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小議賓語前置(網友來稿)

鮑迎春

小議賓語前置(網友來稿)

              在古漢語中常常有一些特殊句式--所謂“特殊”,我們是針對現代漢語而言的。教學中提出“特殊句式”主要是爲幫助我們大家更進一步準確地理解古文,下面就古漢語中常見的賓語前置,談談本人的粗淺看法,以求教大方之家。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先看看下面的例句:

(1) 毋吾以也

(2) 不吾知也

仔細看一下,就不難發現這兩個句子有共同特點,一般都有否定詞(1)爲“毋”,(2)爲“不”,二是它們都有代詞“吾”,且這個代詞放在(1)“以”與(2)“知”的前面,如用現代漢語表述可譯爲:

(1) 不要認爲有我在這兒(就不敢說)

(2) 沒有人瞭解我呀!  

         這一類句子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我們稱之爲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再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再看例子:

(1) 大王來何操?

(2) 沛公安在?

這兩個句子也有共同特點,都是疑問句,且都有疑問代詞(1)爲“何”,(2)爲“安”,且在(1)“操”與(2)“在”的前面。用現代漢語可譯爲:(1)大王來時帶了什麼?(2)沛公在哪裏?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即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要前置,這是賓語前置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之”助詞,作賓語前置的標誌

例三:

(1) 宋何罪之有?

(2) 晉何厭之有?

兩句中“有”爲動詞,作謂語,(1)“何罪”與(2)“何厭”作“有”的賓語,“之”爲助詞,不需要翻譯,作賓語前置的標誌。可譯爲:

   宋國有什麼罪呢?

   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 

加“之爲”將賓語前置

例如:

唯奕秋之爲聽

“聽”是動詞,作謂語,“奕秋”是“聽”的賓語,句中加“之爲”將賓語前置。可譯爲:只聽奕秋的。 

“唯……是……”格式的賓語前置

例五:

唯餘馬首是瞻

瞻是動詞,作謂語,當作“看”講,“餘馬首”則是“瞻”的賓語,“是”爲助詞,放在賓語後面,使賓語提到動詞之前,爲賓語前置的標誌,這是古漢語中典型的“唯……是”格式的賓語前置。可譯爲:只看我馬頭(所向而行動)。再如:現代漢語中的“惟利是圖”“惟命是從”。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着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爲“與誰歸”。現代漢語可譯爲:沒有那個人我與誰一道?

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這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以上是賓語前中常見的幾種形式,還有特殊的形式,如下:

1、 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2、    (1) 吾孰與徐公美

  (2) 吾與徐公孰美 

(1) 句中“孰”爲疑問代詞,在句中前置,“孰與”即“與孰”。

(2) 句中“與……孰”是由“孰與”演變而來,意義與“孰與”相同,都表比較,這是古漢語中賓語前置的一種特殊固定句式。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