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總複習》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總複習》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總複習》教學設計

《總複習》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透過總複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全面達到本學期規定的教學目標。

(二)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說明

本單元的複習包括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複習共分爲五部分:100以內的筆算加法和減法,表內乘法,長度單位和角的初步認識,觀察物體,統計。本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屬於擴展學生數學思維的,只要學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總複習中沒有單獨安排相應內容的複習。

總複習的編排注意突出本學期的教學目標,以及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便於在複習時進行整理和比較,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如把表內乘法集中複習,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乘法口訣,同時,注意計算與解決問題相結合,達到透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來鞏固計算熟練程度的作用。

教學建議

1.複習前,應根據學生平時學習的情況,制訂適合本班實際的複習計劃,以使複習更有針對性。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採取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複習時,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本學期的重點內容是100以內的筆算加法和減法,以及表內乘法,這些知識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觀察物體”和“統計”等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複習過程中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4.這部分內容可用5課時進行復習。

1.“100以內的筆算加法和減法”的複習。

教材中安排了兩道小題,着重複習筆算兩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複習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本學期所學習的筆算兩位數加、減法是怎樣計算的。教學中應注意的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述即可,教師不必總結出條文讓學生背,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對於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多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說一說,逐漸培養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對於具體計算,允許學生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如學生可以用筆算也可以用口算,只要學生計算正確就可以了。

2.“表內乘法”的複習。

教材主要從兩方面複習:用乘法口訣計算乘法,用計算解決簡單的問題。

乘法口訣是計算乘法的基礎,必須讓學生熟記。因此,教材安排了讓學生背出全部乘法口訣。對於乘法計算,要求學生熟練地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在複習乘法口訣時,既要注意全面,同時,要注意有所側重。如7~9的乘法口訣,數目比較大,學生容易出現錯誤,應該多讓學生做些練習。另外,對乘法口訣,應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避免機械背誦。

複習解決問題時,先讓學生認真看圖,說一說圖意。然後,引導學生思考:根據圖中描述的事情,要解決題目的問題,應該怎樣做?可以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討論後,按小組彙報討論的結果,全班進行交流。也可以先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後再說一說解題的思路。只要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來敘述。

3.“米和釐米、角和直角”的複習。

(1)“米和釐米”的複習。

本學期所學的長度單位是米和釐米。要求學生能夠形成比較清晰的“米”和“釐米”的觀念,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能夠用適當的測量工具量出有關物體或距離的長度,並會在某些情景下對物體或距離的長度進行簡單的估計。

教材安排了兩道題。第4題是讓學生用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表示“米”和“釐米”的長度。這種練習對學生形成長度單位的表象非常重要。第5題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並訓練測量方法。

複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活動加深對“米”和“釐米”的認識。可以像教材中要求的“用手臂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和“用手指表示1釐米有多長”,也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用自己身體的其他部位表示這些長度。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藉助某一具體實物形成長度單位的表象。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估計和測量的複習,可以先讓學生獨立操作,然後集體交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估計的,交流估計的方法。對於量線段,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學生從0刻度開始,有的從其他刻度開始),只要學生量的正確都是可以的。教學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對一些實物的長度進行估計和測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2)“角和直角”的複習。

本學期所學的角的有關知識,要求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並初步學會畫角和直角。

教材先透過數圖中角和直角的個數,複習角和直角的概念。然後,透過在圖中加一條線段的活動,把畫直角和數直角結合起來複習。

複習時,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會在幾何中發現角或直角,並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另一方面,應儘量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學生觀察周圍實物的面上有什麼樣的角(對直角要進行判斷),使學生經常注意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4.“觀察物體”的複習。

教材中安排了兩個題目。第7題是從三個方向觀察物體,第8題是畫軸對稱圖形

複習觀察物體時,可以讓學生看書上的圖,想像每個小朋友觀察到的應該是哪個圖。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方向觀察一些其他實際物體,說一說看到了什麼,對學生的語言表達不必要求過高,只要能說清楚就可以了。

複習對稱圖形時,先讓學生說一說什麼樣的圖形是對稱圖形,然後再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對稱圖形。最後,在全班進行交流,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總複習》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92~93頁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透過師生共同梳理,讓學生回顧本冊所學知識,形成知識框架,感受數學知識的整體性與結構性,初步感受複習方法。

2.透過整理與複習,讓學生經歷總結歸納知識的過程,體驗100以內數的意義,熟練地掌握10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3.透過整理與複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100以內數的認識與100以內加法與減法的相關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計算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100以內數的讀、寫及大小比較;100以內加減法的含義及相關計算。

教學難點:數位及數位上數的意義;良好的計算習慣與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回顧梳理,激趣引入

(一)回顧梳理:

師:同學們,我們這學期的新知識已經學完了,本學期我們學了哪些數學知識啊?

1.學生自主梳理,小組內交流;

2.學生彙報,師生共同整理;課件分步呈現P92頁的4幅圖。

3.教師板書整理:10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加法與減法——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認識人民幣——找規律——解決問題

(二)交流感受:

1.你在這一學期的學習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麼?哪些事情讓你的印象最深刻?

2.學生自主發言。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哪些問題,有什麼新的發現等。

3.師質疑:這學期我們學的知識真多啊!你對這些知識都已經完成掌握了嗎?我們有必要來將這些知識複習複習嗎?

4.點明課題:本學期學的知識這麼多,我們今天就來複習100以內數的認識和100以內數的加法與減法吧!

【設計意圖:透過師生的共同梳理,讓學生簡單回顧對本學期所學知識,形成基本的知識框架;並透過讓學生談學習體會,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進而再透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引導,複習應用

(一)複習100以內數的認識:

師:同學們,讓我們來比一比,看這節課哪位小朋友的表現最棒!

1.複習數位:出示計數器

(1)誰來說一說:計數器從右邊起,每個數位分別是什麼位呢?

(2)這些數位上的一個珠子分別表示多少?爲什麼同樣都是一個珠子,所表示的數卻不相同呢?

(3)十位的一個珠子相當於個位的幾個珠子?百位的一個珠子又相當於十位的幾個珠子呢?那我們就可以說: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又是多少?

2.複習數的組成:

(1)教師在計數器上拔出57,問:誰來說一說這個數的組成?它個位上的7表示?十位上的5表示?

(2)完成P95練習二十的第2題。

3.複習數數、數的順序和大小:

(1)你會數數嗎?我們在數數時可以怎麼數?引導學生說出:可以1個1個地數,可以2個2個、5個5個、10個10個……地數。

(2)你能用計數器拔出57前面的一個數嗎?那57後面一個數是多少?這三個如果從大到小排,應該怎麼排?

(3)完成P95練習二十的第1、3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歷總結歸納知識的過程,體驗100以內數的應用意義,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的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

(二)複習100以內數的加法與減法

1.奪紅旗比賽:比一比,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1)先讓學生獨立完成P95練習二十的第4題。

(2)學生彙報結果,學生互相檢驗是否正確。

(3)討論:

①這8道題可以分爲哪幾類?引導學生髮現:有不退位減法與退位減法;有進位加法與不進位加法。

②每一類分別有什麼好的計算方法?

③說一說每一類計算方法有什麼不同?

【設計意圖:在練習之後,透過觀察、比較、討論、交流,讓學生自主梳理各種計算方法,溝通各種計算方法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意識,從而達到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2.練習二十一第5、6題。

【設計意圖:這兩題也是“數的運算”的不同形式的練習,教師要注意:在做這兩題前要創設故事情境,如第4題可以用“孫悟空巧變>、<、=”,第5題可以用“豬八戒吃西瓜”,以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

(三)綜合應用,解決問題

課件呈現:“新百數表”:

1.建構“新百數表”

(1)觀察表格,發現規律:這張百數表裏的數有什麼排列規律?

(2)完成表格。

2.觀察比較

(1)再次觀察,發現規律:

①橫着看,每一行裏的數有什麼排列規律?

②豎着看:每一列裏的數有什麼排列規律?

(2)新舊百數表進行比較:課件呈現新舊兩個百數表,讓學生說一說有什麼不同?只要學生說出的發現是對的,都應給予肯定與鼓勵。

3.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解決第(3)題。這題解決後,可再讓學生仿照這個問題再提出幾個問題,繼續練習。

(2)解決第(4)題。

(3)解決第(5)(6)題:

①學生完成後,要引導學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選的是第1行的第幾個數和第8行的第幾個數,它們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②並提問:透過計算,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學生完成後,可模仿這兩個問題繼續練習。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複習數的認識,並綜合了找規律的內容,讓學生在經歷新百數表的建構、新舊百數表的對比與探究及應用新百數表中規律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全課小結,質疑反思

(一)全課小結:這節課我們複習了什麼知識?

(二)質疑反思

1.對於本節課複習的知識,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2.你認爲自己在哪些地方還有不足,或者你覺得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錯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當然,你也可以將自己成功的經驗拿來與大家分享。

【設計意圖:透過小結與質疑反思,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初步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學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

《總複習》教學設計3

一、設計思想

透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與數有關的一些基本知識(如數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等)已經比較熟悉。本學期所學的計算主要有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其中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不論是數範圍,還是計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對於每一個計算的問題,學生應能根據已學知識,迅速、準確地判斷出怎樣計算,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本節課的目的是: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較好地體現數學學習是"經驗"、"活動"、"思考"、"再創造"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透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與數有關的一些基本知識(如數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等)已經比較熟悉。因此,這部分內容複習的重點是:20以內數的順序,數的序數的含義和20以內數的組成。"20以內數的順序"主要使學生熟悉0~20各數排列順序,以及各數之間的相互關係。"數的序數含義"主要使學生進一步鞏固11~20各數序數含義。"20以內數的組成"重點是使學生熟練掌握11~20各數是由1個10和幾個1組成的。本學期所學的計算主要有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其中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不論是數範圍,還是計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這部分內容複習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於每一個計算的問題,學生應能根據已學知識,迅速、準確地判斷出怎樣計算,並很快說出得數。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

三、學情分析

20以內數的複習,可以着重複習2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和序數。這部分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應該掌握得比較好,因此,在複習可以多讓學生說一說,甚至讓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先概括"本學期都學習了哪些數"、"這些數的順序是什麼"、"它們是怎麼組成的"等等,如果出現疏漏,再讓其他學生補充。開始複習加法時,可以先透過直觀複習一下加法的含義,使學生更加明確:把兩個數合併在一起用加法。然後可以透過直觀複習一下相加的兩個數調換位置得數一樣,遇到小數加大數計算有困難時,可以想大數加小數,從而較快地算出得數。進行上述複習時都不要求學生說概括性的條文。要把一位數加法的所有情況都複習到,不要只是把課本中題算一算。發現有不熟練的或容易出錯誤的式題,還要反覆練習。練習形式注意多樣化,除教材中練習形式,教師還可以補充其他的學生比較有興趣的練習方式。對於計算方法,不作統一要求,只要學生能正確、迅速地進行計算就可以了。

四、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序數含義及數的組成。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

2、會選擇有用資訊進行簡單的.歸納。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五、教學重點、難點

1、20以內數的順序,數的序數的含義和20以內數的組成。

2、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採取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而且每一個遊戲都用大象博士的話來連接,讓學生在課中,猶如置身與童話王國之中。激起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

七、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相應的音樂。

學具準備:算式卡片、彩色筆、人手一枚的小胸針。

八、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提出要求。

師:今天,大象博士要在我們班請助手。(播放大象的圖像和大象的錄音。)"小朋友們,大家好,由於現在大家重視環境的保護,我們森林王國中,動物的數量猛增,我大象博士的工作大增。今天,我想在班裏請一些小助手,幫我分擔一些工作。當上助手以後,第一,可以掛上這枚美麗的胸針,第二,可以到美麗的大森林裏遊玩。但是,大象伯伯的助手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當的,必須透過一系列的考驗才能夠爭取到這一個名額。"

【設計意圖:遊戲是一年級學生十分喜愛的一種活動。教師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拿學生感興趣的事作爲切入點,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參與活動的急迫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爲學習新知創設了良好的情境。】

(二)第一關:填數

(播放大象博士的圖像和錄音):"第一關,填數。小朋友睜大你的火眼金睛,看仔細了。"

1、集體填卡片。

教師出示填數卡

8111519

師:該怎樣來填出這一張卡片呢?(請學生說說怎麼來填數。然後集體來填出這張卡片。)

【在做題之前,先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復習,可以讓學生在練習中更加地得心應手,而且也不會讓複習顯得很生硬。】

2、獨立完成填數卡。

教師相繼出示填數卡:

15715

2620

201814

8

學生獨立完成以上填數卡,然後讓學生進行交流,說自己是怎麼填出來的。

【設計意圖:在這個遊戲中,教師爲學生準備了可供創作的學習材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的時間。並且安排學生進行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提高。】

(三)第二關:看圖,填空

(播放大象博士的圖像和錄音):恭喜小朋友,第一關順利透過,第二關是看圖,填空。

課件出示:☆☆☆☆☆☆☆☆☆☆☆☆☆

1、一共有( )個五角星。

2、從左數起,紅星星在第( )個,紅星星的右邊有( )個星星。

3、把左邊7個星星圈起來。

4、把右數第6個星星塗成綠色。

【設計意圖:利用看圖填空遊戲 ,複習20以內的數序和序數,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把鞏固知識的練習巧妙地溶入遊戲中,使學生在遊戲中練習、思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不僅有利於學生進一步20數的順序,加深對20以內數的理解,還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遊戲當中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

(四)第三關:檢車票,上大巴。

1、(播放大象博士的圖像和錄音):小朋友們真是能幹,連着兩關都沒有難住你們,好接下來,要開始上我們森林王國的大巴了,大家快拿起老師給你們放在抽屜裏的車票吧。不過光有車票還不行,你必須先把車票上的算式算出來,並且在寫上得數。記住上車一定要遵守紀律,不遵守紀律的小朋友,我們有權禁止你上車。(小朋友們拿起老師事先準備的一面寫有算式的卡片"車票",寫好得數,準備上車。)

2、小朋友們以小組爲單位排好隊準備上車。每一位小朋友高舉起自己的車票,讓老師檢票。(檢完車票後,小朋友交換小組坐,算是上車了。隨即郊遊的音樂響起,小朋友隨音樂拍手或舞蹈。)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融知識的掌握和課中間的休息爲一體,並且在大象的連接語中還強調了紀律的重要性,學生興趣應該會很高漲。]

(五)第四關:說組成,得胸牌。

1.(播放大象博士的圖像和錄音):小朋友們經過這麼多考驗,終於順利來到森林王國了。等不及想當我的小助手了吧?還有最後一關大家就可以別上老師手中這一枚美麗的胸針了。別急,別急!你只要說出自己手上車票得數的組成就可以得到了。先分小組練一練,說一說吧。

2、先分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秩序地練說一遍,教師巡迴指導。

3、一小組爲單位,上來說組成,其餘小組的人員當小老師,如果同意他們的說法,而自己的車票剛好也是這個得數,可以上來和該小組的人員站在一起。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可以節省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重複,避免課堂上出現學生沒興趣的場面。】

在好朋友的相互幫助下,佩上胸卡,在音樂聲中,回座位。

(六)課堂小結

(播放大象博士的圖像和錄音):在這節課中我們闖過了許多的關口,最後終於當上了我的助手,真不容易。你們知道嗎,其實我們在每一個遊戲當中都運用了一個知識點,誰來說一說,都運用了什麼知識呢?

生1:我知道了填數卡複習的1到20的順序。

生2:我明白了檢車票上大巴是檢驗我們做20以內加減法的速度。

生3:......

(學生反饋,教師隨即完成板書。)

[設計意圖:在這一塊內容中,我設計讓學生將遊戲與運用的內容一一對應,旨在讓學生從遊戲中跳出來,能夠從知識的高度去審視這節課,反思這節課,如果學生能夠將遊戲與知識點一一對應了,那本節課的目標就實現了。]

九、板書設計

總複習(一)

第一關:填數 第二關:看圖,填空

1--20數的順序 1--20的序數

第三關:檢車票,上大巴 第四關:說組成,得胸牌

1--20的加減法 11--20各數的組成

十、作業設計

1、7+8=( )+3=7+( )=( )-3=( )

2、16可以分成( )個十和( )個一。

《總複習》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94頁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透過複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各種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能更正解地區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

2.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複習收集、分類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把整理出的數據填在簡單的統計表裏,能對分類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判斷。

3.透過複習,讓學生經歷總結歸納知識與分類統計的過程,體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積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數據的經驗,發展初步的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統計意識。

教學重點:透過複習,讓學生對平面圖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體會收集、分類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

教學難點:圖形的拼組與對分類統計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與判斷。

教學準備:課件、七巧板、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點明課題

(一)情境創設:課件呈現七巧板拼成的美麗圖案。

師:同學們,這些圖案漂亮嗎?這裏面有我們學過的哪些平面圖形?

1.學生彙報交流;

2.教師補充:除了這些圖形,我們還學過哪些圖形?

(二)點明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繼續來複習這學期已經學過的知識:平面圖形和分類統計。

【設計意圖:透過直觀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師生合作,複習整理

(一)複習了平面圖形

1.平面圖形的特徵

(1)課件呈現多個雜亂排列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根據認識,將這些圖形分分類。

(2)組內交流:你是怎麼分辨長方形的?我們學習了長方形的哪些知識?再整理彙報。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麼特徵?

(4)討論: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正方形有什麼不同?

(5)說一說:三角形有幾條邊?

(6)說一說:圓與以上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2.圖形的拼組

(1)拼一拼:

①用2個同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麼圖形?學生拼好後,注意讓學生說一說:你拼出來的是什麼圖形?你是怎麼拼成的?

②用4個正方形可以拼出什麼圖形?學生拼好後,注意讓學生說一說:你拼出來的是什麼圖形?你是怎麼拼成的?

(2)設計圖案:

①請用七巧板設計一幅的圖案。

②彙報展示:讓學生上臺展示,並說一說自己的設計思路。

3.分一分:課件呈現P94第3題的20個圖形。

(1)讓學生分別回答是什麼圖形?

(2)學生回答後,教師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特別是在學生說出第11、15、17個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後,教師要特別強調讓學生說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師提問:剛纔我們都弄清了每個圖形分別是什麼圖形了,那每一類圖形到底有多少個呢?我們下面就來統計一下,好嗎?

【設計意圖:透過複習活動,鞏固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進一步感受平面圖形的特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積累數學教學活動經驗,增強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同時注意在相互研討中培養學生傾聽和交流的能力。】

(二)複習分類與整理

1.按形狀分一分

課件呈現第3題的第二個統計表:

(1)提問:我們想把這些圖形按照形狀來分分類,你有什麼好方法?可能有學生提出:

①可以一類一類的找出來。

②可以按1~20號的順序將每個圖形在類型分別確定下來,再在相應的形狀下面畫一個符號表示個數。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完成統計表。

(3)彙報展示,覈對數據。

(4)解決問題:哪種圖形最多?哪種圖形最少?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2.按顏色分一分

(1)你認爲:這些圖形除了按形狀分類,還可以按顏色來分類。誰來說一說:按顏色分,可以分成幾類呢?

(2)學生回答後,課件呈現第3題的第一個統計表:你會統計嗎?

(3)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統計表;

(4)彙報展示,集體評價。

(5)解決問題:哪種顏色的圖形最多?哪種顏色的圖形最少?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3.自己定標準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兩種分類標準,你能不能定一個標準,將這些圖形卡片分成兩類呢?

(2)學生彙報交流自己的標準:

(3)每人按自己定的標準再來分一分。

4.觀察發現:學生完成後,選擇一種與前面的兩種統計表一起展示,讓學生觀察:

(1)他們都是將這些圖形分成幾類?

(2)這些分類的標準雖然不同,但每一種統計表中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裏嗎?

(3)引導學生髮現:不管是什麼分類標準,他們統計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設計意圖:透過本環節複習活動,讓學生對分類與整理進行系統的複習,讓學生更加熟練地運用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並能自行制定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識。】

三、應用所學,解決問題

(一)解決練習二十一第14題

1.情境創設:同學們看,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來的三幅圖,漂亮嗎?課件分別呈現第14題的三幅圖。

2.拼這些圖案,都用到了哪些平面圖形?學生回答時,教師利用課件呈現空白的統計表。

3.你能獨立完成這個統計表嗎?讓學生獨立完成。

4.解決問題:

(1)哪種圖形的數量最多?哪種最少?

(2)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①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導學生說出不同方法:一是數出題中所給圖形的總數;二是直接把統計表中分類計數的結果加起來。

②你又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髮現:分類統計時,統計結果的和與所給出的統計對象中總數是相等的。

(3)小明擺了4個火車,一共用了多少個○?你是怎麼想的?

(4)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讓學生經歷統計與製作統計表的整個過程;引導學生感悟習題背後隱含的內容,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解決練習二十一第15題

1.情境創設:課件呈現第15題的餐桌圖,師:同學們看這幅圖,你有什麼感受?引導學生說出:擺放很雜亂,有必要將這些東西整理一下。

2.獨立完成象形統計圖,完成後交流彙報,集體覈對,並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引導學生養成認真作圖的習慣。

3.獨立完成統計表:完成後集體展示,師生共同評價。師:你是怎麼得到每一項數據的?讓學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經完成的統計圖來完成統計表,不需要再逐項去計數。

4.解決問題:

(1)碗比盤多幾個?

①你是怎麼得到這個答案的?

②還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這個答案嗎?

③你更喜歡哪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更方便?

(2)哪種餐具最多?哪種最少?

①你是怎麼得到這個答案的?

②誰還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歡哪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更方便?

(3)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三)查漏補缺:每班教師根據學生所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與練習。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讓學生經歷整個統計過程,鞏固學生對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的理解,同時結合分析數據、回答問題的內容,使學生直觀感受統計圖、統計表在整理、分析數據方面各自的優勢,感受統計圖、統計表的價值,感受分類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應用。】

四、全課總結,暢談感受

(一)全課總結:本節課我們複習了哪些知識?

(二)暢談感受:透過本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感受或體會?或者你還有什麼疑問?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透過自主梳理,概括、歸納所學知識,學會總結學習感受與體會,並將這些與同學交流。】

標籤:複習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