗心的頑皮的孩子整理作畫工具等等,但是我總能在活動中感受到孩子幼稚畫筆中所散發出的奇特想法。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26

這次教學比武,我們小班組的主題是《我愛幼兒園》,爲了挑戰自我,我選擇了從來沒上過的,也是我的弱項——美術課。

我們班的孩子,已經用水彩筆畫過直線、曲線,爲了讓孩子們體驗用不同工具作畫的樂趣,我讓孩子們嘗試用棉籤和顏料來作畫。

這次活動,總的來說,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

首先,用歌曲《我愛我的幼兒園》匯入,引起幼兒興趣,爲棉籤畫做鋪墊。

課前,我與別的美術老師討論過要不要示範的問題。示範,怕抑制了孩子的思維。但因爲是第一次接觸棉籤畫,我還是請了一名幼兒示範,老師邊講解,讓孩子們掌握棉籤畫的技能。

不足的是孩子示範的時間太長,忽略了其他的孩子,可以多請幾個孩子,畫不同的小草。之前的談話環節應引導孩子說一說自己想畫什麼樣的花草。棉籤也應該準備更大的,作畫時可以放一點輕音樂。

因爲是第一次嘗試美術課,存在很多不足,以後,我會多鑽研教材,努力把弱項——美術課上得更好!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27

整合具有兩方面的涵義:它既是一種形式上的整合,更是一種理念上的整合。在形式的層面上,音樂教育活動的整合是指將音樂教育活動與其他學科領域活動之間的交叉、聯繫和聯合;在理念的層面上,音樂教育活動的整合是指用一種整體的眼光看待音樂教育活動的性質,使音樂教育活動超越於學科本身的視野,賦予幼兒更爲豐富的眼光,使其能從藝術的、科學的和人文的眼光來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作品。

一、根據幼兒的興趣選取音樂主題活動主線

音樂本身對幼兒是否具有吸引力,幼兒情感體驗與遊戲經驗對幼兒的學習發揮着必須的作用。在實施音樂主題教育活動前,教師應充分擔當起觀察者的主角,瞭解幼兒的需要和興趣,瞭解幼兒的現有經驗,包括幼兒獲得經驗的方式,這樣才能尋找到音樂素材的“生長點”,並據此確定相應的音樂主題活動,從而讓科學的、啓蒙的活動資料與自然事物現象密切聯繫起來。如我發現平日裏孩子們對操場上的哈哈鏡十分感興趣,他們樂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樂着……幼兒照哈哈鏡的遊戲經驗賦予了他們敏銳的觀察力。歌曲《哈哈鏡》是一首旋律生動活潑、節奏感強的說唱歌曲,它體現的是人的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因此,我選取它作爲音樂主題開展的音樂主線。

二、有機整合各領域的資料爲音樂主線服務

整合的理念,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它提示我們教育資料要全面,即同一個資料的學習能夠實現多種價值,既要關注認識的價值,又要關注情感的需要,避免過於單調的知識傳授,從而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提示我們整合的教育資料要適宜,即要從實際出發,充分思考整合的必要性,有機整合各領域的資料,看它們是否貼合幼兒的現有需要;是否對音樂主線有輔助教育好處;是否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潛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哈哈鏡》歌曲教學後,根據活動需要與幼兒的興趣,汲取各領域相適合的資料,我們整合了語言活動“獅子照哈哈鏡”、科學活動“勺子裏的哈哈鏡”和親子活動“搞笑的哈哈鏡”等領域的資料,進一步創編並生成了“哈哈鏡”的主題活動。

三、採用整合的教育教學方式讓音樂“說話”

要體現整合教育的觀念,教師就就應克服單一化的思維方式,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鼓勵幼兒從多方面來認識和表現。

(一)讓音樂材料“說話”

音樂活動能夠利用其特有的藝術性,將音樂的優美旋律、變化的節奏和不同的音色與幼兒生活情境有機整合,最大限度地讓音樂材料“說話”。透過多種途徑,引導幼兒與各種音樂材料互動,從而提升審美情感。如親子記錄“搞笑的哈哈鏡”,發動家長協助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哈哈鏡,並用圖畫、標記、文字等方式記錄探索結果;引導幼兒把自己照哈哈鏡的模樣用好聽的詞彙編成說詞,幫忙自己記憶……在這些活動中,幼兒能夠經歷一種更爲豐富也更爲主動的學習。又如,圍繞音樂主題開展,我在探索區投放了平面鏡、放大鏡等材料,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去發現、去探索放大鏡鏡像產生的神奇效果。在活動過程中,幼兒拿着鏡子在自由交流着:“放大鏡一面是鼓鼓的,另一面是扁扁的”“鏡子會反光,放大鏡也會反光的”“鼓鼓的這一面照的'東西變小了,扁扁的這一面照的東西變大了”……在自由的科學探索中,幼兒不僅僅認識了放大鏡鏡像變化的特性,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資料。

(二)讓幼兒用音樂“說話”

要培養幼兒的樂感,就務必讓幼兒自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用音樂“說話”,進行個性化的表現。活動不限定於一次完成,而是在一個連續的過程性活動中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並將經驗遷移到新的材料中,讓幼兒結合自己對新材料的理解,運用動作、創編和合唱等多種方式盡情地用音樂語言表達個人感受。

1、爲歌曲配動作

根據該音樂素材的特點,即雙聲部說唱的地方有問奏音樂,感受歌曲的旋律和節奏,聽辨歌曲中的問奏,創編照哈哈鏡的滑稽動作。藉助幼兒間的思維互動,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動作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麼滑稽動作表現照哈哈鏡時,幼兒開始只是用諸如踮腳尖、半蹲等動作來表現形態上的變化,但是隨着活動的深入,幼兒的創意越來越多,從身體動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橫生。同時,在爲歌曲配動作時,有些幼兒一個接一個地做滑稽動作,結果出現了混亂,但我並沒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時找到了原因――幼兒過於熱衷滑稽動作而忽略了音樂。於是,我肯定了幼兒在動作上的創意,同時引導他們關注、傾聽樂曲,並根據音樂的變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動作,使動作與音樂相協調。

2、爲歌曲編歌詞

根據節奏創編歌詞,將創編歌詞的學習融人到變化橡皮筋的“魔術”當中,有效地激起了幼兒創編興趣。如:圓滾滾、胖墩墩,長又細、瘦又高;小小的、肥肥的,高高的、短短的;寬寬的、扁扁的,瘦瘦的、長長的;長又細、圓又胖,高又瘦、短又小;長又長、厚又厚,扁又扁、粗又粗……創編完歌詞後,以遊戲“照鏡子”的形式說唱歌曲。

3、雙聲部合作演唱歌曲

運用小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組用歌詞伴唱,另一組有節奏地說歌詞,兩聲部同時合作說唱歌曲,將歌曲教學畫上圓滿句號。貫徹整合教育理念實施音樂主題教育教學,是一個不斷實踐、思考、審視、反省而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要深刻領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蘊涵的“以幼兒發展爲本”思想,在音樂主題教學組織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兒、發展幼兒的個性、讓幼兒主動學習,讓幼兒身心健康地發展,最終實現“審美與快樂”的音樂教育理念。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28

《套圈》這個活動是一個老教材。在教學時讓孩子在熟悉四拍子基礎上,再學習套圈遊戲。利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四拍子的節奏。透過自己的探索,嘗試多種玩法。體驗和同伴合作遊戲所帶來的快樂。在活動中不僅讓孩子學會遊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透過自己的嘗試,體驗成功的經驗。

既然是一首四拍子的曲子,我就不想以已往的教學模式把孩子套牢了,而是把這節課設計成了遊戲教學,融音樂與遊戲爲一體,來發展幼兒的音樂感受能力及創造能力。活動一開始,就讓幼兒自己探索套圈的玩法,然後逐漸發展到與同伴合作。我讓全體幼兒來參與表演,在表演中,幼兒都是主角,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伴着音樂,幼兒憑着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教師作爲一個指揮者,融入幼兒的活動中,音樂響起,幼兒兩兩一對,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套住對方的任何一個部位。激情飛揚,個個都全身心的投入於音樂表演中。

但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感覺自己的準備有些倉促,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肢體語言不夠優美,教學思路還不夠清晰,活動時間沒有控制好等等,這些都是我以後需要改正的方面。

幼兒音樂遊戲作爲幼兒園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於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開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綱要》要求,幼兒音樂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而對音樂的感受力是培養幼兒音樂素質的基礎,採用遊戲化的方法組織音樂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激發興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幼兒的音樂感受力,陶冶幼兒的情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這節音樂遊戲活動是我對音樂課的一次有益嘗試。總的說來,幼兒能在教師引導下積極愉快的參與活動,課堂氣氛活躍,目標完成較好。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堂好的音樂活動應該體現“教學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我想,好的音樂活動應該是一種藝術享受,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薰陶下,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29

節奏樂“愉快的勞動之歌”大家肯定非常熟悉,是一首勞動號子曲,這首樂曲節奏活潑、輕快、旋律優美。爲了更好地將節奏樂和勞動的音樂融合,我根據我班幼兒節奏樂發展的實際情況,並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設計了此次活動。整堂課我以“老闆與工人”的角色扮演進行互動,充分運用圖譜、節奏譜等教具,讓孩子們以工人的身份先進行集體有節奏地“鋸木、刷牆、釘釘、鑽電鑽”,孩子們興趣十足,在愉快地勞動中都能較熟練地掌握節奏,在此基礎上“老闆”發話了,“工人們”要聽老闆的指揮分工進行“勞動”,層層遞進, “工人們”起勁地隨着勞動號子愉快地加油幹着……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的需要爲主導,以一定的情境爲依託,以互動的過程爲支撐,以豐富的情感爲內驅力,將活動推向高潮。整個課堂表現出了活潑、輕快的氣氛,課堂民主、平等,幼兒充分地體驗到了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喜悅。上完此節課,我有所感悟:

一、我要轉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我們新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在活動中,教育思想直接促進或制約着我們教學方法的選定和設計,同時決定着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要面向全體幼兒,全面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

二、活動中我應尊重每一位幼兒的個性,注重爲幼兒創設自主寬鬆的學習環境。

在設計活動的時候,往往我考慮到的只是“我該如何教”,而忽視了“幼兒如何去學”的問題,其實作爲教師,引導作用是要充分發揮的。

三、活動中要善於營造情感氛圍。

有人說過:上好一節課,不僅是知識資訊的傳播過程,更是一個心靈交匯的心理場。如果教師在活動中的表現只是平平淡淡,沒有激情,那麼幼兒的情緒也不會特別高漲。因此我覺得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情感,教師自我的情感體現是非常重要的,這直接影響到了活動的成功與否。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30

臨近畢業,小朋友們都懷着激動的情緒,心裏有好多話要對老師和其他小朋友說,個性是對老師,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這首歌曲《老師,老師再見了》中,充分體現了小朋友的情緒和情感。我班幼兒進入大班後,表演潛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信心也增強了。這學期我班着重於開展歌唱活動,在歌唱活動中,讓幼兒成爲學習的主人,努力做到“導而不包”,目的是爲幼兒創造性學習,帶給更多的時間、空間、充分挖掘幼兒的潛能,力求讓幼兒在自己的探索中學習歌曲,在我們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提高,使幼兒成爲學習的主體,幼兒在主動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和諧發展,增強自信心。

在學習《老師再見了》的時候,我們讓幼兒回想三年幼兒園的生活,想想立刻就要離開老師上小學了。有的小朋友突然哭了,說:“老師,你一彈這首歌我就會流眼淚了。”有的小朋友說:“我唱這首歌的時候就想起以前的事了。”或許這羣天真的孩子還不能真正理解分離的意思,但從歌曲中,他們所表達的真是對老師的戀戀不捨。藝術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我們儘可能地使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這種藝術的表達是“自由表達”,是“創造性表達。透過歌曲的學習和演唱,激發了幼兒對幼兒園的依戀,流露出了對老師的敬愛、依戀之情,個個表達要做一名遵章守紀的小學生。幼兒初步掌握了三拍子的強弱弱規律。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31

陳鶴琴提出: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幼兒音樂活動是一種有聲音、有情趣的藝術活動。透過讓幼兒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過程中,讓幼兒去體驗音樂,去感知音樂,去表現音樂,從而獲得很大的快樂。讓幼兒在有趣的音樂活動中實現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目標,這是我們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

小班孩子很容易被一個故事,幾張圖片吸引,所以課前我根據歌曲內容準備了富有童趣的圖片來調動幼兒的興趣,這節首歌曲歌詞簡單,主要難點在最後一句"汪汪"兩聲叫,大多數幼兒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原因有:一,我沒有給幼兒一個開始口令,所以導致幼兒在"汪汪"兩聲中聽上去有參差不齊的感覺,聽上去有的幼兒多叫了,其實是有早叫晚叫區別在裏面。二是在教具的準備上,如果我能夠透過教具用一些延長音的標記,透過指圖來讓幼兒知道最後第二句的實值。因爲幼兒記憶歌詞的方法主要有動作和圖片。

幼兒是天生的表演家,課上,幼兒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創編了歌詞內容的動作,同時作爲教師也要富有一個童真,完全融入到幼兒中去。小班上學期幼兒年齡小,剛入園很多幼兒還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需要教師自身語言和體態的`魅力,鼓勵幼兒歌唱,可以採取不同形式的練習演唱,活動中,我沒有考慮到幼兒掌握情況,聯繫的次數太少,如果形式再多一點,我想效果會好一些。切忌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唱獨角戲。

孩子最愛的莫過於遊戲了。孩子天生喜歡遊戲,她們會沉浸在遊戲情景中去,當然老師也要參與到遊戲中去,活動中我先是自己當"小花狗"幼兒當"肉骨頭"和幼兒一起遊戲,讓我和孩子們進一步零距離接觸,然後是請幼兒自主的選擇角色遊戲,看着孩子們開心的樣子,我想這纔是活動的重點吧——讓幼兒愉快的參與活動。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32

韻律活動向來是深受幼兒喜歡的,在音樂活動《挪威舞曲》中,小樹和小精靈的動作遷移了幼兒的生活經驗,教師透過多種感官在動靜交替中進行教學,鍛鍊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小孩子生性好動,遊戲就像是他們的夥伴。藉着這一點,我把創編小樹和小精靈的動作放在活動的開始部分,並把此重點貫穿在遊戲一《小樹變森林》和遊戲二《小小魔法棒》中,以故事進行銜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注意力高度集中,整個活動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了創造性表演。雖然在活動中我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幼兒也基本掌握了活動內容,但還是存在這許多不足之處。

一、匯入過長

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我將重難點貫穿在兩個遊戲中重點教學,隨之引出音樂。這一環節需要個別幼兒創編動作,以及集體進行創編,而且幼兒一直要在活動場地中間與座位上來回流動,導致開始部分過長。而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音樂欣賞在活動進行了十分鐘後纔出現。如果在進行遊戲時將aba結構的兩段音樂於遊戲想結合,效果會更佳。

二、有對象進行集體創編

韻律活動有獨自一人進行表演的,也有合作進行表演的。音樂《挪威舞曲》是aba結構的,韻律動作分別爲小樹、小精靈與小樹、小樹。在第一段小樹變成大森林的動作創編中,幼兒獨自進行創編,教師給予鼓勵與表揚。而第二段小精靈與小樹相親相愛的動作創編中,幼兒都在創編小精靈的動作,而教師比較牽強的把幼兒做的動作形容成大樹,並引導兩名幼兒進行小精靈與大樹的合作表演。導致其餘在創編小精靈動作的幼兒無事可作。如果教師在進行第二段音樂的動作創編時,手持小精靈與大樹的圖片,先與幼兒交流創編小精靈和大樹的動作,再讓幼兒以椅子爲對象進行表演,既讓活動有了很好的秩序,又拓展了幼兒的已有經驗,發展其想象力與創造性。

音樂欣賞是一項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和音樂能力發展的活動。下面就我對中班幼兒音樂欣賞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讓幼兒充分地感受音樂。

達爾克洛茲認爲:“音樂本身就是以聽覺爲基礎的,音樂教育應完全立足於聽。”因此,音樂音樂欣賞教學應該以聽爲主線。在聽的基礎上,教師用簡潔、準確、生動並具有啓發性的語言、圖片、電化教具去提示音樂的思想性、藝術性,啓發幼兒的想象力,幫助他們認知和了解音樂。如:在音樂欣賞《荷包蛋》的教學時,我讓幼兒注意傾聽歌詞內容,幼兒邊聽邊感受自己煎荷包蛋的過程及荷包蛋煎好後請大家嘗一嘗切身體驗。在聽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情不自禁地隨着音樂節奏做煎蛋的動作。此時教師適當用圖譜誘導,加上一些自由發揮的簡單動作。

讓他們進一步投入音樂的意境。又如:《卡普里島》的教學。如在引導幼兒欣賞《卡普里島》時,首先我用語言把幼兒帶入去卡普里島旅行的情境中。“請閉上眼睛,我們要開船去卡普里島旅行啦!”然後讓幼兒欣賞音樂,讓幼兒感受韻律平緩、反覆的特徵,想象卡普里島有什麼情景。聽完音樂讓幼兒說謊產卡普里島可能是一個什麼地方,再讓幼兒看圖譜,遊覽美麗的卡普里島。這樣音樂欣賞《卡普里島》就編排完成了。

(二)讓幼兒創造的模仿來表現音樂

幼兒的創造開始於模仿,脫離了知識經驗、技能技巧、思維方式等這些“創造工具”,創造性發展就等於一紙空談。所以在此模式中,首先由教師直接提出主題,或引導幼兒回憶有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主題,然後由教師直接根據主題引出基本動作,並引導幼兒學習基本動作,最後再引導幼兒用集體討論探索的形式,創造出各種新的動作。

比如我在進行音樂欣賞“化蝶”的音樂欣賞活動時,我在準備好相應的歌曲之後,請幼兒自由的創編,孩子們有的側飛、有的向上飛、有的向前飛、還有的往後退着飛,一幅姿態各異、可愛的蝴蝶畫面剎時呈現在我們面前,但是,孩子們的動作雖然不相同,卻只侷限於單獨動作,此時我只是稍加引導“哎呀,蝴蝶一個人飛多寂寞呀,這可怎麼辦?它們會怎麼做呢?”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之下,很快進入新一輪的創編,三三二二的做停在花朵上的動作……,在此輪創編中孩子們不但隨着音樂開啟記憶的閘門,展開充分的想象,而且還加入了更多同伴間的合作,使自己的動作經驗得到了較好的提升。

(三)發現典型,帶動全面

在活動中儘可能的爲幼兒提供同伴交流與合作,顯得十分必要。因爲幼兒在身心兩方面都處於基本相同的水平,他們間的交流是平等的、雙向的,雙方在交流過程中,心理上相互影響,情感上相互支援,行爲上相互模仿,經過認同、內化,融入自己的經驗,從而促進自己的發展,表現的慾望和信心會更足。所以,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爲幼兒提供同伴間充分交流的機會,並善於捕捉幼兒創作中好的範例,引導幼兒相互學習、相互觀摩、相互借鑑。因爲,這個好的“範例”,對其他孩子來說是一個很直接的啓發,他們可能模仿這個好的動作,也可能在此啓發下,創作出更新的、更獨特的動作,從而更好的以“典型”帶動“全面”。

(四)個別輔導,恰當地示範和啓迪

音樂一開始,幼兒就會馬上進入到表現中去,這瞬間的反應,也就是對幼兒的個性發展和判斷能力培養的時刻,這就需要發揮自己的判斷力和想象力,馬上要隨着音樂的韻律而動,投入到再創作——自我表現的階段中去。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各自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程序不同,對音樂、音樂欣賞反應的“潛質”各不相同,因此,反映出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表現程度。有的一聽到音樂前便知道用什麼動作去表現;有的則要在聽完音樂後,才能表現出組合的動作;而有的只能反覆停留在幾個簡單的動作上。

這時教師就要進行個別輔導,恰當地示範和啓迪,幫助他們聯想意境、理解音樂,讓他們的創造力得以充分地發揮。在音樂欣賞《小紅帽》這一活動時,用視頻儀放大幼兒用書,指着圖講述故事情境,引導幼兒有節奏地說圖譜:“小紅帽去森林,她一會兒走,一會兒跑一跑,見到外婆嘻嘻笑。讓我們一起跟着小給帽出發吧!走一走一迪篤迪篤……”。然後讓幼兒傾聽音樂《小紅帽》,跟着教師的伴奏一起有節奏地說。這時性格內向的幼兒動作幅度小,緩慢地表現出小紅帽走路的情境。性格開朗的幼兒則動作幅度大,用一蹦一跳的動作表現小紅帽走路的情境。教師應給予恰當的分析,肯定和鼓勵,引導和提高幼兒的表現能力。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33

《魚兒好朋友》是一個音樂活動,歌曲共有三段,旋律比較緩慢簡單,便於吟唱。音樂節奏朗朗上口,歌詞簡單易學,並可以讓孩子們進行簡單的動作模仿學習,在音樂活動中體驗和同伴遊戲的快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社會性教育素材,讓孩子在唱一唱、跳一跳的過程中,透過自身的情感體驗,萌發和同伴積極交往的良好社會性。

在集體活動的過程中,我作了更變,我加了“三條小魚”的圖片,配合圖片的清唱,將幼兒的情緒帶入到歌曲中,並且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跟着我一起唱着曲調。在幼兒聽了以後,一下子便能感受到小魚在單獨一人和與朋友在一起是不一樣的情緒體驗,有了朋友便很快樂。在表演的時候,幼兒由於經驗不豐富,我便讓幼兒模仿學習小魚的動作、表情。在此基礎上,還鼓勵幼兒自己大膽做動作,用肢體語言感受到音樂的情緒和節奏。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比較高昂,在說說、做做、唱唱的過程中,孩子們體驗到了與同伴共同遊戲的快樂。

由於是小班剛入園的孩子,在活動中,孩子們可能對歌詞語句傾聽不夠,表達不清,有的甚至一直看着老師,不知要做什麼。歌詞雖簡單易懂,分段時幼兒透過提醒能較準確地唱出歌詞,但是整首歌曲連唱時,孩子們不能很準確地完整演唱。可能是三段歌詞對於剛入園的孩子來說確實太長了,不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但在平時的安靜時間,老師帶着多唱幾遍。或者在平時吃飯、遊戲時開啟錄音,讓幼兒多聽聽。

集體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要回到生活中,我們要讓孩子在生活中懂得朋友的重要性,朋友讓我們不再孤單,讓我們變得快樂,並教給孩子怎麼與別人成爲朋友,並與朋友友好地相處。在活動延伸中,我覺得還可以加一個環節,讓幼兒瞭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朋友,有了朋友才能開心、快樂地生活。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動和朋友建立友情,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34

悄悄的,陣陣熱風輕輕吹走了春日的溫暖。當第一縷陽光透過窗前斜射入我的眼眸,不由得輕眯了一下眼。

渲染在指尖的光映照了內心深處的純真與歡樂,我伸手去觸摸那根牽線——隱隱的、無形的。但是這根線,它繫着責任,繫着義務。

這根線,如風箏,在虛空中搖搖欲墜,而最亮的光被一層無形的玻璃蓋住。快樂便是飛向最亮光的那雙翅膀。每一位幼師的心靈最深處往往都是幸福的。學習,它是一盞永不熄滅的燈火,在遠處召喚,牽引自己,讓求知者在知識的海洋裏隨心所欲;讓求知者在智慧的天空中盡情歡笑;讓求知者在研修學習中品味真正的人生。

每當自己漫步在知識的田園中時,自己的身後圍繞着一羣天真無邪的孩子,對於一位幼兒教師來說或許學習帶給自己的只有一部分,把這一部分知識真正的融會貫通獻給那羣可愛的小天使們卻纔是擁有真正的快樂。

快樂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快樂不需要太多的代價,只是看你如何去發現它,只要我們願意,用一顆激情的熱情的心去愛護它;用心關注它,快樂就向你招手,即使炎炎夏日,研修學習帶給我的快樂卻是無窮的。

一天晚上,做完運動後來到小班的活動室,突然間感覺有點口渴,怎麼辦呢?我打算碰碰運氣,邊走到一個可愛的小朋友旁邊,和小朋友說明來意後,有個小傢伙看了我幾眼,便轉身去口杯櫃裏拿出自己的口杯,給我倒來一杯水,雖然我並未真正的去喝,但心裏卻感到了極大的溫暖。出了小班的門,便用同樣的方法去樓上中班,得到是同樣的溫暖。

從那以後,需要“溫暖”時,我就會去班上,甚至在走廊上、戶外碰到小朋友是,都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與孩子們交流。同事說,你爲何去逗孩子們啊?我說:“那是因爲孩子們給了我一種簡單的溫暖。”

這種純真的溫暖,再也不會讓你有那種“懷疑一切”的危機感,隨之而來的是沒有任何羈絆的輕鬆。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35

小孩子的情感還沒有完成成熟,他需要更多的關愛和呵護。但是當小孩子開始調皮,好些幼兒老師被折磨得失了耐心,便會講出傷害孩子的話來。下面幾句話是幼兒老師最不應該說的,到底是哪幾句呢?

你再不乖,老師就不喜歡你了。

這句話,看似是哄孩子安靜下來,乖下來的,但是卻是以威脅的方式講出來的。可能孩子不乖是有原因的,你威脅孩子不喜歡他了,孩子怕你不喜歡他,可能會變乖,但是他的委屈和無法表達出來的情緒卻一直在,對孩子成長來講,並不利。

明天別來幼兒園了。

孩子惹出事了,孩子惹老師生氣了,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打架吵架了,老師都有可能怒從心來,講出這句話來。本身孩子就不願意與父母分離來幼兒園,如果你再這樣講,完全是把孩子從集體裏剝離出去。

你不乖,大家都不願意和你做朋友。

孩子在幼兒園裏是極度需要小朋友們做朋友的。但是如果你這樣講,一方面是讓受罰的孩子難受,另一方面也會暗示其他的小朋友不要和他做朋友。這其實對於孩子來講,是雙重的傷害的。

隨便你,愛怎麼就怎麼吧。

當老師失去了耐心,就會說那好吧,隨便你,愛怎麼就怎麼吧。實際上,這句話對孩子來講,也是有極大的傷害的。這證明你已經不想再管這個孩子了,孩子就會有一種被老師拋棄了的感覺。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36

1、來園:

幼兒來園,老師的接待工作是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刻,有很多家長會不停地囑託老師:我們的孩子今天改注意什麼;他幾點該吃這個藥了;我家寶貝說誰誰誰不跟他好了等等……一連串突如其來的瑣碎之事,會讓你本來很清醒的頭腦一下子沉入海底,難以控制。因此我覺得,我們老師應該做個有心人,在班級做個留言板或在老師身邊放個小本本,以便對家長的一些囑咐做一個及時記錄。

2、盥洗如廁

幼兒園的盥洗室不是很開闊,場地限制,因此,當老師請孩子們去解小便,洗手,喝水的時候,廁所裏會產生擁擠吵鬧的現象。因此,我覺得可以嘗試請孩子採用化樣式地組織幼兒分批入廁,可以避免擁擠。但當養成一定的常規後,可以讓幼兒適當的學會合理時間的等待,從小讓幼兒養成見機行事。

3、餐點

那麼多孩子在一個教室裏用餐,難免會產生交頭接耳的現象,而且有的小組會產生衛生很差的現象。由此我覺得,我們可以嘗試讓幼兒在用餐的時候輕輕地說該說的話,養成不限制幼兒說話的習慣。關於衛生情況,中大班年齡段的可以選取小班長來監督衛生工作,以適當的調節班級衛生形象。

4、午睡

從小班開始我們就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但在小班午睡的時候,幼兒的外套,棉衣,棉褲,摺疊後放在牀上,有時真的受不了這個高度,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讓孩子把綿綿的外套統一放在衣筐裏,或統一的拋在被子上,這樣會更整潔。在睡前,講講一些溫馨的小故事,會讓孩子更安靜,更快速的入睡,這樣的方法可以推廣。

5、離園

幼兒在幼兒園呆了一天,離園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瞭解,就像老師期待着下班。因此,當家長在教師問口出現的時候,孩子會特別的興奮,特別的放肆。因此,我覺得在放學前,可組織幼兒進行自主的區角遊戲,閱讀遊戲等,慢慢地讓孩子養成不急不躁的個性

【反思案例】:

一:《吃飯不講話》

事件描述:今天中午吃飯時,有的小朋友很快把自己碗裏的飯吃完了,這個時候我發現天佑碗裏還是滿滿的一碗飯,原來他一直和旁邊的小朋友講話,於是我把他換到其他位置上,不一會兒天佑就把碗裏的飯吃完了。

自我反思:吃飯聊天室最近班級裏的一個壞毛病,因此老師一定要及時關注,把容易講話的小朋友分桌吃,這樣就使得愛說話的小朋友沒有聊天的對象,讓他們養成吃飯不說話的好習慣。

二:《認識人民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我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們這節課我們來聽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爺爺問問題了:“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啊?”爺爺想了想笑着說:“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同學們你們知道爲什麼嗎?以故事引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對於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進行區分,孩子們掌握的也比較好。真正的難題在後面,錢數的換算,一張10元可以換幾個一元這個孩子們還容易理解,因爲前面我們已經學過10個一是10,可是要問一張10元可以換幾個兩元就有點難了,在講這道題目的時候我着重講了幾個2加起來是10,並聯系生活舉例,引發學習興趣。

孩子們在換幣的過程中,也是利用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元、角、分之間的十進關係和角之間的換算關係。但對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孩子們一開始覺得難以掌握,因爲在計算的過程中關係到單位的換算,不能再象以前一樣直接把數字相加減,只有透過鞏固練習讓孩子們慢慢掌握。回顧本章的教學,覺得在有些環節上沒有處理好。

分析與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些地方還沒有及時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於孩子對分幣的陌生,應該抓住孩子提出的問題“5分是5角嗎?”讓孩子來展開討論,加深理解。孩子對分幣比較陌生,因爲“分”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所以沒有着重講解,其實這是認識人民幣的開始,分幣的認識同樣重要,雖然分幣不大使用,但是讓孩子建立元、角、分的觀念,理解元、角、分的關係,分幣的認識不容忽視。

在認識人民幣的同時告訴孩子們要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我還要感謝我們班那些可愛的家長朋友,因爲有他們的幫助孩子們對人民幣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了,有位家長告訴我爲了讓孩子更形象的理解錢數換算,週末家裏換了一堆的零錢回來,我堅信有我們的共同努力,孩子們一定能夠在天華這個大家庭中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37

區角活動時,兩個幼兒爲了一個玩具爭了起來,由於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纔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並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麼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五六歲的孩子!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現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它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我決定展開主題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我的啓發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於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張釗想用趙—巖手裏的水彩筆,就拿了自己的書去跟他交換。趙—巖當時正畫得起勁,沒有答應。張釗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頁翻給趙—巖看,還不停地介紹自己的書怎麼有意思。終於,趙—巖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着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一種生活智慧嗎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鬆自如的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

區域活動時,小朋友們邊建構邊交流,心情非常愉快。王志偉小朋友突然擡起頭,好奇地問:“老師,‘節約’是什麼 是不是男人和女人約會”接近學期尾聲,我也發現小朋友們似乎成熟了許多,對男女性別特別敏感,常常發現或是男女生勾肩搭背,或是偷偷地親一下臉,特別是王志偉小朋友,也許是家長不太管的原故,也許是言情電視看得太多的原故吧,他總是抱住幾個漂亮的小女孩時不時地親一下,所以他竟會把“節約”當成是男人和女人約會,教學反思《幼兒園大班教育反思》。這是一個很好的隨即教育機會,活動結束後,我就讓孩子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了兩個字“節約”,我問:“小朋友,你們認識這兩個字寶寶嗎 ”大家齊聲說:“知道,是節約。”我又問:“節約是什麼意思呢”這下象開啟了話匣子,有的說:“節約用水,就是用水省一些。”有的說:“節約用電,就是要隨手關燈、關電器。”又有的說:“節約用紙,就是不要浪費白白的紙,也就保護大樹了,因爲紙是用大樹做的。”我又問:“那又爲什麼要節約用水、用電、用紙呢”這時馬昕宇臉上非常嚴肅地說:“昨天,我在電視裏看見,有一個地方沒有草地、大樹,不下雨,好久沒有水了,大家快要渴死了,他們就派了五個人去尋找水,結果四個人餓死了四個人,回來了一個人,而且也沒有找到水,幸虧科學家來到那裏考察後,用一架大機器鑽開地面,纔在很深很深的地下找到一點水,後來他們每天用水非常節約,一個小孩不小心打翻了半碗水,大家都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

uo;這個故事一講馬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周棱說:“剛纔,沈一成就用手指摁住水龍頭,浪費了很多水。”周之惠說:“趙玲今天畫畫用了六張紙,每張紙上都畫了幾筆。”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小朋友把平時看到的不節約的行爲都一一例舉,說着說着,小朋友們還意識到時間也應該節約,節約(珍惜)時間會學到更多本領。

可是當孩子們分散活動時,王志偉又輕輕地跟我說:“老師,媽媽就是跟爸爸說———你再這樣下去,你就去‘節約’吧。”我聽了馬上意識到剛纔理解錯了,王志偉媽媽指的是“節育”而不是“節約”(可能他媽媽普通話不太準)。這該怎樣給孩子解釋呢我隨手拿起一本《袋鼠媽媽的故事》書,跟孩子說:“你看袋鼠媽媽的袋子裏裝了幾隻小袋鼠呀”“一隻。”“對呀,多生了寶寶媽媽的袋子就裝不下了,你媽媽生了哥哥和你,要好好照顧你們,他們也感覺很累了,所以媽媽認爲生孩子也要節約,不能再生了,你懂了嗎”王志偉歪着小腦袋想了一會兒,點點頭說:“老師,我懂了。”雖然看上去,有些似懂非懂,但是我相信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這個難題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會清楚的。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38

12月16日這天,雖然是寒氣逼人,但我看到領導、專家親臨指導,來自全縣各所幼兒園優秀教師精彩的課堂演繹,讓我如沐春風,暖意融融。因此,我要感謝園領導給了我這個難得的機會,讓我親耳聆聽,親眼所見,並能與各位同仁一起學習、探究、交流、研討,使我對幼兒教育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

領導、專家們知識廣博,風趣幽默的講解,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一線優秀老師的授課,更是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孩子是最純潔的,好比一張白紙,只需要用色彩去點綴,賦予他們新的圖案。他們也是最難溝通的,詞不達意,語不成句,做的事,說的話,常常讓我瞠目結舌,哭笑不得。要了解他們的世界,不僅要有慈母般的愛心,海洋般的胸懷,還要有智者的頭腦和技能,因人而異,擇發而論,融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前進路上,一路同行。

經驗豐富的田老師,語言親切自然,用手指遊戲把孩子帶入情境,她語言簡潔生動,她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手勢,每一個動作,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活動中,所有在坐的老師都洗耳恭聽,孩子們更是興趣盎然。還值得一提的是黃教師提供了多種材料展示,循循善誘。孩子們的小手高高舉起,踊躍發言,興趣高漲。將活動推向高潮。幼兒們自主選擇,自由組合。按自己的意願選擇過程、方法,從中獲得相關科學知識,獲取屬於自己的經驗。喻老師甜美的聲音,落落大方的教態,掠取了孩子的心,用孩子喜歡的遊戲教學法,融入孩子們當中,整個活動有規則有序,活而不亂,大大激發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向爽老師自然大方,引導性強,整個過程輕鬆自如,從容不迫。能讓孩子們充分進行探索活動,活動組織的各個環節清楚,有序。在活動中體現了教師的嫺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非常沉穩和從容。

在聽了幾位教師的課後,我感到:

一、觀念得到轉變,綱要得到落實。以前是以教師講解爲主,教師總會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後,坐好不準動”,“小朋友跟我讀”然後就一遍一遍的重複。還有上美術課的時候教師會在黑板上畫一副示範畫,評價是以畫得像不像爲標準,這是普遍地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方式嚴重限制和束縛幼兒的身心發展。現在是把主動權真正交到幼兒手中,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自主探索交流,獲取經驗。

二、教學設計有創意。如老師上美術課《快樂一家人》時,提供了成品,再讓幼兒添畫,這樣既降低了難度,又達到了教學目的。教師語言流暢、教師思路清晰,小結到位。

總之,老師們真正做到了讓孩子們學中玩,玩中學,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讓孩子們大膽的發言,探索。但我認爲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電教的使用只能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過多使用,只能起畫蛇添足的作用。如孩子在學包餃子時,老師現場示範,效果是否會更好一些。二是教師示範欠準確到位。有位老師在上音樂課時,聲音沙啞,變調,且忘了調。引起孩子茫然,聽課教師譁然。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粗淺體會,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討新的教學方法,吸收好的教學經驗,更要刻苦鑽研教材,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39

從事幼教工作多年,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畢業生,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其中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開心的、傷心的、快樂的、憂愁的……,這些生活中的浪花,時時激盪在我心間。其中那把漂亮的小紅傘至今仍在我眼前跳動。

那是發生在去年夏天的一個感人故事。記得那天早上天氣晴朗,可就像人們常說的,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快中午放學的時候突然颳起一陣狂風,並且雷聲隆隆,雨點便緊跟着落了下來,整個天空就像被黑布掩住一樣,膽小的孩子蜷縮着依偎在一起,有的甚至哭起來,還有的在不斷地問:“老師晚上我們爲什麼還要上課?”“天都這麼黑了,我們爲什麼還不放學?”“是不是爸爸媽媽不要我們了?”……頓時教室裏亂成一團,此時屋檐上的瓦還不時被風掀落到地上發出啪啦啪啦的聲音,這更增加了孩子們的恐懼感。

“真倒黴,偏偏這個時候下雨!”我嘴裏嘟囔着。此時幼兒離園得時間到了 ,我冒雨把他們送出了校門,大部分孩子很快被家長接走了,最後只剩下三四個小朋友,沒辦法,只好用衣服遮住他們,把他們帶回活動室。這時,天空由黑色變爲灰白色,風也像刮累了似的,屏住了呼吸在欣賞自己的傑作,雨越下越大,一條條,一道道,珠簾似的向下傾瀉。馬路上五顏六色的小傘多了起來,隨着人羣的流動,這些傘時高時低,在雨中跳起了華爾茲,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被這雨中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

終於,最後一個孩子被接走了。望着空蕩蕩的教室我才發覺自己身上早被雨水浸透,微風吹來凍得瑟瑟發抖,擡頭望着灰濛濛的天,“唉,看來雨一時半會兒是不會停的。”真後悔沒記住“晴帶雨傘暖帶衣”這句話。正當我打算冒雨回家時,一朵紅色的“小花”飄到我眼前停下了。接着傳來甜甜的、怯怯的聲音“老師,打着這把傘回家吧。還有,這是我媽媽的衣服,您穿上也許會暖和些。”透過雨簾一看,原來是姜帆,身後還有他的母親。我驚訝地問:“下雨呢,你怎麼回來了?”“老師,我給您送傘來了。”說着,他把手中的那把小傘高高舉起。他母親笑着說:“我家就在住在附近,孩子離園時發現您沒帶傘衣服也溼了,非讓我陪他來給您送傘和衣服。”接過孩子遞過得紅傘,用手撫摸着他的頭輕輕擦去他臉上的雨珠,我的眼睛有些溼潤了。突然間,感覺一股暖流傳遍全身,姜帆的臉上也露出燦爛的笑,那笑比任何一種花都要美麗,比任何一種詮釋都要動人。

我真的感動了!多麼細心和充滿愛心的孩子呀!他平時在我眼裏是一個調皮而且做事馬馬虎虎粗心大意的孩子的孩子。沒想到他竟能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並且熱情幫助人。此時我有些後悔平時對他的嚴厲言詞和不友好的態度。現在,細細欣賞眼前的這個孩子,發現他原來很可愛!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只要你用心欣賞,從不同角度去欣賞,你便會發現它們的閃光點。

至今,每當天空飄起雨絲,那把漂亮的小紅傘就在我眼前跳動,使我更加思念那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並且更加堅信了自己的選擇。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40

一、認真反思,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透過多種渠道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責任心,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本領。本人在本學期中,積極參加各項時事、政治學習,堅持把理論同實際相結合,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用正確的思想引導幼兒,做好保教工作。本學期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凝聚力作用,堅持做到以身作則、勇於奉獻、勤勤懇懇,無論是否當班,都要做好並檢查班級的各項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其他老師充分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充分發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團隊精神作用,團結一致地做好班級工作。在狠抓班級常規中,真正做到工作有目的、行動有組織、實施有計劃。

二、勇於改革,豐富課堂內容形式。

我結合主題課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努力做到“靜與動”的結合。爲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優美整潔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環境,我們充分利用教室有限的場地,設計最佳的區角位置,找資料、齊動手,在活動室裏設立了圖書角、益智區、小巧手、表演區、建構區、娃娃家、小醫院等,還利用室外一角,設定了小超市。在每個區域我們都利用廢舊鞋盒,佈置作品展示去。結合季節特徵,開展了“種子貼畫”、酒瓶裝飾等手工活動,很受小朋友喜歡,在感受到快樂的同時提高了孩子們動手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班小朋友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摺紙活動非常感興趣,吃好了飯,你常常可以看到三五一羣的孩子圍在一起在研究摺紙,有的在比賽自己折的飛機。許多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小手也變巧了,還鍛鍊了他們的耐心,孩子在教室裏追跑打鬧的現象也少了。

三、加強常規建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爲習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的生活具有合理的節奏,使神經系統得到有益的調節,我進一步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爲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打下良好基矗但是常規也不是以犧牲幼兒的個性、快樂爲代價。我班有個別幼兒生性好動,比較調皮,我們兩位老師步調一致,共同合作,重抓教育,使小朋友逐漸能互相幫助、關心集體,搗亂的小朋友小了,熱愛勞動的小朋友多了。

幼兒的獨立意識增強,而且自我服務的願望和要求日趨激烈,我們抓住孩子這一心理特徵,開展了“小組長輪換制”,讓做小組長的孩子負責擦桌子、髮蠟筆、點人數……抓住這些細小的機會,既培養了他們爲同伴服務的能力,而且督促了孩子的自律,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良好的行爲習慣,從而促進了整個班風班貌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後工作方向

這個學期中,我班孩子的出勤率較好,口語表達能力有了飛躍性的進展,自理能力在不斷提高。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了自身的不足,如:有時會因戶外活動超時回來較晚,給孩子穿衣着急,以至於孩子少穿了一件衣服、穿反了鞋子也沒發現,幼兒進餐的速度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對此我們都進行了認真地總結,以便於以後更好地開展工作。辭舊迎新,在新的學期中我們會更加努力,爭取把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大的進步!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41

一、適應與迷茫

頭一個月工作有點迷茫,雖然在學校裏和書本上學了很多的理論知識,但是真正到了工作中卻是經常想不起來,也運用不起來。除了準備好教學活動以外,其他的事情都是空白,上完課要去做什麼事情,要帶孩子幹什麼,怎樣組織孩子活動都不是很有經驗。怎樣培養孩子的常規也很是迷茫,再加上從來沒有帶過小班孩子,對於這方面也缺乏一定的經驗。除此以外,還要寫教育日誌,教學反思,區域活動記錄,主題生成活動,區角材料的投放等一些工作。創設環境也是一項不小的工程。再加上幼兒園裏還有其他的一些工作任務,比如要佈置教室以外的空間,要參與一些教學案例的寫作活動,還要建構自己班級論壇等。讓人有點眼花繚亂。跟有經驗的老師搭班,只能是看一點做一點,跟着老師一起做。做什麼事情也總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要問過老師後才能放心的去做,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點讓自己也很懊惱,老師與我商量什麼事情也總覺得自己的大腦是那麼的空洞,怎麼大腦裏的東西一個個都那麼不爭氣,都用不起來,很煩惱。

二、遊戲

這個月的工作中有一點是很缺乏的,那就是“遊戲”,幼兒園裏每天都要帶孩子做遊戲,可是自己知道的遊戲又是那麼的少,經常處於枯竭的狀態,每次回家都上網惡補這方面的不足但是還是滿足不了工作的需求。其實現在想想自己有點走入這遊戲的誤區了,幼兒園的活動應該是多樣化的,而不是說遊戲僅僅是遊戲而已,應該吧自己的思維拓開來,如一些民間遊戲,多樣化的繪畫活動,手工活動等都可以作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發現這個月在這方面的開展有點忽略了,只是單一的想着做遊戲而已。這方面需要好好改善。

三、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方面的備課也有點偷懶,總是很依賴參考書的活動設計,雖然書上的設計都是精品,但是作爲一名新教師還是應該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不能老是照搬照抄,這樣遲早是要陷入盲目和思維僵化的程度。沒有自己的東西和思考,也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這樣也枉爲“新老師”這個稱號,終將陷入循規蹈矩的輪迴之中。

四、與孩子的相處

我很喜歡孩子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幼兒園裏,一個班級30個學生,各種調皮、個性突出的孩子都有,有的時候看到有小朋友抓傷其他的小朋友,或者打架,搶玩具就覺得很懊惱,到底怎麼處理纔好呢?雖然在讀書的時候看過很多的案例和故事,但是真正到了自己要親自處理的時候還是有點不知所措,心理清楚地明白孩子之間有點小擦和是很正常的,你不能跟孩子發脾氣,而且發脾氣問題還是不能得到改善。可是跟孩子說道理他們也不能理解,批評過後還是這樣,經常會有無能爲力的感覺出現。我知道,沒有壞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現在肯定也存在很多方法的不正確,或也有處理不當的時候。這些都需要好好的反省自己。可是無奈的是在當時要照看30個孩子的時候是沒有時間去靜下心來去處理一兩個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都錯過了最好的教育時機,或者處理的不夠恰當。這些都是讓我感覺到現實與理論的差距,也讓我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與書中真理的差距是這麼的大,有的時候知道這樣做不夠正確但是也不得不屈服於現實,比如:我們都說吃飯的時候最好不要批評孩子,但是又說教育孩子一定要及時纔能有效果,可是當孩子吃飯的時候發生事情了,如果不及時提醒他就會錯過教育的時機,可是這時候是吃飯的時間,批評他又會影響他們的食慾亦或是消化,這時候真是很矛盾啊。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42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常規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但近年來,很多教師在公開場合開始迴避常規教育的話題,他們似乎覺得談到常規就意味着約束、控制兒童,扼殺兒童的天性。而事實上,絕大部分教師都不會甚至從未想過要放鬆班級常規管理工作。這種“必須做,不必說”的態度着實耐人尋味。

在教師眼中,抓常規是爲了讓幼兒樹立集體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是爲了保護幼兒安全,保障活動順利進行……那麼,幼兒如何看待常規,教師瞭解過嗎?

一、幼兒眼中的“規則”

幼兒作爲常規的被約束者,他們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行爲。爲了瞭解幼兒是如何理解“常規”的,筆者隨機選取了某園大班的男孩和女孩各1o名,在輕鬆的氛圍中與他們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在訪談中,筆者用幼兒較易理解的“規則”一詞代替了“常規”,訪談內容包括幼兒對規則的基本理解和舉例等,涉及什麼是規則、規則有什麼用、誰制定規則、不守規則會怎樣、規則能否修改等問題。對於幼兒的回答,筆者整理歸納出了以下幾點。

1.“規則就是聽老師的話”

幼兒在解釋什麼是規則時,大都表達出“老師說,我照做”的意思。還有的強調:“老師說不能就不能。”“老師講什麼都要聽。”也就是說,幼兒認爲教師是規則的制定者,而自己是服從者,應該無條件遵守規則。此外,他們大都認爲規則一經制定就不能修改了,因爲“規則本來就是那樣的”。

許多幼兒都說教師也有要遵守的規則,而制定教師規則的是“園長”,也有幼兒說是“科學家”“董事長”。一個女孩還說:“規則是大王定的,大王就是很聰明的人。”

可見,在幼兒眼中,規則的制定者和服從者是不同的羣體,制定者應該比服從者有更強的能力和更大的權利,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

2.“規則很重要”

所有幼兒都認爲規則“很有用”“很重要”。儘管也有幼兒提出了他們心目中的“不好的規則”,如“每人只能喝一碗湯”“午睡起牀後不能站在牀上”等,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給予規則積極的評價。幼兒都說:“規則可以幫我們改正缺點”“規則可以幫我們養成好的習慣”“規則可以讓我們很安全”。不過,如此“懂事”的措詞也讓筆者不得不思考這是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還是教師反覆教導的結果。

只有一名幼兒談到不守規則的壞處:“上課說話就學不好本領,在活動室打鬧就會受傷,做操沒有精神就長不高……”其餘幼兒談到的違反規則的後果都是指“會受到懲罰”,比如“弄壞玩具就停止遊戲,午睡說話就不準午睡,犯了錯誤就要到外面冷靜一下”。一名幼兒還頭頭是道地對懲罰方式作了總結:“懲罰有很多種類型,比如,物品沒收、停止活動、口頭批評,等等等等。”看來,對於各種懲罰,幼兒再熟悉不過了。筆者不禁要想:幼兒守規則是不是隻爲了避免受罰呢?

3.“不打鬧、不說話、不慢吞吞”

在一些特定的時間和場合不能說話,不能在活動室裏打鬧,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外玩玩具,不能破壞玩具,不能慢吞吞,不能老師說什麼就是不聽,老師說幹這個事的時候不能不想幹就不幹……這些都是幼兒多次提到的規則。總結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安靜”是幼兒眼中最重要的規則:“吃飯不能說話,睡覺不能說話,上課不能說話、不能插嘴、不能吵鬧……”從幼兒反覆提及的規則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平時強調最多的是哪些規則。而且從幼兒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強調規則時往往是告訴幼兒“不能做什麼”,而不是“應該怎麼做”。

4.“老師和小朋友的規則不一樣”

有幼兒認爲教師沒有要遵守的規則,一名幼兒還很堅定地說:“小朋友不能管老師的事!”但許多幼兒能列舉出一些教師必須遵守的規則,比如“不能對小朋友很兇;“必須上班”“必須準時開會”“必須記錄小朋友的表現”等。不過所有幼兒都說老師的規則不如小朋友的多:“小朋友的規則很多很多,說也說不完……”儘管幼兒在表達時並不帶着抱怨的情緒,但筆者不禁思考:幼兒園的規則真的很多嗎?這些規則都是必要的嗎?

值得關注的是,一名幼兒提到,同樣的規則對教師和對小朋友的要求是不同的。她說:“小朋友吃飯必須刨(用筷子撥)乾淨,老師(吃不完)可以倒了。小朋友吃飯不能說話,老師可以說的。”幼兒也許沒有想過要挑戰教師的權威,但這不代表他們感受不到這種不平等的存在。

二、對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反思

1.究竟是誰制定規則

經常聽教師說他們會在活動中讓幼兒討論規則、共同制定規則,但在訪談中沒有一個幼兒談到自己參與了規則的制定。這並非說明教師沒有給幼兒制定規則的機會,但至少說明幼兒沒有感覺到自己參與了規則的制定。

皮亞傑認爲,3~7歲的幼兒處於道德他律階段,他們尊重權威,認爲服從規則是自己的義務,將懲罰視作是對自身不良行爲的報應。訪談中幼兒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理論。然而,如果我們將幼兒視作與成人平等的個體,將幼兒園視作教師和幼兒共同組成的集體,那麼幼兒園的規則理應由教師和幼兒共同制定,幼兒有權利和教師一起根據實際情況對規則進行適當的調整。教師要邀請幼兒參與到規則制定和調整的具體環節中來,並給予他們切切實實的權利,讓他們感到是自己在制定規則,而且這種規則和教師制定的規則一樣有效。這對於讓幼兒體會集體的平等氛圍,樹立主人翁意識,從而更積極地看待規則、遵守規則,是非常重要的。

2.制定規則爲了什麼

訪談中,幼兒說制定規則是爲了讓他們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但仔細分析幼兒列舉的規則,不難發現教師制定規則還有更多隱含的目的:一是爲了限制幼兒,讓他們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二是爲了成全別人,比如,睡覺不說話是爲了不影響他人,吃飯不灑落是爲了保持桌面整潔。

福祿貝爾將“兒園”稱爲“兒童的花園”,他認爲兒童像植物一樣有自己的習性,教育應當遵循他們的“生長習性”。他說:“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麼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這句話告訴我們,考查規則是否恰當的重要標準是能否促進兒童的發展,過分的約束和放任一樣可怕。《綱要》也明確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爲,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建立常規的目的在於讓幼兒在理解和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內化社會規範,獲得社會性的發展。因此,規則存在的意義不在於限制兒童,而在於促進兒童的發展。

當然,執行規則必然和約束相聯繫,但如果教師能讓幼兒體驗到遵守規則給自己帶來的好處,甚至適當地讓幼兒體驗到沒有規則的混亂,那麼他們對於規則就會產生內在的需要,而不僅僅是把規則看作外在的控制了。教師從幼兒的發展需要出發來看待規則,同時引導幼兒從自身的需要出發來理解規則,規則可能就會變得親切很多。

3.安靜是最重要的規則嗎

“安靜”在幼兒園似乎從來都是一項很重要的規則,這和我們幼兒園普遍的大班額、活動場地有限有關。“安靜”這一規則是必要的,但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這一規則,教師應該讓幼兒知道爲什麼要安靜,而不是讓他們爲安靜而安靜,否則,規則就成爲教條了。

那麼,是不是所有情況下都有必要安靜呢?爲了讓幼兒好好吃飯,教師允許他們偶爾輕聲說話和要求他們保持絕對安靜效果差不多,但前者顯然更容易達成;要保證幼兒午睡不受打擾,與其勉強讓不能入睡的幼兒安靜地躺着,不如讓他們出去做點別的事。別讓保持“安靜”成爲教師習慣性的要求,以至於忘了去思考這一規則是否有價值。愛說愛笑是幼兒的天性,如果允許幼兒在恰當的場合充分地放鬆、自由地交流,那麼要求他們在另一些場合保持安靜就會容易得多。

4.規則面前教師有特權嗎

在幼兒面前,教師是強勢的羣體,是權威的象徵。規則的本意是它對於一個羣體中的每個人具有同樣的約束力,即使是強勢羣體也不能有特權。然而,教師在以高標準要求幼兒時,常常對自己放鬆要求。很顯然,有部分幼兒已經看到了教師享有的特權,他們或許尚未向教師提出疑問,但這一幕無疑會讓他們印象深刻。

很多教師都會說兒童和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會說自己願意成爲兒童的朋友。那麼,首先拋棄自己在規則上的特權吧!兒童有明亮的眼睛、

智慧的心靈,他們時刻在注視着教師。教師要想引導兒童遵守規則,應從自己遵守規則開始。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43

安全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它關係到每一名幼兒的安全,牽繫着每一位家長的心。如果老師的安全工作沒做好,那不能稱之爲一名好老師,幼兒的年齡小,自我保護能力差,安全防範能力低,大大增加了老師的安全工作難度,作爲幼兒教師任何一個人,在孩子的安全問題上同樣有心理壓力,如果孩子們在幼兒園平安的度過一天,我們也會感到鬆了一口氣。針對我園裏的實際情況,本學期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動,如:談話活動“我身邊的危險”,看圖講述“誰對誰不對”,美術活動“我來設計安全標誌”等。讓幼兒主動獲取一定的安全知識和求助方法,樹立了安全意識。

安全教育作爲幼兒園長期的教育內容,需要與日常生活有機的結合和滲透,每天喝水時,請幼兒先試一試是否太燙;開門、關門時先要看看手是否放在門框上;吃飯時不嬉笑打鬧、不玩勺子;幼兒園裏的安全教育反思上下樓梯時,扶欄杆有序的走;戶外活動時,不打鬧不亂跑,在老師要求的範圍內活動;上廁所時不推擠;以及早操、午睡、區域活動等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安全警示,並請幼兒相互監督,定期評選出每個班的平安小衛士。透過這些與日常生活有機的滲透,不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傷害發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爲幼兒安全行爲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安全教育在每個時間段裏都要進行,我們在每天中經常說:“注意安全”,所以在日常的活動中,我們教師每要與孩子做一件事情都要與幼兒說好怎麼做安全,怎麼做不安全。以提醒幼兒來管理好自己的行爲。戶外活動時教育幼兒不要倒滑滑梯。使幼兒懂得上下車不擁擠,不把頭、手伸出窗外等乘車常識。讓幼兒解交通規則,避免交通事故。還透過家園園地、家教小報向家長宣傳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還針對幼兒出現的不安全行爲,加強與其家長的交流配合,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爲習慣。

主題教育活動也好,生活中有機滲透也好,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們樹立安全意識,保證幼兒的安全和健康,因爲這不僅關係到幼兒的安全和健康,也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和快樂。

幼兒園教師教育反思44

在通常的理解中,常規教育旨在促使幼兒瞭解、接受、遵守幼兒園集體生活所需的各種行爲規則,養成相應的習慣,在當前幼兒園教育中舉足輕重。毋庸置疑,常規教育在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當前也陷入了一些困境,值得反思。

一、關於常規教育的一些困惑

在幼兒園常規教育過程中,爲了適應規則,幼兒必須放棄哪怕是非常有趣的想法。例如,“到什麼時候做什麼”是一條幼兒園常規,但幼兒的需要和興趣並不總是能夠與教師的要求保持一致。當常規教育需要犧牲幼兒的主體性、創造力、想象力時,這種代價是否過於高昂了?對於教師而言,他們會因爲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常規教育以及與之相關的事務中,相應地會減少對幼兒和教學研究的精力投入。因此,在現今的常規教育中,無論是幼兒還是教師都會失去很多。

目前常規教育主要採取“防範式”,即教師處處防備幼兒,生怕幼兒做“錯”什麼。教師通常採取的是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讓幼兒自主地活動,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這樣一來,常規教育陷入了難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兒對教師的依賴,這種依賴使幼兒的自主性和規則意識很難形成,導致幼兒缺乏對行爲的自我管理意識與能力,而這又在一定程序上加劇了教師對幼兒的控制。這種常規教育對幼兒的主體性教育的內容抽空了,使得“培養幼兒的主體性”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二、常規教育陷入困惑的原因

1、把常規訓練當作開展一切教育教學的前奏。

有教學過程中教師總要等到幼兒全部安靜下來纔開始活動,希望透過這種強化使幼兒形成自控並自覺安靜地等待教師“上課”。不難自出,教師是在常規訓練上而不是在如何激發幼兒在學習興趣與動機方面下功夫,常規在這裏不僅被當作工具,而且成了教育目的,其重要性往往被置於個體利益之上,使常規教育“過分強調環境的有序性,忽視幼兒的自主性,過於強調常規教育的共性,忽視遵守常規中的個體差異”。

2、將常規視爲對幼兒日常行爲規範的要求。

在幼兒園班級生活中,隨時能聽見教師說出的“不能亂丟玩具”、“不能亂扔垃圾”、“不許大聲說話”等限制性話語,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許”、“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語,說明了在教師心目中,“常規就是限制幼兒的不良行爲,常規教育就是管”。將常規視爲限制,從而使常規失去了對幼兒行爲指引的作用,使幼兒的實踐缺乏目標感而顯得無所適從,甚至引起幼兒,尤其是大班幼兒的反感、挫敗感。

3、注重強調規則的利他性,忽略利己性。

遵守規則,意味着替別人着想,同時要限制自己不合規範的行爲,在班級生活中,當個人的想法或需要與集體或他人的利益相沖突時,按要求得放棄個人的想法或需要以免集體或他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如幼兒園班級生活中“洗手時不要把水灑在別人身上”、“看到別人有困難要給予幫助”等都是利他性的規則。教師強調規則的利他性,使幼兒認爲規則總是有利於別人的需要規則而自己則不需要,於是他最終學會的總是用規則來要求別人,而沒有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4、教育方法欠妥。

常規教育大多是這樣完成的:教師一般是首先介紹常規,接着是不斷地提要求,在幼兒園的教育生活中不斷地提醒、督促,對違反常規的行爲進行懲罰。對於幼兒來說,這種要求是外部的,是教師有意地強調出來的,是在說明常規“是什麼”及“怎麼做”的問題。這種常規教育與幼兒以無意學習爲主的規律相違背,而且只能引發這樣的效果:常規同知識一樣,只是需要幼兒接受即“能說出”的東西,而不是需要幼兒去理解它、實現它即“能做到”的東西。幼兒會想:“爲什麼要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規則到底和我有什麼關係?”當幼兒覺得常規與我無關時,任何說教都將難以真正奏效,對幼兒主體性發展的影響是十分消極的。

三、常規教育新的嘗試

1、將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作爲常規教育的重點。

常規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終極目的在於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幼兒園常規教育都要圍繞這一核心來進行。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教師轉變對規則的看法。規則作爲社會和集體組織對個體的行爲要求,在某種程度上是客觀的,是外在於幼兒的客體。但是在常規教育中,規則應被看成是幼兒主體品質的組成部分,因爲真正地理解規則、遵守規則反映了幼兒主體意識的覺醒,是幼兒主體性的體現。對於教師而言,只有將規則視爲幼兒主體的一種品質,把它當成是幼兒內在的、在幼兒積極的自我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東西,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常規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培養出幼兒的規則意識。

2、將幼兒被動接受常規化爲主動。

我們知道,規則不但有利他性,還有利己性,規則是互惠的,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幼兒體驗規則對自己的意義,主動建構規則互惠性的認識。幼兒可以透過比較自己遵守某一規則前後的差異,發現規則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體驗規則不是單方面的“付出”或是對自己的限制,而是副經理的。例如“謙讓”的規則,會讓幼兒感受到它使大家都能順利做事,爭執不下會耽誤時間,最終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便。又如“助人”,在給別人帶來好處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快樂。

3、將幼兒常規要求內化爲幼兒對規則的需要。

靠強制手段使幼兒遵從規則,並不能真正地養成幼兒的規則意識,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要求教師不能把規則當成一種強加在幼兒身上的外部要求,總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兒,而是將規則還原成幼兒主體的興趣和需要,激發幼兒對規則的內在動機,使他們感受到對規則的內在需要並體驗到其中的快樂。

爲此,教師需要將自己的教育行爲由一味的限制轉變爲積極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援幼兒對規則的主動建構,幫助幼兒體驗到規則或紀律爲自己帶來的樂趣。如果教師多說“你能做到……你會……”或者“如果你能……我們都會爲你感到高興”,那麼,幼兒在班級生活中懷着的不再是一顆忐忑不安的、小心翼翼的心,而是滿腔自信地去活動,他們會越來越頻繁地說出“我能……我會……我可以……我需要……”等話語,他們會將自己對規則的直觀感受表達出來,積極體驗他們對規則的需要,他們的規則意識會積極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