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比較數的大小的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比較數的大小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比較數的大小的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比較數的大小的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36頁、練習六第6~1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能正確比較小數的大小。

2、使學生經歷相應的探索過程,豐富數學活動經驗,進一步發展數感,培養觀察、比較、推理等數學思考能力。

3、使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呈現情境:貨架上擺放着四樣文具,練習簿0.48元,三角板0.65元,橡皮0.3元,直尺1.25元。小明帶了0.5元,他能買到其中的哪一樣文具?

(1)讀題:從圖中,你找到了哪些和數有關的資訊?

(2)提問:你覺得他帶的錢夠買其中哪一樣文具?

結合已有經驗,學生通常會給出練習簿和橡皮兩個答案。

(3)追問:你是怎麼知道小明帶的錢夠買一塊橡皮的?

透過交流,幫助學生喚醒三年級所學的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爲隨後進一步探索多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打下基礎。

2、揭示課題:簡單的小數大小比較,同學們已經掌握了。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較複雜的小數大小的比較。(板書課題)

[說明:與教材中的例題相比,上述情境增添了一些數學資訊,並對問題進行了相應的變化。這樣的變化,一方面,力圖使現有的情境較原先呈現出更大的開放性,有利於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資訊的收集、組織、比較等數學思考中來,另一方面,0.3元與0.5元之間的比較,又巧妙地將學生已經具備的相關舊知予以激活,爲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做好認知上的鋪墊。]

二、探索新知

1、提問:小明帶的錢爲什麼夠買一本練習簿,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隨後組內交流。交流時,鼓勵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以豐富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學生在交流時可能會出現如下方法:比如藉助元、角、分進行思考,或者從小數的組成上進行分析,也可能借助圖形給出解釋。教師應認真參與學生的交流,傾聽他們的想法,爲隨後的全班交流做好資源的收集與整理工作。

[說明:面對同一個問題,學生中呈現出的不同思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表徵着他們獨特而富有差異的思維水平與層次。教師參與傾聽,一方面是爲了瞭解學生的學習現實,更重要的是,透過瞭解,教師可以有效地把握不同思考方法背後的思維梯度,從而爲隨後組織學生展開有序列、有層次的數學交流做好準備。]

2、全班交流。

教師有組織地引導學生按如下順序展開交流。

(1)第一層次:結合生活經驗,給出直觀解釋。

學生交流:將0.5元和0.48元化成幾角和幾角幾分,然後進行比較。

教師引導:透過將新知轉化成以前所學的舊知,然後巧妙解決問題,是一種很好的思考方法。利用這一方法,你能說一說爲什麼小明帶的錢不夠買一塊三角板或一把直尺嗎?

學生嘗試用這一方法解決新問題,並交流。

(2)第二層次:藉助直觀圖形,初步構建模型。

質疑:並不是所有小數都可以透過這一方法來比較大小的,如果沒有了具體的單位“元”,又該如何比較這些小數的大小呢?

交流:引導學生交流其他方法,並闡明思考過程。教師則努力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併力圖使每一個學生弄明白這些方法。

引導:有時,如果我們能將這些抽象的小數用直觀的圖形表示出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將變得既有趣、又簡單。

教師呈現如下三種圖形各10個(每一小組都有),並介紹:大正方形每個表示1,長方形和小正方形分別表示0.1和0.01。

你能用這些圖形表示出0.5和0.48,並藉助圖形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學生操作,並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這一方法,比較0.5和0.65、0.5和1.25之間的大小。

(3)第三層次:擺脫直觀束縛,逐步抽象概括。

出示0.32、1.16、0.9、0.88四個小數。

提問:你能從中任意選擇兩個小數,比一比它們的大小嗎?

明確要求:你可以用圖形先擺出這些小數,然後比較;也可以不動手,透過在頭腦中想圖形,然後比較它們的大小;當然也可以不擺、不想,直接比較它們的大小。

學生嘗試,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瞭解情況。

交流。教師有意識地選擇後兩種情況進行交流,以幫助學生從具體的直觀支撐中擺脫出來,從而達到抽象思考的層面。

3、完成“試一試”。

學生獨立嘗試,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比較。

交流時,注意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方法,以完成對方法的優化。

[說明:數學教學應幫助學生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教材中呈現的三種比較方法只是學生在獨立思考時可能出現的特殊方法,更爲一般的方法應是先比較整數部分的數,再依次比較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數……這一方法看似簡單,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卻並不是隻言片語所能解釋清楚的。教師在設計這一環節時,充分考慮到了這一抽象方法背後的直觀數學模型,透過數形轉化,將抽象的小數轉換成具體、直觀的圖形,從而幫助學生輕鬆地理解了小數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當然,直觀的模型只是一個腳手架,是學生把握抽象方法的橋樑,教師在學生獲得直觀模型後,又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原先的直觀模型中擺脫出來,鼓勵他們在抽象的層面上進行思考,最終實現了從直觀思考向抽象思考的必要過渡。]

三、鞏固應用

1、“練一練”。

(1)學生獨立嘗試。

(2)交流比較的方法後,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體會:同樣的數字,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的大小也不同,以進一步強化小數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

2、根據實際情況,完成練習六中第6~11題中的部分習題,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形成技能。

(1)第6題還可以引導學生用小數表示各圖中的空白部分,並比較它們的大小,也可比較每一個圖中塗色與空白部分的大小。

(2)教學第7題的第一組,還可以引導學生繼續看圖思考:還有哪些小數也比0.1小,以發展學生的數感;第二組,還可以引導學生藉助中間的參照數0.3進行比較,以豐富學生的比較策略;第三組,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計數單位的角度進行思考。最後,藉助數軸上的點,幫助學生體會:直線上的點位置愈靠右,這個數就愈大,反之愈小,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3)教學第9題,可以引導學生課前收集自己的身高、體重、視力等方面的數據,並透過比較,強化學生的健康意識與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

(4)第11題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展開思考:用這三個數字和小數點一共可以組成多少個不同的小數,最大和最小的各是哪一個數,如何有序地尋找答案?從而在開放的問題情境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5)如時間允許,還可以補充一些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繫的習題,比如高架橋上的限高(有3.5米、4.5米、5米不等)與載貨卡車的實際高度之間的大小關係,再如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幾種動物跑完100米所需秒數的比較等,以進一步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拓展學生的視野。

[說明:教材這一課的練習編排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尤其是每一道習題還給教師留下了進一步開發與創造的空間和餘地。教師在使用這些習題時,應在充分把握教材設計意圖的基礎上,用準、用足、用透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此外,也可適度開掘一些教材以外的資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

小學數學比較數的大小的教學設計2

教材版本:《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青島版

教學內容:

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12-15頁資訊窗3第1、2個紅點和一個綠點

教材分析:

學生在前面剛剛認識了1-10各數,這部分內容是在數數的基礎上學習數的大小比較。教材呈現的是拔河比賽的場面,圖中提供了豐富的資訊,有拔河的人數、啦啦隊的人數、觀看的人數及男女生的人數等。首先利用兩邊拔河人數不相等,引導學生學習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接着利用跑過來的同學加入到比賽中,使兩邊人數相等,學習兩數相等的關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比較方法,最終要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數的大小。

學情分析:

1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學生在幼兒園已有初步的接觸,接受起來不是很困難。但學生大多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爲此,教學的重點就要落在“爲什麼是這樣的”,要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弄清比較大小的方法,真正會比較數的大小。另外,大於號、小於號的運用也是個難點,學生容易混淆,所以要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兒歌形式教學,便於學生記憶,從而降低難度,正確應用。

教學目標: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透過數數、比較活動,體驗多少的比較方法。

2、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會用符號來表示比較的結果,建立符號感。

3、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要點分析:

教學重點: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

教學難點:會用“〉”、“〈”表示比較的結果。

教學關鍵:掌握比較多少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小圓片、1-10數字卡片

教師:課件、小圓片、1-10數字卡片

過程設計:

活動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你們參加過拔河比賽嗎?誰能說說應該怎樣進行這個比賽?今天一(1)班的同學正在進行拔河比賽,咱們一起去看看吧!(課件出示情境圖)

你看到了什麼?有什麼問題要問?

[設計意圖:由拔河的談話引入,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交談中明確拔河時兩邊的人數要相等,從而爲本節課的教學埋下伏筆。]

活動二:認識大於號、小於號

1、比賽怎麼還沒開始呢?怎樣才能知道哪邊人數多,哪邊人數少?你有什麼好辦法?快動腦筋思考,想到了同桌相互說說,比比看誰的辦法好!

(學生思考後交流)

2、彙報展示:誰能說說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學生可能會出現用數的方法、擺小圓片的方法等)

3、討論:哪種方法能讓人一眼就看出誰多誰少?(引導學生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

4、9比10小,10比9大。在數學上有一對符號可以表示數的大小關係。你們看,他們來了:(課件演示兩個符號的自我介紹

聽了它們的介紹,你知道了什麼?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關注它們的形狀很相像,開口相反等)

5、9比10小可以寫成:9〈10,讀作:9小於10

10比9大可以寫成:10〉9,讀作:10大於9

仔細觀察這兩個式子,你有什麼好辦法區分大於號和小於號呢?

(引導學生交流,可以用兒歌如: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大口朝左大於號,大口朝右小於號;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撐開,形成一個小於號,“大口朝右小於號”,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撐開,形成一個大於號,“大口朝左大於號”,等等。)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注意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圍繞同一個問題,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想出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法,樹立這種意識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關鍵的。同時還注意了引導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式。教師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給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再次,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引導學生如何張開想象的翅膀,用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活動三:認識等於號

1、現在我們再回到拔河的場地看看,現在可以比賽了嗎?爲什麼?同桌相互說說。

2、你能像剛纔那樣用圓片擺一擺,使別人一眼就看出兩邊的人數同樣多嗎?

3、同樣多用哪個符號表示呢?你知道嗎?

10等於10可以寫成10=10,讀作:10等於10

[設計意圖: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學生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所以在認識同樣多和“=”的過程中,應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只要是學生能說的讓他們自己說,能做的讓他們自己做,能教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教自己的小夥伴。]

活動四:練習與拓展

1、練習使用“<”“>”

在比賽現場還有許多啦啦隊員,哪邊的人數多呢?你能用大於、小於表示嗎?試一試!同桌相互說一說。

2、遊戲:排排隊。請10位學生上來當數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們,你們能給它們排排隊嗎?

(1)按大小排隊。(學生可以用數字卡片自己擺擺看,再交流)

(2)誰最大?誰最小?你能選出其中兩個數比大小嗎?(每個學生用“﹤”“﹥”擺一擺)看誰想的多!再上臺彙報。

[設計意圖:透過拓展練習,一方面複習了前面所學的1-10各數,另一方面開放性的題目,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彈性練習空間,滿足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需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透過彙報交流,又給了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使他們在原來的基礎上都得到提高。]

活動五:總結與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板書課題)

下課後請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誰和誰比?幾大於幾?幾小於幾?幾等於幾?我們下節課交流,比比看誰找得多!

[設計意圖: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引導學生用一雙數學的眼睛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再在課堂中解決這些問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同時透過交流,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創新特色:

在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

遊戲:排排隊。請10位學生上來當數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們,你們能給它們排排隊嗎?

(1)按大小排隊。(學生可以用數字卡片自己擺擺看,再交流)

(2)誰最大?誰最小?你能選出其中兩個數比大小嗎?(每個學生用“﹤”“﹥”擺一擺)看誰想的多!再上臺彙報。

這一設計,是在學生已認識了1-10各數及大於、小於、等於的基礎上安排的一個開放性練習。在這樣的題目中,學生既可以得到基礎性的訓練,又可以開闊思路,發散思維,同時增加了練習的樂趣,避免了呆板、枯燥的練習。與常規練習相比,學生更樂於參與這樣的遊戲練習,效果較好。

另外在課的結束,我還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下課後請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誰和誰比?幾大於幾?幾小於幾?幾等於幾?我們下節課交流,比比看誰找得多!

這樣就把簡單的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原來藏有這麼多的數學知識,而學好了數學又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悄悄的播下了“學好數學大有用處”的種子,也使他們體會到“數學並不遙遠,就在身邊”,從而樹立起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

標籤:小學 數學 教學