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李商隱

李商隱七律詩《錦瑟》的說課稿

李商隱8.23K

【編者按】本次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新課標必修三第二單元李商隱的《錦瑟》。這位晚唐詩人的《錦瑟》一詩,按歷代學者的說法應該是李商隱現存六百多首詩中最難解的一首,因而也是教學的重點、難點。下面本稿將逐步從教材地位及作用、學生特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方面對這首詩進行詳細的教學說明。

李商隱七律詩《錦瑟》的說課稿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錦瑟》詩是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講讀課文,而本單元是專列的“唐詩單元”,衆所周知唐詩是古典美學的象徵,因而《錦瑟》一詩亦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又因爲此詩的具體意境具有朦朧性,很多評論者都發出過“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故而對此詩的理解有助於我們從更深層理解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更有助於學生鞏固本單元前面所瞭解到的古典詩歌的鑑賞知識和能力,即——透過具體的詩歌意象把握詩人的情感特徵,以透視詩歌本身的“境界”。另外由於《錦瑟》一詩還具有“多義性”的特點,因而對它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及早的領悟我國古典詩歌的美學特質和魅力,即——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情緒、詩無達詁。總而言之藉助本文可以給學生開展“美育教學”以及培養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幫助、引導他們更好的體悟人生、生命的悲歡離合之情,自然有助於學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養。

二、學生特點

《錦瑟》一詩按照教學進度的安排,是高二年級應該講授的內容。對於高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正處於承上啓下的時期,因而其知識水平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急需得到恰當而且有效的提高,另外對於他們的人生成長來說,也應該需要接觸一些對生命底色有感悟意義的題材。最後,這個階段的學生已具備相當的能力水平,是故此詩的講授顯得必要而切實可行。

三、教學目標

根據《錦瑟》詩的地位作用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還有在古詩詞教學方面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現確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感受體悟古典詩歌的意境美,發揮合理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創新性的閱讀鑑賞,正確認識意象在詩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並在上述的基礎上提高鑑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錦瑟》詩的講解採用“引導與自我生成”的方法,從老師的引導開始,以學生的研討交流再加之教師的總結結束。利用教師引導和師生互動刺激學生的領悟力,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熱愛祖國自己文化的態度,讓學生正確認識古典詩詞的精神美。最後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啓智。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錦瑟》詩因其美學色彩的不好把握而著名,但它又是一首家喻戶曉的難解而有魅力的古典詩歌,所以對它的講解重點應該放在恰到好處的品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歌的美方面。在此重點基礎上,難點顯然就是如何尋找突破點或者說切入角度去理解詩歌本身,即“結合具體意象,理解詩歌的多義性。”

五、教學思路

對於像《錦瑟》這樣的古典詩歌,以往一般人的講解思路是朗讀、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結合註釋講解詩歌的表層意思、學生提問老師解答、客觀知識點的識記,再到佈置作業任務結束。明顯可以看出,這樣的教學思路不僅機械毫無趣味、而且很大程度上只是老師的一味灌輸,沒有學生自己心靈的參與與能力生成。鑑於此,這裏以“讓學生充分參與、發揮自己的思維力去獲得自己體悟的學識”爲基本目的,而設定了“教師巧妙引導、師生互動、學生交流生成、教師總結”的教學思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接受活的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識。作爲教師要“授之以漁”,不要“授之以魚”。另外,讓大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所得,與大家交流既可以像“野人獻曝”那樣以一份知識獲取更多的知識,而且可以達到“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德情操體驗,無形中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善於分享的合作精神以及開放的人格和心靈。

六、教學方法

鑑於對教學思路的確定,以及對《錦瑟》詩鑑賞閱讀的目標、價值期待,本次教學以引導探究、對話生成、拓展延伸的方法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七、教學手段

由於《錦瑟》詩是誕生於我國古典時期的文學作品,所以如何能讓教學的情景更加切合當時的語境,在教學設定中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考慮到這樣的事實,本次教學擬採用電腦多媒體爲基本輔助手段,透過多次的配樂朗讀帶領學生進入“古典的.情景”,再透過詩畫圖片的幻燈片展示給學生營造一種朦朧美好的古典感受環境。利用這所有以激盪學生的求知心靈,更好更順利的達到教學的預期目標。

八、教學過程

(一)用崔珏《哭李商隱》詩句“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進行匯入。之後順水推舟簡單進行作者及寫作背景的介紹。

(二)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自己體驗朗讀後利用多媒體播放古典式的配樂誦讀音樂。

(三)講解這首詩的題目由來及特點,對詩歌文字中疑難詞語的解讀進行點撥。

(四)講解正文,抓住每聯的關鍵意象,引導學生從意象所反映的情感特點入手帶有個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般的理解詩歌的基本意境。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引導,互相交流,在學生分享與自我生成的基礎上加以合理的總結,最後以板書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現研究學習的“成果”。

(五)再次引導學生找尋此詩的“核心意象”,以此爲基點,引導講解此詩的多義性,在理解詩歌多義性的基礎上自覺學習、應用鑑賞古典詩歌的方法與能力。

(六)進行開放性的總結:儘管對《錦瑟》的理解人們都各持己見,但千百年來誰也沒有說服誰,正如梁啓超所說:義山的《錦瑟》等詩,講的是什麼事,我理會不着;拆開來一句一句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因此大家唯一共同的感受就是此詩“含有一股朦朧哀傷的情感”,所以對於這首《錦瑟》詩的理解完全是開放的,抓住關鍵意象和角度,反覆品味之,大家可以有自己合理的見解。

(七)佈置作業:寫一篇隨筆,談談自己對《錦瑟》詩意境的感受與心得,自擬題目、自選角度,特別要加進去自己的理解以及從詩歌鑑賞的技能方面說清自己這樣理解的可能。

(八)再次播放朗讀錄音,整體感受詩境。之後下課。

附加部分: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