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從《錦瑟》解讀李商隱的四大困惑--貌似破解了《錦瑟》主旨

     李商隱被稱爲朦朧詩之祖,其詩大量運用典故與比喻,且比喻多爲隱藏本體的借喻手法,往往將心中的朦朧情感,化爲恍惚迷離的獨特意象,觀之如霧裏看花,思之則飄渺難尋。《錦瑟》一詩尤爲突出。該詩成爲千古詩謎,甚至被稱爲中國文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主要原因是中間兩聯典故描繪出的四幅畫面,包含豐富的象徵意義,涵蘊着人生的幾乎所有境界。而該詩之朦朧,也主要由頷聯頸聯氤氳而出――人生之大,莫若死生無常;處世之困,莫過真幻不分;情感之擾,莫非或喜或悲;學成之惑,莫如或用或藏。生與死,真與幻,悲與喜,用與藏,都是鮮明對立而易於分別的概念,但《錦瑟》一詩卻有意羼雜之混淆之,故其不朦朧也難矣。 

從《錦瑟》解讀李商隱的四大困惑--貌似破解了《錦瑟》主旨

“莊生曉夢迷蝴蝶”,其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莊周夢蝶”的典故主要表現了莊子“齊物”的思想。人生在世,連夢與現實都不能分辨,連自己是人還是蟲豸鳥獸都無法判定,又怎能確切地界定身外之物呢?此爲朦朧之第一重。 

“望帝春心託杜鵑”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爲鳥,暮春啼苦,口中流血,動人心腑,名爲杜鵑。爲人的望帝早已仙逝,爲鳥的悲啼依然揮之不去。無論從佛家的輪迴轉世說來看,還是從情感與精神兩層面來看,孰能斷言望帝是死是生?此爲朦朧之第二重。 

珠生於蚌,蚌成於海。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古而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滄海月明珠有淚”,眼淚因悲傷而墜落,卻化爲價值連城的珍珠,此處“悲”與“喜”相反相成,而老子的辯證法亦把事物看成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且這兩個方面互相聯繫、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明月朗照,滄海微瀾,鮫人有感,淚落成珠。孰能斷言這璀璨的“淚珠”,是悲大於喜,還是喜多於悲?此爲朦朧之第三重。 

玉是君子的愛物,是才華的象徵。《禮》曰:“君子必佩玉”,要求君子時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規範道德,用鳴玉之聲限制自己的行爲舉止。藍田是有名的產玉之地,藍田玉躋身三大美玉之列,馳名至今。“藍田日暖玉生煙”,此句寫藍田山爲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美玉深埋地下,對士子而言意味着不受賞識,或是不願出仕。而其上若有若無的煙氣,又隱隱暗示着李商隱對入朝爲官的悠然神往和對湮沒無聞的心有不甘。 

從個人身世看,李商隱捲入了晚唐有名的“牛李黨爭”。無論是“牛黨”還是“李黨”得勢,李商隱都沒有機會晉升。官場失意和晚年喪偶使他篤信起了佛教,後不久即病故。李商隱原想置身於牛李黨爭之外,結果卻兩邊不討好。年少才高,卻被捲入晚唐的政治漩渦,進退維谷,懷才不遇,竟致終生潦倒無爲,經歷之慘可謂古今罕見。古代的讀書人,多有“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理想,連“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李白,也有“仰天大笑出門去”、“五侯七貴同杯酒”的得意與誇耀,何況命途多舛的李商隱呢?然而嚴酷的現實,似乎又讓他萌生了退意。真可謂欲走還留,欲說還休。此爲朦朧之第四重。 

《錦瑟》所呈現的,是一些似有而實無,雖實無而又分明可見的一個個意象: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暖玉生煙。死生無常,真幻不清,或喜或悲,或用或藏,這是自然人、社會人、情感人、學問人最大的困惑。從另一角度看,“莊生夢蝶”和“滄海珠淚”體現了李商隱的道家思想(前者體現莊子的“齊物論”,後者體現老子的“辯證法”),“望帝啼鵑”流露出他的佛家思想(輪迴轉世說),而“用”與“藏”的困惑其實就是儒家“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糾結。由此可見,透過本詩,李商隱從唐代盛行的“儒釋道”三教的角度,對自己的坎坷人生進行了形而上的哲學思考,列出了自己曾經百思難解的“四大困惑”。 

本詩的主旨歷來有多種解讀,但無論“悼亡說”、“戀情說”還是“自傷身世說”,往往只涉一點,不及其餘,自然難免聚訟紛紛,莫衷一是。如“悼亡說”主要依據“望帝啼鵑”,“戀情說”主要依據“滄海珠淚”,“自傷身世說”主要依據“暖玉生煙”,都不能對全詩進行整體解讀。關於本詩的主旨,作者其實已經進行了明示:尾聯中的“惘然”二字,指的就是頷聯頸聯提及的“四大困惑”。只不過“困惑”再多,早已往事如煙,是非功過又有何人評說呢?此時的李商隱,早已擺脫了一事一物的桎梏,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由“不惑”而“知天命”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錦瑟》又何嘗不是唐代的《天問》與《離騷》呢! 

向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