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人性、理性、個性(網友來稿)

戎學超  

人性、理性、個性(網友來稿)

  摘要: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透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分析、欣賞,讓學生體會並領悟到文字中所蘊含的那種美好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接受薰陶並內化爲自身的素質和價值標準,而逐步達到人格的完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塑造學生完美人格,就是要加強學生的人文思想教育,建立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學風範,在培養目標上,不僅強調“人性”的培養和“理性”的養成,而且趨向於培養集真善美三位一體的“個性”--“完美之人”。

關鍵詞:

人格、塑造完美人格、滲透人文思想、建立人文風範

正文:

人們無不把自身的缺憾轉化爲對子女的希望,希望他們勝過自己變成完人,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人類總是把歷史的現實的經驗進行總結概括形成理論而無私無怨的傳授給下一代,希望他們能開拓空前的文明與進步,完成祖輩父輩未竟的事業。教育是富於浪漫的,是富於濃厚的理想色彩的,也正因爲如此,教育才是甜蜜的事業,纔是一種充滿理想的事業。

教育的理想是什麼?教育何以生生不息、繁衍不已並且不斷創新。

教育的對象是人,以人的發展爲核心,我認爲教育的理想就是培養理想化的人--人格的完美和知識、能力、素質的完美--這正是人及人類所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

語文教學的理想,或是理想的語文教學應該就是透過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活動逐步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含性格、意志、健康的心理、氣質,涵養、個性與價值觀等,我稱之爲語文的人文教育),而不僅限於或滿足於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我稱之爲語文的知識與技能教育)。

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指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幾句應該是對語文“人文性”的闡述,是對語文教學人文性目標的揭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透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分析、欣賞,讓學生體會並領悟到文字中所蘊含的那種美好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接受薰陶並內化爲自身的素質和價值標準,而逐步達到人格的完美。

一,挖掘文字內涵,在教學中滲透文化傳統及人文思想的教育。

有同志認爲“一個人掌握語文以後,其主要的作用不單是用來和別人進行交流,而是更多的用於自身的內在交流和豐富。”確實,優秀的文學作品和良好的語文素養可以極大的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語文的內部交流活動促使我們的精神變得崇高,感情變得豐富,思想變得深刻,人格變得健全。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人文思想教育主要透過“語文”這個中介來實現。人文思想的傳承發揚,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而學生又將在教學內容中獲得具體而豐富的真善美的精神陶冶。

1,以“愛心”爲核心,培養學生豐富而生動的內心世界。

引導學生從《背影》《挖薺菜》《回憶我的母親》等課文中感受世間最偉大的父母之愛;引導學生從《藤野先生》《我的老師》等課文中體會師愛的可敬可貴與人間的真情,引導學生從《小麻雀》等課文中感悟到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的愛憐之情,透過對《春夜喜雨》《江南春絕句》《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等詩詞的賞析,讓學生體會山川田園景緻的美妙。讓作品中體現出的豐富多彩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熾熱感情,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學生的心田,如落花飄零在水上,芳醇學生的心房,如春風萌動江南,綻放在學生的心間,如春雷震響天地,迴盪在學生的心頭。

引導學生體驗作者,體驗作品中形象,體驗生活,體驗萬物,還要引導學生體驗自己,體驗自己的情懷與思想,透過審美體驗,體驗出豐富而生動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空間;透過審美體驗,促使學生自發地調動心理潛能,調節好與對象(自然、別人、生活、社會等等)的關係,能夠多存一份厚道,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寬容,多存一份理解,對世界充滿愛心。

2,以“理性”爲核心,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價值觀。

比如,莫懷戚的《散步》,文中寫了一家四口人散步時互相關愛的情景,很是感人。四個人都有美好的心靈,都各自承擔着家庭的一份責任。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比較分析各自的形象特點,分析他們擔負的家庭責任,說說自己喜愛文中的哪個角色。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認同或角色超越:將來你是否願意做這樣的父親,或是做這樣的母親,或是做這樣的奶奶,將來你希望自己怎樣教育小孩,教育出怎樣的一個小孩--讓學生設計未來之我的形象,感受個人在家庭、在集體、在社會的責任與義務,並逐步形成自己對真善美的看法和追求目標。

還可以把“利”與“義”、“個人”與“集體”、“對人”與“對己”、“勞動”與“奉獻”、“現實”與“理想”、“成功”與“失敗”等等有審美衝突的問題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情感震憾、理性思考中達到審美超越,形成自己的見解與看法,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乃至人生觀與世界觀。

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掘作品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在培養目標上,不僅強調人性的培養和理性的養成,而且趨向於培養集真善美三位一體的“完美之人”。

3,以“個性”爲核心,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和勇於創造的精神。

富有個性的人格才充滿魅力。

魯迅之所以難忘藤野先生,是因爲在日本軍國主義思想與行爲橫行的年代裏,藤野先生保持着獨立自主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個性--追求科學、獻身科學、毫無民族偏見、熱情關心一個來自弱國的“低能兒”。朱德同志的母親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爲她不僅具有了中國勞動婦女的美德,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新舊思想衝突得很厲害、社會處在大動盪的年代裏有自己的獨立自主的思考和堅韌的做法--深明大義,支援朱德同志參加革命,並不給兒子和兒子的革命事業帶去絲毫負擔!歌白尼之所以爲人所景仰,是因爲他有自己獨立自主的人格--堅持真理,寧死不渝。諸葛亮之所以爲後世所推崇,就是因爲我們被他的大智大勇、感恩圖報、忠心耿耿、一腔赤誠的人格魅力所歎服……

讓學生透過故事、人物形象等文學形式及文字中所體現的理念的暗示,伴隨着情感震憾、審美體驗,從課文中學習做人處事的價值標準,模仿課文中歌頌與讚美的人物,逐步形成自己獨立自主的人格。

特級教師蔣澄清說:“創新,就是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創新,就是獨立創造,推陳出新;創新,就是打破常規,另走新路;創新,就是破舊立新,創造特色。”可見“創新”總是與“個性”相聯繫。

因此,塑造個性也必然與鍛造創新相輔承。引導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其重點應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主動性與自覺性。結合教學內容,如《懷疑與學問》等課文,採用滲透的方式方法,讓學生理解創新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更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樂於表現自己,敢於與衆不同,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並能主動驗證自己的想法,培養深入思考而不隨聲附和的個性。

4,以“活動”爲核心,培養學生多元思維和豐富的想象能力。

組織課外閱讀,開展語文活動。讓學生分期閱讀古典名著,有計劃的閱讀教育部推薦的中學生課外閱讀作品,選讀現當代的美文等,書寫閱讀體會,交流閱讀心得,開展書評活動,舉辦專題講座,促使學生在入事入情入理中完善自我人格。

同時,在寫作訓練中,注意挖掘並讚美生活中真善美的東西,鞭撻假醜惡的東西,以導向學生的價值取向。讓學生常常反思生活中的俗語、成語,辯證思考它們所表現的“道理”;常常與作者及作者筆下的人物進行辯論,透過這些方法,來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新解“班門弄斧”。首先引導學生理解其原意--妄自尊大,在行家前輩面前賣弄學問、顯示本領,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求學需要謙虛謹慎;其次引導學生反其意思考,在求學與做學問時,我們是不是也需要“班門弄斧”的精神,這種精神應該是什麼精神?經過思考討論和作文,有一名同學寫道:“班門”乃進取之門,“弄斧”乃進取之道;求學做學問,要敢於向專家前輩懷疑和挑戰,這樣纔能有創造,纔能有新學問產生,新發明問世,才能滾動人類文明的車輪向前推進;可以說人類進步的歷史,就是一部“班門弄斧”史。觀點很有新穎獨到之處,令人歎服。

再如中考作文訓練題“1+1≠2”和某地中考作文試題“‘1’的隨想”,都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激發主動創新的精神,導向與培養個性化的人格。

二,塑造學生完美人格,教師要建立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學風範。

教師的職業是以精神振奮精神,以氣質影響氣質,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職業。語文教師尤其如此。語文教師的人格影響,對於年輕的學生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陽光。 

然而,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打造的不少語文教師,已適應了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自身的知識結構、教育觀念也存在着偏頗與欠缺。通觀當今語文教師的人格,存在着一定的誤區。例如有的教師由於商人習氣的侵入,師生關係的物化,白天講着“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晚上做起“摧眉折腰事金錢”的勾當,骨格也丟了,豈有人格可言?因此教師的教風、修養以及教育理念卻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形成無不產生着正面的或反面的巨大影響。誠然,我認爲,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學習與豐富,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與師德修養,並善於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不斷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

在教學中,透過培養學生語文方面的審美素質和能力實現人格的完美與心靈的和諧。課堂上,教師輕鬆自如、得體大方、莊重優雅的教態,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生動清晰、抑揚頓挫、幽默風趣的語言,通俗的例證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知識理論容納在以美的範式帶動的生動活潑、輕鬆愉快、和諧新穎的創造性學習環境中,同時,將感知、表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綜合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建立起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學風範,養成嚴謹的教風,創造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係,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以獨特的人格與教育魅力影響學生,使之不僅獲得語文學習與繼續學習的知識與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逐步實現人格的完美化。“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願我們語文教師以自身人格的不斷完善,來促成語文學科人文字質目標的實現。

人文也好,文化也好,我以爲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的內在標誌之一,是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人類的某種或多種精神理念和價值觀念。而這種精神理念和價值觀念卻能深層的影響人,影響人的內心世界,影響人的性格氣質,影響人的個性創造,一句話,影響人價值觀,並進而影響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美學原理》、程鈞、1996年中學教師自學考試教材;

(2)《談語文教師的人格誤區》、丁曉紅、《江蘇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3)《淺談課文分析中的審美教育》、黃炎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年第12期;

 作者郵箱: rxc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