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淺談班主任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 (七年級上冊)

   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加,正值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缺乏關愛和教育,對他們的成長帶來了不利影響。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點。班主任,面對留守兒童教育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盡力地拿出對留守兒童教育切實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  班主任  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的父母爲了生計外出打工,獲取家庭收入,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裏,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很少,這些兒童集中起來就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留守兒童。

家長外出打工無暇顧及子女的成長和教育。這些孩子由於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溫暖,缺乏監護人細心的學習引導和管理,使他們在學習、生活、身心等方面存在着諸多問題。

1.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沒有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於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精力不放在學習上,於是其行爲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爲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於是在孩子行爲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爲失範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爲普遍。

2.生活問題

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多數是因爲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爲突出,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着維持溫飽的生活。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就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拖”。

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幹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3.心理問題

有調查表明,有70%的留守兒童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於留守農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勞務,同時又和孩子有代溝,所以農村留守兒童有了情感方面的問題很難找到頃訴的對象。再者他們又很少和在外的父母聯繫,不敢把真實想法告訴父母,致使留守兒童缺少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導致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情感的缺失又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有些感情比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較孤闢、偏激。所以,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情感教育問題

這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羣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係爲紐帶展開的,對於自己家庭及親緣關係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可。

4、出現道德危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就會看父母,父母怎麼做,他們便會怎麼做。父母的行爲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標。但是那些留守兒童由於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拿決定。但是小孩子是非觀念又不強,一些錯誤行爲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如偷偷拿別人東西,說謊,在網吧上網等。可是實際上,小偷小摸遠遠不是這個數目。我以前也是一個留守兒童,記得小的時候我們經常到人家地裏去挖紅薯到山上烤起來吃。而現在的鄉下則是盜風盛行。我們所調查的吳村鎮某生產隊,外出打工人口占到總人口的70%,地方里到處都是空房子,又沒人料理,所以那些留守兒童經常到房子裏偷東西。現在村裏的孩子大部分都養成了小偷小摸的壞習慣。面對這樣一種狀況,我們不得不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

5、產生心理障礙

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裏找到感情的支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爲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爲上出現過激行爲等

6、觀念偏差

 儘管“留守兒童”家庭這種親子之間的交往在時間上的長期間斷,但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有些父母因機遇掙了錢,或者認爲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着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於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農村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麼錢的打工父母,認爲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更有甚者,寒暑假期間,有些父母把孩子接到城市去,利用孩子還未成年,法律不便追究這一特點,要孩子散發做假證傳單,教孩子逃避檢查和被抓後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直接成爲生意的幫手,做着觸犯法律的事情。這些做法使孩子的世界觀出現了偏差,這將嚴重影響其今後的人生道路。     

    

造成這些問題的客觀原因,具體可歸納爲三個方面:

一是監護不力。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

二是缺乏撫慰。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爲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爲失控甚至違法犯罪的傾向.

     

     學校教育是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主渠道,學校應該努力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完成校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同時應該有意識地向留守兒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彌補他們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學校應該怎樣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呢?

 一、關愛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一般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但也有的寄居在親戚好友家裏,有的則是自己照顧自己,獨立面對生活。由於隔代教養、親朋搭幫教養使留守兒童缺少應有的親情關愛和家庭教育,他們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品德、心理等身心發展方面存在問題日漸凸現。爲防止問題的進一步惡化、發展,學校需要給外出的家長加強聯繫溝通,使家長做到創業、育兒雙豐收。另外,學校可以開設熱線電話,方便留守兒童給外出的父母打電話,溝通情感;班主任、少先隊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進行專門的教育和課外活動,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要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經常表揚和表彰表現良好的自強自立的好學生,使他們覺得老師時刻是和他們在一起的,生活並不孤單。

二、朋友互助

留守兒童往往因爲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爲失範,主要表現在脾氣暴躁、任性、打架鬥毆、打罵同學,甚至是長輩,學習成績也差。所以很多表現良好的學生看不起他們,不願意和他們一起玩耍,更不願和他們交朋友,老師、家長也不很重視,使得這些孩子比較孤立,破罐子破摔,更加難以教育。所以,班主任、科任教師、班幹部、少先隊幹部等必須改變觀念,率先與學習上有困難、思想行爲上存在一些不良習慣的“留守”兒童談心,交朋友,結對子,相互幫助,共同進步,逐步改變他們“差生”“後進生”的面貌,從而帶動全班同學,團結友愛,共同協助,維護班規、校紀,充分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三、更新監護人的教育觀念

絕大部分代監護人注重關注“留守”兒童的吃、住、安全,忽視情感交流溝通,使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行爲習慣,出現學習不認真,做作業粗心,玩就隨心所欲學習思想隨波逐流,跟好的同學就學好,跟不好的同學就學壞等問題。對此,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優勢,特別注意與家長的聯繫溝通,提高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學校要透過一些活動有針對性的轉變監護人家教理念和方法,幫助監護人更新教育觀念和方法,提高代監護人的素質,增強代監護人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使其明瞭家庭也要重視“留守”孩子的情商教育,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注重全面的教育培養,養成良好的習慣、性格、品質,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對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學生,;也可以邀請有外出打工經歷的父母參與班會,透過他們打工經歷的講述,和打工者與學生間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兒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如及時召開家長會,及時做好留守兒童的家訪工作,開展親子活動等。

四、及時幫助留守兒童

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須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長處,並儘可能的積極引導。班主任、任課教師和少先隊輔導員等,要透過談心、單獨輔導、做孩子的朋友等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也可以聯繫家長,讓家長及時和孩子進行電話談心,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親情,及時幫助孩子解決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問題,並且抓住時機,及時告訴孩子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使留守兒童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父母的關心幫助下,健康成長。同時,要引導留守兒童透過書信、日記抒發和宣泄內心感受,促進孩子的情感健康發展。另外還要求與孩子的班主任、代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老師也要透過電話、信件等形式,向家長彙報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疏導。

 

 

劉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