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分子的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分子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分子的教學設計

分子的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分子的基本特徵,學會從分子的角度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2、透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鍛鍊團結合作、獨立思考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透過自主閱讀,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透過實驗演示,初步練習實驗觀察、問題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3、透過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興趣,體驗宏觀現象與微觀世界的聯繫,體會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化學對生活生產的影響作用,提升化學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認識分子的基本特徵。

【難點】

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緩緩流淌的小溪、奔騰湍急的`江河、波濤洶涌的大海。

【教師提問】同學們,無論是小溪、江河還是大海,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它們卻有着共同的特點,它們都在不停的流動,並且都主要由同一種物質組成,大家知道這種物質是什麼嗎?

【學生回答】水。

【教師提問】水是由什麼構成的?

【學生回答】水分子。

【教師總結】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透過視頻我們觀察到水在不停地運動,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水分子是不是也在運動呢?許多物質像水一樣,也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分子又具有怎樣的性質呢?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1、質量體積都很小

【多媒體展示】展示一段關於水分子的資料。

【教師提問】根據材料內容,一滴水含有多少個水分子?

【學生回答】1.67×1021個水分子。

【教師講授】如果十億人不分日夜的數一滴水中的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需要數三萬多年才能數完。這說明水分子怎樣的性質呢?

【學生回答】質量體積都很小。

【教師總結】不光是水分子的質量體積都很小,其他分子同樣具有這樣的性質,這是分子的一條基本性質。

2、分子之間存在間隙

【教師演示】混合100 mL大豆和100 mL小米,讓學生觀察混合後的總體積變化。

【學生回答】總體積小於200mL。

【教師提問】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學生回答】顆粒之間存在間隙。

【學生實驗】在25mL量筒中混合10mL的水和10mL的酒精,觀察現象。小組之間進行交流能得出什麼結論?

【交流討論】混合後的液體總體積小於20mL,可知分子之間同樣存在間隔。

【教師提問】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可以說明分子之間存在間隔?

【學生回答】溫度計的熱脹冷縮。

【教師提問】分子相互間存在間隔,分子之間的間隔隨溫度會改變嗎?

【學生回答】高溫下分子間的間隔變大體積變大,低溫下分子間隔變小體積縮小,所以觀察到物質有熱脹冷縮現象。

【演示實驗】將同樣體積的空氣、水、沙子分別放入在針筒中,按壓活塞,觀察現象。

【學生回答】針筒向前移動的距離大小爲:空氣>水>沙子。

【教師提問】這些現象說明什麼?

【學生回答】說明通常來看,分子之間的間隔大小比較爲:氣體>液體>固體。

3、不斷運動

【教師演示】取兩隻相同容積的小燒杯,一隻中加入半杯熱水,另一隻中加入半杯冷水,然後分別加入少量品紅,觀察現象。

【學生回答】兩隻燒杯中的品紅均擴散。

【教師提問】兩隻燒杯中的品紅擴散速度有什麼區別?

【學生回答】熱水杯中的品紅的.擴散速度更快。

【教師提問】這些現象說明什麼?

【學生回答】說明分子是處在不斷的運動中的,並且溫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快。

【教師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體現分子不斷運動的性質?

【學生回答】長期堆煤的地面,厚厚的泥土下面也是黑色的;溼衣服晾在陽光下比晾在陰涼處幹得快。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提問】解釋以下詩句中所包含的化學知識:①酒香不怕巷子深;②踏花歸去馬蹄香。

【學生回答】分子處在不斷的運動中。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歸納總結分子的基本特徵,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穫。

【作業】查閱資料尋找“氨分子擴散實驗”,瞭解反應的原理和現象,思考如何得出實驗結論。

四、板書設計:

略。

分子的教學設計2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學第二單元第一節《運動的水分子》,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以學生身邊很熟悉的物質—水爲載體,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水的三態變化,透過想象、思維、討論交流歸納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徵。目的是幫助學生儘早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微粒觀,爲後面的學習化學變化的實質做好鋪墊。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激發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養,培養探究能力爲出發點,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全面發展,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

1、透過分析水的三態變化中水分子的運動特點及分子特徵的探究,初步認識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徵

2、透過對分子的性質的理解,能從微觀的角度來認識物質的構成,並會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

【過程與方法】

1 透過探究水沸騰後體積變大的過程,讓學生初步體驗宏觀現象與微觀世界的聯繫;

2 透過對不同狀態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認識,以及從“雨後初晴的路面”和“水燒開後的鍋蓋”等問題的探究,學會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世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體驗宏觀現象與微觀世界的聯繫,讓學生感知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是:理解分子的特徵。

教學難點是: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初三的學生已瞭解了物質能發生三態變化和發生這些變化的條件,但不能自發的從微觀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質的變化,對於水的凝結、蒸發等司空見慣的現象本質的探究衝動還有待激發。所以,要從學生生活和已有知識基礎上,設定情境,激起思維,交流碰撞,釋放潛能,形成共識。

2、教法的選擇

我在教學設計中不僅注重了學科知識的獲取,更注重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表達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學思維方法,培養交流意識與協作精神。

三、說學法

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獲取知識的一般途徑,所以我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提出問題後,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猜想、制定計劃、畫出模型及微觀過程,然後課件展示及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相互交流。體現“我自主,我快樂,我學習”的教育方式。

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得到收穫。

四、說教學過程

綜觀本節教學內容,我採用4個環節來進行。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我設計這樣情境:首先展示4幅壯觀美麗的哈爾濱冰雕藝術節上的作品(學生觀看,談感想),但遺憾的是這座冰城在人間存在不久便消失了,你知道其中的奧祕嗎?看過之後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後師生共同提取有關水的三態變化的資訊。最終歸結爲水爲什麼有三態變化。提出了問題,思維有了起點和依據,邁出了探究的第一步。這時教師適當引導告訴學生要想弄清水爲什麼有三態變化,就要進入微觀世界,利用分子觀點探討,出示本節課題。

(二) 實驗探究:水加熱後的宏觀現象及其微觀本質。

內容一:“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很小但水分子是客觀存在的”

首先出示一段資料: 讓學生明白水分子很小

再出示一幅掃描隧道顯微鏡拍下圖片: 讓學生明白水分子雖然很小但它是客觀存在的

再讓同學們畫出水分子的模型,增加對水分子結構的認識。

內容二:實驗探究:給注射器裏的水加熱,觀察現象。引導學生從微觀上進行分析

(1)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常識,很輕鬆的答出實驗的現象:水變成水蒸氣,體積膨脹。

(2)再讓學生猜想水變成水蒸氣過程中水分子是如何變化的?畫出變化的微觀圖。學生的思維容量較大,此過程採用小組討論交流,然後每個成員畫出導致水體積膨脹的微觀圖,結束後,教師投影出不同小組畫出不同的微觀圖,總結出有哪些原因可導致水的體積膨脹?

(3)透過課件展示:冰、水、水蒸氣三者轉化時水分子的變化過程

學生透過課件,不難得出:冰中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動;水中水分子無序排列,一定體積自由運動;水蒸氣中水分子完全自由運動。

生思考水的三態變化得出:

不變的是:分子的大小及分子的數目

變化的是:分子間隔及分子的排列方式

繼續引導得出:水的三態變化是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中分子沒變,只是分子間的間隔和排列方式發生改變

這樣學生便理解了水加熱後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的關係

(4)課本活動天地2-1:描述水分子的運動

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會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水結冰及冰融化的現象

(5)學以致用:解釋兩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

①雨後初晴的夏日,地上的斑斑水漬一會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補充:受熱不是給分子提供能量的唯一途徑,如溼衣服晾在通風地方更容易幹)

②燒開水之後,揭開鍋蓋立即就會有許多水滴滴下,原因是什麼?

(三):反思歸納分子的性質

學生根據水的三態變化中水分子變化規律總結得出水分子的性質:

①水分子質量和體積小

②水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

③水分子之間有間隔

④水分子間存在作用力且自身有能量

其實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還有很多,如:氫氣、氧氣、蔗糖、酒精等,這些分子同水分子一樣,也都具有上述特徵,你能事實或實驗加以驗證嗎?

驗證1:分子間有間隔?

(探究實驗1)取兩支25毫升的量筒,一支加入10毫升水,另一支加入10毫升酒精,然後將這兩種液體在其中一支量筒中混合,靜置後觀察現象。

(設疑1)分子間的間隔能變化嗎(從水的三態變化中水分子間隔的變化來引導)

得出:溫度越高,分子間的間隔越大(熱脹冷縮分子間隔變化的結果)

(設疑2)氣體易被壓縮,液體和固體很難被壓縮,爲什麼?

小實驗:注射器分別盛滿空氣和水,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口,然後推動活塞,體驗用力情況,得出:氣體分子間隔大,液體和固體分子間隔小

驗證2:分子不斷運動

(探究實驗2)取兩支相同容量的小燒杯,一隻中加入半杯熱水,另一隻中加入半杯冷水,然後加入少量品紅,觀察現象

得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視頻):布朗運動

透過實驗讓學生更直觀看到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驗證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師引導:正是由於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導致水呈水滴滴下

(總結)正是由於分子具有這些本質屬性,自然界裏的水纔會透過分子能量的變化實現固、液、氣三種狀態之間的相互轉化。

(四)談收穫。

隨着各個探究活動的結束,讓學生閉上眼睛,從知識、思維方法、情感方面,對知識進行重新構建,對知識形成過程中使用的思維方法進行新的理解和感悟,暢談收穫!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設想,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標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